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探秘
7327800000002

第2章 疆场军队世界军事探秘(1)

古罗马军团纵横驰骋欧亚

古罗马军团和蒙古铁骑,一前一后,是古代人类战争史早期和中期出现的两股强大势力。公元6世纪末起,罗马人赶走了伊鲁特人,成立罗马人自己的国家,后来,欧洲以至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格局都因罗马帝国的崛起而发生了变化。

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先后经历了古罗马王国、古罗马共和国和古罗马帝国三个时期。在其走向崛起、强盛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帝国拥有一支十分强大的部队,这支军队在吸取多年的作战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其军队的组织体制和战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军团作战体制。

传说古罗马军团是从失败中诞生的,这支军队在最初仍然继续使用他们的统治者伊特鲁里亚人曾经用过的希腊方阵。希腊方阵是由用圆形盾牌和投矛武装起来的重甲步兵组成。公元前216年,在康奈,按古希腊方阵队形作战的古罗马武装步兵,被迦太基的军事统帅采用包抄战术所打败。古罗马人从这次惨败中汲取了教训,对古希腊方阵进行改造,创建了古罗马军团,灵活的军事组织——军团逐渐取代了方阵,而成为新的战争方式。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每个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100人,后来改为60至80人,这是由于1名军官(百人队长)来指挥100人的队伍常显得力不从心,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营,由450至570人组成,其中有120至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同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至80名成年兵,另加一队30人的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自己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

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的1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至5000名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1个联合军团,这相当于现代的1个军,约9000至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古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1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由两个罗马执政官其中的1名指挥。每个执政官统率的集团军通常有1.8至2万人,其正面战线宽约2500米;整个集团军战斗编队占地约60万平方米,大约三倍于同样规模的古希腊方阵队形。

军团的机动性取决于每个大队与各分队之间的战术关系,也取决于重步兵的各个作战横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小队就像一个古希腊小方阵,它的每个横列约20人,纵深6人,士兵间隔略大于古希腊方阵的士兵间隔。每个士兵所占位置约1.5平方米,横队的各个小队之间有一个相当于小队正面宽度的间隔,约30米。各小队交错排列,形成棋盘状的纵横交错队形。这种棋盘方格状的作战队形较之古希腊方阵有许多优点。它的队形灵活多变,可根据地形或战斗情况随时变为轻武装步兵战斗队形或重武装步兵战斗队形,并能四面出击,既可集中打,又能化整为零,各自为战。这种队形比较容易在地形崎岖的乡村实施机动,不用担心部队前后失去紧密的联系,也不必担心横队中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

古罗马军团的这种优化组合,使其在战争中占据了优势。马其顿方阵和古罗马军团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交战。一次是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西诺塞法拉战役,一次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的皮德那战役。

两次战役均由古罗马军团获胜。

古罗马军团的武器装备不断改进,最初,古罗马的骑兵和步兵主要使用长矛和弓进行作战,剑是次要武器。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古罗马军队淘汰了用于砍杀的剑,改用一种稍短的剑,称为短剑。这种短剑很重,剑头十分尖锐,用起来比梭镖灵便,用途更广,可作为劈刺式兵器,其作用十分重要。

由于短剑的作用距离较近,不能像梭镖那样能距敌于较远的距离,对士兵的保护功能相对差一些。为弥补这一缺陷,古罗马人对矛作了较大改进,将盾改成了结实的长圆形凸面体,高约4英尺,宽2英尺,可以将身体的大部分遮盖住,其形状有些像琵琶桶的平面,用木头做成,上面蒙有兽皮,并用窄金属条加固,使古罗马军团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古罗马人对兵器的一项重大发展是重标枪。它是标枪的一种,出现于公元前三世纪。这种标枪容易投掷,穿透力大,它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杆,即将一根4.5英尺的铁杆插入一根4.5英尺的木杆,中间用两个削钉连接起来,总长度约为7英尺,在金属杆的一端加有一个坚硬的铁枪尖。重标枪用单手投掷,最大投射距离约60英尺。作战时,军团士兵可一起投出,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慑效果。起初,重标枪只是剑的辅助兵器,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它的作用就变得跟剑一样重要了。古罗马军团的士兵通常都携带着这一轻一重两种兵器。

古罗马军团先后经历了许多次重大的战役,前面已经叙述过,其中与马其顿方阵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交战。一次是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西诺塞法拉战役,另一次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的皮德那战役。

两次战役均使古罗马军团获胜。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新的迹象:一个以新的方式指导战争的、新的大帝国正在崛起。

战术结构的优越性,是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以验证的。正因为古罗马军队进行了这一系列变革,才能在高明的军事将领的指挥下,实现从单兵装备到军团作战,并不断创造战争奇迹。从现在的角度看,在当时军队的作战方式受希腊方阵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古罗马军团的战术结构的发明者是谁?他又以怎样的军事理论或政治手段使古罗马朝廷接受了新的作战方式?由于古罗马时代距今时间久远,又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所以至今都是一个谜。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

16世纪,自从哥伦布远涉重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凭借强大的海上势力,在美洲占领了广大的地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并将殖民势力扩展到欧亚非美四大洲。据统计,公元13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此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急需大量的原料和财富,也开始积极推行殖民政策,向外扩张,寻找建立殖民地的土地和国家。西班牙是海上霸主,这给英国的对外扩张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障碍,于是两国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

1588年7月的一天,一名驻守在英国南部海岛上的英国哨兵正百无聊赖地躺在一棵树下打盹,当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时,突然间被所看到的一切吓坏了,所有的困意顿时全消——他看到的是最强大的舰队。“上帝啊,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最终还是来了。”那一艘艘巨型帆船一字排开,前后呼应,就像是一座从英吉利海峡南部海面上突然冒出来的岛屿,不,更像是一团充满毁灭力量的海上风暴,团团向海峡这边挺进,势不可挡。这名哨兵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想起他的职责,将烽火接连不断地在英国的海岸线上点燃。

自16世纪中叶起,英国经常在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抢劫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队并袭击西班牙殖民据点。腓力二世下令组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舰队。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工匠用了近两年时间建造了130艘战船,每艘战船的重量都超过了200吨。

腓力二世将舰队命名为“最幸运的舰队”。没过多久,舰队就凭借无与伦比的实力赢得了“无敌舰队”的美称。

1588年5月,由麦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率领的“无敌舰队”驶离西班牙,这支船队包括重型军舰和其他类型舰船130艘,火炮2430门,水手和炮手7000人,接舷战步兵23000人,神职人员和其他各类人员300人,总兵力达3万余人,实力非同一般。而英国方面能应敌的各种形状的舰船,大大小小凑在一起约有140艘,其中大部分是海盗的武装商船,规模不大,整个舰队作战人员也只有900人。众寡悬殊,力量对比战争的优势显然在西班牙一方。7月21日至29日(一说7月底至8月初),双方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

当英国舰队发现“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后,立即抢占上风方位,主动出击。“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则按传统战略,命令西班牙舰队列成半月形迎战。但西班牙舰队的阵势很快被打乱,损失惨重。西多尼亚无心恋战,传令撤出战斗,向东退驶。

到了晚上,又出乎他的意料,英军又施展火烧连船的战术。经过一天的激战,疲惫的士兵们都正在酣睡之中,谁也没有想到死神竟会降临到他们头上。

西多尼亚从梦中惊醒,手足无措,慌忙传令:砍断锚索,起航避让。

在一片混乱之中,各船竞相逃避,他们或是互相撞沉,或是被大火烧毁。西多尼亚原想等火船漂过以后,再恢复战斗序列,谁知由于他错误地下达了断锚的命令,多数军舰都丧失了两个主锚,根本无法停船,只好任风吹去。

西多尼亚眼见大势已去,不敢再战,遂率残舰败卒,绕道返国。

等他们回到西班牙时,强大的“无敌舰队”只剩下43艘残破舰船,几乎是全军覆没。当初不可一世的“无敌舰队”,在敌我如此悬殊的优势情况下,居然不堪一击,一战而负。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被英国所取代。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寡弱对手面前不堪一击,第一次世界大战覆亡呢?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政治基础说。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专制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用人失当说。另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装备完毕后,腓力二世于1588年4月25日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麦迪纳·西多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代其率领舰队远征。西多尼亚本是个陆军将领,并且他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舰队作战毫无经验。这项任命让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任命一开始他试图婉言谢绝这一任命。他说:“我的身体不适合海上航行,我的经验告诉我,我会晕船的。”但是,腓力认为,西多尼亚除了经验丰富,还有许多优点:他拥有贵族头衔,名声清廉,而且非常虔诚。在腓力的执意要求下,西多尼受命接过“无敌舰队”的指挥权。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三是地理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受到英军的重创后,幸存的战舰不敢冒险经英吉利海峡撤回西面,而是向东的一条航道行驶,打算沿着苏格兰海岸,进入大西洋。受损的舰队抵达苏格兰西北岸的拉斯角时,遇到猛烈的大西洋风暴掀起的第一波巨浪。战舰漏水、损坏,船员饥饿、生病,他们孤立无援地在海上随风漂泊,许多战舰撞上了岩石,另一些战舰进水下沉,消失在浪涛之中;还有一些战舰在爱尔兰海岸外失踪,数千人淹死;好不容易登上爱尔兰海岸的幸存者也被杀死或饿死,许多西班牙水手不止一次地遇到船舶失事,失事船的船员们拥向“古罗纳号”船,船长载着船上1300人继续航行,不料船猛撞到岩石上,除10人外其余人全部丧生。

军队集体神秘失踪

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的军队集体神秘失踪,有的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无声无息,杳无踪迹,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这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的第一大悬案。

最令人称奇的军队集体大失踪一案当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军队。1915年1月28日,当时英军和新西兰部队部署在土耳其的加里波里地区。白天一队800多人马的英军向一个高地机动,当时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清风和煦,有近似面包状云片在英军阵地上空飘浮,而英军所要机动的山头却有一片浓浓的灰色雾气,山巅隐约可见,山下晴朗一片。大队人马登上山冈时,几团云垂直地降了下来,静静地笼罩着山冈,也笼罩了他们,几缕金属般的光芒似乎从云雾中射出。接着,神奇的现象发生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战士一个接着一个跨进雾团,接着就在这幽灵般的迷雾中消失了。掉队的士兵赖卡德亲眼看到了这个令人恐惧的场景,他大喊大叫,想阻止他的战友,或是想寻找一个同伴,没有,一个也没有!他简直要疯了。过了片刻,那几团云又徐徐地垂直上升,慢慢地向远天飘去。可是那活生生的人呢?难道就这样随着云飘走了吗?

山头雾气消失后,整个高地寂静无声,山上植被清晰可见,然而整整800多人杳无踪影,800多条人命像那一团神秘莫测的灰色雾团一样静静地雾消云散!当年和800多名英军同在一阵地的22名新西兰士兵就曾亲眼目睹过这一事件,当时这22名士兵就驻守在离英军60米左右的小高地上,英军800多人从开始攀登对面高地直到最后一名士兵消失在山头的迷雾中,其全过程这22名士兵都尽收眼底。最后当发觉英军大队人员全部失踪后,这22名士兵向上级作了报告,英军接到报告后,曾制订了周密的搜寻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搜寻,然而毫无结果。当时英军一直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全队人马均被土耳其军所生俘,等到战争结束,英国向土耳其提出要求遣返生存的俘虏,然而土耳其一直坚持说从来就没有看到过这支部队。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那800多士兵中的任何一人了。那800多人马犹如遁入了一个神秘王国,成为英国军事历史上一大悬案。

无独有偶,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也同样鬼使神差地遭此厄运。布置在马尔登高地上整整两个营数百名的士兵也同英军一样悄无声息地神秘失踪了,法军也曾派出大部队进行全面搜寻,后来同样空手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