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博望侯张骞
7242300000022

第22章 附录(2)

维公元2000年,为汉博望侯张骞逝世2114周年纪念,中共城固县委员会暨城固县人民政府代表全县人民,于2000年11月3日,谨以鲜花素果,致祭于汉博望侯张骞之墓前。曰:

雄才汉武,大展宏图。雪历代之积耻,抗侵华之强胡,招募贤能,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共御匈奴。郎官张骞,家住城固。壮志恢宏,慨然应募。率众西行,中途被俘。持节不屈,遭困匈奴。踬于风沙冰雪之乡,委于腥胳膻毳之群。受尽艰苦,十年有余。乘机西走,到达月氏。陈说来意,共御强敌。月氏怯弱,苟安旦夕。不愿返东,复仇雪耻。张骞东返,又遭羁縻。拘禁年余,乃还京畿。去国十三载,行程数万里。偕往百余士,归来仅二人。

张骞回朝觐见,禀奏使西情况。盛赞西域,物丰地广。风俗敦厚,不欺不枉。民情纯朴,信义善良。若能和平交往,互助互帮。中西友好,融洽发扬。武帝称善,遣人再往。取道西南,转达彼方。人虽被阻,名却远扬。影响巨大,西域震荡。

骞在西域日久,深知朔漠情状。卫青征讨匈奴,骞作向导歼敌。汉军大胜,骞建军功。积以前出使西域之功,汉朝封骞为博望侯。

元鼎二年,骞使乌孙。乌孙使臣,随骞报聘。见汉富庶,羡慕钦佩。西域各国,争与汉亲。各贡方物,汉赐加倍。中西和睦,旷古未闻。放眼看世界,华夏第一人。功德无量,日月同光。

张骞为人,信义贤良。西域人民,素以敬仰。亲履五六国,旁及十余邦。卒使汉朝威德,西域讴歌颂扬;西域奇物特技、争贡汉朝中央。并将中国养蚕、缫线、冶铁以及农业先进技术传到西方;将西域音乐、舞蹈与天马、苜蓿、石榴、大蒜、胡桃、蚕豆等特产品种带回推广。开辟丝绸之路,架起中西桥梁。文化、经济、交流日昌。肇启文明,德惠修长。

今逢盛世,国泰民康。政通人和,民富县强。博望侯故里城固家乡,愿将侯精神继承发扬。西部开发之战略既定,山川秀美之宏图恢张。抢抓机遇,扩大开放。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各行各业,发奋图强。经济腾飞,再创辉煌。振兴城固,为国增光。大哉博望,世界名扬。一生劳绩,万古流芳。祭礼告成,伏维尚飨!

(陈显远撰文)

张骞陵园:

一、张骞陵园大门仿汉石阙大门楼

何谓阙?是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谓之阙,其上连有飞檐罘(fú)(sī思)(设在屋檐下防鸟雀来往的金属网)者谓之连阙。张骞陵园大门,是1986年仿汉代阙式风格结构建成的。门楼为双立柱,其高为13米,用青砖砌成。方柱下大,向上渐细,高约5米处,两立柱架有横梁为大门门楣,门楣上边中间镶嵌“张骞陵园”四个汉隶大字。横梁上又有立柱,立柱上各有一层重檐复屋,四檐脊各有八个角上昂。屋脊上又立四柱、四檐均有斗拱托横梁、构成第二层重檐复屋,四檐八角上昂,形成双层重檐复屋。门楼造型别致,气势雄伟,结构庄严古朴,颇具汉代祠庙建筑特色。

张骞陵园门前楹联:

汉武帝北征匈奴广募贤能兴王业古今无二主

博望侯西访月氏智克奇险凿丝路中外第一人

楹联王祥玉撰,陈竹朋书,杨嘉启刻。1992年5月23日。

陵园门前石狮子,为明珠寺庙内石狮子,1980年拆庙修校,被黄明星校长保护完好,后运往县文化馆安放,供人观赏。文化馆卖了,无处安放,才移放张骞陵园门前。

二、献殿

宏伟高大的献殿为独立的仿汉代殿堂建筑。由台基、殿身及殿顶三部组成。全县职工和城固籍在外工作的人员,捐资50多万元。于1992年建成。

台基:二级台基,第一级高0.40米,第二级在一级之上,高1.30米。由第二级台基下到第一级台基,前后各有双排12级台阶,沿陵园大门登上12级台阶,即可进入献殿或献殿外回廊,中轴线上,随后沿殿后12级台阶缓步至张骞墓封土堆。

殿身:筑在二级台基之上。前后檐各立四石柱、山墙砌砖上顶。前后立斗拱架梁,构成三间进深。中间两侧为通道,通道左右房间前后檐各开有方窗。前后檐有六石柱,左右两边各立四石柱,构成宽敞的四面回廊,供游人活动。回廊左右两边宽3米,前后宽为3.10米,殿内左右墙上悬挂着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油画家张重光先生创作绘制的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及其大臣送行图和张骞将西汉王朝的礼物赐给乌孙王的大型油画。东壁外墙,刻有修建献殿捐款者的姓名及款额。殿顶:重檐复屋的庑殿顶,前后左右都是斜坡,四檐脊直平至角略有上昂。殿基宽厚,殿身均匀、呈现献殿稳重大方,具有汉代建筑的风格。

1992年,在献殿前檐的阶梯前,雕塑两尊石狮,陈列左右两旁,象征着守护卫士。

献殿正面大门楹联:

由城固籍的知名人士,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张保庆先生于90年代亲笔题赠“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木匾。

献殿门匾《大汉之魂》由陕西著名书法家陈竹朋先生书,2005年10月由骞之后裔张敏先生敬献。

献殿门前两对石狮为城固县汉白玉石材工艺厂、厂长刘珠全、雕塑师杨忠孝赠。

献殿后门匾牌,《千古一人》亦由陈竹朋书丹。1996年11月张骞后裔敬献。

三、张骞墓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张骞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张骞墓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张骞墓被国务院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国家旅游局将张骞墓定为国家等级旅游区(点)(AA)

中共陕西省委员会将张骞墓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汉中地委、汉中地区行署将张骞墓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在西安召开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提议将“丝绸之路”列入“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一)张骞墓现状

庄严肃穆,令人神往的张骞墓址位于距陕西省城固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饶家营村北和纪家营东、黎何村南的稻田中间。有县城开往墓地的公路和班车直接到达。墓封土堆呈覆斗形,高大雄峨,座北朝南。1973年前,墓地面积:东西长35.6米,南北宽20米。四周皆为稻田,田距墓仅2米至3米。封土堆面积:南北底部长为19米,顶部长16米,东西底部宽7至15米,顶部宽2至9米。高2.6米至3米。墓前石碑4通,四周树16株。

过去和近代都曾经有人提出张骞墓是不是真墓的质疑,笔者经查阅史料及县志后,认为:公元前114年(元鼎三年),张骞奉汉武帝之令,处理了常山王刘勃犯法的案件后,不久就去世了,死后葬于他的家乡——今陕西省城固县城西饶家营村张家祖坟中。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第41页“冢在汉中……张骞家在汉中”二家字一本作冢。后从张骞墓中出土有“字纹陶片”,正面有阳文“博望□□”四字(疑为博望侯造或铭)四字。另有铜镜一面,五铢钱数枚,墓室外面有马骨一堆。这是墓主人一生征战的写照。也证明张骞墓在城固饶家营村是真实的。

(二)墓地自然变化

《城固县志》记载张骞墓地在汉唐时期,人烟稀少,草木丛生,野狐常出,是一片高低不平的小丘陵。元代至正年间,城固县令蒲庸,为了发展城固县农业生产,在湑水河出山口的许家庙镇靠河边的五门堰村口,用竹笼装着鹅卵石来截住河水,在五门堰村村口处,用石条修筑五个进水洞,谓之五门堰,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堰水经万家营、竹园村、后湾村、斗山石渠、高家垸、常家村、周家堰,流经饶家营。灌溉着张骞墓地周围的稻田。经过元、明、清三代,无田的农民在墓地四周挖掉了高坡,填平了低凹地,修筑纵横水渠,大片不平的荒地变成了一望无际既能种麦,又能栽稻的两季高产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加强,为了方便农业生产,无田的农民逐步迁移到墓地四周居住,形成了现在的村落密集,田连阡陌的墓地自然景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政治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级政府越来越关心重视张骞纪念馆的工作,不断整修扩建,遂有今天的规模。从1983年起,设置了由文化教育部门负责的专门管理机构,现有管理干部13人,其中大、中专以上业务干部、技术人员8人,现任馆长王亚平以身作责,勤奋工作,带领全馆人员积极宣传张骞事迹;收集整理张骞的文史资料、实物资料;美化张骞陵园;分段实施张骞纪念馆和张骞陵园整体规划;开展张骞学术活动。从而使张骞的开拓精神、英雄业绩得到广泛的传播,为建设一个崭新的城固作出了贡献。

(三)张骞墓在历史上两次被盗

第一次:在南北朝南齐时期(479年—502年)据《南史?齐宗室传》载:“南丰伯(肖)赤斧,高帝从子也,……赤斧次子颖达,……颖达第七子[肖敩(效,教也)。]太清初为魏兴太守,梁州剌史宜丰侯循以为府长史。梁州有古墓曰尖冢,或云张骞坟。(注:城固是古梁州一部分)欲有发者,辄闻鼓角与外相拒,椎埋者惧而退。敩为无此理,求自监督。及开唯有银楼、铜镜、方尺等。”

第二次:在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据清袁枚《子不语》载:“盗入张骞墓,见朱漆棺”。说明盗墓贼挖开了张骞墓,见到了朱漆棺。

(四)张骞墓从南宋到建国前的四次增修

第一次增修。据南宋王象之编著《舆地纪胜》载:张骞墓碑,墓在城固县西二十里,有碑文字磨灭,不可辨。此碑早已不存在了。可见在南宋前有人增修了张骞墓并立了碑。

第二次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于公元1776年(乾隆四一年)增修张骞墓,在墓前立了碑。

第三次是清朝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城固县令胡瀛涛及白岩村张族后裔共同增修并在墓前立两通碑。

第四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大迁到城固时增修张骞墓。

1.西北联合大学清理张骞墓道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26年,西安危急,北京师大和西北几所大学迁到城固,合称西北联合大学。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陕南各县名胜古迹作了系统调查,先从张骞墓开始,认为博望侯生平功绩,已昭垂史丹,中外共仰。应在抗日战争时期,要大力表彰,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决心进一步清理墓道鉴定墓的真伪。即于公元1938年(民国27年)5月21日,考古委员会及历史系师生100余人,对墓地及其周围进行调查,发现张骞墓封土堆东侧,乱草丛里有一盗洞,洞口露出汉代花纹砖和砖砌拱门。砖下有一个洞,洞口及洞门的土虚松。墓已被盗,尤应维修。

2.清理盗后的墓室及出土遗物

在未动工清理前,一是请来县政府和张氏后裔代表,在联大会议室共同商议保护张骞墓地及维修办法。会议一致同意联大担任清理修葺之责,县政府及张氏族人派人协助工作。二是定于8月24日在墓前举行公祭,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乡贤张骞墓保护的重视。8月24日正式动工清理,到8月27日清理表土。出土残物中有:红陶砖62专,灰绳纹残砖81块(均为墓门倒塌的残物)。

8月28日,在0.30公尺内,出土有:灰陶纹砖70块;灰素残瓦106片;还有兽骨、兽牙、螺壳、红黑漆皮、朱砂等物。

8月29日,在0.52公尺内,出土有:兽牙、兽骨、残砖残瓦片。

8月30日,在0.78公尺内,出土有:字纹陶片1块;朱红12小包,小铁钉6枚;五铢钱2枚,剪边五铢4枚;兽牙、兽骨等。

8月31日,在1.19公尺内,出土有:剪边五铢3枚;铁钉1枚:铁勒一件;汉五铢二枚。

3.对出土“字纹陶片”的推断

“字纹陶片”是一灰色陶片,大约24厘米见方,厚约4厘米,正面有阳文“博望□□”四字。(疑为“博望侯造(或铭)”四字。出土后洗刷过力,致稍损蚀,字体在篆隶之间,(篆多隶少)。背面为平面,惟显有不规则圆形之小凹凸面,似原有附着物(如鼻纽之类)而脱落者。其名称、功用迄不敢定。故推测所及,约分四说,)述之如下,以供讨论。

(1)似玺印说。说文土部:“玺,王者印也:所以王土。从土,玺声。箍文从王。”案今传世古铜印,玺字多从金作钰。盖用金制,则字从金,用玉制,则字从玉。用土制,则字从土。故许君列入土部,极是。惟许君谓“所以王土”则盖依汉制推测无误。窃谓今之铜铁用器,多由古之木器、石器、土器(即陶器)而来,则玺印之最早制作,在当初亦用土(陶)为之。且玺印之作,在当初亦不过为人类于其私有物上作记号之用,并不如后世之隆重可贵。于英人伊文斯于克雷特地方发现公元前2200年至1500年之古物中,多有各种花纹或文字画之石印或泥印,即其一例。若必谓玺为王者之印,不可用以推想臣下(如博望侯之类)之印,是乃后人之见,而非所以语于造玺时之初谊也。或又谓时迄西汉,不宜再作泥印,余则谓“古之佩章,博望骞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殁于行阵者。”(用宋沈括《梦溪笔谈》语)博望病休,盖亦还上印绶,死而人为土(陶)器以殉葬,不知土铸正合于古之制作也。且古者官印阴文,私印多阳文,大小当今尺七分余见方,(即之方为寸)今验之是器,亦郤(xì)相合。然骥(何士骥教授)所疑者,器文未学不明,而文又为正文,若按印于褚帛之上,则成反文,似不甚合理耳。然殉葬之品,本为明器,所以“神明之”也,未可以与主人实用之物并论欤?

(2)似封泥说。封检之制,后人久废,王静安先生《简牍检署考》云:“古之简牍,上必施检,然约之以绳,填之以泥,按之以印。其或盛于囊者,则便约绳封泥于囊外,其制盖如今之火漆印,故可封物也。”今传世之封泥,汉魏为多,凡一切粘土均可用。形为方形或不规则园形之土块,而有印文。背有版痕及绳迹。且官号地名,见于封泥者较印章为多。盖传世印章,半皆军中之官,而封泥则中外官职皆有之。今验诸是器,亦适相合。惟封泥背有绳足迹,而此则无;封泥为泥,(但较普通之泥为坚实)而此则为陶为不合耳。(顾泥土与陶,亦火力高低之不同耳)。

(3)似印范或范母说,冶铸器物必有范,玺印亦然。(军中印,应急需,有刻字者。)范有铜,有铁,有沙土,有滑石(曾见箭簇之范,亦有滑石制者。)范母则多铜或土为之。土范母为铜铁石诸范之所自出。范成,而母无所用之。今验诸是器,确为土质,为阳文,为正文,不知是否为范或范母之一部耳?(若果如是说,则完整之原形当不如是。)

(4)似陶器钤记说,按以上三说,均疑莫能定,故复推测而为是说。盖博望侯殉葬之物,不止一器,欲以表异于众,故特为制泥印若干以嵌置于各器之上,或仅粘俯于土器之上,并土器而烧成陶质耳。[案器之背面有不正圆之凹凸面,(已见上述)颇似为粘俯他器之遗迹,此器破而脱落者耳。]然亦未有确证,仍不敢定也。③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张骞墓的三次大维修。

1.“文化大革命”中的墓碑拆除与恢复

“文化大革命”初、中期,饶家营大队(现在称村),部分群众以“破四旧”、“砸烂封资修”为名,砸烂了张骞墓前石虎,拆除了张骞墓前三通石碑。将碑抬去作了水渠上的路桥。文物保护员向县文化馆报告,文化馆干部在“文革”中无法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