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博望侯张骞
7242300000018

第18章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3)

关于《摩诃兜勒》曲的传入,史料都说是胡乐或胡笳吹奏的乐曲。它肯定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乐曲。有史学家认为:“印度古歌诗中有《摩诃婆罗多》和《摩诃行那》二篇,从名称上觉得与《摩诃兜勒》曲有关,是印度或西亚一带的音乐。”近年来有人从西北少数民族语言学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破译,发现“摩诃兜勒”是蒙古语赞美或赞颂的意思,也就是说蒙古语把赞美或赞颂读成“摩诃兜勒”。例如蒙古族胡笳乐曲《阿尔泰的赞颂》也就是《阿尔泰的摩诃兜勒》。蒙古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很广,现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还居住着不少蒙古族人,他们善于吹奏胡笳,胡笳是他们历代相传的民族乐器。“摩诃兜勒”又属蒙古语言,那么张骞所传之《摩诃兜勒》曲,则应是蒙古族的胡笳乐曲。这种分析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人认为:《摩诃兜勒》笳曲名。是一个复合词组。“摩诃”一词,为梵语的译音,表示“至大”、“伟大”的意思。“兜勒”是西域的吐火罗的译音。“摩诃兜勒”是歌颂伟大的吐火罗。③

秦末、汉初,奏乐只有打击乐器。刘邦衣锦还乡,在沛县召集庞大的乐队,演唱《大风歌》仍然使用的是钟、磬一类体积笨重的打、击乐器,不能演奏较有难度的旋律性乐曲,也不能给人以缠绵细腻的艺术享受。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的乐器有:

1.胡笳:是西域的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初是用芦叶吹之,后来用竹子制作。吹起来,其声悲凉。传说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

2.胡琴:是西域古丝弦乐器,汉时传入中原。这种乐器,生命力很强,至今还在舞台、民间广泛使用。

3.琵琶:是西域的古乐器。琵琶有四弦和六弦之别。桐木制作,曲首长颈、下端椭圆、面平背圆。古时用木拨弦,是骑在马背上弹的乐器。汉时传入中原。

4.箜篌:古印度乐器,七弦。《隋书?音乐志》载:“箜篌来自西域”。公元1969年,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纳230号唐墓出土的绢画,舞乐屏风上画有乐伎竖抱弹拨箜篌。其形似瑟而小,七弦,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相同。

5.觱篥(同筚篥):又名筚篥管,古乐器名。原出龟兹国,汉时传入中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形状似胡笳。

6.横吹:西域的乐器,即横笛,又名短萧。据《册府元龟?土风》载:“党项羌、三苗之后……有琵琶、横吹”。这种乐器与我国古代的篪(chí竾)相似,有八个眼,就是现在的短管萧,古人称竖笛。

这些乐器的传入,使汉朝音乐在调式、曲体、转调中拓宽了音域、增加了婉转细腻、缠绵之音。不仅给先秦留下来日趋僵化了的“雅乐”、“散乐”演唱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对汉代的歌舞“大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发展宫廷音乐,汉武帝于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成立了《乐府》(音乐组织)。《乐府》是汉代特有的官方音乐机构,它由音乐家协律都尉李延年组织,采集各地区民间音乐,以供宫廷享用。同时把各地有成就的民间艺人集中起来开展演奏、演唱活动。活动中吸取了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曲和其他乐曲的优点,又被汉民族的音乐、舞蹈所借鉴,吸收、融会、发展,既丰富了汉代音乐的内容,拓宽了汉代歌舞《大曲》的音域,又做到了歌曲、舞蹈巧妙的结合,为汉民族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更加丰富、更加绚烂,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大秦,是古罗马西海边的一个小国(罗马属国)。中国文献资料上称黎鞬、犛靬、骊轩、西海。大秦杂技艺人随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汉使及中亚各国的使者一同来到长安,大秦人精彩的杂技表演,受到了观众热烈地欢迎。汉朝人把表演幻术的杂技艺人,称“眩人”。

据张衡的《西京赋》载:大秦人在西京耍杂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魔术表演,突倒投而跟絓(ɡuà同挂),譬(p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

有幻术表演:“海麟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温;(蝹yūn,龙蛇形貌也)……奇幻儵(shú同倏)忽,(儵忽:转眼之间)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径通渭”。

有比武技巧表演:“鸟获扛鼎,都庐寻橦橦(tónɡ,古书指木棉树。橦橦:一人头顶长竿,一人或三人缘竿而上表演)。冲狭燕濯,(燕濯zhúo,以盘水置前,坐其后,踊身张手跳前,以足偶节逾水,复却坐,如燕子裕也)。”胸突钻锋,跳丸剑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有兽戏和兽斗表演:“熊虎升而拿攫(jué,鸟用爪疾取。)猨狖超而高猨,(猨:古猿异体字,狖yòu,包括歌舞、伎艺和滑稽表演等。)怪兽陆梁,大雀踆踆(cūn 村,行步迟重的样子)白象行孕,垂鼻辚囷(辚lìn令 囷qún群,圆形的谷仓)。”

有化妆歌舞表演:“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蜿(蜲wěi ,此指歌声婉转动听。)洪涯立而指麾,(麾huí挥)”。被毛羽而襳(xiàn线)襹(shì式)。(羽毛轻扬貌,善伎乐的人。)

大秦杂技变幻多端,引人入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代杂技艺术。据《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28日《飞剑跳丸·汉代杂技世界纪录》载,山东安丘市董家庄发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一幅人兽表演的壮观场面,一人手托十字木棒,几个人在横棒上耍杂技;画面东侧,有一人手抛12个圆球和3把剑,圆球和剑在空中飞舞,无一落地;西面西侧,有弹琴和男女表演各式舞蹈;画面南侧有走兽与人共舞的场面,现代的杂技艺术表演中也是少见的。

汉时,中国有一座骊轩城,城内居民都是大秦人(即罗马人)。他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3年)古罗马帝国有一位将军,名叫克拉苏,他统率数万大秦军队,进攻安息国。克拉苏战败身亡。他的儿子率领一部分大秦军队东逃,被北匈奴围住缴械,成了北匈奴的附庸。北匈奴郅支单于与西域都护府作战。郅支单于败亡,而克拉苏儿子率领大秦人的军队,全部被西域都护府军队俘虏。经过整训,让他们驻在汉境边防线上。成为汉军前沿阵地的一个哨所,后来成为“骊轩城”。这座城今在何处?近年,经中外历史学者调查研究推测,在甘肃省永昌县附近。④这支军队中的大秦人,就有会杂技的,这对中国的杂技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源于印度的佛教也经西域传入中国。公元67年(东汉永平10年),中天竺有一个人叫迦叶摩腾,从大月氏国用白马运佛经来洛阳,于公元68年(永平11年)敕建白马寺,(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安息国有个太子,名叫安清,字世高,继王位不久,自愿出家修行。他刻苦钻研佛学,精通佛经,还漫游各国,宣讲佛经。安清于公元148年(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来到中国洛阳,以安为姓,运用汉语,翻译佛经30余部,从此以后,佛教以洛阳为中心,逐步向全国发展。到隋、唐时期,全国各地兴建庙宇,在河南的龙门,甘肃省天水麦积山、敦煌等地,都修建有大型的浮雕石窟。

张骞凿空西域,把中国石雕和铜器制作传到西方,东方文化和艺术受印度佛教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什么是犍陀罗艺术?犍陀罗国是位于印度中部和北部之间的一个小国。东西长1000余里,南北宽100余里,(有的书上称犍陀罗、有的书上称乾陀罗,今称犍陀罗)。当地人民信仰佛教,为修建庙宇和塔的时候,在庙宇的立柱上和塔基石上,雕刻双翼狮子、双翼马、双翼牛。这些雕刻古朴典雅,风格独特,其他国家从未出现过。被后人称为“犍陀罗雕刻艺术”。这种艺术又从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原,并在中原生根开花。⑤如山东济宁的紫云山,有东汉武氏家族墓,墓前有祠,祠内雕有石马、石狮子,又如四川雅安出土的高颐墓石狮,是汉献帝建安14年造,狮子胸膛两旁雕刻有双翼。再如河南睢阳故城(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北五、六里,有汉太尉桥玄墓,墓前雕刻石骆驼、石马等。这都反映了犍陀罗和西域艺术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佛教及其艺术从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甘肃、河南等地发现的石窟壁画和其他一些文物均有反映。他们多受希腊绘画艺术、佛教艺术的直接影响。如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东南25公里。“现存有壁画或塑像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迹。莫高窟壁画和塑像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十分明显。早期北魏石窟中的作品如裸体菩萨等,就有从西域传入的带有希腊、印度的犍陀罗作风。身缠联珠纹衣服的隋代菩萨和胡装的唐天子,也显然受了希腊、印度文化的影响”。⑥再如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临夏西北约50里,是南线“丝路”黄河渡口上的要道。炳灵寺石窟……多而华丽,大佛原来和莫高窟一样,有数层楼阁,覆盖十丈金身。清同治初一次战争中被大火焚毁,十余丈高的烈焰直冲崖顶的时亮窟,使窟顶的砂崖爆裂,壁画塌落。至今大佛周围还可以看到烧得只剩半截、插在崖上的桩柱。“现存183龛窟,初步可以断定,有魏12龛窟,唐106龛窟,明5龛窟其它60龛窟。最早的石刻题记是169窟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造像题记”,“但冯国瑞先生曾与西秦乞伏磐所造的弥勒龛中发现永康四年(公元415年)题记”。⑦还有麦积山石窟,坐落在甘肃省天水东南45公里的一座浑圆如麦垛的红色独峰中。它以精妙卓绝的雕塑见长。“在其全部194个龛窟崖刻中,有泥塑石雕7200多尊,还有部分壁画,有东方雕塑之馆,极重要的雕塑宝库(郑振铎语)之称。”⑧这些石窟雕塑绘画艺术,都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是丝绸之路畅通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们证明丝绸之路和石窟艺术存在着密切关系。

丝绸之路的明珠——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285窟西魏伎乐飞天,所持箜篌(乐器)出自埃及。

炳灵寺石窟 称为神仙窟的时亮窟“天梯”

被誉为“东方雕塑之馆”的 麦积山雕塑—牛儿堂

麦积山石窟

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上的绣花及图案传到了中亚、西亚、北非及欧洲,影响着那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在北非突尼斯共和国北方的苏斯博物馆中,还镶嵌着一幅我国古代的太极图。突尼斯人把它称为‘阴阳图’。据考证,这幅太极图他们是从古罗马人沿着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丝织品的图案上得到的。古罗马人把‘太极图’挂在家门上面,用来祈求逢凶化吉、永保平安,借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⑨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也从印度、尼泊尔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使中国绘画在古朴中增加了富丽的色彩和雄壮的力量,因而渐臻自然精致,享有盛名。

注:

①、②《张骞》第65页。

③王寿芝编著《张骞与张骞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以下凡引用《张骞与张骞墓》内容的注释均出于此书,故省略出版单位、时间。

④《中外学者揭开千古历史谜案?古罗马军队曾在甘肃河西县驻防》见《中国文物报》1990年1月1日。

⑤犍陀罗雕刻: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一个流派。公元前一至六世纪盛行于犍陀罗、吸取古代希腊末期的雕刻手法,对东方雕刻艺术的发展曾有影响。《辞海》第1449页。

⑥、⑦、⑧《丝路史话》第108页、第111页。

⑨彭卫著《张骞》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