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
7327400000018

第18章 有一说一(11)

靠!这些浅薄的老男人,就没好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嘴里有几颗牙都松动了,脑瓜顶上那圈地中海头发又稀少了,更没往腰部下面瞧,绷肚子赘肉的皮带又放了几个扣眼儿。酒桌饭局上,年轻女孩和“芙蓉姐姐”有一拼,可还是让男人兴奋,来神儿。而年长一点的女性,看得出来为参加这个聚会做过精心准备,头发是吹过的,妆容是精致的,衣裙款式和色彩都是得体的,就连香水味都是令人心仪的巴黎香型。

可在桌面上的“喜新厌旧”,很快就让年长女性来时的自信大打折扣,甚至是遭到打击。脆弱清高的,会拂袖而去;意志坚定的,会把酒桌当战场,和好色之徒、浅薄之徒,唇枪舌剑,斗智斗勇,杯盏交筹,胜负难分难解。只是女方的淑女风范尽失,反倒显出几分衰败落寞相。这又何必?!

我不是不懂,生命是有阶段性的。一个女人不可能永远有花季,在青春舞台上始终领衔主演;不可能永远吃着爆米花看夜场电影,通宵达旦地唱卡拉OK……上帝很公平,我们也曾经年轻过,尽管那时没有吊带裙、黑色长筒袜和星状的耳坠。道理全都明白,只是不能看着青春孤帆远去。是的,我们手中有青春换回的所谓成就和经验,而渐行渐远的青春,更令我们感到美人迟暮的落寞。

去探望一位生病的女友,她的床头柜上有一个宽口玻璃瓶,插着一束嫣红的玫瑰,因为是在夕阳下,又几近凋零,它挣扎着显示着最后的凄艳。她说:“情人节我上街买给自己的……”为了她这句话,我久久凝视着这束玫瑰。女友在几年前遭遇丈夫背叛,打离婚官司,找工作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她是加籍华人,三个孩子都出生在加拿大。她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那个曾经深爱的负心男人,却在中年丧失婚姻,还拖着三个孩子,生命的圆舞曲连续奏出沉闷的旋律,她却没有忘记买来鲜花,享受生活特有的芬芳。

哪一个女人不害怕时间呢,因为我们太易褪色,只是宁肯凋谢在生命的祭坛上。回家路上,路过那个叫曹庄子的有名花市,我并没有进去买花。因为只要懂得了更爱惜自己善待自己,买不买花是一样的。记得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过,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美丽和辉煌的标准,都有懂得欣赏你的相知,就如同有人喜欢开春去踏青,而有人会专程去看深秋的枫叶。只要我们像热爱青春一样热爱生命,即使没有花一般的容颜,也还是有花的清新和幽香吧。

作为女人,我最关心的仍旧是减肥和时装,还有美容院新推出的每一款让女人年轻的美容和保养项目,我会不惜代价去尝试。仍旧为别人夸我年轻而欣喜,为叹我憔悴和发福而伤心。我愿意一直保持这些小女人的俗处。因为我从不是由于热爱工作才热爱生活,恰恰相反,是由于我热爱生活才热爱工作。

由于我敬畏生命,才热爱生命中的一切。

2008年10月18日

阅读的女人

也许,我一辈子都不能成为所谓的著名作家,但我保证能成为一个忠实读者。阅读在当下浮躁的世间,多少显得迂腐和落后。尤其是捧着本书读的人,更会被“恋网一族”不屑。但正因如此,我才觉得阅读的幸福,阅读的快乐,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宁静,是一般“俗人”体会不到的。

国庆七天长假,数以万计的人远行旅游,享受名山大川,享受“生活在别处”,享受人山人海。而我从来不能在假日里出去旅游,享受他乡异客的短暂停留。并非经济原因,并非时间短缺,而是因为家里亲戚多,要来往,要招待。我上有年迈的爹娘和婆婆;举案齐眉的是老公;向左看是小姑和小叔;向右看是娘家小妹;下一代是儿子及他的同辈,小美女或小帅哥。

呜呼哀哉!这样的家族人物谱,给我带来的“幸福灾难”源源不断。逢年过节,串亲访戚,家宴招待,厨房烹煮,席间堆着笑脸,敬老让幼,礼让平辈,恪尽贤淑温柔,秀足一家之主风范。仁慈的上帝,小女子苦啊!

忙里偷闲,趁如厕时从小书架子上挑本书,须臾间,心情悦然,好比旧时帝王抽签选是夜宠幸的娘娘,大权在握,要多居高临下就多居高临下,要多霸道就多霸道。整个一爱谁是谁。所谓小书架,是从大书柜里挑选出来要看的,新买不久想看却未来得及看的书,就这样,成了被我宠幸的新书。特意买了一个小书架,就放在写字台前,顺手方便,想拿就拿。

多年前,我在电影学院学了数月的影视剧本创作,相关书籍不少,小说都是精选的,我喜欢严歌苓、毕飞宇、毕淑敏、张欣、王安忆等人的作品,再有就是更加喜欢的伍尔夫、杜拉斯,《日瓦戈医生》,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明威小说集,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自传、读书笔记小说等。那是2006年,睡前最安谧的幸福时光,读的就是这些前辈们的作品。

国庆节假期,老公听朋友鼓动,一时兴起,跑到医院把全身多年生成的脂肪瘤,大小二十四个一个也不留,一刀刀割去,二十几个刀口,遍体鳞伤,触目惊心。黄金假期变成疗伤假期。做老婆的我,一连数天二十四小时在医院陪床,不离老公半步。好不容易出院回家,一点不觉轻松,一日三餐,陪老公去医院换药,招待诸位探病的亲友,偌大的宅院,上下三层高楼,上蹿下跳,马不停蹄,幸好多年坚持锻炼,底子好,腿脚矫健,否则,都无法胜任这般艰巨的家务重任。

家庭是永远没有退休的战场。养伤的老公,屁股仿佛黏胶,一天到晚,黏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音量震耳欲聋,整个楼道嗡嗡作响,仿佛屋里有千军万马。卧室白天通亮,窗帘大开,阳光慷慨地涌进屋子,跟音量巨大的电视画面相映成烦,宁静无可存身,给人特烦躁的感觉。

读书的人,都偏喜宁静,幽暗一点,含蓄一点。这样的环境让人气定神闲。喜欢阅读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的书房,那是灵魂的栖息地。

2008年深秋

不是单音符

有一天,我在晨练游泳时,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跳水台上,飞身跃入水中。跳水动作虽然比不上资深的老晨练员,但我一天都处于兴奋、快乐的情绪中,还情不自禁地告诉朋友,我会跳水了,我会跳水了!有个朋友不以为然:那有什么,我七八岁就会跳了!显然他不理解我如此快乐为哪般。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要靠自己去涂上色彩,否则,它就可能是一片空白。这色彩就是生活的内容。当你度过了充实、活跃而有成绩的一天,夜幕降临,才觉得日子没有白过,人生也就因此而有乐趣。

父亲热情好客,并对烹调有浓厚兴趣,闲时喜欢请朋友来家做客。每当高朋满座,他便亲自下厨煎炒烹炸,摆一桌色香味形俱佳的饭菜。当大家喝酒、聊天,对父亲端上的每一道菜都赞不绝口时,父亲便沉浸在无限的快乐之中。若是春节,他单位的同事就会提前跟父亲预约:“老局长,初几请我们到家做客?”近年来,我们劝父亲:年纪大了,要请客就上外面去,别受那份累!父亲说:“在家请客有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快乐感。这快乐看着不起眼,但小快乐才是构成人生乐趣的主旋律。”

女友A每出差到一个地方,就收集富有当地民风的工艺鞋子,出国带回来的也是绝妙的玩具鞋。她的房间简直是鞋子展览会。每隔一段时间她就约朋友来欣赏一番。在大家的惊叹声中,她感到这个博览会给朋友们带来了乐趣。

朋友乔迁新居,因为房子坐落在天塔下的湖边,颇有在水一方之风景,就常携娇妻幼子,带上一点儿野餐,偷闲半日,傍湖而坐,灿烂阳光下,妻含情脉脉,子笑声朗朗,朋友顿觉生活无限美好,夫妻间又荡起甜蜜的浪花,爱情由此更添浪漫色彩。他说,创造快乐是一种智慧,无须远行就能享受田园风光。

北京一个文友,平时工作甚忙,但他却办了一个文友雅居,每月抽出半日,下午2点至5点,茶点招待。朋友随时可来,有事即可早退。因为不是正式聚餐,没有人数多少的负担,可以说是最自如的聚会。

他说:“友情既是乐趣,又何必一定高官厚禄或得奖出名才觉快乐呢?”成功与荣誉的获得不易,它们是大快乐,要靠多少年的辛勤耕耘,而且,它的目标无止境——成功之后还有更大的成功等待你去追求,荣誉之上还有更高的荣誉吸引你去获取。如果你只能在成功与荣誉得来的那一刻才感到快乐,那么你日常的人生必然只剩下紧张、焦灼与苦闷。何况成功与荣誉贵在有人愿意与你分享。日常只顾奔忙,而忽略了友情,即使成功与荣誉集于一身,也是孤独者的快乐与喜悦,又有什么真正的乐趣呢?

人生的意义在于尽量把握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的所长,并享受宽朗和平的乐趣。发挥自己的所长是向自己的内在去发掘、去充实、去磨炼;享有宽朗和平的人生乐趣,是向周围环境的付出。把自己所知、所有、所得,与人分享,你会觉得生活的空间广大开阔,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日子就不会乏味了。

快乐不是一条单音的旋律,它需要来自多种音响的协奏与共鸣。它不是迸发的,更需要回忆。当你有心情聆赏林间鸟语,你会听到它们的鸣唱总是此起彼应,越唱越有精神的。

1995年8月

成名何须趁早

“出名要趁早!”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当下最励志的格言。但经得起推敲吗?这句话的原创者是著名的张爱玲,当她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时,就在上海文坛声名鹊起,特别是她的《传言》出版后,她喜不自禁道:“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说这句话时,其实不单单是字面上的意思,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我们知道张爱玲其实政治立场上不是很坚定,她是一个更专注于写作的作家,更希望通过出书赚钱来满足她有情调有品位的生活。当时时代瞬息万变,她也是希望能在稳定的时期内赶快成功,否则个人的名声很容易被时代的大浪所淹没。

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挺对的,以现在的理解也行得通。年轻人的思维更活跃,对事业更有激情,同时也更有本钱去拼,趁现在身上没有那么多责任和负担时,还可以放手去拼搏,等年老体衰时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能力了。不过太早出名也不好,你看现在很多小童星和小神童,年纪轻轻就出名了,可是没几年你可能就忘了。

过早显示的才能还没酝酿成型就曝光,很容易早夭。我觉得出人头地的契机要把握好,最好是在你正当壮年,心智成熟,最有精力,并且确实具备坚强的实力的时候让大家记住你。

2014年3月3日

舌尖上的年

记得小时候,离春节还有十来天,母亲就盘算着过年蒸馒头的花样,要蒸几锅红豆包、枣花糕、糖三角。红小豆粮店供应,但不供应红小枣。当年的农民轻易不敢进城做小买卖,怕给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城里人想吃红枣只能到乡下偷着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