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7240600000004

第4章 八面玲珑,能进能退——把握好处世的厚黑尺度(1)

处世运用一点厚黑的方略,才能让自己进退自如。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进一步便“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穷途末路”之时,退一步便“海阔天空”。所以,人的一生有进也有退,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只要是符合各自的生存状态,只要是符合各自的理想追求,便能缔造出绚丽多彩的人生。驾驭了“进”与“退”的智慧,把握好了处世的厚黑尺度,便能够进退自如,人生便会精彩而不单调乏味。

1.两边都不得罪

做人金典:当你夹在两派中间的时候,不妨保持中立态度静观其变。

上司与上司之间,顶头上司与间接上司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当下属的可就犯难了。有时你和这位上司亲密一点,又怕惹恼了另一位上司;你与另一位接触稍微多一点,又怕开罪这一位,真是左右为难。特别是当你因工作需要又不得不经常与上司打交道时,更是不知如何是好。此时你最好保持中立的态度,尽量做到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也就是说,采取等距离的交往方式,跟谁都不过分密切。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其中一个上司认为你是另一个上司的人,以免在那位上司走背运时好处没沾上却跟着受牵连。

但是,在实际的待人处世中,有时想要完全采取这种纯粹中立的方式往往很困难。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可能你过去就与某一位上司关系不错,来往也比较多,后来新的上司来了之后,与已经在位的上司发生矛盾,此时,你就不好办了。因为你还是采取中立的态度,在客观上等于与原来关系不错的上司疏远了。这样,他肯定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第二,有些上司们在彼此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都想拉拢自己的一帮人,他往往会在周围的人中间选择他认为信得过的人。当他找到你时,你如果不冷不热还是不明确表态的话,肯定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第三,两边不得罪,往往会形成两边都得罪的结果。特别是在上司们形成两大阵营而且有直接利害冲突的事情上,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态度,等于是放弃了机会,也会使两方的上司们都不喜欢你。

2.该违心时就违心

做人金典:虽然妥协、迁就都有“不得不”的那种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我们通常把违心说话、违心做事,看成是一种世故、一种懦弱、一种人格破损和刁钻处世。但这种看法其实是很不公正的。许多时候,它是一种处世智慧。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矛盾复合体,那么处于这个复合体中的人,必然会感受许多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物质客体与精神自我的不协调和不统一。为了外部世界的那些需求,人们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自我的抉择,于是,产生了说违心话和做违心事。

许多时候,我们在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拘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这样的情况经常有。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当然,并不是所有违心都有痛苦,将违心的事情处理好了,也可以使你满面春风。如果,你的领导十分喜欢听好话,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错,这时你开门见山直言要害当然既省时间也符合你痛快为人的个性,但是,那样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本人都将很糟。如果你试着先讲一通上司的成绩,再讲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尽管那些优点是勉强的,有些还不单属他一个人,然而,却使领导既改了差错又让他刮目看你,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就是我们自身,出于片面和执迷,也并不是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给自己设路障、捅娄子的事也常有,违着自己的心愿接受一下旁观者的点拨和训导,也可能有别番风光。有位年轻人小时候很不想读书,迫于父母的强制和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违心于书本之中。后来,18岁考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分进一家化轻公司工作。公司只缺财会人员,经理要他改行为单位解难,他很爱自己的专业,出于无奈,服从了需要。谁知后来他在会计与电脑的交叉点上又开发出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不仅专业未丢,还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可见,违心也有利己的时候,至少利于纠正主观偏见、克服个人膨胀、和谐全局。

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自己高兴,同时也要大伙高兴,世界如果因为你的服从和委屈而有了风光,也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当然,这风光也不会无限。如果你处处由别人支配,事事处于无自我状态,只要别人喜欢,别人满意,自己扭曲成什么样都可以,那就怎么也风光不起来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制度、礼仪、习俗无不作用并制约着你。随着社会文明的深化,人际间的纵向联络会日趋淡漠,但横向的联系只会加强。如果你在交际中没有妥协、忍让和迁就的准备,那只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疲惫不堪而无法前进。所以,虽然妥协、迁就都有“不得不”的那种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贡献做着偏高的估计,为了保护这种偏高带来的进取心和期望值,我们都应当多看他人的优点少说他人的缺憾。当然,这一多一少,无疑偏离了真实,显然也有了违心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是促成并发展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成功经验。只要优点是存在的,都应挖掘;只要缺憾无损大体或可通过暗示而改正,都应避讳。其实,为了群体和未来我们都有过献身和忍受;为了增强实现目标的合作我们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为了避开更大损失我们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甚至我们都有过“这样想却去那样做”的经历,都曾扮演过“两面派”。为了融洽和顺利,违心应当允许。

违心,有自我压抑,也有融合群体的亲和力,可以是软弱者的自保,也可以是奸诈者的烟幕。它像一杯白水,可以放糖浆,可以放柠檬、放橘汁,也可以放毒药!

如何让违心违在情分上,又符合天理良心,正是现代人必须悟出的答案。

3.逢人只说三分话

做人金典:在待人处世中,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把自己的老底交给对方。

如果你留心的话,可以发现同事之间很少有真正能够交心的朋友,许多人平时嘴上说得非常漂亮,可遇到利益冲突时,就各扫门前雪。无论在人生的战场、情场或是商场和职场,任何人都很难期望通行无阻。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常会为了蝇头小利而挤得头破血流。所以说,平时在跟同事相处时,就要怀有戒心,不要将同事们怀有某种企图的说话太当真。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留下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很不诚实。其实,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即使说三分真话,已嫌过多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

另外,和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作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相情愿。

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并不是教你做个虚伪或者是城府深沉的人,而是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就有可能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是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这种人又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也有一种人,你把心掏出来给他,他反而不会尊重你,把你看轻了,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劣根性,你对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换句话说,对这种人来说,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会去珍惜的,那么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吗?

另外还有一种状况,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如果对方是个谨慎的人,那么你反而吓着他,因为他怀疑你这么坦诚是另有目的,如果是这样,你不只弄巧成拙,也弄坏了有可能发展的情谊。

因此,与其把心一下子掏出来,不如慢慢观察对方,有了了解之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虚伪,坦坦荡荡,但绝不可把感情放进去,要留些空间作为思考、缓冲——不掺杂感情因素,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一位牙病患者坐在牙科医生的椅上时,他总是尽量地张大嘴巴。但是在待人处世中,即使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也得深思又熟虑。要养成习惯,在你张开自己的嘴巴之前,要尽量了解其他人的观点。这当然要花费一点精力,但为了取得好的结果,是值得去努力的。

4.实话会说,假话也要会说

做人金典:说真话要看时机,说假话要讲技巧。

在待人处世中,要想受人欢迎,就要时刻注意给对方留情面。因为只有给人留情面,才能为自己争得更多的人缘。不给别人留情面的人,到头来很可能连自己的情面也丢得一干二净。

大多数情况下,“忠言”都是不给人留面子的,正是因为“忠言逆耳”,历史上才有那么多忠臣良将得不到好下场。即使像唐太宗那样伟大的皇帝,也数次被魏徵的“忠言”气得发抖,几次要杀了这个可恶的“魏老道”。要不是长孙皇后,恐怕十个魏徵也早就没命了。

不错,偶尔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地道出对方的弱点及短处,确实会有另一番效果。对方可能因而联想“这个人颇有骨气,蛮有性格的嘛”,使你意外地获得好评。不过,如果对方是个肚里能撑船的人便罢,倘若只是个平凡之辈,奉劝你还是将那些直言、不中听的真话暂且搁住,以免对方生厌,弄得大伙儿都不好受。

因此,不管直言还是谏言,总之在说真话的时候,都必须事先考虑对方的容忍和发言时机。即使是面对经常见面并且性情温厚的人,当他情绪低落不稳时,也要谨言慎行。这时,一点点令人不悦的真话,都足以使对方勃然大怒,对你的将来有所影响,所以一定要非常谨慎才行!

再者,对于初次见面或是不常见面的人,千万不可贸然向对方说些直言不讳的真话,因为你的真话正好犯了对方的忌讳,对你来个不理不睬,你很可能连个解释道歉的机会都没有。祸从口出,少讲令人不悦的话,总是对你有好处的。

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人因为说过直言、令人不悦的话,而使自己获得好处过,这是成功处世的经验之谈。即使想要说的都是为对方着想的忠告之言,但是对方通常在听了之后,不是感谢你而是不喜欢你。

日本有一家药房,这家药房的老板特别善于“给人面子”,不管是真话还是假话,只要从他嘴里说出来,总是那么动听,因而生意兴隆。每当顾客一上门,他就马上起身相迎,满脸带着笑容客气地打恭作揖说“欢迎光临”,使进店来的顾客感到心情愉悦,产生被人重视的满足感。接下来,药房老板开始发自内心地说他的假话,例如对年纪大的人,就说“你看起来真年轻”,对爱美喜欢打扮的女士,说些“你身上穿的这套衣服很漂亮”之类令人听了舒坦又温馨的话。

此外,这位药房老板还采取了一种近乎奇怪的“不卖药给来买药的顾客”的经营原则。当顾客被客气地招呼过,浑身舒坦地说:“请给我一瓶感冒药。”此时,药房老板绝不会立刻递上感冒药,而是改口说:“您是哪里不舒服?”倘若顾客回答“喉咙痛”,药房老板马上会接着说:“这样子的话,最好不要服用感冒药。”然后他就不卖药给顾客。这时,顾客一定对药房老板不卖药的举动大感疑惑而纳闷地问:“那么应该如何才好呢?”

药房老板就会说:“与其吃药,不如以营养剂来强健身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对你的感冒会更有好处。”药房老板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说服来买药的顾客转而购买维他命或蜂王浆等营养品。顾客因为药房老板方才巧妙地给过自己面子,也就欣然接受建议,况且营养剂给人的印象的确是比药品来得好。

我们看到这里可能会拍案叫绝。不错,营养剂的价钱胜过药品数倍,而且对于治感冒来说,营养品肯定比不上感冒药,但由于药房老板的假话说得态度诚恳,令顾客信服,使得老板卖出了更多的营养剂,药房生意也就自然红火。原先不知道如何说假话的,你现在应该清楚如何发自内心地说好假话了吧。

说好假话最关键的是假戏要真做,态度要诚恳,不要犯对方的忌讳。倘若你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向对方说一些听起来舒坦愉悦的话语,即使是礼貌性的赞美,有时对方非但不接受你的心意,反而会对你产生虚伪的不良印象。因此,诚恳认真的表情是改变对方心理的重要策略。纵然你说的话完全与事实不同,是真正的假话,但只要是极具诚意地表示,对方仍会相信这是你由衷之言,自然就会对你产生良好印象,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老李到店里去买自行车,由于知道自己身长腿短,长得不成比例,选好车子付了钱之后,便请老板把车座调低,谁知车店的老板一番仔细瞧看后,以极具真诚的表情说:“先生,你的腿绝对是长的!”顿时,老李投降了,飘飘然地望着老板把自行车的座儿调高。然后,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骑着被调高座儿的自行车驶向温暖的家。路上,想着老板充满自信又果断的“你的腿绝对是长的”这句话,内心不由自主地欣喜若狂。

那位老板的赞美显然不符合事实,而且他的动机也不清楚。纵然如此,老李还是很感谢他,当然不是向他的假话感谢,而是对他那“以认真的表情作礼貌性赞美”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