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开发青少年发散思维的益智故事
7241400000060

第60章 勤能补拙的阎若璩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

他幼年时,体弱多病,说话口吃,秉性迟钝,甚至有的时候,读书到达千百遍,字字用意读还是不能读熟。即使如此,他仍然自强不息,勤勉而不懈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总想要学到自己独立的见解。

每天傍晚,太阳落山了,同学们都抱着书回家以后,他仍一个人在那里读书,一定要把书背诵得如同开水锅里翻腾的沸水一样他才停止。有时,他甚至发愤把书拆散,每读一页就用面糊把这一页粘到书几的背面,已经读熟后就把它烧掉。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他的思想豁然开朗,就如同大门和窗户顿时打开,所有学习上的障碍一下子从墙壁上掉了下来一样。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

公元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一商人的身分成为山阳县学的候补生员,从此以后,他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

他读书敢于怀疑,注重解义,凡有一个意思没有弄清,都要反复穷思。饿了顾不上吃饭,渴了顾不上喝水,寒冷顾不上穿衣服,炎热顾不上扇扇子,一定要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解释后为止。每论证一件事,每创立一种学说,他都要详细地加以考证辨析,力求精确核实,有时甚至写一本书,要翻检数10种书互相印证。他说:“大抵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672年,他与顾炎武一道考晋祠古迹,辨晋水源流及太原之沿革、唐晋之分封。顾炎武还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顾(炎武)虚心从之”。

1678年,内阁大学士徐乾学特意邀请他参加修纂《大清一统志》,同时,阎若璩还协助徐乾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

去世后,雍正皇帝称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