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做人圣经
7325800000058

第58章 学会自救

上帝夺取了我们的一切,剩下的只有我们。

——《塔木德》

犹太民族之被称为“强项的民族”,上帝是“始作俑者”。当年,摩西在耶和华上帝的指点和祐护下,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来到西奈山下。摩西上山去领上帝授予的法版,以色列民众久候不至,便请摩西的哥哥亚伦为他们做了一只金牛犊,顶礼膜拜。上帝遥感获悉后勃然大怒,对摩西指斥这些“硬着颈项的百姓”,要向他们发烈怒。在摩西的婉言相劝之下,耶和华总算心平气和了,没有发烈怒。然而,这个“硬着颈项”的名称,不管是褒是贬抑或又褒又贬,却伴随着犹太人再也摘不下来了。犹太民族的颈项确实硬。他们一边称耶和华上帝为全知全能有行奇事的力量;一边又毫不“为圣人讳”地将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约的信物药柜被掳一事记入“正典”《圣经》,大有《列王记》中同时记录诸王功绩与暴政的气魄。而且,亡国前后,先知们又一再声称,“以色列啊……你是因自己的罪孽跌倒了。”既然是自己跌倒的,那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这种“自己的力量”中,毫无疑问有因虔信耶和华上帝而获得的精神力量。但“硬着颈项”的犹太人根本上没有袖手等待耶和华再行那种让异族人人长痔疮的奇事,而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理素质,偶尔还有体力技能,挣扎搏击了2000年,终于带着骄傲的神情,重新出现在国际社会之中,强项不减当年。以色列人回到了“迦南”,以色列人让“迦南”真正流淌着“奶与蜜”。犹太民族以自己的力量兑现了上帝应许之事!

◇独特的自救方式

现代文学批评中有一套方法,专门寻找各种故事、戏剧等有情节的文学作品的基本内核,称之为原型或母题。批评家们常常发现,一个民族的故事编来编去,总脱不了若干个母题,而整个人类的不同部分,即不同民族,也往往会有若干共同的母题。西方戏剧离不开圣经故事的情节模式,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犹太人的生存中有没有这样的母题呢?回答是肯定的,至少在《圣经》中就有一个。摩西是犹太民族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历史功绩之大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没有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他们便会一直处于被奴役的境地。更为意义重大的还是摩西沟通了耶和华上帝与以色列人。他代表族众在西奈山与上帝立约,接受了上帝的“十戒”,从而使以色列人成为上帝的选民、成为律法的民族。

有个日本人曾于1949年前后在驻扎在日本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中作业余翻译,亲眼看到了犹太士兵借钱给同事获利而过着比将校还奢侈的生活的“奇事”。其他士兵看不起他们,暗中咒骂他们是“犹太”,即出卖耶稣基督的人,这位日本人感慨地写道:“虽然遭蔑视,可犹太士兵却满不在乎。不但不垂头丧气,反而把钱借给蔑视他们的人,事实上用金钱把他们征服了。受蔑视而不气馁,坚强地生活着的犹太人给我以深深的印象,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对他们产生好感,不但没有疏远他们,反而更接近他们。”这位日本人不知道,日本人早就被犹太人的金钱征服了。

◇不失时机地展示强项

《塔木德》中有不少介绍拉比“强项”的故事。有个安息日的下午,罗马皇帝去拜访一位亲密的拉比。皇帝虽然事先没有同拉比打招呼,但他在拉比家里还是过得很愉快。吃晚饭时餐桌边上还有人唱圣歌,或谈些《塔木德》上的事。皇帝十分高兴,主动表示星期二还要来访问。等到星期二皇帝来时,人们事先已经作好了准备。最好的食具摆了出来,安息日时休息的仆人现在也出来侍候,上次因厨师休息只好吃冷菜,这次却有很多热的菜肴点心。尽管如此,皇帝觉得还是安息日那天吃的东西有味道,便问拉比:“上次菜里用的到底是什么香料?”拉比回答说:“罗马皇帝没有办法拿到那种香料。”皇帝却自负地说:“不可能,罗马的皇帝不管什么香料都可以弄到手。”拉比说:“只有‘犹太安息日’这种调味料是不管罗马皇帝你怎样使劲也弄不到手的。”拉比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表达的是犹太人不畏强权的意志。安息日的全套礼仪器具食物是犹太民族的传统象征,不可能听从罗马皇帝的颐指气使。

不过,这位拉比在罗马皇帝面前虽然“强项”,还在道理上,毕竟两人还是朋友。另有一位拉比简直强项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似乎连强项也可以成为“为强项而强项”似的。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期吧,一次,有个拉比来到罗马,正好看到街上新贴出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王妃最近遗失了一副价值连城的首饰。如有人在30日内找到送还,将予重赏;唯30日后被发现持有此物者,将处以极刑。”后来,这位拉比于无意中发现了这副首饰。不过,他没有立即送还王妃,而是一直等到第31日,才来到王宫,当面送还。王妃喜悦过后,问他:“30天前贴出布告时,你有没有在这里?”拉比回答说:“我在这城里。”王妃脸色一变:“过了30天才送来,你知道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吗?”拉比坦然地回答道:“我知道。”王妃更觉奇怪:“那你为什么要保管到第30天呢?如果昨天送来的话,还可以得到重赏,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拉比凛然说道:“如果有人在30天内送还的话,王妃会认为这个人是畏惧王妃呢,还是对王妃有敬意?我想告诉人们的是,我到今天才送还,绝不是畏惧王妃,我所畏惧的乃是神。”王妃闻听,连忙改容,说道:“那么,我应该对具有这种伟大的神的你,表示深深的敬意。”

看了这则故事,令人不能不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拉比们完全不是读书人的斯文模样。即使不像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之辈,因为他们不动刀动枪的,至少也像击鼓骂曹的那个狂士祢衡。不愿意领敌国王妃之赏,这可以理解,但公然到王妃面前以“强项”示威,似乎有点太不顾惜自己的那根“强项”了。不过,再仔细一想便可以发现,拉比不但确实“强项”,而且非常聪明地选择了一个非常适当的场合来展示自己的“强项”。罗马人对犹太人的强项不是不知道,不是没有机会领教。罗马人最终将犹太人全部逐出巴勒斯坦,实际上也等于表明,他们对这个强项民族是别无他法了。而犹太人处在这样一个信奉暴力的民族的统治下,要想维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主,只能首先坚持自尊自强,从心理上就让对方有所准备并有所让步。拉比的这番作为,就是昭显民族尊严的表演。不过,这种表演不能贸然进行。过分的刚硬难免失于脆弱。犹太民族2000年散而不亡的经历表明,这个民族是有着非凡的韧劲的。在这里,这种刚中带柔的韧劲就表现在拉比毕竟还是把首饰送还给了王妃。这意味着,不管拉比畏惧的是神还是王妃,王妃的布告及其内容是得到认可的。王妃无论从面子上还是实利上,都是有所得的。而拉比则恰恰借王妃有所得时的心境,借神示威,来展示民族的刚烈之气。王妃既有所得,作为罗马人又同样推崇刚烈,所以,比较容易“易容”,而不至于恼羞成怒,硬砍拉比的颈项。

◇时刻准备着

犹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民族,连动不动就切腹自杀的日本人对犹太人的这种能力也常常赞叹不已。是的,没有这样一种忍耐力,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经历2000多年的流散而不消亡。何况,犹太人本身又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这种自我加封的优越地位实质上是一柄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它在加强民族自尊、赋予民族成员以希望的同时,却同时使他们时时感到这种优越地位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从而时时产生希望的幻灭甚至绝望,因为就实际遭遇而言,他们常常更像是“上帝的弃民”!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处境比他们更糟了,他们遇到的常常不是一个敌人,而是左右夹攻腹背受敌。在这种情况下,以“上帝的选民”来唤起自己的信心仍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又是不够的,还需要造就民族成员的一种特殊心理素质,这就是忍耐,忍一切不可耐之事的能力。所以,从塔木德时代起,拉比们就着意培养人们的忍耐之心。然而,且不要认为犹太人只是在单纯地忍耐。不,犹太人与其说忍耐,不如说是等待。等待什么?有纯粹等待神的拯救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甚至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之后,还坚持所谓上帝与犹太人的三条誓约之一:“不得强行返回故土”;但更多的是在等待行动的时机。这种行动是集体的行动,而不是个体的行动。个体的行动犹太人从未止息过,困难的是集体的行动。长时期中,犹太民族被迫分散于世界各地,被人随意赶来赶去,只能以小规模的共同体形式存在。这样一种生存方式没有办法形成全民族的力量,这样规模的反抗只会导致民族的精英和实力消耗殆尽。犹太人不是没有反抗过,但所有的反抗几乎全部失败了。而且零星散布的犹太人即使成功地抗击了一场攻击,几乎也必定会引起另外的攻击,没有一种勇敢的业绩能够使他们免遭杀戮。所以,犹太人只能等待,并在等待中为自己积蓄力量,尤其是积累经济实力。这种暂时还仍是个体性质的行动,由于犹太人所特有的凝聚力,只要时机一到,这些分散的行动就会汇聚成集体的行动。2000余年的耐心等待之后,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在18世纪的兴起,犹太人终于迎来了自己国家的建立。

◇行动的巨人

“我在巴塞尔缔造了这个犹太国。大家也许在5年内,无论如何在50年内将会看到它。”这是一个犹太人在1897年作出的一项论断,这项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论断发表51年后,联合国做出了建立以色列国的决议。这项预言极其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极其精确的。但作出这一预言的人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预言者,而是一个行动者,一个以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预言的行动的巨人。他就是被犹太人誉为“第二个摩西”的民族英雄、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的创始人、以色列国的奠基人西奥多·赫茨尔。

西奥多·赫茨尔1860年5月20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接受的犹太教育并不多,一度还是一个被同化者和同化论者,相信可以通过受洗和与非犹太人通婚来解决犹太人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使他认识到,同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从以旁观者的身份同情犹太人、为犹太人辩护,转变为把犹太问题当作自己的事,并致力于解决犹太人问题。他在1894年写了一部剧本《新的犹太区》,剧中主人公临终前所说的话预示了他解决犹太问题的根本设想:“犹太人啊!我的兄弟,你们只有知道应如何去死,人们才让你们活下去……你们为什么这么紧地抓住我?……我要逃——出去!……逃——出——犹——太——区!”1894~1895年间,赫茨尔任维也纳一家大报驻巴黎记者,亲眼目睹了著名的德雷福斯案件的审判。1894年12月法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因遭人诬陷被定为叛国罪而处终身监禁。这起冤案在12年后(1906年)才得以平反。在审判德雷福斯期间,法庭内外都有成群的人狂呼:“杀死!杀死犹太人!”这种白热化的反犹气氛和场景,使赫茨尔真正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他明白了,以文明和进步著称当时的法国,在犹太人问题上尚且表现得如此偏狭,对那些还未达到法国100年前水准的民族,又能抱什么希望呢?从1895年起,赫茨尔积极开展犹太复国主义活动,他写出完整的纲领,拜访重要的犹太人和一些政治家,阐述建立犹太国的设想,却无一例外地遭到冷遇。赫茨尔没有气馁,继续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他将自己的这份纲领改写为《犹太国》一书,书中概括地叙述了这个国家的任务,重点论述了建立这个主权国家所必须采取的措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第二任领导人、以色列首届总统哈伊姆·魏兹曼日后回忆道,此书的发表犹如晴空霹雳,犹太人从中发现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行动的巨人。而许多青年犹太复国主义者读了《犹太国》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1897年8月29日,在赫茨尔的努力下,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开幕。这是犹太人自大流散以来所召开的第一次正式的世界性犹太人会议。来自东欧、西欧、美国、俄国和阿尔及利亚的197名代表出席了大会。赫茨尔向大会作了报告,明确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创立一个正式的、有法律依据的犹太民族家园。大会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任命赫茨尔为第一任主席,通过了犹太国的国旗和国歌,建立了行动委员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团聚起来,通过移民的途径,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大会以后,赫茨尔为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第二年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代表人数增加了一倍,下属小组增加了两倍;1901年成立了犹太殖民托拉斯,开始为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筹措资金;1905年犹太国民基金也建立了起来。赫茨尔为民族所作的最后一项贡献是在犹太复国主义队伍面临分裂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和解会议,维护了内部的团结。此时,对赫茨尔本人来说,最后的日子已经临近了。会议之前,他已卧床不起,抱病参加会议之后,即被送去疗养。但他坚持工作,终于在1904年7月3日逝世,时年44岁。6000多犹太人为他送葬,哀悼他们的民族英雄。在犹太人的心目中,赫茨尔是他们的领袖和引导他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上帝应许之地的救世主,是“这首充满幻想的复活史诗的‘主题’”。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一个翘首企盼了20个世纪的古老民族,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把握住了一个不会再来的机会。赫茨尔倒下之时,犹太国仍未出现。但历史证明,这个犹太国已经由幻想迈向现实的大门,赫茨尔耗尽毕生精力克服2000多年的锈滞方使之启动的历史车轮,已慢慢地,继而越来越快地向着上帝应许之地驰去。时针忠实地按照赫茨尔的预言,一格格地走向犹历5708年以珥月5日,即公元1948年5月14日下午4时,复活的犹太国再次站了起来!这是犹太民族的一个新纪元的开端,是犹太民族、犹太文化、犹太智慧创造的一个真正的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