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7241000000039

第39章 毛泽东评点明清小说(10)

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1930年10月始,蒋介石调集军队十多万人,在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指挥下,发动第一次“围剿”,他们进攻的重点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这时约有军队四万多人)。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先是退却,寻找战机,等敌军疲惫后,在运动中加以歼灭。结果,在12月30日,国民党“围剿”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师部和两个旅进入到龙冈地区的狭窄山路时,突然遭到预先设伏的红军猛烈袭击。经过一天激战,红军全歼敌人近一万人,活捉了张辉瓒,又乘胜东击,在东韶歼灭谭道源师一半。至此,第一次大规模“围剿”被彻底打破了。二、三、四次反“围剿”,也都是由于毛泽东的正确指挥和灵活的战术,完全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三国演义》虽然是依照《三国志》而成,但它叙事的历史顺序却不像《三国志》那样的体例,而是大体依照了朱熹的《通鉴纲目》,这说明,《三国演义》褒贬抑扬的态度(“拥刘反曹”)显然也和《通鉴纲目》是一致的。

陈寿作《三国志》时,因为西晋王朝承认了“魏晋禅让”的合法性,他也不敢不对曹操客气一些。但书名叫做《三国志》,各成体系,说明他没有把曹魏看成正传,态度是比较客观的。到东晋偏安江左以后,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改蜀汉为正统,但这部书并末发生多大作用,亦未影响后来的《三国演义》。真正影响《三国演义》的,是朱熹的《通鉴纲目》。朱熹袭用了“春秋笔法”,发展了习凿齿的主张,例如把“魏文帝黄初三年”改为“汉照烈皇帝章武元年”,并在这一年大书一条“夏四月,汉中王即皇帝位”。朱熹这么做的良苦用心主要是警告那些争夺政权的学,当名副其实。它描写战争并不停留在力的较量上,更突出地表现其智的决胜。其描写的许多战例,虚实结合,进攻防御,以少胜多,应战应合,应擒应纵,这种种的战略和战术,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1930年10月始,蒋介石调集军队十多万人,在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指挥下,发动第一次“围剿”,他们进攻的重点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这时约有军队四万多人)。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先是退却,寻找战机,等敌军疲惫后,在运动中加以歼灭。结果,在12月30日,国民党“围剿”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师部和两个旅进入到龙冈地区的狭窄山路时,突然遭到预先设伏的红军猛烈袭击。经过一天激战,红军全歼敌人近一万人,活捉了张辉瓒,又乘胜东击,在东韶歼灭谭道源师一半。至此,第一次大规模“围剿”被彻底打破了。二、三、四次反“围剿”,也都是由于毛泽东的正确指挥和灵活的战术,完全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三国演义》虽然是依照《三国志》而成,但它叙事的历史顺序却不像《三国志》那样的体例,而是大体依照了朱熹的《通鉴纲目》,这说明,《三国演义》褒贬抑扬的态度(“拥刘反曹”)显然也和《通鉴纲目》是一致的。

陈寿作《三国志》时,因为西晋王朝承认了“魏晋禅让”的合法性,他也不敢不对曹操客气一些。但书名叫做《三国志》,各成体系,说明他没有把曹魏看成正传,态度是比较客观的。到东晋偏安江左以后,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改蜀汉为正统,但这部书并末发生多大作用,亦未影响后来的《三国演义》。真正影响《三国演义》的,是朱熹的《通鉴纲目》。朱熹袭用了“春秋笔法”,发展了习凿齿的主张,例如把“魏文帝黄初三年”改为“汉照烈皇帝章武元年”,并在这一年大书一条“夏四月,汉中王即皇帝位”。朱熹这么做的良苦用心主要是警告那些争夺政权的政敌。从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来看,南宋偏安一隅,北有女真、蒙古等异族的进逼,这和刘备集团偏安于西蜀,北有曹操的威胁,情形是极为相似的。到了《三国演义》成书的明代,虽然朱元璋建立了汉民族政权,但北方边境经常遭到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三国演义》的作者以蜀汉为正统,以刘备代表汉族政权,而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比作曹操,这种“拥刘而反曹”的倾向,则是不难理解的。

至于毛泽东所说的“司马迁的传统”,则是指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是以“稽其成败兴亡之理”为原则,在对待历史重大问题上,他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封建伦理下,果敢地为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作传,立为世家,以表示他们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不因项羽失败而降低其曾号令天下的地位,尽管他没有做过皇帝,但依然将其列入本纪,这都体现了一位正直史学家的胆和识。而朱熹的传统,显然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奸,作了过分的片面性夸张。其实,曹操成为奸臣那是宋代以后的事。对此,历代都有人为其鸣不平。20世纪50年代,史学界三位大师郭沫若、剪伯赞、范文澜写文章为曹操翻案,要替曹操摘掉奸臣的帽子。从毛泽东的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指曹操——笔者按)挥鞭”来看,毛泽东对曹操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基本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有趣的是,毛泽东不仅看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原著,就连《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册,他看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三年困难时期,他的案头上就常常放有这么一套《三国演义》小人书。卫士尹荆山觉得很有趣,就说:

“主席,您还迷小人书啊!”毛泽东却说道:“小人书不简单啊,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

八、《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对《红楼梦》这部小说,毛泽东多次强调“读五遍”。数百年来,《红楼梦》以其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着广大读者。据记载,《红楼梦》刚一问世,人们便争相阅读,一时洛阳纸贵。当时流传“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俗语。而今《红楼梦》早已走向世界,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曹雪芹也成为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等齐名的世界文学巨擘。

【简介】

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以个人和家庭的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红楼梦》为该书流传最广的异名。全书计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撰,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红楼梦》的主要成就体现于前80回。这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展开了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描写。在贾府这个豪门贵族由繁盛到衰颓的历史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性,深刻而细致地描绘了这个望族家庭的世景像,揭示了封建社会渐趋崩溃的内幕;在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时,反映了那个时代部分青年男女的觉醒意识与封建社会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导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出封建社会日暮途穷的命运。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结构精美、语言素朴而富有个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引导人们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有着不朽的艺术价值。现在美国和日本文学界成立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会”。

《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社会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家的兴衰嬗变,从中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腐朽,抨击残害青年的罪恶礼教和传统观念,颂扬贵族地主阶级的叛逆精神和奴隶的反抗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间的矛盾状况。它成功地、深刻有力地揭示了封建专制下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红楼梦》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还有很高的艺术性。它塑造了大批性格鲜明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王熙凤、晴雯、薛宝钗等,无不栩栩如生,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像。全书结构严谨,气势恢宏,语言生动流畅,可谓炉火纯青。

数百年来,《红楼梦》以其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着广大读者。据记载,《红楼梦》刚一问世,人们便争相阅读,一时洛阳纸贵。当时流传“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俗语。而今《红楼梦》早已走向世界,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曹雪芹也成为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齐名的世界文学巨擘。

【毛泽东评点】

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中国古典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

——摘自毛泽东1973年的谈话(见《许世友回忆录》第619——620页,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摘自毛泽东1964年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见龚育之、宋贵仑《“红学”一家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20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

《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

——摘自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

——摘自毛泽东1962年在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8页)。

《红楼梦》第二回上,冷子兴讲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讲得太过。探春也当过家,不过她是代理。但是贾家也就是那么垮下来的。

——摘自毛泽东1963年在杭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龚育之、宋贵仑《“红学”一家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25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读过一遍没有资格参加议论,你最少要读五遍。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形像的阶级斗争史,……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

——摘自谭启龙《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见《缅怀毛泽东》上册第237一,23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多少年来,很多人研究它,并没有真懂。

——摘自张仙朋《为了人民……》,载《当代》1979年第2期。

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也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摘自毛泽东1964年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见龚育之、宋贵仑《“红学”一家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20—221页,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

【鉴赏】

《红楼梦》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一部小说,他在青年时代就读过这部小说。新中国成立后,《红楼梦》更成为毛泽东案头的必备之书,尤其是1964年以后,他多次向工作人员要过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他读过的版本有《全图足本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增评加注全图红楼梦》、《增评补图石头记》等二十多种,甚至还翻阅过根据《红楼梦》的故事和人物仿写、续写的《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续红楼梦》、《红楼真梦》、《红楼圆梦》等。毛泽东逝世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他的书籍时,就发现了线装木刻本、线装影印本、石刻本及各种铅印本的多种版本的《红楼梦》。其中影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木刻本《增评补图石头记》,毛泽东阅读时都用铅笔圈画过。

可见他对《红楼梦》是读得很细很认真的。

对《红楼梦》这部小说,毛泽东多次强调“读五遍”。据毛岸青和邵华在《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的记述,毛泽东说他至少看过五遍《红楼梦》。1954年毛泽东在杭州休养时,他问卫士张仙朋等人看过几遍《红楼梦》?有的回答看了一遍,有的回答看了两遍。毛泽东说:“《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此外,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同党政军的高级干部(如谭启龙、许世友等)、哲学家和身边工作人员多次谈到《红楼梦》要看五遍。其实,毛泽东是用“五遍”来强调多读和读懂《红楼梦》。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不认真地多读几遍,是不能吃透其精神实质的。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相当高。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我国和外国的关系时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毛泽东把《红楼梦》与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相提并论,一方面说明《红楼梦》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另一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很重视《红楼梦》,把它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

1962年8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上,毛泽东通过几部古典小说的比较,强调了《红楼梦》是写得最好的古典小说。

他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么。这种比较,在宏观的历史坐标系中更突出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肯定了这部小说的思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