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骞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
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担任皇宫中的郎官。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国,张骞辞郎应募。率百余人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郡进入匈奴之地,遇到匈奴骑兵被扣留。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汉武帝派唐蒙以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筰、符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侯名),厚赐、谕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招服了夜郎及其邻近部落,在那里设置了犍为郡。成为张骞疏通西南夷的立足点。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
汉武帝派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率30余万人马,利用聂翁壹间阑(人名)的计策、诱击匈奴于马邑,后被匈奴单于察觉,没有成功。至此,西汉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开始。
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
汉武帝派司马相如以中郎将将往谕、发巴蜀卒治道,架桥筑路,通道路,为置一都尉、十余县、隶属蜀郡。为尔后张骞前往犍为郡开通了道路。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
张骞等人从匈奴逃出,取道天山南麓,翻越帕米尔高原,经大宛、康居抵大月氏国。张骞劝说大月氏国王与汉朝联合,共同抗击匈奴,未果。留岁余,张骞详细考察和询问了西域诸国的情况。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
张骞从大月氏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所获。被押往匈奴单于王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
张骞和堂邑甘父乘匈奴内乱,逃回长安。他向汉武帝汇报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西域的经济、政治、军事、交通、文化、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第一手材料。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元朔六年)
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被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22(汉武帝元狩元年)
张骞奉令出使西南夷,探求身毒国,前往西域的交通线。张骞副使到达滇国,受阻而还。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
张骞为校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因张骞率军迟到,使李广军损失严重,依西汉军法当斩,被赎为庶人。
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歼灭匈奴42000人,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
卫青、霍去病率10万汉军分别出定襄、代郡、遂深入到窦颜山、北海之地、大破匈奴、斩首虏9万余级而还。
汉武帝召见张骞,接受张骞联合乌孙共同夹击匈奴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出使乌孙。张骞率随从300人,马600匹,牛羊万头和大量金币、帛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到达乌孙后,向乌孙国王提出东迁祁连山与汉朝共同抗匈奴的建议,未被采纳。张骞在乌孙停留期间,派遣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扞罙等国。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
张骞从乌孙返回长安、中西交通线始通,汉武帝封张骞为大行令,位列九卿。
西汉王朝在匈奴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在匈奴休屠王故地置武威郡。
汉武帝派遣使者去安息、奄蔡、嫠轩、条支、身毒等国。西汉与中亚、西亚国家开始频繁往来。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
张骞奉令处理常山王刘勃犯法的案件。
张骞去世,葬于今陕西省城固县西饶家营村。同年,张骞自乌孙派出的副使相继返回长安。
二、张骞的遗物和遗迹
(一)张骞的遗物
1.张骞给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报告全文没有留下来。《海外异物志》等著作据英人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报告司马迁肯定看到过。《隋书?经籍志》有《张骞出关志》一书,与晋崔豹著的《古今注》都引用过这些报告。该报告后来似乎成为单独的著作。《海外异物志》也被认为是张骞所作,后均散佚,诚为可叹。《史记·大宛列传》也是张骞有著作传世的旁证。
2.张骞手书碑。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南岸山中有张骞手书碑一通。这个地区,汉时属西域范围,清初属我国新疆的版图,现属吉尔吉斯斯坦。清代乾隆进士赵钧彤,于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一年)被贬而谪戍新疆,所著《西行日记》提及此碑。《西行日记》载:“闻惠远城西南数百里高山上有古碑,隶书二十四个字”,曰:“去青云而五尺,远华西以八千,南通大藏,北接大宛。汉张骞题。”大藏可能指今日的西藏。此碑是一通界碑。又有徐松戍守伊犁。他遍游天山南北,于公元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著有《西域水道记》:在伊塞克湖南岸山中,有一座石碑,当地居民叫它张骞碑。如果中国人有朝一日能目睹此碑,一定会大快人心的。
(二)张骞故里遗址
张骞胡妻故居遗址——胡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单于扣留十余年,娶胡女为妻。匈奴内讧,他趁机同胡妻逃回汉朝,在城固筑城修房居之,即今日城固县城西约10公里柳林镇胡城村,现改为古城村。
胡城遗址,东临文川河,南靠汉江,遗址在两水交叉的台地上,面积有几千平方米。遗址四周原有城垣,城内有房屋,不知何时倒塌。今是古城村一个村民小组在遗址内修房定居。1973年修建阳安铁路时,民工在遗址台地上挖土填路基,清出柱基石和汉代残砖、瓦片。遗址的东北角还存有200米残缺城垣。为了保护这处遗址,1991年城固县人民政府立碑一通,公布为重点城垣文物遗址保护。
(三)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有关张骞遗物
方城县在河南省西南,南阳盆地东北隅。秦置阳城县、北魏置方城县,金置裕州,民国复名方城县。据《读史方与纪要》载:“博望城:在府(南阳)东北六十里……汉武帝封张骞为侯邑”。“博望城”,今为博望镇,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400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博望城”,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963年6月20日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世纪1880年——1889年,因工程动土多次发现汉墓,出土了文物,可能与张骞有关。
三、城固县西环二路与108国道
交汇处广场中的张骞塑像
城固县人民为了弘扬张骞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振兴城固经济,于1994年10月,在县城二环路广场举行了张骞塑像奠基仪式,由县政府拨款50万元,请陕西省雕塑院设计,用粉红色大理石雕塑高10米的张骞立像一尊,1995年建成,立于西环二路与108国道交会处的广场中。
雕塑底座的第一台基高10厘米,长宽各11.75米。第二台基高10厘米,长宽各11米。台基中心砌高2.9米、长3.3米、宽2.3米,黑色大理石方柱。粉红色大理石张骞塑像面南而立,手持节杖,眼望前方神态肃穆从容淡定,似乎还在探险路上昂首阔步勇往直前。石柱正面刻有原国务委员李铁映所书“博望候张骞”五个大字。
这尊塑像,张骞面部丰满,眉额稍鼓,浓眉大眼,眼窝内凹,眼皮上折,上嘴唇有八字胡须上卷,下巴颏浓须下垂。头戴汉式官帽,身披束领风衣,呈现身材高大、体质强健的风姿。左手提下垂的衣襟,风吹衣襟飘动,内穿大袖长袍官服,腰束锦带,带须下垂。右手紧握节杖,手腕贴在身旁。他目光坚定炯炯有神,视向前方,似饱经风霜,肩负重任。
四、《张骞通西域》群雕塑像
为了永志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功勋,宏扬其开拓进取精神,激励后人,城固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社会投资550万元于2008年4月30日建成《张骞通西域》群雕一组,雕塑通体为红色花岗石,高12.5米,长20米,宽5米,耸立于城固县城西环三路和西环四路交会处的广场中。
张骞头戴汉式方沿平顶官帽,身穿长袍官服,腰束锦带,领系披风,右手持节杖,左手紧握竹简(过关文书),抬头挺胸,眼光锐敏的向左前方察看,骑着三足着地,一足腾空的骏马飞腾,似平空跃起,将奔腾不息。打着绣有汉字的锦旗,迎风招展,张骞左下方,有向导胡人,即堂邑甘父。他头戴胡人圆毡帽,身穿短袍,背向北,面朝南,左手向东伸直手心向南,右手经胸前向东伸去与左手拉着骏马,重心移向前腿,面由南面转向西边,抬头、扬眉、睁眼、目光炯炯有神,若透视西方边陲。其他壮士正在繁忙紧张地紧随其后,奋勇向前。
一座雄伟壮观的群雕塑像,令人深思。张骞凿空西域的艰难历程,启发鼓舞着21世纪的城固人民,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里,承前启后,再铸辉煌,创造新的奇迹,创造更加繁荣幸福和谐美好的未来。
五、张骞纪念馆和张骞陵园
张骞纪念馆: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张骞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城固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张骞墓文管所,1990年更名为“张骞纪念馆”。2002年张骞墓被审定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5月25日,张骞墓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张骞墓被国务院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受到国内外历史考古界、学术界及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
为保证张骞墓达到高起点、规范化建设目标,县政府于1988年委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制定了“张骞墓保护规划”。并于当年在全县范围内发动群众为张骞墓建设捐助资金,很快筹集资金50多万元,修建了陵园标志性建筑——献殿。1995年县政府在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00多万元,修建了长3.2公里的旅游专线公路——张骞路,彻底改善了交通条件,1986年县政府继续投资建成了仿汉石阙大门楼、东、西配殿建于1995年——1997年,石虎亭建于1994年。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倡议、支持下,本县8位民营企业家慷慨捐资40多万元,完成了馆内张骞塑像、丝绸之路沙盘模型、等工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纪念馆内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群众来旅游观光,考察学习,拜谒先贤。
1986年,县上举办了“首届张骞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张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举办了首届张骞文化艺术节与县秋季交流会。尔后,每年举办一次以扩大张骞的影响。1993年城固县人民政府、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中心、北京海外广博影视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到张骞墓前,敬献花圈,举行公祭(祭文附后)并立《汉博望侯张骞墓祭文碑》一通,置于墓前东侧。1996年由县人民政府出资,拍摄了电影《张骞》。以后,编辑出版了《张骞墓?纪念馆》、《张骞与张骞墓》等书籍。2000年11月3日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群众在墓前敬献花圈,“公祭汉博望侯张骞”,(祭文附后)宣扬张骞的功绩。还通过电视剧、导游专题片、网络等视听方式,利用图片、报纸、影视媒体以及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扩大对外宣传,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张骞的伟大精神、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制定建设张骞纪念馆和陵园规划平面图。
城固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委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在张锦秋总设计师的指导下)制定了“张骞墓保护规划图”(附规划图)。张骞纪念馆和陵园连在一起,整个布局分东、西两个区。
东区:采用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突出张骞墓、献殿、纪念馆,以中轴线上分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从纪念馆(仿汉庑殿顶)大门至陵园仿汉阙门楼。西边于1995年建立高台仿汉庑殿顶展厅。展厅展出张骞生平事迹和城固出土汉代文物。东边于1997年建立高台仿汉庑殿顶展厅。过去展出过城固出土商代青铜器及汉代文物。现展出学者、名人参观张骞墓所留墨迹。
第三空间,从献殿至张骞墓前,由石虎亭、石雕文物组成。一、二空间均有连廊相连。廊内有碑记、题咏、浮雕小品。中轴线两侧,东边:种植石榴、葡萄、核桃、柽柳……等植物,西边:雕塑狮子、驼鸟、犀牛、汗血马……等。西域动、植物在这里呈现,使观众再度发出“不是张骞通西域,焉得佳种从西来”的感叹和思念。东区已用上覆有“博望”滴头的仿古墙围起。里面景点,正按规划,分步修建。
西区:为博物馆建设,需请省文物局批准实施。
二、张骞纪念馆陈设
1.仿汉庑殿顶大门(图)
张骞纪念馆大门,为仿汉庑殿顶大门,造型美观,极富有汉代特色,给人以古朴厚重,高大巍峨、古香犹存的感受。
张骞纪念馆大门楹联,第十一届张骞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十四届秋交会赠:“探险促交融诸邦始列大宛传;凿通开丝路千秋高扬博望魂。”城固唐楷鉴撰,汉中徐永锡书。
2.张骞花岗石雕塑立像
这尊花岗石雕塑张骞立像,身高一丈六尺余,面南立于1.5米高的黑色大理石方柱上,正面刻有梁新云书写“汉博望侯张骞”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汉博望侯张公骞立像碑记。
这尊张骞塑像,头戴汉式官帽,领束披风,飘逸流畅,身穿长袍官服,腰束锦带,右手持节杖,左手下垂手半握,拳背向前,眉额微鼓,浓眉下一双大眼,睁眼注视前方,八字胡须上卷,嘴微闭,下巴颏胡须向右边飘动。昂首挺胸,象征着张骞饱经风霜,重任在肩的奋进神态。
注:本县贤达人士率众倡议,共襄善兴,慷慨捐资以玉成此愿,雕像于2005年7月落成。这一义举既造福于当代人民,又流传于子孙后代,功德无量,并立石刻名,俾众永志。
3.张骞纪念馆内石华表
现安置于张骞陵园门前的两尊石华表,应为清代晚期之物。是1989年10月,由县文教局请石匠将原位于大西关某地墓前的石华表移置于陵园门前的。华表高约8米,由座、杆、斗组成。石柱上八棱方斗,镂空镌花,简朴大方,增添了张骞墓纪念馆的华贵庄严。
华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交午木”。①从科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来看,华表的用途分为:
一、交通华表:“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以表识衢路也”。②这种华表实物早已无存。
二、古建筑华表,立于宫殿、城垣之前。如天安门前的石华表,是汉白玉雕成的。巨大高耸的园柱为主体,全身缀以蟠龙纹,两旁伸出美丽的云板,顶端呈露盘上的蹲狮,栩栩如生。
三、陵墓华表,最早是木制,后来要求陵墓标志具有永久性,样式美观由木制改为石制,为陵墓的标志。如唐朝李渊献陵石华表。
西侧清代石华表 东侧清代石华表
城固县人民政府
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
公祭汉博望侯张骞文
(1993年8月)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三年八月吉日,举国萃云集,文化史学界名人名士之众,尚国际友人,期会于城固,瞻拜汉博望侯张骞墓之前,感青山之灵气,想天汉之雄风,仰俊才之宽大,赞凿空之丰功。追昔抚今,丝绸之路惠泽华夏与亚欧,后昆永志不忘张公骞出使西域之创举;继往开来,吾辈更当弘扬博望之精神,进取开拓、促进中外友好与交流。为华夏之振兴,为人类之进步,鞠躬尽力,以无愧于先贤之灵。
(李星撰文)
中共城固县委 城固县人民政府
公祭汉博望侯张骞文
(200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