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势
7324700000019

第19章 用势(2)

于是,碧绿液公司马上举行记者招待会,在会上向来自各地的记者们宣布:把同一批的销售到世界各地的1.6亿瓶矿泉水全部就地销毁,公司另外用新产品补偿。这个消息一出,记者们顿时哗然。

碧绿液公司却不这么认为。虽然毁掉1.6亿瓶矿泉水,公司的直接损失达2亿多法郎,但这样做却为公司赢得了信誉和名声。新闻媒介对碧绿液公司的奇特做法整版报道,大肆渲染。

消息很快在美国和全世界传开,碧绿液公司认真为顾客着想、对顾客负责的美名四海皆知,比上一次美国食品卫生部门宣布碧绿液矿泉水苯含量超标准的消息还要轰动。这样做虽然使碧绿液公司损失了2亿法郎,但是如果直接花2亿法郎来为“碧绿液”矿泉水做广告,肯定不会产生如此轰动的效应,不会具有这么大的感染力。

碧绿液公司在意外的打击面前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急中生智,采取良策克服困难,反而提高了知名度。有时一招得当,便可挽救全局。

《孙子兵法》认为抓势术,就在于分清敌我双方的情况,然后,加以不断的调解,才能把机遇变成自己的跳板。没有这种本领,就会被对手所胜。

时下商品跌价与商场倒闭势不可挡,大部分生产商家对市场萧条叫苦不迭,各行业普遍生产能力过剩,“买方市场”与“微利时代”成了经济学家的口头祥,商业生存应该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该说市场疲软绝对是坏事,但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商家同样能在不利的大背景下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罐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行业发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公司纷纷向本行业以外寻找出路,谋地盘。国民罐头公司是美国生产罐头的小企业,在其他各大公司千方百计“跳出”本行业的气候中,它从不景气中看到了成功因素,认为这正是自己发展壮大的时机,乘机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罐头的生产经营上,并发挥小企业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的特点,很快便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飞速发展。10年间,其拥有的财产令同行大为惊叹。

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商家在市场疲软的关键时刻,常常乘危而上,反而也抓到了许多发展的商机。在某种产品充斥、滞销积压、厂家纷纷转产或倒闭的市场行情下,坚持逆流而上,继续保持生产和销售势头。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疲软之中亦有可利用的机遇,且是那些在市场兴旺之时求之不得的机遇,及时地抓住它、充分地利用它,你就可能在这“疲软”之中登上一个新台阶。当然,这里所说的“新台阶”可能是绝对的,即与自己过去相比,也可能是相对的,即与自己的同行竞争对手相比。

这种经营之道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根据市场变化趋势,运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做出的“反其道而行之”的选择。

“逆风而上”并非真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逆风中找“顺风”、觅机遇,在别人意想不到的时候,以别人意想不到的策略,为自己谋得市场份额,为自己积攒高速发展的后劲。

商家在市场竞争中,难免会处于逆境,甚至陷入败局之中。成功的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陷入困境,从来没有在竞争中遇到危机,而是因为它们能不断地斗智斗勇,摆脱逆境,征服危机,扭转输赢之势,由弱变强,由小到大。

再次,乘势反弹的技巧的关键就是要随机应变,能够在顺境逆转甚至陷入绝境时,沉着应对。

当危机降临时,往往形成巨大压力,要摆脱危机,消极躲避是避不开的,以硬碰硬,则会被压跨。这时就需要巧以应付,采取措施,把危机所形成的对我不利的态势巧妙转换并为我所用,形成借势反弹,不仅扭转危局,而且可反败为胜。

商战如战场,在商业经营活动中,面对已出现的失误或危机,要有不畏失败、勇于从失败中奋起的精神,要看到失误或危机的有利的一面,化患为利,力争变被动为主动,成败功过由患到利的转化是可能实现的。

法则三十一:借势取势,因势取利

引子

基于商业关系考虑,胡雪岩从来都紧紧依靠官府。胡雪岩借取的是“官势”。

首先,胡雪岩在王有龄的荫庇下,不再做钱庄的“小伙计”,而是自立门户,贩运粮食。因为胡雪岩心中相信,只要走通了官场的门路,不愁钱财不滚滚而来。

一条渠道是借用信和钱庄垫支给浙江海运局支付漕米的二十万两银子。

第二条渠道是利用官场助钱庄则是一个更加长远的渠道,那就是借助王有龄在浙江官场逐渐加强的势力,代理公库。

就这样,胡雪岩先借王有龄的关系,从海运局公款中挪借了五千两银子,在与王有龄商量开钱庄事宜的第二天,就着手延揽人才,租买铺面,把自己的钱庄轰轰烈烈地开起来了。

在这方面,胡雪岩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胡雪岩长袖善舞,层层投靠,左右逢源。他不惜丢掉自己的饭碗挪用钱庄银票资助王有龄,送爱妾给何桂清。

胡雪岩利用王有龄关系,从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在西征时协助左宗棠筹饷运粮购买军火,还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转运局,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使得胡雪岩在官场有了超常的“权势”。

由于帮助官府有功,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钱庄做到药品,从杭州做到外国。

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他从事商业所必须具有的自由选择。假如没有官府的层层放行和保持,在这样的一个封建帝国,胡雪岩的商业活动必定处处遭受滞阻,他的经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气候。

他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自此他走上了从商的坦途,事业日渐发达。依仗官势,胡雪岩在商界中的生意越来越大,积蓄也逐渐增多,羽翼渐丰。

胡雪岩具有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既有官的荣耀,又有商的实惠。换一句话说,胡雪岩的红顶子、黄马褂是服务于他的生意经的。仍以经商为职增强自己在商业中的竞争能力。

一个人的事业是时代、环境和个人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胡雪岩从钱庄伙计成为富裕显赫的商界巨擘,除了他能把握时代契机,还与他卓有成效的取势用势分不开。这里我们仍然不能不提到胡雪岩,因为他实在是个善于借势的高手。

撇开社会和政治的原则,单从商人谋利的角度来看,即使是最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处处可见官与商结合的事例。或者说,商业与政治势力结合与运用的事例。

美国石油大亨哈默,曾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红色”即官(势),“资本家”即商(势)。又比如,现在有好多半官方基金社“慈善”机构,国外资本家趋之若鹜。大批资金的涌入都是有条件的,需要接受基金的机构代他们疏通某些关系,这需要疏通的便是官(事),目的还是为了商。只是现代社会做法越来越隐蔽,给人一种在商言商、商政不干的表象。不过,这假象着实瞒不住每一位能一手通“官”的人。

只要有官势可取的地方,便有商人在行动。单就商业自身的利益来讲,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事实上,胡雪岩在官场上的屡屡得意,只是他借势取势的一部分。光有官势,并不能使胡雪岩的商业活动达到完善的境地。除我们所熟知的官势之外,可以说胡雪岩做到了借一切可借之势为自己的生意张目。

在商言商,胡雪岩除官势外借得最多的是商势,即商场上的势力。

胡雪岩借抱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在商业上的主动地位。这更加体现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

按他的话说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齐。跟洋鬼子做生意,就要想办法把洋庄都抓在手里,他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最后,胡雪岩赢得了丝业里百分之七十强的生意,做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利了。

接下来,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资金已从几十万到了几百万,当时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已经开始进入中国,洋人也开始在上海等地开设丝织厂。

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利用手中资金优势,大量收购茧丝屯积。

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丝茧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长久的,搞下去两败俱伤,洋人自然受窘,上海的市面也要萧条。所以,自己这方面应该从中转圜,把彼此的不睦因素除掉,叫官场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场,这样子才能把上海弄热闹起来。

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胡雪岩和他自己商量。因为胡雪岩做势既成,在商场上就有了绝对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就不难实现他因势取利的目的。

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场势力已经完全形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和他在官场的势力配合甚紧,因为加征蚕捐,禁止洋商自由收购等,都需要官面上配合。

胡雪岩借助的第三股“势”是“江湖势力”。

要把生意做大,“势”是不能不借的。到哪座山头烧什么香。新到一地,你要借用人家的“地势”,涉足一个新的行业,要借用行业老大的优势,借到了“势”,也就借到了在这个山头来去自如的通行证。

江湖势力是一股闲置的、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遂,处处受人抬举;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就会受阻。而且各省江湖势力会互相通气,有了江湖各帮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裨益。

后来表明,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龄在任时做了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输给新式枪枝弹药。如果没有江湖势力提供的各种方便和保护,就根本无法做成。

胡雪岩很注意培植江湖势力。和他们共同做生意,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掉江湖势力。

胡雪岩知道借人之力,借人之势当然也要能把一己之力之势借与别人。势的做成就是这样。

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也还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江湖势力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这支力量组织起来,有效地为自己所借用。

胡雪岩借取的最后一个“势”是“洋场势力”。

在胡雪岩首次做丝茧生意时,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见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市面来。

同时,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确定,还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由于左宗棠平叛心坚,对胡雪岩看得很重,凡洋务方面无不要胡雪岩出面接洽。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面前的红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结。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形成。

胡雪岩善于应对,他对洋场势力的借取,也正是得益于他的宏观把握的能力。他把自己在官场的势力、江湖上的江湖势力、古应春在洋场的势力结合起来,做出了花团锦绣的市面来。

综合胡雪岩经商生涯看,其实出特点就在他的“借势取势”。即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借。

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他十分注重借势经营,“与时逐”。在他的商业活动中,十有八九是围绕取势用势而展开的,他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取势用势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

势力一旦形成,别人就不易进入。就像自然保护区一样,在保持区内是保护的动物的天下,外类不得涉足。

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商业理念,即:“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他认为做生意先不要求利,要取势。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这就没有不获利的道理。

在胡雪岩身上所表现的,还有与众不同思想。他始终抱着这样一个经营理念: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比如官场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却非要他们前嫌尽弃,沟壑尽平,大家携手来做生意,才能求利益,才能步步得势——官场的势、商场的势、江湖的势、洋场的势。进而因势取利,水到渠成。

这种作为,一般人想不到,胡雪岩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胡雪岩如此修为,的确值得当今商界人士借鉴。

法则三十三:背靠大树,借势乘凉

引子

有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茶店里碰到了一个落魄青年,攀谈后得知他叫王有龄,是一名候补盐大使,打算北上“投供”加捐。胡雪岩了解这些情况,心头不由一亮,眼前的王有龄决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成为助己飞黄腾达的靠山!

胡雪岩认定王有龄来日会大富大贵,究竟是不是这样,只有胡某人心中明白,不过当时王有龄已捐盐课大使(正八品),却是事实。虽然捐官只是一个虚衔,但毕竟已得到了吏部颁发的一张任职的“资格证书”,只须到吏部报到(“投供”)然后就有望分发某地补缺,而王有龄恰恰就缺那进京的盘缠。

若能助上一臂之力,来日王有龄得到一官半职,即使不指望他将来有所报,起码也能图个与有用的人来往,自己脸上生光,别人也另眼相看,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炎凉世态之下,这对他的经商事业是有利无害的。

胡雪岩是个精明之人,他很懂得以钱逐利算不得大本事,以人赚钱才叫真功夫。与其让人勒索,不如自己识趣主动送个人情,到时候他人自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他做生意时给予“方便”。

人多有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性情,何况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使人感激涕零。胡雪岩资助王有龄后来也确实收到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果。

谁不想经商顺利?经商离开了关系寸步难行,哪里有那么多关系让你靠?答案是培植靠山。

晚清商人胡雪岩在晚清商场上取得辉煌的成就,靠的是八面玲珑的借术,而他的借术得以畅通无阻的根本,就是靠早年他资助过的王有龄这个靠山的倾心相助,心甘情愿地被他借来借去。那么,一个前程似锦、最后官至督抚而又与胡雪岩没有任何关系的官员,怎么会对胡雪岩如此相信呢?这就是上述胡雪岩当年培植靠山一术的高明之处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顺水行船就很方便,水流船自行,遇险处变应尽力“顺水行船”,费力不多而效果大。

顺水推舟,是一件节省体力的事,那么如何节省财力呢?“借得东风好行船,好船能使八面风。”即为借势。经商也讲顺势而行。这个“顺”字体现了一个人对形势的把握、对局势的分析。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借其影响经商就是胡雪岩顺水推舟的生花妙笔。

胡雪岩日后靠着朋友王有龄的帮助,成为商场上呼风唤雨的人物。

胡雪岩依靠王有龄的势力代营他人款项,壮大自己声势,借风行船。此种借官场“东风”之手法,被胡雪岩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生意越做越大,在兵荒马乱的世道,做着一般生意人无法做成的倒卖军火的生意,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