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历代名人情感揭秘
7243500000020

第20章 真实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1)

两次婚姻和两次鲜为人知的“黄昏恋”

爱因斯坦不太关心衣着,他悠闲的态度,一头蓬乱的黑发,加上他对音乐和哲学的热爱,使他更像一位诗人,而不是科学家。从外观上看,他对女人们很有吸引力。他的漫不经心的方式、他演奏小提琴时非常明显的热情,以及他后来具有传奇色彩的智力,都极大地加深他的吸引力。但当他的追求有可能变成一种严肃的关系时,爱因斯坦就会赶紧回到他的“小天地”。

爱因斯坦简介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广大人群。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这是爱因斯坦下葬那天,教堂里朗诵歌德悼念席勒的诗,来表达对他的哀思。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年),基督徒,犹太人,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和思想巨匠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次年加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发表多篇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文章(包括著名的公式E=MC?,即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19年其理论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称他是自牛顿以来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1922年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赴日本,途中得知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赴哥德堡接受诺贝尔奖。1926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9年获普朗克奖章。1933年纳粹上台,受到法西斯政权迫害,不得不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1950年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1952年以色列第一任总统死后,邀请他担任第二任总统,遭拒绝。1955年在美国溘然而逝,虽遗嘱低调,仍引起举世哀恸。

两度婚姻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生中,主要有过两次婚姻;此外,他还有不少情人,大多难以统计。而他晚年在美国的两次“黄昏恋”,更是鲜为世人所了解,直到近几年才披露。

《爱因斯坦·毕加索》的作者阿瑟·米勒说:“爱因斯坦对女人的态度,是他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对他来说,科学上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至于婚姻是否美满,或许他并没有考虑太多。不可否认,他喜欢女性,也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但也仅止于此,他的首要目标还是科学。一旦这些事情影响了他对科学的追求,他就会立即停止。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他喜欢科学的初衷。

爱因斯坦不太关心衣着,他悠闲的态度,一头蓬乱的黑发,加上他对音乐和哲学的热爱,使他更像一位诗人,而不是科学家。从外观上看,他对女人们很有吸引力。他的漫不经心的方式、他演奏小提琴时非常明显的热情,以及他后来具有传奇色彩的智力,都极大地加深他的吸引力。但当他的追求有可能变成一种严肃的关系时,爱因斯坦就会赶紧回到他的“小天地”。

在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时候,“外表英俊”的他就很受女孩子们喜欢。他也喜欢与她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有时还写上几行调情的“打油诗”。1899年夏天,20岁的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州梅特门斯特坦附近一个名叫“天堂”的旅馆度假时,结识了这家旅馆主人的小姨子安娜·施密德,应邀在她的照片簿上写道:“姑娘你小巧又美貌,我为你题点什么好?我会想到好多事,也包括一个小亲亲,落在你那小秀唇。你若因此而生气,可别立即就哭泣,惩罚我的最佳法,就是还给我一个吻。”当然,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向女性表达自己调皮诙谐的一面。

在上大学前,爱因斯坦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初恋。对象是他在阿劳上补习班的老师温特勒的女儿玛丽。他们的关系,在他上大学后并没有维持下来。爱因斯坦开始控制自己的情感。他的处理方式很明显地服务于理性目的。

爱因斯坦在1897年写给温特勒妈妈(“亲爱的妈咪”)的信中写到:“我写信给您,是为了减轻我内心斗争的痛苦。事实上,这种斗争的结果已经坚定地驻扎在我心中……勤奋的智力工作和对上帝性质的沉思,将会是引导我经受生活中所有烦恼的天使,她们安抚我、激励我,却又严酷无情……每个人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小天地。”事实上,他在他的整个一生中都将这样做。

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1875~1948),出生于塞尔维亚。她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了对数学和物理的天赋和热爱,总是得到最高分。父亲于是让她到瑞士和德国学习。米列娃最初在海德堡学习,后来转到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学物理。正是在这里,她结识了爱因斯坦,并和他一起探讨物理问题。

米列娃长得较为俊俏,心气很高,感情丰富而脆弱;但因患小儿麻痹,有点跛脚,又比爱因斯坦大4岁,因此,他们之间的友情遭到了爱因斯坦父母的强烈反对。尤其他的母亲保利娜,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他们的结合。但友谊还是发展成了恋爱,有了男女关系。

1902年,米列娃未婚生下女儿莉莎。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没有着落,他们将女儿托人收养。1903年,被爱情冲昏了头的爱因斯坦,在搞到伯尔尼专利局的饭碗后,仍旧义无反顾地娶了她。他们婚后又生了两个儿子。

但由于性格不合,而且经济拮据,没过几年,米列娃就被爱因斯坦称为“我的十字架”。到了1909年,他俩之间卿卿我我的日子已经结束,从此开始长达4年的分居生活。1913年爱因斯坦写信给表姐爱尔莎说:“我对待妻子就像对待一个不能解雇的雇员。我有自己的卧室,避免和她单独呆在一起。对于这种方式的‘同居’,我颇能忍受。”1914年,米列娃负气带着两个孩子离开柏林回到苏黎世,夫妇二人的关系彻底崩溃。1919年他们正式离婚。

尽管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了,但仍关心她的安全。纳粹上台后,爱因斯坦希望米列娃离开瑞士,回到她的出生地塞尔维亚。米列娃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幸运的是,塞尔维亚后来被德军占领,而瑞士却没受打扰。此后,米列娃直到去世都生活在苏黎世。她的晚年饱受病痛折磨,生活颇为凄惨。

爱尔莎(1876~1936)是爱因斯坦的表姐,比他大3岁,从小就与他相熟。1896年,她嫁给了一个纺织业主,生下了两个女儿,1908年离婚。1912年,她与爱因斯坦取得联系,不久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为恋爱关系。爱因斯坦1913年返回德国,其实很大原因是与她有关。1916年到1917年间爱因斯坦胃痛齐发,卧病在床,差点了账时,得到了爱尔莎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才从鬼门关爬了回来。

那时爱尔莎还是情人,所以她经常能收到爱因斯坦这样的文字:“如果允许我在您身旁散步,即使只有几次,我也会感到幸福;或者只要我能靠近您,我也会感到欢乐。我很痛苦,因为不允许我真正地爱。爱一个女人而我对她只能看看。我甚至比您更痛苦,因为您的痛苦只在于无法拥有。”

据传记作家的说法,爱因斯坦对女人“最大的奖赏”,就是“收用”她们为情人;但是,女人一旦被他收用,便立刻贬值万丈,成为他发号施令的对象、不屑一顾的累赘。但是,一生对红颜无情寡信的爱因斯坦,竟独向爱尔莎低头。他们1919年结婚,1933年移居美国,直到1936年爱尔莎死于循环系统和肾方面的疾病。在她临终前的那些日子里,爱因斯坦对饱受病痛折磨的爱妻关爱备至。

与米列娃不一样,爱尔莎在学识上与爱因斯坦并不般配,可她仰慕他的名气,保护他不受外界的打扰。虽然爱因斯坦不一定是最忠实、称职的丈夫,对她却关爱有加,喜欢她在家里营造的温馨氛围。

可是,爱因斯坦对爱尔莎也不是十分用心。论到对待爱人,爱因斯坦比席勒可差远了,很少有感恩之心。嫁给爱因斯坦之后,单是为教他习惯使用牙刷、梳子和肥皂,爱尔莎就奋斗了整整一生,而其收获是爱因斯坦的火冒三丈。在柏林,有一次爱因斯坦给爱尔莎写了个纸条:“如果我让你如此倒胃口的话,那就去找个合你胃口的男朋友吧!”落款是:“你的邋遢鬼阿尔伯特”。

不过,纵观爱因斯坦的所有女人,爱尔莎肯定最适合做他的太太。卓别林曾这样描述她:“这是个身宽体胖的女人,生气勃勃,非常乐于做身边这个伟人的妻子,并且丝毫不隐藏这一事实。

爱尔莎陪爱因斯坦从柏林浪迹世界,包括中国上海、日本,直到普林斯顿。她比米列娃高明的是:她从头到尾都给了丈夫无限的“婚姻自由”,即他俩婚姻之中爱因斯坦沾花惹草的自由。这自由甚至开始于他们结婚之前。在他俩结婚前一周,爱因斯坦还在为到底是娶爱尔莎还是娶她的长女伊尔莎而伤脑筋。当时爱尔莎不仅知道爱因斯坦为难,甚至还主动让他任意在自己和女儿之间选择。

婚姻自由的另一个例子是,婚后爱因斯坦又爱上了一个朋友的侄女、已婚少妇倪贝蒂。爱尔莎发现之后,干脆“特批”丈夫每周去见她两次,“省得他总是偷偷摸摸”。这段罗曼史的结局,与绝大多数婚外恋一样:一旦情人获得自由,她就失去了吸引力。1924年倪贝蒂离婚,爱因斯坦赶紧给她写了一封信,语气跟所有相同处境的情夫一样:“如果我不是身陷泥潭的话,你就不用再找了……找一个比我年轻10岁、并像我一样爱你的人吧。”此后,他们的联系戛然而止。

爱因斯坦对穷人、弱者和被压迫阶级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不仅长久感动着整个世界,而且远超一般科学家所为。但他作为普通丈夫和父亲,却实在有些差劲。他有两个私生女,第一个即莉莎,系与米列娃婚前所生,后来据说被送回了塞尔维亚,而且就此不知所终。爱因斯坦在名满全球、叱咤风云的30多年之间,从未做过任何努力去寻找她的下落,也许她早已死于猩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