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探秘
7327800000016

第16章 苍茫战争世界军事探秘(2)

在所谓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人们对《荷马史诗》深信不疑,认为那是希腊人早期的一段历史。后来的罗马人对《荷马史诗》真实性的信念也依然没有动摇,他们称特洛伊为伊尔昂,并在小亚细亚北部兴建了一座名叫新伊尔昂(新特洛伊)的城市。但是,自从18世纪开始,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许多人怀疑特洛伊曾经发生过战争,甚至更有一些人怀疑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存在,至少怀疑荷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而非一系列诗人的存在。特洛伊和特洛伊战争被看成是模糊不清的神话或传奇。

19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人们对包括特洛伊战争在内的古特洛伊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近20个国家的35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了对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一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其文明活动从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铜时代开始,直到拜占庭定居者于公元1350年放弃了它。

根据专家们对考古遗迹的研究,得出结论:大致可断定特洛伊城大约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毁的,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输掉了一场战争。考古人员在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相关证据,如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弹丸。

考古专家们说:“当年荷马必是认为他的听众们知道特洛伊战争,所以这位行吟诗人才会浓墨重彩地刻画阿基利斯的愤怒及其后果。荷马把这座城市和这场战争搭建成一个诗意的舞台,上演了一场伟大的人神冲突。然而,在考古学家看来,《荷马史诗》还可以在一种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义上得到证实:荷马和那些向荷马提供“诗料”的人,应该在公元前8世纪末“见证”过特洛伊城及那片区域,这个时期正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荷马史诗》的形成年代。”

关于特洛伊城的考古工作和特洛伊战争的研究工作仍然在继续。

几十年前,那些坚持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们曾是少数派,他们的学说曾被主流学术界嗤之以鼻。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相关考古活动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少数派如今成了多数派。而今天的少数派,那些坚决否认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只能用一句“特洛伊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说法支撑他们的观点。现在大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特洛伊绝不仅仅是一个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城市,它也是一座确实存在过的“失落之城”。作为远古时期的强国,特洛伊坐落于小亚细亚西北部地区,俯视欧亚之间的贸易通道,由此而富裕强盛,但也因此被卷入战争的漩涡。青铜时代后期的特洛伊曾经发生数次冲突,这些冲突可能为数世纪的人所记忆,并代代相传,从而为荷马的传奇故事提供了素材。

然而,我们还不能确定荷马颂吟的“特洛伊战争”是不是对这几次冲突的“记忆蒸馏”,究竟是特洛伊战争成就了《荷马史诗》,还是《荷马史诗》成就了特洛伊战争,是否的确发生了一场值得后人永远追忆的大战争,这一切都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马拉松会战的时间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中有一项是马拉松赛跑,比赛距离是42公里195米。为什么叫马拉松?为什么不多不少要跑这么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和希腊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前500年,在波斯帝国占领下的米利都爆发了由希腊人支持的爱奥尼亚人的起义。那时候,统治波斯的是国王大流士一世。他早就对繁荣富庶的希腊城邦垂涎三尺,于是就以希腊人为借口参加了起义,要向希腊发动战争。大流士一世派遣许多使者到希腊各城邦去,威胁他们向波斯敬献泥土和水,意思是要这些城邦表示臣服,否则就要毁灭整个希腊。许多小的城邦不敢违抗,但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把使者扔进井里,对他们说:“井里有泥又有水,请自便吧!”这两个城邦决心和大流士决一死战。

这样,大流士在公元前490年向雅典发动了进攻。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波斯是个强大的帝国。雅典和斯巴达不过是小小的城邦,而且斯巴达同雅典也因为以往的宿怨而不够团结。当雅典向斯巴达请求援兵的时候,斯巴达人却说,要等满月才能出兵,月儿不圆对打仗不利。可是等不到满月波斯人大军就已经近在眼前了。

不过,雅典人的有利条件在于其著名的兵役制度,根据公元前600年左右著名政治家梭伦制定的法律,分成四等:第一等是最有钱的人,担任军队中的领导职位。第二等从乡村贵族中选拔,组成骑兵。第三等是富有的农民和手工业作坊主。他们自费购买兵器和甲胄,充当重甲兵,使用的武器是一根2米长的沉重标枪、一把希腊短刀和一面金属盾牌,全副甲胄和武器重30多公斤。第四等包括贫穷的手工业者、小土地所有者。他们有的成为陆军中的轻甲兵,武器是普通的标枪和弓箭;有的充当战船上的划桨手。雅典的军队就是由这四部分人组成,他们都决心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而战。波斯兵主要是由奴隶和用钱雇来的外国人(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希腊人)仓促组成的,纪律松弛,士气低落。

从质量上讲,雅典军队无论是士气、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都比波斯军队要强得多。

雅典军队的战术也比波斯先进。雅典采取以重甲兵为主力的方阵队形。战斗时,手执长矛、盾牌的步兵组成密集行列向前冲锋,两翼由轻甲兵和骑兵掩护。这种队形的攻击力很强。波斯人的编队是千人、百人、十人一股,不是一个整体。步兵、骑兵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波斯的精锐部队仅仅是国王的御林军,包括号称“百战百胜”的步兵1万人,长枪步兵1000人,长枪骑兵1000人。

波斯人把战场选择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岸边,这儿是三面有山、一面临海的平原。波斯人想和雅典人在平原上进行骑兵决战。他们从海路运去马匹和骑手,登陆的步兵、骑兵各有1.5万人。其实,这个战场并不利于波斯军队的进攻,反倒有利于雅典人的防守。雅典人控制了各个山头,封锁了波斯军队到雅典去的道路。

波斯人完全低估了希腊方阵的攻击威力,他们布置了传统的阵势,步兵在中央,骑兵在两翼。指挥雅典军队的是米太亚得。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波斯军队中服役,熟悉他们的战术。米太亚得在两翼布置重兵,中间用方阵重甲兵挡住波斯骑兵的进攻,然后从两翼包抄过去,迫使波斯全军后退了1.5公里。雅典军队乘势袭击了波斯的军营和在岸边抛锚的战船。波斯军队猝不及防,兵力损失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仓惶登船逃走,许多来不及逃跑的当了俘虏。这次战斗中,重甲方阵战术代替了过去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是古代作战战术的一次重大变化。

战斗结束以后,斯巴达的2000士兵才赶到,他们已经没有仗可打了,只能向雅典人表示祝贺。雅典统帅米太亚得急着要让雅典城内的人得到胜利的喜讯,就派了士兵中著名的“飞毛腿”斐迪辟去报信。

这位“飞毛腿”在战争开始以前,曾经奉命去斯巴达求援。据说150多公里的路程,他只用了两天两夜就赶到了。这次他为了更快地让他的同胞们听到胜利的消息,一个劲儿地加快奔跑速度。斐迪辟从斯巴达送信回来没能得到充分休息,紧接着又进行了这次长跑,使身体受到了损伤。当他跑到雅典城的时候,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只喊了声“高兴吧,我们胜利了!”就倒地而死了。

雅典人民的儿子斐迪辟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为了纪念这次著名战役和斐迪辟,1896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运动员从马拉松平原出发,沿当年斐迪辟跑过的路线行进,到达终点雅典城。经过精确的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为42195米,这也就是现代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马拉松战役早已落幕,但关于马拉松战役具体发生于什么时间这个问题,科学界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几千年来,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大多数科学家根据19世纪德国学者奥古斯特·巴克的推算法,确定马拉松战役就发生在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同现代天文学家一样,巴克是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推算出马拉松之战的日期的,因为希罗多德描写了马拉松战役发生时的月相状况。

但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曾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称,信使斐迪辟从马拉松平原奔往雅典这件事情可能发生在希腊赤日炎炎的8月,而不是相对较为凉爽的9月。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拉塞尔·杜彻等认为,巴克忽略了一个地方:他没有把雅典历法与斯巴达历法的不同之处考虑在内。

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两个历法正好相差一个月。他们由此推算出马拉松之战、以及第一次马拉松长跑这些事件发生的日期应当是8月12日。

那份标题为《月亮和马拉松》、刊登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的报告指出,尽管两个历法都是基于太阴太阳周期,但是,二者起始的时间不同:雅典人是把夏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斯巴达人则把秋分日作为一年的开始。”具体说到那一年,从公元前491年到公元前490年一共有10个新月(或者10个月)。”他说,“通常来讲,从公元前491秋分到公元前490年夏至共有9个新月……雅典历法与斯巴达历法之间整整相差了一个月。”

据撰写《月亮和马拉松》报告的三位天文学家之一的杜彻称,这个研究结果也可以解释第一位马拉松长跑者斐迪辟为什么只说出那句“高兴吧!我们胜利了!”,马上就倒地死去的原因。

上述观点哪个正确?历史的真相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推敲。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成因

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不仅以灿烂的文化艺术闻名于世,而且还以其军事和战争生成之早与发展之快而闻名全球。公元前400多年前,古希腊两个最强大的城市国家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都想打败对方,称霸希腊。

雅典成为海上强国以后,一直威胁着斯巴达。它企图控制从东方到西方所有的贸易通路,还想把盛产粮食的西西里岛夺到手。斯巴达也不肯让步,早就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大多数城邦组成同盟,要和雅典见个高低。雅典的民主派憎恨斯巴达的军事贵族独裁统治,支持斯巴达国内反抗贵族的势力。斯巴达的贵族讨厌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帮助雅典贵族派进行反对民主派的斗争。这样,两个城邦的冲突越来越厉害,一场争夺希腊霸权的战争终于爆发了。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结束,打了27年。因为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首先进攻,这场战争被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受到战争危害的是整个希腊。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这次战争“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祸害和痛苦。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丧失这么多的生命!”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虚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大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

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柏拉图曾经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化分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因此,在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先后发生贫民起义,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

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使整个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古代军事出史占有相当地位。对抗双方对海上通路的争夺,从海上对敌的封锁和侵入都达到了很大规模;夺取要塞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等;方阵虽还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地机动行动;职业军人开始出现。这些都对希腊以及西欧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伯罗奔尼撒战争已过去近2400多年,但专家学者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和评价分歧仍然很大。尤其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问题,有多种分析。有的人认为是社会的原因,有的人认为是经济的原因,也有的人认为是政治原因。还有人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于女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斯巴达在崛起过程中,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结成伯罗奔尼撒同盟。而雅典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斯巴达的同盟者科林斯与雅典的矛盾,在导致战争爆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也曾普遍认为,战争主要源于科林斯与雅典的商业竞争,源于科林斯惧怕雅典向西方进行商业扩张。也有学者指出,考察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不能忽视对斯巴达和雅典政治体制的剖析,因为“民主”的雅典与“专制”的斯巴达,在政治理念和体制上都是不能相容、不可调和的。

有人从战争的直接起因分析认为,雅典人比斯巴达人更不想战争,这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即通过提洛同盟的方式来更好地追求自己国家的利益。但从长远和深层的观点来观察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就会发现雅典人可能要负有更多的责任。战前数十年,雅典人一直在采取一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而斯巴达人是处于守势。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希腊各城邦间的战争确实是规模相当小。而波斯的威胁则保持了希腊人的某种团结,雅典人的帝国主义和扩张倾向渐渐把希腊城邦引向了一场大战。

纵使伯罗奔尼撒战争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是,许多人还是不禁要问: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的战争是必然要发生的吗?它是不是国家体制的冲突?或者只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责任更多地在哪一方?是在雅典还是在斯巴达一方?究竟哪一方更具有扩张性?

总而言之,雅典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了。虽然后来还有一些英勇的将士试图复兴,但雅典还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这也可以说是整个希腊世界的衰落,是希腊人所无比珍视的城邦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衰落。

布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