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方的影响
1.天马中原落户①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完成出使任务回国时,“乌孙(王)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②汉武帝和乌孙国送来的骏马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郊外遛马,确是一个十分爱马的人,又是一个英武豪爽的国君。
乌孙遣使回国后,向乌孙王汇报汉朝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阜民丰、文化发达的东方大国。于是乌孙王愿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遣使使献马……初天子发书易《周易》(卜卦)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③汉武帝派人到居住在伊犁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乌孙国去求马。“乌孙是个出良马的地方,有一种高山野马,长得神骏非凡。乌孙王为了对汉朝表示友好,先后两次赠献良马一千多匹。武帝非常高兴,亲自在长安的上林苑中打猎试马,果然爬山越涧,健步如飞,于是把它叫做天马。”④
汉武帝元狩三年,“在古渥洼地,这个地方可能在敦煌县西南的南湖公社营盘水库所在地。这里汉代是一片湖水浩渺的沼泽地,连接着无际的绿色草场。”⑤当时“南阳新野有个叫暴利长的小官,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利长先作土人,持勒靽(同绊)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⑥随后暴利长将此马献给了西巡来此的汉武帝。汉武帝高兴非凡,认为是他最尊崇的太一神(即北极大星)曾作《太一之歌》:“太一贡兮天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骋容舆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又于元狩三年马生渥洼水中作:“太一况,天马下,霑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nìe镊)浮云、唵上驰。体容舆,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⑦神异奇特的宣扬,赋予天马神话般的色彩。
汉武帝从西域归来的汉使那里得知大宛“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與集,生驹,皆汗血,因号曰天马子云。)⑧大宛汗血马是一种比乌孙马更好的马。为了得到这种马加强汉朝骑兵的力量。(当时汉朝骑兵的乌孙马比较逊色)汉武帝“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大宛王在贰师城善马。”⑨大宛王藏匿不给,“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令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领人马伐宛、至郁成、尚不能举,引兵而还。上书天子,汉武帝遣“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⑩“天子已业诛宛,宛小国不能下……为外国笑”。汉“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骆驼以万数,多齎粮。兵驽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余校尉。”为了识别大宛马的习性,进行喂养管理,同时“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行至宛城,决其水源移之,则宛固己忧困。攻入外城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宛贵人相与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母寡(人名)匿善马而杀汉使,今杀王母寡而出善马,汉兵宜解”。遣贵人将其王母寡头与贰师将军定约,出善马,给军食。李广利与赵始成、李哆(duo 多)计之,许宛之约,取其宛马3000余匹,“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将昧蔡以为宛王、与盟而罢兵,”复回敦煌。这次汉武帝伐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取得了胜利。又得到大宛马3000余匹,建立了一支强悍的骑兵,汉武帝觉得这种大宛马,比乌孙马好,于是“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又于太初四年写了一首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自诩赞颂。同时在《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所载宛马诗,有许多神奇色彩的描述。如:“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天门)、观玉台(上帝之所居)。”天马行空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后人还发掘了与天马有关的珍贵文物。如:“1977年,发掘的酒泉城西北丁家闸五号西凉墓的壁画中,就绘有红鬃赤尾、飞腾于群山之上的天马。这匹马昂首腾空,驰骋于喷薄欲升的云彩之中,搏击风云,气势磅礴,这幅天马行空图正符合天马歌中的‘(nìe镊)浮云,唵上驰’的意境。1969年武威雷台东一座东汉张姓将军墓中,出土了一套铸造精致的武装铜车马出行仪仗佣,包括俑45个、车14辆、马39匹、牛1头。其中有一匹三足腾空,一足踏飞鸟的罕见铜马,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品——铜奔马,值得注意的是,这匹铜奔马与酒泉丁家闸五号墓所绘天马气势十分相像,都是喷鼻、翘尾、举足腾空作飞腾状。前者腾飞在群山上空;后者足踏飞鸟,鸟眼似鹰,展翅回首,其动作概念都是‘在天空飞’,这正是天马行空的形象,雷台铜奔马,似应为铜天马,该马是天马的艺术造型。这件艺术品之所以精巧卓绝,绝不是偶然的,可能借鉴了当时许多描述天马的作品,根据流行的款式创造而成”。又在“汉武帝皇家园林——上林苑遗址(今西安市西南鱼化寨北石桥一带)中,挖出和拾得两枚形似马蹄,重达一斤左右的马蹄金”。以及张掖的马蹄寺,敦煌的月牙泉(清人在月牙泉边立“汉渥洼池”碑),阳关附近的古渥洼池,都是获天马的地方,修的寺庙和立的石碑也是与大宛汗血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受到汉武帝的喜爱,命名为天马,加以宣扬,构成了天马行空的艺术形象,反映在当时绘画、雕塑、铸造艺术作品中,然后真正的西域骏马与中原良马相结合,繁殖生长,发展壮大。这些马驰骋疆场,在反击匈奴对汉朝的侵略中,围歼匈奴骑兵,获得巨大胜利,把匈奴单于统治者赶出西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些马又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成为人们的良朋益友、得力助手,为政权稳定和社会进步及生活富裕,立下了丰功。
甘肃敦煌阳关水库——传说这是出天马的“汉渥洼池”
敦煌月牙泉 清代月牙泉边的石刻
甘肃武威擂台台下出土铜奔马的东汉墓
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出土的 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室壁画:天马图
铜奔马 天马气势与“铜奔马”十分相似
注:
①《史记·大宛列传》第64页。《史记·索隐》述赞曰:“大宛之迹,原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之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
②《史记·大宛列传》第57页。
③《史记·大宛列传》第58页。
④《丝路史话》陈良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第27页。以下凡引用《丝路史话》内容的注释均出于此书,不再注明出版单位、时间。
⑤《丝路史话》第28页。
⑥《汉书·武帝纪》第184页。
⑦《汉书·礼乐志》第1060页。
⑧《汉书·西域传》第3895页。
⑨《史记·大宛列传》第60页。
⑩《史记·大宛列传》第61页。
《史记·大宛列传》第62页。
《史记·大宛列传》第58页。
《汉书·礼乐志》第1061页。
《丝路史话》第30页。
2.丝绸之路上的友好往来
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先民就掌握了植桑、养蚕、取丝的技术。1956年,山西夏县灰土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蚕茧(《西阴村史前遗址》1972年版)1958年,浙江吴兴县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又发现了竹笼里藏着丝绢残片,(《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在商代墓葬中也发现了玉蚕和金蚕。
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气候湿润温和,是植桑、养蚕的优良环境,也给中国养蚕、取丝、织绸、绢、锦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此,中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发现、研究、革新,积累了一套养蚕、取丝、脱胶、染色、提花的生产程序,织造出花纹美观、绚丽多彩的丝绸。深受人民的喜爱,中国成为世界上丝织手工业“最早、最发达的国家”。
我国丝织手工业的发展,从秦朝统一中国到西汉初期的70多年间,丝织手工业已进入了兴盛时期,印染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劳动人民用蚕丝织造的绸、锦、绢、绫、绮、绉(zhòu)、罗,不仅群众喜爱穿戴,也成为帝王、将、相、贵族的必须品,甚至死后也要穿着用精美绝伦的丝绸,绢纱、绫罗、锦缎做成的衣服,入殓地宫。1972年,我国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了绢、锦、绣、罗纱等多种鲜艳的丝织品,其中一件素纱禅衣,长三尺七寸,全部重量不到一两。在2000年前的古代,这样高质量的衣料,确是举世无双的。在当时像这样花纹精致、绚丽多彩、经纬细密、造型美观、薄如蝉翼、轻如烟雾的丝绸,引起了西方人民的喜爱和羡慕。
那时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很难直接到中国来购买丝绸产品,只能通过印度商人把丝绸产品从中国运到安息国(今伊朗),再由安息国商人运往欧洲。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月护王[即旃(zhān 毡)陀罗芨多]的大臣商那自写的《政论》一书就记载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织品向印度运销的事。印度商人又辗转运销欧洲。西方人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像蛛网一样纤细”。①由于罗马人的宣传,逐渐使欧洲人对丝绸有了更多的了解,更赢得了他们的热爱和渴求的欲望。
随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各国副使引领对方派遣的使者来到长安。他们将汉朝地广物博,丝织手工业发达的消息带回西域各国。各国都先后又派出大批使者来汉朝参观访问。“自此始,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②各国来使和商人,循环往复,络绎不绝,沿着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建立友好通商往来,进行物资交流,促进了中原地区丝织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兴盛。西域各国商人回国时,大量采购丝织品,运回本国贩卖,并将丝绸产品转销欧洲。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0年至44年罗马帝国著名的“凯撒大帝曾穿上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到大剧院去看戏,引起全场轰动,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服”。③罗马上层人士围着观看,啧啧称赞中国丝绸细密柔软、花纹精致、绚丽多彩。谁若能穿上中国的丝绸,那就是最大的光彩。于是竞相仿效,兴起了穿中国丝绸织品的热潮。罗马的富豪、贵族、名媛,买来丝绸做成样式新颖、美观大方、华丽多彩的衣服穿上到处炫耀,大大地吸引着西方人对丝绸的无限向往。正如蒲林尼在他著的《博物志》载:“蚕丝,织成锦绣文琦,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的夫人、娇媛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尤其是得到各国贵族夫人的喜爱,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了,丝绸需求量迅速增多,价格也不断地上涨,甚至上涨到一两黄金一两丝。商人们为谋高利,组成商队,不顾千辛万苦,横跨沙漠草原,爬越荒芜人迹的帕米尔高原,冒着酷暑严寒,长途跋涉,年复一年的从西方把毛织品、皮革、玻璃、水晶石、宝石等物运到东方,又从东方把丝绸产品经丝绸之路销往亚、欧各地。
花纹精致、鲜艳美丽的丝织品也让西域、欧洲人民想得到种桑、养蚕的方法,来制作丝绸产品。据史书记载,有个蚕种西传的故事:据英国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和欧洲之间传播科学思想与各种技术情况》载:“欧洲人知道养蚕,大概是公元5世纪前后”,据说是一个波斯人把我国蚕蛾的卵放在中空竹竿里偷运出去的。又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巽(xùn 徇)校点本),现在新疆和田、古代有个瞿萨旦那国,在王城东南五、六里,有一个叫做鹿射的寺院,是这个国家已故王妃建造的。过去、这个邦国不懂得种桑养蚕,听说东国有蚕、桑、就派遣使者去求蚕桑种,当时东国的国王秘而不赐,严令边关禁止蚕、桑种出口。于是,瞿萨旦那王想了一个巧妙的主意,用谦卑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向东国的公主求婚。正好东国的国王有“怀远之志”(想向西扩张疆域)就答应了。迎娶公主的时候,瞿萨旦那王告诉迎娶的专使说,你告诉东国的公主,我国可没有丝棉,她可以把蚕、桑种子带来,将来为自己做衣服,公主听了专使的话,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蚕、桑种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边。到了边关,到处都搜查了,就是公主的帽子无人敢搜,桑、蚕种子就这样到了和田,留在离王城五、六里路一个叫鹿射的地方,阳春伊始,就开始种桑,养蚕的季节一到,他们就开始摘采桑苗叶喂蚕。刚来的时候,桑叶不够,蚕还要吃些杂树叶子,不几年,就桑树连荫,蚕宝遍地。公主就刻石为制,颁布了严格保护蚕、桑的戒令,不许毁坏桑树、杀伤蚕蛾,蚕蛾产卵才能治茧抽丝。并专门在鹿射建立寺院,供奉最早的桑树和蚕种,玄奘到印度经过这里时,参谒过这个寺,还看到几株最早的枯老桑树。④
唐以前,中国史书中无记载将公主嫁给于阗王的故事,唐朝天宝年间于阗王尉迟胜入朝献名马良玉,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新唐书尉迟胜传》,但时间远在以上故事之后,黄文弼先生的《罗布淖尔考古记》中认为:“疑东国之君为鄯善王,盖鄯善王西与于阗为邻,鄯善王尤(人名)还又为中国外甥,先有蚕桑极有可能。本世纪初,还有人在罗布泊及鄯善的精绝遗址中,发现公元4世纪前的古老桑树,证明鄯善国育桑很早,确有可能西传蚕桑,1900年冬天,斯坦因在于阗丹丹乌里克(今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正北约120余里处)遗址中,挖到一块古代画板。画板上共画了四个人,中央绘着一个盛装贵妇、头戴高冕;右侧画着一个人拿着手摇纺车在纺线,左侧地上放着一个盛满蚕茧的篮子还有一个侍女,左手指着贵妇的高冕。原来这块画板上画的就是玄奘所记东国公主巧带桑、蚕种的故事。于阗人民很感谢这位公主,把她敬若神明,世世代代纪念她”。⑤虽然只是一个携带蚕、桑种子的故事。由此可见,古代西域各国人民对中国种桑、养蚕、缫丝技术的渴望和追求。
注:
①、③《丝路史话》第4页。
②《史记·大宛列传》第60页。
④《丝路史话》第78页。
⑤《丝路史话》第79页。
3.丝绸之路促进了科技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