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在陕北保安县金汤镇。六岁时,随母亲到金汤镇北三十里的山村志家楼子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刘志丹的祖父是清朝拔贡,秉性刚直,喜欢打抱不平,对刘志丹影响很大。
1921年,刘志丹从永宁县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进了离家五百里的榆林中学。时值五四运动之后,偏僻的陕北,也被新思潮的影响所波及。榆林中学是当时陕北二十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校长杜斌丞是位爱国人士。刘志丹入学后,正是魏野畴、李子洲等进步教师陆续来校任教之时,刘志丹深受他们的熏陶和影响。
1924年榆林中学组织起学生自治会,刘志丹被选为主席。1925年他加入了青年团,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 5年秋,刘志丹和杨国栋等人由组织选派去黄埔军校学习。刘志丹毕业后,参加北伐,在东路军中工作,后又被派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任第四路军马鸿逵部党代表兼政治处长。1 927年夏,冯玉祥实行“清党”,将刘志丹等几十名共产党员“礼送”出去。刘志丹费尽周折,抵达武汉,后经党组织安排,回到陕西担任省委交通,往返于上海和豫陕间,做秘密联络工作。
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陕西省委决定组织兵变,发动农民暴动,建立党领导的独立武装。1928年春,省委派刘志丹、唐澍、廉益民、吴浩然、谢子长等人前往驻雒南新编第三旅许权中(共产党员)部准备起义。5月,许旅摆脱军阀混战,参加渭华起义。随后许旅开赴高塘进行改编,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革命军和暴动农民相结合,烧毁地主文约、没收地主粮食和财物,打击反动民团,惩治罪恶累累的劣绅,在渭南崇宁镇建立起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当时陕北军阀井岳秀镇压工农运动,残杀共产党员,气焰嚣张。特委书记主张只做点宣传工作,不搞武装斗争,甚至要党组织暂停活动。对此,身为特委军委书记的刘志丹竭力反对,积极主张进行武装斗争,提出武装斗争可以有“白色的”(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灰色的”(改造土匪武装)和“红色的”(建立人民武装)三种形式,决定以开展兵运为主,相机建立人民武装。
1929年春,刘志丹回到保安县,和曹力如、王子宜通过斗争,夺取了该县民团的团总职务。把一个本来反动的民团,改造为党掌握的一支武装力量。从1929年到1931年期间,刘志丹、谢子长利用各种关系,还先后打入陕甘边界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进行兵运活动。
刘志丹在兵运中,出生入死,累建奇功,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但他认为这并不是根本办法。他说:“利用军阀是暂时的,利用军阀以公开名义是搞不成的,准备好了条件,我们就单独去搞。”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根据省委指示,刘志丹领导的部队与杨春远、师诸杰、杨琪等领导的部队会合,改名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兼第二支队队长。1932年2月14日,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5月,刘志丹为总指挥。他指挥游击队积极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以旬邑、正宁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2年12月24日,经整编的游击队正式组成红二十六军。当时,任二十六军政委的中央特派员,执行王明左倾错误政策,指责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为“游击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剥夺了他们的指挥权,致使部队被敌人前堵后追,全被冲散。
1933年夏天,王泰吉率领耀县起义军余部,陈学鼎、张帮英带领耀县游击队,先后进入照金根据地,8月中旬成立了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10月,刘志丹由南山脱险回到照金,即被任命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次年1月,刘志丹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同年秋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还出任军政干校校长,分批训练各级干部和战斗骨干。
刘志丹总结以往经验,认识到根据地应同时成立几个,以互相支援,粉碎敌人进攻,促进革命发展。他提出“狡兔三窟”的设想,拟建立陕北、陇东、关中三个游击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红二十六军居中策应。此后,红二十六军在刘志丹的领导下不断发展,逐渐开创出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4年2月,陕甘宁三省的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发动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敌十倍于我,形势异常紧张。刘志丹指挥红二十六军主力,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采取避强打弱的战术,寻机歼敌,九战九捷。至11月,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边区的“围剿”,红二十六军发展到五个团,开辟了十多个县的根据地,正式成立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刘志丹制定了集中主力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的方针,实现了把陕甘、陕北连成一片的战略意图,游击区扩展到三十多个县,根据地人口超过百万,主力红军发展到五千多人。由于西北红军的英勇奋战,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北上。当时这个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落脚点。
西北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胜时,正是中央红军长征快要到达陕北的时候。蒋介石为了使中央红军无立足之地,于8月间,又发动了对西北工农红军的第三次“围剿”。刘志丹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制定了集中主力红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趁敌部署尚未就绪之时,先发制人。8月中下旬,首先打垮了刚渡过黄河的阎锡山部两个旅,迫使阎军退回山西。接着又集中兵力进攻北线敌人。9月,刘志丹指挥了劳山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
正当反“围剿”斗争胜利进行的紧要关头,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陕北的代理人攻击刘志丹“一贯右倾”,甚至干脆给他戴上“白军军官”和“反革命”的帽子。当时刘志丹正在前线,他们采取欺骗手段将刘志丹调回。在途中,刘志丹碰到从瓦窑堡来的通讯员,通讯员说有一封军团的急信,顺手将信交给刘志丹。刘志丹打开信一看,原来是保卫局下令逮捕自己。具有极高党性的刘志丹为不使党分裂、红军自相残杀,将信交还通讯员。他策马扬鞭,直趋瓦窑堡,打算向中央驻西北代表团申诉,宁愿自己被捕,不要逮捕前线其他指挥员。但他一到即被投入监狱,带着五岁幼女的妻子同桂荣,也被禁闭起来。刘志丹蒙受不白之冤,面对随时可能被处死的残酷现实,始终泰然处之。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围剿”到达陕北吴起镇,当了解到根据地的严重形势后,毛泽东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并制止捕人。刘志丹等受诬被捕人员才被释放。
刘志丹在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陕北人民对他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当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刘志丹罚自己担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4年春末夏初的一天黄昏,红军部队来到一个村头场院准备宿营。刘志丹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同志们三三五五亲热地围拢他坐下。平时,刘志丹和战士们象亲兄弟一样,总是谈笑风生,不分彼此,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刘或志丹。可今天不知为什么,他板着面孔,带着一点沉痛的心情,开口就问大家:
“同志们,我们是什么队伍啊?”
“老百姓的队伍呗!”大家回答。
“老百姓的队伍要是谁违犯了群众纪律怎么办?”
“那就处罚吧。”
“要是领导呢?”
“领导咋的,一样处罚。”
“对啊!爱护群众利益光荣,损坏群众利益可耻,谁破坏纪律都得受处罚。”志丹坚定地说。
话说到这,大家心里很纳闷儿,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时气氛有些紧张,场院里鸦雀无声,多少双眼睛都在看着他那消瘦的脸。
志丹来回踱了几步,痛心地说:“违犯群众纪律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今天在看地形的时候,我的马吃了群众的麦子。大家讨论讨论吧,该怎么处理?”
一听这话,大家先是一楞,接着场院里象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马夫急忙站起来解释:“这事不怪志丹,那马是我没看住,应该处分我。”不知是谁大声嚷着:“说是老刘的马,我看是大家的马,行军打仗他骑过几回,咱凭良心说,要处分大家都有份。”
志丹叼着旱烟袋,一边听,一边吧嗒吧嗒地抽着,越听越觉着大家的发言不对劲。他深深吐出一口烟,把烟袋锅往鞋底下狠磕两下,霍地站起来说:“马给大家骑是应该的嘛。问题不在谁骑,而在谁管,我的马我负责,谁也不能顶‘罪’。处分我还不应该吗?”停了一会,他接着又说:“军民的鱼水关系很重要,大家都要维护,丝毫损坏不得。我是领导,领导做错了就更应该严格执行纪律!”
会场又静了下来,只听见春风吹动着麦浪唰唰地响。大家琢磨着,沉思着,都感到志丹的话入情在理,有的点头同意,有的表示:“处分就处分吧,这都是为大家好。”看到这情景,志丹满意地笑了,诚恳地说:“现在就请大家说说,给我个什么处分?”话题一拉开,同志们又争论起来。有的说:“向群众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有的说:“就吃那十多棵麦子,检讨一下算了。”“那可不行”,有的不同意。这时有人提议罚他给老乡挑水。大家都说:“对,对,这个法子好,就这么办。”认识统一了,志丹愉快地接受了罚他挑水的处分。为了执行好纪律,他还要求选派两名战士监督执行。
部队进了村,人人都忙着做群众工作,志丹便挑着水桶,一担一担不停地挑,出这家,进那家,头上的汗水顺着脸直往下淌,一连挑了十多家。
按说,挑水、扫院子是志丹常做的事,可今天却不同,他是在自觉地执行纪律呀!大家看着志丹挑水的情景,不由得哼起了家乡小调: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着人马上了横山,
一心闹共产……
1935年11月著名的直罗镇一仗,使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宣告彻底破灭,红军声威大振,根据地空前发展。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陕北与陕甘根据地重新划分为陕北、陕甘两个省委和关中、神府两个特委,并相应地建立了政府机构。刘志丹先后被任命为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周恩来兼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和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要职。
1935年底,华北事变以后,全国抗日形势迅速高涨。
1936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为适应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17日发布《东征宣言》,并随即派主力红军一军团和十五军团,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在汾河河谷击败阎锡山的堵截,逼近同蒲铁路,积极准备东出河北、察哈尔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蒋介石对毛泽东亲自率红军渡河东征怕得要死,慌忙下令从洛阳、徐州等国防要地,调遣十个师以上大军配合晋绥军拦截红军去路;同时,又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进攻陕甘红军后方。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党中央命令刘志丹和宋任穷率领红二十八军担任侧翼,从佳县以北渡黄河,插入晋西北地区,配合中央红军迅速打通走向抗日前线的道路。
刘志丹率领部队向黄河挺进的行军中,沿途受到根据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人们听说刘志丹带着红军回来了,甚至专程几十里跑来看望,刘志丹的宿营地经常挤满了亲切慰问的群众。一次在神木县境,一位七十多岁双目失明的老大娘,也拄着拐棍,颠颠跛跛地赶来探望,众人笑着说:“大娘,你怎能看见老刘啊!”她说:“看不见,我还摸不着吗?”刘志丹立即站到老人家面前,拉着她的手,亲切地说:“大娘,我就是刘志丹。”老人家把他从头摸到脚,又从脚摸到头,激动地流着热泪说:“好哇!……好哇,你真是咱们老百姓的好人啊!”在场的好多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充分反映了他和广大劳苦群众的血肉联系。
3月,红二十八军打下神木沙峁镇后,住在贺家川一带进行紧张的渡河准备。刘志丹在广大群众的帮助下,经过昼夜不停的详细调查研究,最后选定在通往山西兴县的沙峁头渡河。3月底,部队在他指挥下,胜利渡过了黄河。渡河后立即摧毁罗峪口敌军指挥部,随即向兴县黑峪口、康宁镇横扫过去,沿途连获胜利。当部队进至山西临县白文镇时,接中央军委急电:“为了配合红军进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前方与陕北之联系,保证红军背靠老苏区,着令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可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刘志丹率领部队立即由白文镇出发,经过激烈战斗,自离石按时到达三交附近。 4月13日,彭德怀司令员、毛泽东政委下达了消灭三交镇敌军的命令。三交镇是山西省中阳县一个重要渡口,河西就是陕北根据地绥德。该镇周围都设有坚固工事,并有一个团敌人防守。刘志丹为打好这一仗,昼夜不眠,亲自观察地形,仔细研究敌情,严密部署战斗。4月14日,在围攻三交镇的战斗中,刘志丹一直在军部指挥所里紧张地指挥战斗,由于过度疲劳,眼里充满了血丝,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怎么也不肯,笑着说:“不知怎么一回事,枪一响,一点也不困了。”当他得知一团攻击不太顺利时,便立即和政委宋任穷商议,让宋留在军指挥所掌握全面情况,他亲自来到一团指挥所,和指战员一起研究突破敌军碉堡的方案,指出:“这次战斗与河东整个红军的安危有关,要号召每个共产党员拿出最顽强的毅力,狠狠打击敌人,争取战斗的胜利。”当日午后,正当他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指挥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时,不幸左胸中弹,伤了心脏,当即昏迷过去,清醒过来后,仍以顽强毅力,断断续续地告诉身边同志:“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说完就停止了呼吸。
刘志丹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