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国见到安息国商人,问对方无纸,如何记事,对方曰:“画革旁行,以为书记”。①即在干硬的兽皮上,横行写字,这充分证明造纸技术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据史书记载: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纸为东汉和帝时蔡伦所造。“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国曾四次从古遗址中发掘出西汉纸。1933年新疆曾出土罗布淖尔麻纸;1957年西安出土了灞桥纸;1973年在西汉居延地区出土了金关纸;1978年在陕西扶风出土了中颜纸。罗布淖尔麻纸毁于战火,后三种实物经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证实,它们都是真正的纸。因为中国发明纸的时间应是西汉武帝时代。造纸技术的外传有文字可考的始于唐代。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将高仙芝兵败怛(dá)罗斯。大食国将俘获的中国士兵送到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汗)去造纸。”②这就证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不久,一种质量更高的纸又迅速传入新疆和西域各国,逐渐流传到欧洲。“西方学者认为,中国造纸法大约于1140年传入欧洲,欧洲人对东方的造纸术十分感兴趣。现代造纸工业十分发达的法国,在它的中部城市安贝尔市郊的一条溪流旁,至今仍然保留着一座古老中国式的造纸作坊。溪水推动着木轮,木轮又带动着撞击石臼的木棰,生产纸张。作坊旁还建有蔡伦馆,以纪念中国人对造纸技术的伟大贡献”。③
张骞出使西域期间,把中国的丝绸、冶炼技术、漆器传入西域、波斯、印度及欧洲某些国家。据记载,大宛以西至安息国,“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铜锡合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④《新疆民丰尼雅大沙漠中的遗址》《考古》1961年第三期等书刊有出土铁制小刀、铁锛,铁铲、铁斧和铁箭头的报道,还发现了铸铁炉和烧结铁。这都证明是汉人教会了西域人铸造兵器、铁器等技术。
居延地区肩水金关出土的西汉纸,是我国珍贵的古纸实物之一。它证明早在蔡伦之前,我国就已发明了造纸技术。
又据《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记载:1961年,昭苏县的萨尔霍布和木扎特草原,清理一批乌孙古墓,出土有铁刀、铁犁铧。犁铧形成舌形,两面突起,两翼刀都成偏平,銎扁椭圆,重6斤多。这个舌形犁铧和陕西关中常出土汉代铁犁铧相似。这是西域都护在乌孙实行军屯,乌孙古墓出土的铁铧,可能是西汉军屯的遗物。
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令李广利将军二次伐宛,“宛王城中无井,皆汲城外流水。于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决其水源移之,则宛固己(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其外城壤,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又闻宛城中新得泰人(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⑤
又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有个人叫卫律,生于汉朝,父亲是匈奴人。此人与李延年关系很好,李延年推荐卫律出使西域,数年而还。李延年因罪家诛,卫律怕受牵连,遂亡降匈奴。卫律在匈奴教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史书上也有相关记载,证明西域穿井技术也是汉人教会的。
这时,中国的钢铁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运,“也有从四川经云南,入缅甸和印度北部,再由西北入高附(今阿富汗喀布尔),然后抵达安息(今伊朗)东部。罗马史学家卢塔克称安息骑兵的武器为‘木鹿武器’。木鹿城在安息北部(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马里城),是中国钢铁集散地。”⑥中国钢铁还通过安息流入西方,传到罗马,从此,西方各国也学会了冶制兵器和铸造铁犁等工具。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19年)汉朝在河西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天祝县境)地区开始屯田。《汉书·武帝纪》载: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分治张掖、敦煌郡;元封初年(公元前110年),屯田和亭、塞机构的设置也推进到酒泉,并在酒泉设置了军政机构。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河西北侧之休屠泽、居延海地区设立卫所,筑城、移民屯田。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于敦煌置酒泉都尉。河西上述军政机构的设置和大批屯田生产的实施,给李广利将军二次伐宛积蓄了财力、人力。“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讁(zhé谪),及载糒(bèi 备:干饭)给二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备破宛。”⑦发挥了屯田戍边的作用。
太初末年后,西汉王朝把屯田戍边延伸到天山北路的渠犁、轮台地区,派驻军队实行屯田。汉宣帝地节二年,“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将免刑罪人田(屯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收谷,吉、憙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⑧车师王乌贵归附汉朝,怕匈奴来夹攻,遂弃国奔乌孙。郑吉迎乌贵王妻、子居渠犁东,汉益遣屯士分田车师。
汉朝屯田生产的主观目的是:(一)运用屯田士兵反击匈奴对西域各国的侵略,维护西域各国的安全,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以断匈奴右臂;(二)运用屯田生产为西汉王朝继续开发经营西域建立一条可靠的后方物资供应基地,确保物资顺利畅通;(三)“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⑨为来往使者、商人供给粮食、蔬菜,减轻西域大道上各国的负担。然而屯田生产却从客观上收到了如下作用:吏卒所需衣物,劳动生产工具由内地提供,不影响西域各国人民的正常生产,还能利用西域的富饶草地,开垦荒地,益种五谷,增加财富,造福于西域人民,也得到西域各国人民的支持。同时汉朝还把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传授给西域人民,并通过这批屯田吏卒学习西域各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然后传入汉朝内地。这样以来、汉朝在西域设立的屯田生产区,不仅生产农产品来满足驻军和来往行人的需要,而且成了生产技术交流推广机构和试验场地。
汉武帝征和中而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故轮台(以)东捷枝、渠梨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孰……”“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⑩从此,汉朝的穿井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通过驻军屯田、移民屯田戍边政策的实施,传入新疆地区。《汉书·西域传》记载说:“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dì堤:狄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孟康在注中写道:“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一些人认为,这就是采取“井渠法修起来的水利工程”。“井渠法大概就在这以后,由敦煌传入西域的。”
“新疆人民把‘井渠法’加以发展,成为新疆吐鲁番一带有名的‘坎儿井’。坎就是坡坎。这种井保持了‘井渠法’的特点,沿地下水源穿掘,上游每隔八十至一百公尺开一竖井,下游每隔十至二十公尺开一竖井,然后把井口之间的地下层挖通成高二公尺,宽一公尺的渠。这种渠在新疆很普遍。仅吐鲁番一地的暗渠总长达二千五百公里。”这种渠对于终年雨量稀少而有雪水渗入地下的地区特别实用。
这时汉朝也把著名的产品漆器、陶器、竹器、铜镜、生姜、肉桂、大黄、土茯苓的生产技术传入西域。从西域、欧洲传入中国的有玻璃、宝石、水晶石、苏合香料、毛地毯、骨胶等。据汉武帝时东方朔所著《海内十洲记》记载,胶是一种优质骨质胶,因为它能粘接折断的弓和刀剑,接续之后,即使其他地方折断,续接的地方也不断,所以被称作续弦胶。武帝天汉三年四月(公元前98年)……西国(罗马)王使至,献此胶四两。武帝受以付外库,不知胶……之妙用也。以为西国虽远,而上贡者不奇,稽留使者未遣。又时,武帝幸华林园射鹿,而弩弦断,使者时从驾,又上胶一分,使口濡以续弩弦(胶上粘口水将弩弦接好)。帝惊曰:“异物也”。乃使武士数人,共对擎引之,终日不脱,如未续时也。胶色青如碧玉……帝于是乃悟,厚谢使者而遣去,赐以牡桂、干姜诸物,是西方国所无者。这些物品的交流使东西方人民互通有无,交流了生产知识,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
注:
①《史记·大宛列传》第53页。
②、③《丝路史话》第80页。
④《史记·大宛列传》第60页。
⑤、⑦《史记·大宛列传》第62页。
⑥《丝路史话》第25页。
⑧《汉书·西域传》第3922页。
⑨《史记·大宛列传》第64页。
⑩《汉书·西域传》第3912页。
《汉书·西域传》第3907页。
《张骞》第50页。
《张骞》第51页。
《丝路史话》第23页。
4.东西方文化艺术之花在丝绸之路绽放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到汉朝,运用胡笳吹奏在西域学习的乐曲。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古今注》说:“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曲”。①它以新鲜、振奋、崇敬、威武的内容和悠扬婉转的旋律、雄壮有力的节奏,活泼流畅的风格,清脆悦耳的音响,受到京城上层人士和艺术家的青睐。更引起音乐家协律都尉李延年的极大兴趣。遂根据曲调的旋律,融会贯通,消化吸收,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②给于将军服(用)之。(解:在音乐上有段或节的意思)二十八解,即二十八段,是一首完整的大曲,作为守边将军的军歌。它具有刚毅、雄健、粗犷(ɡuǎnɡ)、奔放的艺术风格。据史籍记载,二十八解,后来仅存十曲:《黄鹤》《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华子》《赤子阳》《望人行》。当时演奏这些歌曲极为隆重,班超在任军司马时,曾用过这些乐曲。魏晋时期已经失传,在中国乐曲史上十曲没有乐谱,只留其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