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猪老板的实用消费心理学:店长必读枕边书
7242600000024

第24章 有限的满足感

定义

有限满足感心理是指:消费者通常会认为,任何产品都存在不完美之处,即便某一件商品是此顾客向往已久之物,但是一经买下,使用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大小不等的问题。对于顾客来说,完美的商品只存在超市的货架里,顾客心目中只有那些没有买到的商品才是完美的商品。

案例

自从潮店的网站上线之后,猪老板发现论坛里顾客的评论大多都是负面的、不好的评论。

怎么会这样子呢?难道潮店顾客满意度这么低吗?大部分顾客都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吗?这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啊!据猪老板自己的感觉,来本店购物的顾客们的购物体验都是比较好的,没有像论坛说的那么糟糕啊!

为了弄清这个疑问,猪老板安排猫小咪、狐狸姐妹三人找机会与顾客沟通,看看能不能搞清楚状况。当然了,这里不得不提在猪老板厚脸皮的情况下,猫小咪同学不仅彻底原谅了上次猪老板莽撞的强吻,还羞答答地答应了猪老板可以先交往看看。猪老板心里那个高兴啊!当然,猪老板背地里偷偷地将猫小咪的工资涨了两倍这事咱就不说了,基本上都是没羞没臊的两口子了,怎么折腾也是从左边口袋拿出来之后就进了右边的口袋。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结合美女员工的情况反馈,猪老板终于明白了论坛负面评论多的原因。原来啊,顾客们在潮店精挑细选,本以为买到了自己满意的商品,但是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总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悲剧的是,很多问题其实根本说不上是问题,比如有的顾客觉得商品品质应该更完善、功能应该更全面,这种观点完全就不是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使用问题,而只是顾客一种感想罢了。但是呢,顾客买到东西之后,如果觉得好用、比较满意的话,他们往往不会到论坛上来说,一旦买到不那么好用、不那么满意的商品呢,气愤的顾客们就会非常积极地到论坛中去发帖,指责这种产品如何如何不好。这就是论坛到处充斥负面帖子的原因了。

猪老板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鲜活例证啊!对于顾客们的这种做法,猪老板其实也是理解的。不说别人,就拿自己来说,猪老板以前购物的时候如果发现不满的地方也忍不住到处说道,这事自己都没有少干,别人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理解归理解,此事还得想办法解决。因为负面帖子的破坏力惊人,一个负面帖子完全有可能吓走一大批本来有意向购买的顾客。负面帖的存在,如刺在喉,不尽快解决,猪老板简直坐立难安。

好在猪老板自打恋爱后脑子转得更快了,没一会儿就想出一个好主意来,那就是请枪手在论坛发正面的帖子,将负面帖子都挤到列表的后头去,以便让网民不容易看到,另外一些写得太严重的帖子甚至直接删除。猪老板发动三位美女职员,包括他自己在内,四个人只要有时间就疯狂发帖刷屏,网站的论坛很快就被枪手帖子充满了。往往顾客们刚发出一个负面帖子不久,瞬间就被刷到列表的后面几页去了。没有耐心的网民根本不会翻那么多页。一些内容过激的帖子也被删除了。论坛终于"干净"了,猪老板也松了一口气。

不过好景不长,在猪老板实施广告宣传活动后不到一个月,麦克羊也同样跟进了他的广告宣传计划。麦克羊明显充分利用了后发的优势,不仅广告画面更加精致美观,而且将电台宣传时间定在了晚间黄金档期,广告费用自然也比猪老板贵了不少。另外,麦克羊在网站建设、户外广告等方面也都体现了后发的优势,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做得比猪老板高明不少。

看到这种局面,猪老板一声长叹,看来做生意真的是任何方面都躲不开竞争啊!但是也没有办法,受制于资金与实力,猪老板没有办法和麦克羊打广告战,目前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将细节尽可能地做好,以期花小钱办大事。

猪老板不时也登录牛老板潮店的网站,看看对方论坛的状况,开心的是,顾客们的行为都是一致的,对方网站的论坛上也充斥着负面的帖子。当然,这些负面帖子中也有猪老板的"贡献"。

麦克羊很快发现了这一状态,并且很快选择了与猪老板之前相同的策略,那就是发动水军编造正面帖子,将负面帖子刷到后面列表去,免得吓到前来网站浏览的顾客。

不久之后发现真相的消费者们愤怒不已。有一个激进的消费者甚至自己独自建立了一个第三方的论坛,免费开放给所有消费者注册,让人们可以完全自由地发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心会被管理员删除,还可以远离水帖的困扰。

愤怒的群众找到了新的根据地,一时间没有人再去猪老板与麦克羊的官方论坛发帖,转而都跑去第三方论坛发泄不满。一时间那个独立论坛人气爆棚,每天发帖量巨多,群众讨论热烈。论坛的建立者开心死了,据说这几天正在找商家商谈投放网页广告的事。

猪老板正愁拿这独立论坛没有办法呢,听闻此论坛在招商,猪老板知道机会来了。经过一番辛苦地讨价还价,猪老板终于花钱搞定了论坛建立者,支付四位数的费用来换取一个管理员账户,此账户可以删除一些过激的帖子,还可以封锁一些过激消费者的发言。另外,猪老板终于可以在独立论坛中发一些枪手水帖,以引导网友对自己潮店的观感。更加重要的是,猪老板与论坛所有者约定,后者不得与麦克羊接触,不得接受麦克羊的广告投放与资金支持。这下论坛里的风向标应该很明显了。

猪老板一直遵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古训,这一次也因为出手早,在别人还没有想到的时候就抢先出招,稳稳地将独立论坛拿下。再一次力压麦克羊一头。猪老板美美地想到,不用多久,消费者对于两家潮店的观感应该就会有明显的改变了,往后的日子应该会更好过了。

只是麦克羊并没有让猪老板美多久,半个月后,镇子里又有一个独立第三方的论坛上线了……

点评A.产品使用体验好,顾客只会觉得这是自己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本应如此;一旦产品使用体验不好,顾客就会觉得很受伤,恨不得天底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好让别人不去买,好让这无良厂家倒闭。

B.水军确实可以引导舆论,至少表面上如此。C.搞不定它,那就买下它。

D.一想起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别人精心设计好的内容,我就觉得这个世界充满谎言。

解析有限的满足感严格来说是一个哲学命题。人永不知足,然后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与进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不知足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这让我们如何知足?

俗话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并不是说人们知足之后会很快乐,而是在说生活中人肯定是不会知足的,不知足的人毫无快乐可言,想要快乐,那就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吧。但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一个事实就是:对别人说"知足常乐"的人,自己往往也是不快乐、不知足的。"知足常乐"只是一个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很难做到的理想愿景。事实上,生活中那些劝人的话大部分都是不好做到的,所以才会拿出来劝人。如果有人说他很知足,他也很快乐,那么他这话我们可以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其一他是否真的知足快乐这点我们谁也不知道;其二他知足、他快乐跟我们又没有什么关系;其三就算他真的知足了、快乐了,这份经验也很难移植给别人,因为他知足的前提和经历对于别人来说基本没有借鉴意义。你过着很穷苦的生活,你说你知足常乐,别人直接就认为你不负责任,没有上进心;你过着很富足、很悠闲的生活,你说你知足常乐,别人会说,你把钱给我,我也会知足快乐。因此,从心理学上,劝人的话基本都是不好实现的话,简单地说,劝人的话大都是屁话。

从这个逻辑来说,消费者的满足感也就类似劝人的话,也就是消费者无法获得满分的满足感。商家对销售商品的任何推荐或说明,消费者都可以用更高的技术要求证明商品还存在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商家无法提供完美的商品,至少从消费心理学说来是这样的。

对于商家来说,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商品都无法做到完美。

完美只是一种主观感觉,而非可以量化的参数指标。主观感觉都是无法量化的,更无法用分数来评分。消费者总会想得到更好、更强大、更便宜的商品,商家要做的不是吹嘘商品多么完美,而是应该想办法让顾客了解到,在他目前所有的选择中,你的商品是最好的。请记住,完美既然是主观的,主观的概念只需巧妙使用对比的方法,就可以让顾客得出比较好的评分。另外一个宣传技巧就是,你要告诉顾客你的商品并不一定多好,但是绝不比别人差。不要考虑打造完美的商品,因为这是不现实的,当然,用完美这个词来宣传是正确的。

对于顾客来说,我们要认识到:商品买下来使用后发现不完美的地方是非常正常的。

商品完美不完美取决于你获得它所花费的金钱与难易程度。一般来说,越是容易获得的商品越不可能完美。真正完美的产品只存在商店的货架上,你没有拥有它的时候它才是完美的,一旦拥有,各种问题、各种缺点就会出现。这一切都是完全正常的反应。相信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在这一点上,大家的心理感受和购物体验都是差不多的。当然,如果商品是别人赠送的或免费获取的这类特殊的情况自然需要另当别论。

总之,对于商家来说,如果有顾客总是在抱怨,你可以选择雇佣水军淹没那些抱怨。对于顾客来说,你如果想要对商品吐槽,最好选择一家独立的、还没有被商家收买的论坛进行声讨。不过通常而言,商家和顾客的此类做法最后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当然,如果商家或者顾客在做完这番无用功之后感觉出了一口闷气,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每个消费者心中都藏有一只小恶魔。每位顾客都有可能在购物过程中提出一些不可思议、不合逻辑的问题或者观点,而这些问题与观点,毫无疑问都会阻碍成交。

消费者大多数都遵从主流消费观念,比如追求当前最为主流的产品,但是总会有一些顾客会逆主流而行,这一点我们之前的章节也介绍过。

与顾客打交道,一个很被动的情况就是,几乎都是顾客挑选店家,而非店家挑选顾客。这就意味着营销从业人员要具备很好的素质,能够和各种不同的消费者打交道,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处理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事实上,营销是一门非常考验综合能力的专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身边那些成功销售人士的案例中得以验证。不需要拿很知名的名人来考察,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都可以接触到一些业绩做得非常好的业务高手。这些高手不一定很懂技术,也不一定很懂产品,但是他们唯独有一个共同点是别人难以企及的:综合能力。

业务高手懂得采用正确的策略去对付不同的顾客,善于运用正合顾客胃口的沟通方式进行推销。最高明的是,他们还知道顾客在想什么,以及顾客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以上几点,不是懂技术、了解产品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背熟推销理论就可以掌握的,而是一种个人综合能力的运用。

营销人员的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沟通能力、知识储备、营销技巧、顾客需求识别、顾客心理推测等等。其中沟通能力、知识储备、营销技巧等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学习、锻炼并掌握的,唯独顾客需求识别、顾客心理推测这两项却很难短期内得以提升。因为对顾客的了解和揣摩不是机械的、僵硬的知识,而是非常感性的、不易琢磨的经验。

而但凡经验这类东西,往往只能通过时间的积累、经历的堆积方能有所感悟与提升。简而言之,你想迅速地了解一个人,那么最好是你曾经与这样的人打过交道,了解此类人的习性与喜好,懂得他们的表达方式与沟通习惯,更能辨析他们各种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总的来说,就是他的言行举止你都可以准确、快速地加以解读,那么你想,你要和他做生意岂不是很简单了!?

这就引出了本篇的主旨,如何才能做到准确、快速地解读你的顾客。普通消费者的正常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其实不是很难猜测,我们经过本书上篇的学习了解,对大部分顾客的心理都了解得差不多了。但是生活中还存在两种特别的情况:其一是有一部分消费者的观念很小众,专门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线。如果此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长期的,不轻易变,其实也容易理解和揣摩,所以还算不难对付。另外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那就是消费者临时性或者突发性的非主流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举个例子,比如某顾客一直喜欢某个品牌,但是某一天却突然改为讨厌此品牌,并转为喜欢其他品牌,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此顾客又忽然回到原来品牌的怀抱。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几乎无法猜测。更极端的例子,比如某消费者一直喜欢某款笔记本电脑,某天去购买的时候,临付款之际突然改为购买另外一款产品。这种异常突然的改变是非常难以预料的,甚至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有些时候连顾客本人都搞不懂为什么当时会做那样的决定。

以上这些情况,就是本书下篇重点描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