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博望侯张骞
7242300000012

第12章 第二次出使西域(1)

汉朝和匈奴之间,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双方消耗的人、财、物都十分巨大。“匈奴虽病,远去”,退却漠北,无力侵犯汉朝;“而汉战马亦少,无以复往”,①不可能在继续深入漠北几千里地去和匈奴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受这种客观形势的制约,双方矛盾暂时处于低潮。汉武帝预料匈奴会将势力向西域转移,发展经济,扩充人马,壮大实力,等待时机成熟再向汉朝发动进攻。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西北边境之患。进一步巩固反击匈奴的胜利成果,适应政治上,军事上的需要,必须联合西域各国,孤立匈奴。汉武帝想到了出使西域的张骞,即召见张骞,询问西域诸国的情况,骞曰:“天子(汉武帝)既闻大宛、大夏、安息之属(西域情况),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②丢了官爵的张骞,认为这是他联合西域,抗击匈奴,重新立功的好机会,因此,他详细介绍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难兜靡(统治时)本与大月氏(人)具(都)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人)攻杀(了)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乌孙人都逃到匈奴之地)。子(猎骄靡)昆莫新生,傅父布就(字也)翎侯抱亡置草中。”(服虔曰:傅文如傅母也,翎侯乌孙官名)③傅父去给昆莫找食物充饥,回来发现狼给昆莫喂奶,鸟衔着肉在昆莫旁边飞翔。布就翎侯认为昆莫有神保护,就抱着昆莫到了匈奴之地。单于听了这个传说,“怪以(为)神,而收长之”。④他非常喜爱昆莫,便把昆莫收养下来,待昆莫长大后,让他带兵打仗,昆莫英勇善战,立下了很多战功。单于把逃亡到匈奴的乌孙人全部交给昆莫带领。这时大月氏人已被匈奴打败,西迁到伊犁河流域。昆莫要求单于为父报仇。在匈奴的援助下,“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⑤(把大月氏人赶到了大夏人居住的地区。)昆莫把乌孙人迁徙在大月氏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里从事放牧和狩猎,重建家园。依靠“乌孙多马”的优越条件。⑥昆莫发展骑兵,开始强大起来。“攻旁小邑,控弦数万,习攻战。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匈奴遣奇兵击,不胜,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⑦再不敢侵犯乌孙了。从此,乌孙便成为在西域抗衡匈奴的大国。

张骞讲完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乌孙国兴衰史的故事后,又对听得入迷的汉武帝说,现在匈奴刚被汉朝打败,“而故浑邪王地空无人(乌孙人留恋着他们的故地),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弊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王之地,(让他们东迁到原来浑邪王居住的地方)与汉结(为)昆弟,(汉朝把公主嫁给乌孙国王做夫人)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⑧“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⑨

汉武帝对张骞的意见完全赞同,认为匈奴势力已向西北转移,打开西域交通大门势在必行。有了张骞的具体意见,汉武帝毫不犹豫地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骞,任命张骞为中郎将(负责皇帝侍卫的高级官吏),让他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为了保证出使成功,汉武帝还命张骞“将三百人(马各两匹)牛羊以万数、齎(ji 记)金币帛值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为骞之副、而各令持节也)道可使(便)遣之(他)旁国”。⑩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率领许多持节副使同行的外交使团,还有一支物资丰盛、人马齐全、规模庞大的商队随行,离开长安,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西域同第一次大不相同。因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已被汉朝占领,并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用不着躲避匈奴的巡逻兵和哨卡,不必担心拦截被俘;不再担心断粮缺水;也不担心风雪飞沙的袭击。所以,张骞对完成出使任务充满了信心,欢快地率队前行,不久就到达了乌孙国(今天山北路,巴尔喀什湖以东的伊犁河地区)。

张骞一行300余人骑着马,肩背弓箭,手持长矛,赶着装满了美酒丝绸、锦缎的车辆,牛羊队依次随行,浩浩荡荡地穿过了乌孙都城赤谷的街道。乌孙人看到西汉王朝这支规模庞大的商队,不仅啧啧称赞。

张骞安置了使团人员,洗刷了身上的灰尘,整理衣冠,带着贵重礼物,手持节杖,来到乌孙王的殿前。老态龙钟的猎骄靡昆莫看到汉使来了,带着许多贵重礼物,内心十分高兴,又傲慢地用匈奴单于一套礼仪对待张骞。张骞压住心中的不满,知蛮夷贪,于是手持节杖,庄严地对昆莫说:“大王,我给你带来的礼物是大汉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它如故”。张骞严肃而有分寸的话,迫使昆莫跪拜接受汉天子恩赐。随后,张骞又用和缓的口气对他说:“以大王文武双全、英勇机智、强悍善战的本领,贵国怎么能常居于此呢?如果大王能东迁到河西走廊肥沃的土地上,恢复故国、兴建家园,那么汉朝就会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你。大汉和乌孙结为姻亲,共同反击匈奴,何愁匈奴不破”。

昆莫听了张骞的话,只是苦笑不语,其原因是昆莫有十余子,开始立长子为太子,而“太子蚤(古早字)死。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昆莫哀而许之,卒以岑娶为太子,大禄(岑娶的叔父)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诸昆弟,将其众畔,(别居万骑)谋攻岑娶及昆莫。昆莫老,常恐大禄杀岑娶,予岑娶万余骑别居。昆莫有万余骑自备”。(师古曰:岑,士林翻。娶,子侯翻。《汉书》岑娶者,其官名也。本名军须靡。班史云:昆莫,王号也,名猎骄靡。大禄官名也。本名翁归靡)随时迎接大禄的进攻。这场叔侄(叔翁归靡大禄与侄军须靡岑娶)之间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使乌孙国形成昆莫、岑娶、大禄三角鼎立、相互对峙的局面,只是表面上还维持着国家的统一、昆莫是其最高统治者。张骞没有料想到早年南征北战,兴复了乌孙国,后来又与匈奴顽强抗衡,打败了匈奴的入侵,又被匈奴神化了的昆莫,到了晚年竟无能为力控制乌孙国的政治局面,感到十分惋惜。

张骞向乌孙王昆莫赠送了汉天子的礼物。劝说莫昆回故地敦煌、祁连间,与汉结为姻亲,夹击匈奴,莫昆犹豫不决。愿派使者随张骞到长安答谢。

张骞来到乌孙国后,昆莫心里动荡不安。从内心讲很想回到故乡,可是昆莫不得不考虑到国内子孙不和,矛盾重重,使他忧愁有加。面对张骞的反复劝说,昆莫还是瞻前顾后,不能作出决定。让张骞稍事等候,自己召开大臣会议,商议是否东迁。

在昆莫召开的大会上,所有大臣都坚决反对东迁,他们认为乌孙国已经形成分治的局面,乌孙人远离汉朝,从未去过那里,不知汉朝的真实情况,有疑心。乌孙人“素服属匈奴久矣,且又近之”,迫于匈奴势力强大,“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于骞,也知道自己软弱无力的地位,使他不能独断专行,只得依从大臣们的意见。会后,再次会见张骞,婉言谢绝了张骞东迁的建议。但愿派使者随张骞去长安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张骞没有完成说服乌孙国东迁故地——祁连、敦煌间和汉朝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匈奴的使命,但他并未灰心丧气,仍全面分析了昆莫的答复,觉得昆莫愿意和汉朝保持良好的关系,没有拒绝和汉朝共同抗击匈奴的建议。于是张骞分别把副使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今新疆和田)、扜罙(yū迂shēn 深)(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及诸旁国”。这些使节带上丰厚的礼物,代表西汉朝廷和这些国家建立了直接的外交关系。他告诫大家,千万不要骄傲自大,要热诚邀请各国派人去汉朝联络;要尽量带些各国的瓜果、草木籽种回国,以利于中原种植业的发展。

张骞从乌派出了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大夏等国的副使,并告诫大家,谦虚热情,欢迎各国派人去汉朝联络。

唯有安息(今伊朗)“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当时有20000士兵的庞大的骑兵队伍,经过数十城,行2000里,以极其隆重的礼节迎接汉使,在当时是罕见的。后来王又“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轩(今罗马)眩人(杂技人)献于汉,天子大说(悦)。”

张骞派出赴各国的副使以后,便向乌孙国王辞行。昆莫对汉王朝的实际情况,虽不甚了解,但他看到张骞本人那种精明能干、宽和诚信、平等待人的作风,以及张骞所率领的外交使团气势宏大,礼物丰盛、特别是精美绝伦的绫罗彩缎等丝绸产品,是西域各国不会制作的,使昆莫非常羡慕和敬佩,于是派遣使者送张骞回长安,答谢汉朝。(张骞于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归汉,汉武帝拜骞为大行。九卿之一,是西汉接待宾客和处理国内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因令窥汉”进一步了解汉朝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