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博望侯张骞
7242300000023

第23章 附录(3)

1978年,城固县为了落实文物保护政策。经县文化馆干部与饶家营大队干部协商,把桥拆除,将墓碑和碑帽叫社员抬回墓地。由县文化馆购青砖和石灰,请泥水匠按原照片复原。

2.封土堆东西北三面筑防水墙

张骞墓南面是社员种菜的旱地,东、西、北三面是农业社的水田。封土堆三面经水浸泡,加上社员犁田,封土堆三面边缘的土,年年崩塌,封土堆逐年缩小。为了使水不至于把墓室浸坏,保护封土堆原貌,必须在封土堆东西北三面用石头修筑防水墙。城固县文化馆给陕西省文化厅文物处请示拨款维修张骞墓的报告并附上墓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省文物处接到报告后,随即拨款5000元,由县文化馆派人与墓地生产队协商,在墓地东、西、北三面,各划2公尺宽的耕地,筑墙防水。基墙地深0.5米,墙宽0.5米,用河光石和水泥砌成,这就避免了水田的水对墓丘的浸泡,犁田也不至于破坏封土堆,可永保封土的原貌。

3.封土堆拓宽与添土加高

1986年,为了迎接张骞首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县上拨款将墓基拓宽,封土堆添土加高,由覆箕形加土填成覆斗形。在墓顶及四周加土500多方。墓基拓宽后,长35.6米,宽20米,砌石墙填土,筑成基台。再在台基沿用石条砌成0.9米高沿,在墓顶加土,使墓顶与基沿成坡形,似覆斗。现在墓高5米,长19米,宽17米,墓前有7.40平方米场地,便于游人观瞻。东、西、北三面均有4.50米宽的走廊,游人可在四周徜徉驻足,凭吊先贤,抒发怀古之幽情。

(六)按规划修建。

1986年后,城固县政府征地15亩,按规划修建了献殿、东、西展厅,张骞陵园大门、接待室;还培训了专职导游、讲解员数名,为游人提供方便,进一步弘扬了张骞史迹。

2000年以来,先后修建了张骞纪念馆仿汉庑殿顶大门,四座配殿及连廊等公共设施,院内雕塑了花岗石张骞立像一尊,展示了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的雄伟英姿。游人至此翘首观望,感叹嘘唏无不抒发景羡仰慕之情。

陵园内殿宇巍峨,松、柏、樟、桂、荫翳蔽日,道路两旁鲜花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吸引着远近游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陈锦华、原外交部副部长符浩、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守道、原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傅全有、原中共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铎、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吕济民等都先后来馆参观。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讷与丈夫王景清等知名人士也曾来张骞陵园参观拜谒,指导工作。

四、张骞墓前的石虎

张骞墓前的石虎具有陵园装饰性质,象征看守坟墓的卫士。石虎头部高0.88米,脊部高0.45米,臀部高0.58米,全长1.76米。头、尾均有损伤,头部损伤约四公分,尾部约五公分。东西两虎原位于墓南160米处照壁前的水田中,东西相对,距离14.40米。士人承志书之,均名为石虎,亦有名为支机石者。两虎首昂尾低,其形如卧。似虎,非虎,姿态雄壮,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据专家考证是东汉时期极其珍贵的石刻文物,应倍加珍惜爱护。据《汉中府志》:“(城固县)西八里,田中二虎,首昂尾低,槌之则臭”,又据《城固县志?古迹》:“石虎(县城)西八里,地有二石,形如卧虎,列于张骞墓前。水深数尺不没。”“每当夏季大雨,水涨石高,始终保持其露面数寸之状态。”美丽的神话传说令人神往。

1.张骞墓前石虎被砸烂与粘接复原的经过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张骞墓地附近的饶家营、季家营和黎何村的农民“造反派”组织以“破四旧”为名,将两尊石虎砸烂,村上把石虎砸烂的大石块抬去修桥,小块散落原地,日渐失遗。1968年春季,陕西省军区(当时陕西省人民政府停止办公,一切事务由省军区办理)派人来城固县武装部检查文物工作,发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骞墓前石虎被砸烂。随即回西安向省军区首长汇报,迅速通报城固,责令城固县人武部立即组织人力,将砸烂的大小残片全部寻找收集起来,待后复原,并令追究肇事者的责任。城固县人武部偕同文化馆干部前往饶家营大队,挖渠寻找,把大小残片收集起来,封存在纪家庙一间空房内。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城固县文化馆选派美术干部张重光同志,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学习石头粘接的技术,并从该馆带回粘合剂化氧树脂,与文物干部一道去张骞墓地,叫民工把砸烂的石虎残片全部抬到墓地,细心地将砸烂的残片按断裂的痕迹从小块粘成大块,再从大块粘接成石虎。为了更好地保护,将石虎距墓160米处,移至墓前14.60米处,用砖砌台将石虎置于台上,双虎东西相对,两虎相距17.50米。

这对石虎经国家文物局专家于2002年3月鉴审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为了更好地保护,于1994年又专门修建了汉式四角翘起台亭,将石虎置于亭内,为了防止风化,还安装上玻璃罩。从此,石虎才有了今天的崭薪风姿。“石虎”两字来源于《石门十三品》,城固县供销社白明赠。

2.石虎的艺术价值

西汉在茂陵旁,冢上竖石,“冢前有石人石马者是也。”《汉书·霍去病传》“颜师古注本载”。“冢上竖石,冢前有石人石马者是也。”这个时期的石雕特点是:规模大、种类多、雕刻简约、明快、古朴大方,保留着许多原石面。而张骞墓前的石雕与西汉以前的石雕相比,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是:石虎都具有神韵。所谓神韵,就是传神。工匠雕刻出了两虎伏卧的安静悠闲神态,使人有望虎而不生畏的亲切感觉;又用朴实浑厚的表现手法,准确地塑造了肌肉动感及内心活动,呈现出威猛、机警、敏捷的神态。这对石虎伏卧墓前,既耐看又易懂,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在抽象和朦胧的气氛中,双虎神采熠熠,神韵毕现既彰显着张公的历史功绩,也给人以威猛雄壮,美不胜收的艺术感受。

不同点是:石虎,既有写实也有夸张,似虎非虎。似虎,从腹部、尾部及四肢结构是虎的形象;从头部来看非虎,匠人用石雕艺术的夸张手法将头部变形上昂,没有勾画出虎的面目。而是通过四肢和尾部下垂至地来支撑其身躯的重心,还用昂头回颈的姿态,巧妙地将头部重心移向两个前肢、显示出猛虎的雄威特征。

3.雕刻石虎的时代

张骞与霍去病是同时代人,“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汉宣帝即位第二年建造的。”④“霍去病墓前石虎头部较大,口很宽,前后肢粗壮,还保留相当部分原来的岩石面,通体肥壮,各部较完整”⑤。张骞墓前的石虎,头较小,颈长而头上昂,后肢肌肉饱满,无本来的岩石面通体较瘦秀,头部眼鼻等均未刻出。从造型看,应晚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从“西汉石刻选料来看,大部分选用火成岩,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即是。东汉石刻选料,大部分选用石灰岩。”⑥而张骞墓前的石虎很可能是石灰岩。明代《城固县志》载:“槌之则臭”,可以判断是石灰岩。时代不同,选料也有差异。

编者从历史资料中归结出张骞墓前的石虎是东汉明帝时期建造的,其理由:

一是王莽改制,把西域各国的王位改为侯位,引起了西域各国的上层人物的反对,导致中原和西域交通断绝。西北匈奴贵族乘机而起,不但重新控制了西域,而且在东汉边境再次侵扰。对东汉政权形成很大的威胁;

二是到了东汉明帝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财力比较充实。打通西域,解除匈奴贵族侵扰边境之患,恢复丝绸之路的贸易,必须开通西北通往西南的道路,解决丝绸等物资的西运之事。为此,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诏遣汉中太守鄐君,“受广汉、蜀郡、巴都徙2690人,开通褒斜道。”就在这个时期,汉明帝为了宣扬张骞通西域的不朽功绩,纪念这位历史先贤人物,利用修褒斜栈道的石工和石料,雕刻两尊石虎陈设张骞墓前是可能的,从石雕形态艺术风格、石质来看与东汉太尉李固墓石雕是一致的,所以笔者认为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产物。这和今天我国为了搞活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宣扬古代文明,还为已去世2100年的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召开了“张骞学术研讨会”,成立了张骞纪念馆。维修张骞墓封土堆,立了碑,修建张骞事迹陈列室,理由是一样的。

五、张骞墓前的石碑

张骞墓前的石碑

1.陕西巡抚毕沅立碑

毕沅、字秋帆、镇洋人。乾隆进士,湖广总督,后任陕西巡抚。著有《山海经》、《晋书地理志》校注、《关中胜迹图记》、《陕西省志》、《关中中州山左全石诸记》等。任陕西巡抚期间对陕西各地名人墓都刻立石碑,自书隶体碑文。对陕西文物保护作出了贡献。毕沅给张骞墓前正中竖立石碑一通,高180厘米、宽80厘米、厚16厘米。上刻隶书“博望侯张公骞墓”。字径12厘米。上款:“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毕沅书”;下款:“大清乾隆岁次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孟秋(七月),知城固县事朱休承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