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724600000024

第24章

第一篇智慧禅第四章禅定第四节心有明珠一颗,何愁天地污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曾用这首菩提诗道破了佛法的真谛,继承了弘忍禅师的衣钵。在梵语中“菩提”代表着觉悟、智慧,指人顿悟真理,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佛教故事中曾记载,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佛陀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开悟,修成了正果。

佛陀眼前的清澈,六祖心中的澄明,都是世间众生渴望却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在众生眼前,美丽或丑陋的风景都被笼罩在薄雾或尘埃之下,越是走近就越是朦胧;在众生的心里,一切念头常常被围困在重峦叠嶂之中,越是急于走出迷阵就越是辨不清方向。有人以己身为菩提树,以己心为明镜台,以为凭借勤奋与修持即是洁身自好,就能远离世俗污垢;而世事蹉跎成白首,修行路上,如花年华渐渐凋零,虽有渐悟,却总是触不到顿悟的瞬间,渐悟与顿悟之间的一步之遥竟然遥远到了不可抵达。之所以会在渐悟与顿悟间迷失了方向,就是因为过多地执著于思维,而忽视了自性。

在一次法会上,佛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教导人认识自性。

有一位富人有四位妻子:第一个妻子活泼可爱,在富人身边寸步不离;第二个妻子是富人抢来的,倾国倾城却不苟言笑;第三个妻子整天忙于打理富人的琐碎生活,把家中大小事务管理得井然有序;第四个妻子工作勤奋,终日东奔西跑,富人甚至忘记了她的存在。

富人生病即将去世,他把四位妻子叫到床前,问她们:“平日里你们都说爱我,如今我就要死了,谁愿意陪我一起去阴间呢?”

第一个妻子说:“你自己去吧,从前一直都是我陪在你身边,现在该换她们去了。”

第二个妻子说:“我是迫于无奈才嫁你为妻,活着的时候都不情愿,更不要说陪你赴死!”

第三个妻子说:“虽然我很爱你,但是我已经习惯了安逸稳定的生活,不愿意陪你去过餐风饮露衣食无着的日子。”

富人非常伤心,他近乎绝望地看着第四个妻子。

第四个妻子说:“既然我是你的妻子,无论你到哪里去我都会陪在你身边。”

富人心中一惊,既感动又愧疚,他看着第四个妻子,含笑去世。

佛祖解释说:“其实这位富人本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位,这四位妻子则代表着每个人活着的时候所拥有的财富。第一位妻子指的是你们的肉体,生来不可剥离,死时却注定分开;第二位妻子指的是你们的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位妻子指的是你们的妻子,活着的时候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死的时候仍然要分道扬镳;第四位妻子指的是你们的自性,人们常常忘记了她的存在,而她却永远陪伴着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性,也就是自己的本心,生而相随,死而相伴,不能抛却。自性是天生的,与慧根相连,而思维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但人的慧根生来受限,越是长大越容易被思维牵绊,而障碍了自性;自性受阻,则妄念作祟,自性的圆满和清净被尘世沾染,缘生缘灭,却无法悟到“空”的境界。

某一天,赵州向他的师父南泉禅师求教:“师父,请问什么是道?”

南泉禅师说:“平常心即为道。”

赵州又问:“那么,想要得道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呢?”

南泉禅师回答:“一旦有了目标,你的方向就错了。”

赵州继续发问:“假如没有目标,我又怎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呢?”

南泉禅师说:“道是不可说的,也不可知。知是一种虚妄,而不知才是真正的智慧。得道的人虚怀若谷,不会被任何事物束缚和阻碍,万事空,心念空,空即澄明。”

真正的大彻大悟是一切皆空。人若悟得自性,任自性做主,天地将顿时开阔,“菩提本无树”正是将束缚自性的一切外在形式去除,只留下了本性自由徜徉。这也正是圣严法师所指的从有我化入到无我的境界,是一种以无招胜有招的禅境。

一日,六祖惠能从两个僧人身边经过,听到这两个僧人正在争吵,就在旁边停了下来。

原来是因为一阵风吹过,吹动了经幡而引起了两个人的争执。一名僧人说:“是风在动。”而另一名僧人反对说:“错!明明是幡在动。”

惠能禅师走到两人跟前,说:“你们俩都错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和幡都是外在的、虚幻的,只有心存在于时空之外,本体清静而永恒。世事皆由心生,心不动则天下静止。只有在心静如水中体悟自性的清净,人才能明白“本来无一物”的真谛,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无”这个概念也放下。

“真如本性,寂静常然,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悟到空,悟到无,就真正触到了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