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7240600000029

第29章 这样做人不吃亏——把握好老实与心机的分寸(1)

老实人一般缺乏心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老实了。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保留一点心机为自己所用。毫无心机的人,就像扛着榆木脑袋一样,生活中缺乏自主性,任凭别人的安排和摆布。拥有心机,至少不会让自己遍体鳞伤。心机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谋略。做人有心机,是让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讲究方法,讲究谋略,讲究变通之道,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世故,游刃有余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1.做人要机智灵活

做人金典:简而言之,机智就是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情。

在人的各种潜质当中,机智是一笔大资产。

一位著名的商人把机智列为自己成功的第一要素,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另外三个条件是热忱、商业常识和衣饰整洁。

由于人们缺乏机智、不能随机应变而造成的错误与损失,不知道有多少。有好多人因为缺乏机智,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或是运用自己的才能时不得其法。还有许多种情况,由于缺乏机智,以致伤害了朋友的感情;由于缺乏机智,商家失去了他们的顾客;由于缺乏机智,律师减少了他们的业务;由于缺乏机智,作家得不到读者的支持;由于缺乏机智,牧师引不起信徒的注意;由于缺乏机智,教师失去了学生的信赖;也是由于缺乏机智,政治家失去了民众的拥护。

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如果他缺少足够的机智,不能随机应变、权衡利弊,不能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那么他就不能最有效率地表现自己的才干。

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在专业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如果他缺乏机智,事业同样很难取得进展。一个人如果有了机智,再加上坚毅努力的精神,便可以使事业有大的进展。

“一个有机智的人,不但能利用他所知道的东西,并能善于利用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还能用巧妙的方法来掩饰他无知愚拙的方面,这样的人往往更易得到别人的信赖与钦佩。”

一般人之所以缺乏机智,一则是由于不识时务,二则是由于思想不敏锐。

有一位女子从乡下朋友家做客回家以后,给招待她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对她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在信中,她说回到自己家里后感觉很好,在府上被蚊虫叮咬时甚感痛苦,而回到自己舒适的卧室深觉愉快。这个女子想表示感激之意,但在无意中写成了一封不客气的信,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她机智不足。

机智的人善于交际,能迎合别人的心理。这种人初次与人会面,就能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来以作为谈话的资料。他们不会过多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们深知,对方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自身的事情和希望。而不机智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只喜欢谈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常常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于是,这样的人便常为朋友们所不喜欢。

机智的人即便对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轻易在表面上显露。而那些有怪癖的人,往往最容易得罪他人,这种人如果要加入一个团体,也一定不为大众所欢迎,不是受到冷遇,便是自讨没趣。

要说种种优良品质,机智可能算得上是最紧要的。机智的人,对于一切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处置得当,这样的人才能利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身的潜能。

2.从成长成熟到成功

做人金典:成熟而不世故,老练而不圆滑。

成长成熟到成功,就是说人要在成长中变得成熟,然后才能很好的为人处世,并获得成功的人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还能派上用场。对于这个问题,有人笑而不答,也有人说,我为什么要人情练达,本色生活不是很好吗?比如自己不会溜须拍马,也不想升官发财,管他人情练达作甚?

这句话看似有道理,实际上一点儿都没有道理。说它没有道理有两个理由。

其一,大家知道,在大自然中,很多动植物都有保护色。只有这样,它们才可以更好地生存。这是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的淘汰法则所致,也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毫无疑问,我们欣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佩服朱自清“誓死不吃卖国粮”的勇气,那些涉及原则上的问题,寸土不让方显英雄本色。

动物尚且知道有时候通过伪装来保护自己,那么我们在某些时候练达一次又如何?

其二,赞成“人情练达即文章”并不是提倡夹着尾巴做人。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是有人格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例如一些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过于老实,不会动点子,做生意就一定不会成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工作,也需要你开动脑筋,而且还要“练达”得与众不同。

经商也是需要智慧的,除非你准备一生只做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每个人做人处世的度因自己的个人情况而显得不同。把握好尺度,就有可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由此可见,人情练达是一种人生艺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你真的人情练达了,那么一方面你的社交能力会很强,可以同时容忍朋友长处短处的人,一定会有很多朋友;另一方面,你也会因此多出很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台湾作家刘墉有一本书叫《我不是教你诈》,书中说:“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免得你被卖了,还在帮人数钞票。”

当我们拿着“不是坏人就是好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那把尺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心里会充满挫折感。因为我们不是因为被好朋友欺骗,而觉得没一个可信的人;就是受敌人帮助,而弄得手足无措。

更糟的是,当我们心里只有“黑”与“白”,面对的却是个“灰色”的社会时,不是勉强地把灰的说成白的,就是强行把灰的说成黑的。

于是,我们有了可怕的偏见!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诈”,里面竟也蕴藏了不少人生的智慧!

3.能方能圆,才能左右逢源

做人金典: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

为人处世要既有原则又不失灵活性,也就是要做到方圆兼济。笔直的树木不能形成阴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别人,别人就会远离你。处理事情要精细之中有果断;认识道理要正确之中有通达灵活,不至于古板不化。

方圆方圆,既方又圆,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既坚持自己要办的事不能动摇,是为方刚,又圆柔推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既达到了目的,又使别人说不出什么不满。这种方略,代价最小,值得借鉴。

李嘉诚被人称为商场上的超人和太极高手,因为他善于谋算,又善于使用柔术;固守自己的原则,但又不失灵活圆融;在自己的原则之下能够把争利与让利并为一手。在商场上,他总是力求做到方圆兼济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社会,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少。李嘉诚曾经庄严宣告:“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能像李嘉诚这样坚持清清白白赚钱的原则,堪称男人中的楷模。

李嘉诚认为,与金钱相比,人的人格魅力是金钱所买不来的,这是一笔更大的财富,相对于赚钱,名誉受损反而更不可忍受。针对有政客拿他“说事”,李嘉诚感到委屈,愤而为自己辩解:“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

事实上真是如此。李嘉诚遨游商海数十年,对原则问题向来说一不二,哪怕大把银子堆在眼前,不动心就是不动心,这大概是李嘉诚王国多年不败的一个法宝。

李嘉诚曾经在巴拿马国投资,拥有集装箱码头、飞机场、旅馆、高尔夫球场以及大片土地,成为当地最大的海外投资商。巴拿马政府为表感谢,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赚大钱的赌场牌照作为酬谢礼物。面对送上门的钱财,李嘉诚却婉言谢绝,他说:我对自己有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的。

巴拿马总理找到李嘉诚,说:“一大堆商人追着要这个牌照,我都没有给,你这么大的投资,我一定要给你,你有三家旅馆,随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难却之下,李嘉诚做出妥协,决定不接受赌场牌照,但是在旅馆外面另外建独立的房子给第三者经营,并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谈条件,李嘉诚的公司只赚取租金。李嘉诚说:“旅馆的客人要去那儿,我不管,但是我的旅馆里绝对不开设赌场。”用现代的生意眼光来看,这件事情当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李嘉诚却说:“这是我的原则,原则必须坚持。”

李嘉诚商海生涯中对方与圆、屈与伸的掌握与运用,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屈与伸之间争利与让利兼顾是最复杂的方圆之道,更是最符合实际、最有实用性的法则。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生意场上,有很多人并不明白“把争利与让利并为一手”的妙处,认为自己可以独赚的干吗要与人分享?更不可能大头给人自己得小头,这样的生意经一般商人不会念,所以他们成不了李嘉诚。

1992年1月,荣智健的中泰集团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持有的恒昌64%股权。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智健过桥抽板。李嘉诚极为爽快地接受了荣智健的收购条件,将手中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衬荣智健的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赢利2.3亿港元。荣智健完成全面收购后,中泰不仅成为红筹股(中资股与国企股的统称),还于1993年上半年进入蓝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由33种上市公司股标编算恒指,均为各类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既让朋友挣了钱,自己也有的赚,这样的事李嘉诚最乐意做,也经常做。这一方面映衬出其仁和之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李嘉诚通晓大义、长袖善舞、料机运谋、长久发达的深谋远虑。

任何人在干事业的过程当中,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使自己获利丰厚,就必须坚守中庸之道,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丧气,不要为一时的得意而忘形,要守持中道,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获得丰厚的利益。

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外圆内方包括修身处世之要义。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圆是万变,方是宗。以方生圆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开方法就多,处世也就圆润融洽。以圆从方是做事,圆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圆是为了行事方正。

只知方,不知变,通常碰壁,一事难成;只知圆,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之理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为人处世需要内方外圆,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过于坚硬必被折断,过于扩张必会裂开。人与人打交道不能过于倔强耿直,否则就是榆木疙瘩,死板一块。不懂人情世故,关系僵化,这样又怎能赢得美满人生呢?

4.软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

做人金典:对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对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

曾几何时,一提到“软硬兼施”,人们就会认为是专门贬斥那些善于耍手段的人。对于那些人的行为,人们感到无耻和厌恶,说他们“软硬兼施,圆滑世故”。

软和硬都是为人处世的手段。既然是手段,欲成大事者大可不必担心对它的褒贬之词,尽管善择机会,见机行事。自古以来,软硬兼施的处世之道,正人君子可以使用,奸佞小人更加擅长,只不过是各取其用罢了。前者用以坚持正义,捍卫尊严,并且规劝他人行正道,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既然它是手段,恶人用之作恶,正人自可用之“弃恶扬善”。

软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作家三毛举例说:“对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对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看来,要想使其发生效用,需见机行事,对欺软怕硬的人,可以以“硬”克之,对吃软不吃硬的人,自可以以“软”化之。

方与圆是构成各种不同形状体的两个基本几何形体,无论何种物体,离开方与圆就难以成形。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要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少不了有方有圆的处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圆”,即指婉转机警。有的人外方内圆,秉性刚直,心地善良;有的人外圆内方,面容慈善,行事有方。这些人并不都是老谋深算,老于世故的人。他们以“方”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以“圆”作为减少阻力的方式。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领高强,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青年人未经社会的打磨,总呈现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为了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为了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必要时,我们应该做出某种让步或妥协,即用“圆”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当然不能把“方”全丢了。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一来精力难以承受,二来树敌太多,更不好过,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不就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了吗?

以战争为例,两军对峙,若正面进攻不成,因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硬要上只能是“以卵击石”。有经验的统帅,面对寡不敌众的形势,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避其主力,击其侧翼,就会扭转战局,取得胜利。这“迂回包抄”的战略,不就是“圆”的战术吗?

为人处世,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近人情而伤了别人,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

无论软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圆也好,它都是启示人们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思维,为成就大事储备必要的资源。

5.方圆兼备不吃亏

做人金典: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