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探秘
7327800000003

第3章 疆场军队世界军事探秘(2)

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队集体神秘失踪一案,很不幸地让西班牙军队碰上了。西班牙4000名士兵失踪案是耸人听闻的,然而却是真实的,它被白纸黑字记录在西班牙官方文献和权威的军事史上。1711年,4000名西班牙士兵驻扎在派连民山上,他们经过行军打仗,已疲惫不堪,他们想在此等候援军的到来。入夜,营房外的篝火在熊熊燃烧,不时传过来一阵阵思乡的夜曲和无羁的笑闹声,战马对着清冷的夜空长嘶。第二天,援军到来,营火仍在燃烧,马匹和大炮原封未动。整个驻扎地一片沉寂。也许他们睡得太死了吧!可是当援军踏遍营垒之后,他们惊异地发现4000名官兵一个不剩地集体失踪,没留下任何痕迹。军方调查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桩集体失踪案。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人的军队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UFO现象的关注,有人持“外星人劫持说”。这种观点是,在地球之外的某个星球上,存在着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出于好奇心或其他一些实际的目的,它们或是驾着飞行器从外太空闯入,或是在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地带建立了隐秘的基地,经常劫持地球生物,作为它们研究的标本。

可是,许多专家学者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分析之后,认为以上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雁过留声,鸟过留毛”,如果外星人真的在地球上出现过,而且又活动地那么频繁,它们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丝一毫站得住脚的、能真正证明外星人“光临”过地球的“雪泥鸿爪”。

还有些人认为是“颠倒黑白”的时空隧道所致。时空隧道实际上就是宇宙中存在着的“反物质世界”。这正反两部分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接近。当双方接近到一定程度时,由此造成的“湮灭”作用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巨大的反作用力会将宇宙中这两大体系分开。他们据此认定,某些人的失踪正是这种“湮灭”现象造成的。

中国最早的军队

军队是一个组织,是出于自身防卫的需要而组建的用武器装备起来的人与动物和机器的总称。针对国家而言,军队对内用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有震慑他国、保卫领土、对外扩张的作用,由国家统治阶级建立、维持和控制。而历史上,关于中国最早的军队的起源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关于中国最早的军队的起源问题,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种记载是神农伐斧遂说。史书记载中最早的说法是在上古的神农时期。唐代杜佑编撰的《通典》第一百四十八卷记载:“三皇无为天下以治,五帝行教兵由是兴。所谓大刑用甲兵而陈诸原野。于是有补遂(有的书作斧遂,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之战,阪泉之师。”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见威王”一段中的“神戎伐斧遂”的记载,南宋罗泌在路史后记三中改为神农伐斧遂,《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里也收录了这场战争,以此为据,因此有人认定上古神农时期已有军队,而且还因斧遂对神农不臣服,神农领兵去讨伐,但许多人认为神农用于讨伐不臣的斧遂的部队可能不是真正的军队,神农伐斧遂也许是古代的传说,也可能是一次部落冲突(战争),因为那时还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来说,要养一支常规的军队不太可能,所以这支部队应该是神农氏临时征召部落成员临时组织的部队来应付此次部落冲突。当然,在当时部落里出现少数兼职军事工作人员是完全有条件的,但要建立一支专门用于应付冲突的军队却不太实际。只是由于缺乏当时的文字记载,所以无法进一步考证。

另一种记载是阪泉逐鹿之战说。汉代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以上这段文字中“修德振兵”的“兵”,指的就是军队。“征师诸侯”的“师”,指的也是军队,是从诸侯那里征调来的。这段文字说明,不仅皇帝有军队,而且诸侯也有军队,由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各部落不听天子号令,冲突不断,因此各自建立军队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上段文字有几个乃字,乃:才也,以此判断此时轩辕氏依然是临时组兵,但是根据“习用干戈”

和“修德振兵”可知轩辕氏已经开始注意进行平时的操练和整顿了。所以到这时虽然真正的军队还没有正式建立,但轩辕氏已经有意识和计划建立一支军队。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也把它收在八千二百七十五卷中。但是有人认为《史记·五帝本纪》是根据先秦古籍中的有关传说编写的,虽然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先秦古籍,并进行了调查研究,扬弃了“神农伐斧遂”,仍难免有情况不确之处。所以现行的许多历史书上,在记述历史上的军队时,也没有吸收这一观点。

再有一种记载是夏朝始建军队说。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主专政的王朝——夏朝建立。《尚书·甘誓》记述了夏帝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召集了六军的统领——六卿,进行了动员。《史记·夏本纪》也有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现行的历史教材也都把夏朝作为奴隶主社会的起点,奴隶主贵族为了统治奴隶阶级及平民,开始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造监狱。《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从国家学说的角度看,夏朝建有军队是不用怀疑的,夏朝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必然会建有军队。但是,也有的人认为,夏朝的地下文物至今还尚未得到考古界确切的鉴定,夏朝的历史基本上也是依据古代的传说整理。如果仅仅根据《尚书·甘誓》论证军队,那是不够的,因为这篇文章也还有争议,认为是后人依据传说的追记或假托,不能作为信史。

再有一种记载是商代始建军队说。在公元前16至前21世纪殷代。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口戈”字,字意是用武力保卫人口,这个武力意味着是军队。甲骨文中还有:“王乍三自右中左”的记载。“自”是师的简写,“乍”是作字,创立的意思。联起来是:王创立了以师为编制单位的右、中、左三支军队。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已有“口戈”

字,意为武力保卫人口,另外还有王以师为单位创立右中左三支军队的甲骨文等等。甲骨文还记述了商代的军队,由徒兵和车兵组成,师是最大的、固定的编制单位,每个师约有一万人。军队使用铜制兵器,采用十进制编组,有百人团体和千人团体。车兵使用的战车。编有驾马两匹或四匹。车上有甲士三八,一人御车,一人持戈矛,一人操弓箭。车后跟随徒卒。从这些资料看,商代的军队在数量上、组织装备上、作战方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那么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军队到底是何时真正建立起来的呢?看来还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庞涓指挥过马陵之战吗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军队在马陵(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众所周知,孙膑在这次战役中杀死了庞涓,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这次战役。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由于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留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就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像。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就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太子申本有退军之意,庞涓不听,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从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来看,庞涓是指挥过马陵之战的,但在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膑兵法》中的《擒庞涓》一篇这样记载: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髌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逃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此乃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兵法》为孙膑弟子所写,它十分清楚地记载了孙膑在桂陵之战中生擒庞涓的事,应该说可信度也是很高的。既然在桂陵之战中齐军已经俘虏了庞涓,怎么还能在马陵之战中指挥魏军作战呢?如果说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已经中了孙膑伏兵狙击之计,他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在马陵之战时再次受骗呢?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马陵之战的魏将是庞涓。如《魏世家》中说,当时魏军任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结果,魏在马陵失利,齐国擒住太子申,杀了庞涓。再如《田敬仲完世家》中说,这次战役齐国救韩,赵来打击魏,使魏军大败于马陵,虏太子申,杀大将庞涓。再如《六国年表·魏》在马陵之战的当年记载:“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考察以上两种说法,关键就是庞涓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之间的经历,在这一段时间内,他是否被释放回魏国并重新担任将领?于是有的学者认为,桂陵之战,庞涓落入齐军之手,但不久后就被放出来了,又一次担任马陵之战中的将领,和孙膑再次交战。《水经·淮水注》引《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说,在桂陵之战的第二年,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见局势危急,就传楚将景舍在中间调和,也就在这个时候,庞涓被释放。

但《水经注》中毕竟只是撰引其他书籍中的记载,其真实性如何,魏军将领庞涓是不是被俘而又释,是不是再次东山再起,参加了马陵之战,至今仍无法确定。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为何兵败罗马

在三千年前,最精明和最成功的商人是腓尼基人。腓尼基是地中海东海岸古国,约相当于今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腓尼基人也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他们驾驶着狭长的船只驶遍地中海的每个角落,他们的商人在地中海沿岸的每个港口做生意。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的商业殖民地,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建立,公元前3世纪左右,它是当时地中海西部的强国。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和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而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也被称作“布匿战争”。”布匿战争”成就了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英名,他曾使罗马人闻风丧胆,但这位善战的名将最终仍未能挽救他的国家——迦太基,而是败在了罗马人的手下。他为何兵败罗马,也成为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汉尼拔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183年,青年时代的汉尼拔就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和指挥能力。他26时,被任命为迦太基军队的统帅。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领军队夺回了被罗马占领的西班牙萨贡托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汉尼拔凭着超人的智慧,识破了罗马人的战略战术,制定了在敌人境内作战的方针。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大军,从陆路出征意大利。汉尼拔征服了沿途的各个部落,经过五个月艰苦的行军作战,抵达了欧洲著名的山脉阿尔卑斯山。汉尼拔决定悄然翻越阿尔卑斯山,给罗马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可是阿尔卑斯山已进入封山期,山上白雪皑皑,道路崎岖难行。经过近半个月的艰难跋涉,汉尼拔的军队终于穿越阿尔卑斯山。当汉尼拔的军队如天兵天将一样突然出现时,罗马军队被恐慌不安笼罩着,溃败奔逃。汉尼拔乘胜追击,于公元前216年,占领了“罗马粮库”坎尼城,双方展开了决战。罗马军队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汉尼拔的军队人数。汉尼拔布下半月形的阵势,凸出的一面向着敌人,半月形的中心前面是较弱的步兵,后面是步兵主力,骑兵布在阵势的两端。汉尼拔的战术在战斗中发生奇效,重创了罗马军队。坎尼战役后,罗马可谓已陷入绝境,汉尼拔几乎就要实现其征服罗马的梦想了。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罗马人就扭转了战局,汉尼拔最终未能完成其征服罗马的夙愿。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学者各有各的说法,一时难以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