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到达大月氏国后,反复劝说大月氏国王与汉朝结盟共同夹击匈奴的任务,但张骞竟得不到大月氏国(女王)要领(答复)。⑨“留岁余”,到大夏国的蓝氏城(今阿富汗),对大夏国相临的西域各国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西域各国的丰富资料。回到汉朝向汉武帝写了报告,被司马迁收入《史记·大宛列传》。后被日本汉学家桑原骘藏说:“盖张骞以前之中国人,对于外国的事情殆乏何等正确的知识……《史记·大宛列传》之西域各国人口、兵数、风俗、物产、距离等为最早之记录。此古代西域之研究主要材料,被尊重于学者间。”⑩它对于汉武帝了解西域各国人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情况,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可贵的依据。使汉武帝下定了他联络西域打败匈奴安定中原的决心。为尔后实现把匈奴赶到漠北去,使北方边境人民过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打下了基础。被汉朝《汉张迁碑》载:“孝武时张骞,广通风俗,闬(hàn,里巷的门)定畿(jī,国都附近的地方)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宾,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的赞誉。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今哈萨克斯坦)后,分别把副使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扞罙、及诸旁国。这些使节带上丰厚的礼物代表西汉王朝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他告诫大家,热情邀请各国派人去汉朝联络,尽量带些外国的瓜果、草本种籽回国,以利于中原种植业的发展。正如美国学者劳费尔说:“张骞为人重实际,处理经济事物非常有见地。从西域带回来的葡萄、苜蓿等种子充实了农业品种。中国人有独特之处,……宇宙间一切有用之植物,在那里都有栽培。”这是外国学者的评说。其实张骞和副使给汉朝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葡萄、胡桃、大蒜等植物,还有良马种、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杂技。为此,杜甫七律《秦州杂诗》中描述了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天马的经历:“闻道寻源使(指张骞),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随后西域植物在中原种植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品种的繁殖,增加生活物资,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成绩。对此,张骞封地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人民赞誉:“汉张骞了不起,越险阻、出西域、谋远略、有大志、作使者、联友谊,带回了草木种子和技艺。”
汉博望侯张骞封邑地于此的唯一物证是张骞桥。张骞桥两侧的桥栏上,用青石镌刻着36幅仿汉画石刻,画面内容记录着张骞一生中,两次出使西域以及推动和亲政策,率军北征,阻击匈奴援军,策应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战役的胜利。而那些历史已成为博望人永远的记忆。
博望人永远回忆思念张骞为人类开通的一条千古不朽的丝绸之路,给人民带来了科学发明创造的成果、先进生产技术的交流,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文明作出了贡献。
张骞所开通的道路是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正式通使和通商。使者“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使者皆称博望侯以质于外国,外国信也。”乌孙王为了和西汉建立友好关系,“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来观汉朝。使者来到长安,看到了汉王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一个手工业、文化发达的东方大国。愿与乌孙国相互尊重、平等善待、真心诚意,和睦相处,这就促使乌孙王决心与汉朝结为盟国,相互支持,建立友好关系。以后汉朝同乌孙国的商贸从此往来不断,经贸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流与发展。两国长期友好相处,这就是张骞联合乌孙,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功绩。对西域各国同汉朝和平共处,友好交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赋诗称颂:“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各国商队随同使者,循环往复,络绎不绝,沿着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的长安、洛阳、临淄,把丝织品运到西方各大城市,“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善市贾,争分铢。” 来丝国(中国)做生意的人很多。促进了中国丝织手工业的大发展,也丰富了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据《后汉书·西域传》载:“当时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曰款于塞下,驼铃声声,马蹄阵阵,东来西去的使者,往来不绝,相望一道。”西域和中亚、南亚各地的文化物产,包括各种蔬菜水果,沿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入中国内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内容。同时,对西汉发展生产,积聚物资,振兴经济,为打败匈奴入侵,提供了物资供给。
唐朝中期,“丝绸之路”畅通,同西域各国的贸易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丝织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发达、经济繁荣、富民强国的开元盛世年代,为此,唐代李延寿说:“自古开远夷,通绝域,必以宏放之主,皆起好事之臣。张骞凿空于前,班超投笔于后,或结之以重宝,或摄之以利剑,投躯万死之地,以要一旦之功”的评价。俄国人马多维奇在《世界探险史》一书中对张骞通西域的壮举,将其列为卷首:称“张骞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建立直接联系的第一人。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张骞凿空西域,不仅使中国和西域各国相互通商发展贸易,也沟通了中国从越南、缅甸到印度的通道,促进了中印贸易,印度学者普拉昌德?昌德拉?巴格奇说:“同中国贸易往来早在张骞时代就有了。张骞提到经滇、缅公路的贸易并指出印度商人由中国的西南部运来的货物。”是对张骞提到由蜀地经滇、缅到印度商贸通道的赞赏。
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勤劳勇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人民富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发明精神。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载入史册。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由中国人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四大贡献。
近代中国人民长期受封建专制的统治,贫穷落后,被外国人入侵压迫剥削,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公元1838年,清朝命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收缴英国商人鸦片,在虎门销毁,引起英国政府不满,发兵攻打广东,因广东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遂趁浙江防务空虚,攻占定海,又北犯大沽,要挟清政府谈判。“将林则徐革职,于公元1842年充军新疆伊犁一带。他兴修水利,垦辟屯田。”打桩抛石,开渠引水,历时4个月,用工10万余,最终将喀什河水引至阿齐乌芬,可灌溉田地10余万亩,直到今天这条宽阔的渠道仍旧滋润着西部土地,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渠。
公元1849年,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数年后,被赦回故里,路经长沙时,他指名要会见隐居在家年仅38岁的左宗棠。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以君数年之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一再叮嘱道‘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告别时,挥笔留下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随后阿古柏(中亚浩罙汗国安集延人)率领军队攻占新疆,威胁中原。清朝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命陕甘总督左宗棠(65岁)督办新疆军务,(实现了林则徐27年前所说:‘西定新疆,舍君莫嘱’的预言。)率军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去时,左宗棠抬着棺材,(他效法张骞开通西域之勇气,誓愿打败侵略者,向国人表示雄心壮志)率领大军西征,经过数年奋战,消灭了阿古柏的军队,收复了新疆。左宗棠戎马倥偬之际,命士卒一路植树种柳,后人把这顽强而又宝贵的绿色柳树称为“左公柳”。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给侵略者割地赔款。外国势力侵入中国,军艇在我国领海和内河随意航行,外国商品占领了我国市场,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人民受封建皇帝、帝国主义双重剥削和压迫,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政论家梁启超号召人民效法张骞、班超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开拓精神。他在当时读《后汉书·班超传》后写了《张骞?班超合传》说:“以冒险无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孤身去祖国数万里外,撄四方之敌,而指挥若定以建大功者……吾读《后汉书》,吾知我2000年前之先民,有以身而兼克哈三杰之所长,且其地位更危,其凭籍更簿,而得的成就,与被等相捋(liè:同等)进行,于戏,斯其千古之快男儿,斯其世界之大英雄,斯何人斯?则班超是已。”梁启超借古论今,号召中国有志青年以张骞、班超为榜样,激发人民行动起来反对剥削和压迫,驱除侵略者,洗雪国耻。
当中华民族遭到外族敌人侵略时,文人学者著书立说弘扬张骞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来激发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与侵略者作斗争。如唐朝中期安史之乱时叛军头目安禄山占领都城长安,抢劫财产,杀害无辜人民,大诗人杜甫在长安扼腕长叹,呼唤张骞:“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号召人民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打败叛军恢复和平。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很快占领了我国东北和华北广大地区,在中国土地上烧、杀、奸、掳无恶不作,我国爱国文人痛恨日本侵略军的野蛮暴行。杜呈祥写有《张骞第一次出征》,周建平写有《汉武帝伐大宛考辩》。号召全国青年学习张骞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勇气。像张骞一样拥有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信心,来激发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抗日,打败侵略者,获得胜利。
张骞墓掩映在古柏翠竹之间,张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那就是爱国、爱民,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张骞墓前隆重凭吊先人,呼唤张骞精神,坚定中华民族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张骞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对中华民族的信念,对中华民族的坚贞,对中华民族的一腔忠魂,历经千年,永存后人心中。21世纪的中国,永远呼唤那千古不朽的民族之魂。今日缅怀先贤张骞: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先人已逝,精神永存。
注:
①、③、⑤《倡导开放第一人》文载《华夏文化》海外版1987年第三期。
②《陕西日报》2002年11月21日。
④(德国)夏德著《中国与罗马东方》,《张骞与张骞墓》第117页。
⑥、⑦《史记·大宛列传》第55页、第57页。
⑧王儒卿《陕西乡贤事略》,《张骞与张骞墓》第118页。
⑨、 、《史记·大宛列传》第51页、第58页、第60页。
⑩(日本)桑原骘藏著《张骞西征考》,《张骞与张骞墓》第117页。
《汉张迁碑》原名《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灵帝中平三年立。碑文宣扬了张族祖先及张迁为谷城长时的政绩。此碑出土于明代,现立山东省东平。
(美国)劳费尔著《中国伊朗编》,《张骞与张骞墓》第117页。
李延寿著《北史?西域传》,《张骞与张骞墓》第118页。
(印度)普拉昌德?昌德拉?巴格奇著《印度与中国?千年文化关系》,《张骞与张骞墓》第117页。
《辞海》第1272页、第156页。
梁启超读《后汉书·班超传》写了《张骞?班超合传》,《张骞与张骞墓》第119页。
杜呈祥《张骞第一次出征》载《军事与政治》月刊,1945年第八期。
周建平《汉武帝伐大宛考辩》载《中央亚细亚》月刊,194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