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探秘
7327800000023

第23章 苍茫战争世界军事探秘(9)

5月10日早晨,134个德国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向着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全线猛扑过来,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了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坦克无法通过的陡峭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这让英法联军大为惊愕。仅仅十多天工夫,德国的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将北面的英法联军主力完全隔断在比利时境内。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整个法国就像一只被戳破的气球,陷于惊恐和瘫痪之中。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勋爵不想让麾下的几十万精兵强将去为法国人陪葬,乘德军尚未封闭包围线的时机,他下令迅速实施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40万联军官兵时战时退,最后全部聚集到了敦刻尔克海滩。而此时德国军队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向海滩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就在这时,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英国政府趁机紧急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从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5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战后,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最大的失误”的那道“停止前进”的奇怪命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战争狂人停止了侵略的步伐,是希特勒的失误?还是上帝的安排呢?历史学家和纳粹的将军们各有解释,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忧虑的情绪。英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长期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希特勒的性格诡秘复杂,变化无常,同时又易受他人的影响。他在纳粹军队一往无前的大好形势下反而非常恐惧,胜利来得太快了,太容易了,反而使得他疑神疑鬼,害怕失败,特别是在前方坦克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更使他胆战心惊,所以下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还有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有些西方史学家把德国坦克兵团停止不前解释为需要进行车场保养,担心在沼泽地损失坦克。显然这个理由不是没有道理的。更为理智的历史学家分析认为,不考虑德国统治集团下一步侵略意图,就不能理解德国统帅部的这项决定,当时德国统治集团面临的任务是迅速击败法国,使其退出战争,因此,他们打算保存富有战斗力的坦克师,以与法军主力进行决战。法国失败,英、德之间就可能在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作好侵犯苏联的准备。

也有说法认为是希特勒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戈林急于在德国陆军一帆风顺地作战之后,要为他的空军争得最后决战的机会,从而在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戈林告诫希特勒说:“如果当时快要到手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那么元首在我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这一情况,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陆军来完成决战。

戈林还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完全可以从空中守紧海边的袋口,把敦刻尔克变成一片火海,炸沉所有试图靠岸的船只。希特勒的作战局长约德尔也说:“战争已经打赢,空军花很少代价就能办到的事,何必要浪费坦克去做呢?”凭借戈林在纳粹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促使希特勒下达了那道胜败攸关的命令,把歼灭被围困的英法联军的任务交给了戈林的空军。

第四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出于对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希特勒曾多次流露出对大英帝国的崇拜之情,他经常声称:不列颠人是仅次于日耳曼民族的优秀人种,德国无意消灭他们。他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个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这是希特勒伸出的橄榄枝,在其军事理由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政治目的,即企图同英国签订和约。因为德国党务之急是迫使法国投降,进而挥师东进,消灭苏联。当时任伦德施泰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回忆道:希特勒在访问集团军总部时作了讲话,承认这次战役(德国进攻西欧)的经过是一个奇迹,此后他就想和法国签订一项和约,于是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途径就畅通了。布鲁门特里认为,停止前进是希特勒政治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使和平协议尽快达成。

对于上述几种说法,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因为希特勒变幻莫测的性格和五花八门的动机,使得他本人的解释很难说是可靠的。更何况希特勒又有说假话的天才,他的证词大有可能是把线索弄乱。再加上纳粹将领的回忆和历史学家们的考证各执一词,相互矛盾之处颇多,从而更增添了问题的神秘色彩。所以,很多人至今仍认为,希特勒下达奇怪命令的原因是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

谁是偷袭珍珠港的真正罪魁

1941年3月27日,刚刚走下渡轮的日本领事馆新上任的书记员,一位23岁的小伙子“森村正”,此时已经被一旁的两名身着便装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盯上了。到来后没几天,这位年轻潇洒的书记员就迷上了艺妓,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一来二去,“浪荡公子”的绰号不胫而走。

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窃听他的电话。一次,艺妓摩利打电话到领事馆找他,他竟抓住电话不放,和摩利在电话里调起情来。”这家伙不过是个花花公子、下流坯!”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听得厌烦了,拔掉了窃听插头,对他的调查到此结束。其实“森村正”是日本预备役海军少尉,受日本海军军令部的委派而来,他的真实姓名是吉川猛夫。为日军收集情报,在日美开战之时给美国太平洋舰队大本营所在地珍珠港以致命的一击,这是他的真正任务。

事情进展得异常顺利,“春潮楼”面向大海,珍珠港在眼前一览无余,大批的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进进出出,吉川也兴奋得差点没叫出声来。于是,他不停地倚在窗前观察,用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符号记录着。时间一久,他渐渐掌握了太平洋舰队的活动规律。隔一段时间,这些情报就被用密码发回了东京。山本五十六大将依据吉川的情报,着手拟定袭击珍珠港的计划。

8个月的时间,吉川和艺妓们频频地光顾海滨浴场,与美军军官及夫人们闲聊,套取情报。有时,他们也登上空中游览飞机在天上鸟瞰。

瓦胡岛的珍珠港和希卡姆机场、惠勒机场尽收眼底,机场跑道的走向、大约长度、每个机场停多少飞机,吉川都一一牢记在脑子里。

有艺妓们作掩护,吉川的活动丝毫没有受到怀疑。

直到11月1日,喜多给了吉川一个纸捻儿,这是海军军令部的密信,一张不大的纸条上,密密麻麻写满97个问题: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停泊位置、希卡姆和惠勒机场的飞机机种及数量、不同类型舰船的艘数和舰名……

吉川翻动着一本本记录着情报的小本,飞快地写着问题的答案。

……97个问题,虽然不是个小数目,但对吉川来说,7个多月苦心搜集的大量情报,使他回答这些问题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困难。情报送回日本后,山本五十六十分满意。

12月2日,吉川似乎嗅到了战火硝烟味。因为下午的时候喜多转告吉川让他以后每天报告珍珠港美国舰队的动向,看来战争爆发指日可待了。

12月6日星期六的夜晚,吉川发出了他来夏威夷8个多月的最后一封电报:珍珠港停泊舰艇如下:战列舰9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9艘,3艘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出港未归。而此时日军突袭舰队距离珍珠港只有350海里了。

第二天一大早,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将吉川从梦中惊醒。一架双翼涂着“旭日”标志的飞机掠过领事馆上空。”是日本飞机!打起来了!”

吉川激动地一把拉住喜多的手,眼中充满了泪水。

接着他急忙把8个月来搜集的情报资料全都收拾在一起,点火销毁了。火苗尚未完全熄灭的时候,一队美国宪兵冲入了领事馆大门,日美双方的驻外人员都被对方作为人质扣押。此后,美国联邦调查局才发现“森村正书记员”正是导致珍珠港悲剧的罪魁祸首。然而,因为享有外交豁免权,美国只能后悔当初疏忽大意没有及时挖出这颗“钉子”。

吉川的卧底工作固然为日本提供了必要的美军情报,但是在其背后真正指挥着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

日本防卫厅所编的《大东亚战史》丛书中的一册为“从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海战”,公开了大批“偷袭”珍珠港的原始文件。

1941年9月6日的御前会议决定:如10月初日美交涉仍无进展,即对美、英、荷三国开战。11月,“在收到赫尔26日之备忘录后,始于次日之联席会议决定:于开战翌日宣战,绝对需要以奇袭制敌,用以导致首战成功之故。”在1941年11月,日本已经决定“于开战翌日宣战”,这就说明日本对珍珠港的所谓“奇袭”其实是早就计划好的要不宣而战。然而,1912年的海牙公约明文规定:“缔结国无事先且有附有理由的开战宣言形式,或包含有条件开战宣言的最后通牒形式者,双方不得开始动干戈。”

29日的联席会议上,东乡外相首次获悉12月8日(远东时间)为开战日期。该次会议再度决定:“今后之外交措施均应以有助于作战之成功为主眼。”

日皇裕仁于11月29日两度召集重臣在宫中开恳谈会,讨论开战问题。次日下午突然召见首相东条英机询问对开战的意见。东条答道:

“事至如今为自存自卫计非开战不可,再者,统帅部对战胜亦拥有相当把握。不过,海军作战因系扮演胜利基础的角色,若陛下稍有疑念之处,可否召见海军参谋总长及海相等查证一番。”

是日傍晚,日皇召见海军总长永野修身及海相蜸山繁太郎。日皇说:“箭即将发出,一旦发出将成为长期战,海军是否仍按预定进行?”

永野回答:“一旦皇命下达,当如期进击。”海相奏报:“人员物资均已准备就绪,只等待皇命下达。据日前晋京的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表示,训练已成,将士们士气旺盛,颇具自信,为夏威夷作战而精神抖擞。”日皇又问:“若德国不愿意参战又将如何?”海相即答:“并未全然依赖德国,纵然德国袖手不战,我亦应能从事。”

当晚日皇即通知于12月1日召开御前会议,下达开战命令。3日,日皇召见山本总司令并下诏书:“兹临出师之际,朕委卿负责率领联合舰队之大任。唯联合舰队的责任极为重大,其成败有系于国家兴废也。

朕令卿发挥舰队多年磨炼的实绩,进而剿灭敌军,宣扬威武于中外,以副朕对卿之依畀也。”

华盛顿日本使馆方面,由于正值周末及译电困难,14段电报于7日12时30分始译完,1时30分整理成文,故不得不将野村大使原约定的晋见时间由12时30分延至1时45分。野村吉三郎及来栖三郎两大使于下午2时20分见到赫尔国务卿时,已经是日本开始袭击珍珠港后的一小时零十分钟,赫尔已获悉珍珠港被袭消息,遂极严厉地对野村说:“不瞒说,过去8个月来余与台端进行交涉中,一直不曾说过谎话,从以往的记录可说明此言非假。余50多年的公职生涯中,从来不曾看过如此恬不知耻,充满虚伪与歪曲的文书;也不曾想到在此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牵强于词的国家。”

日本偷袭珍珠港取得了巨大成功,厚颜无耻的企图以“奇袭”的谎言代替“偷袭”,50年后美国人仍不能忘怀。对此偷袭罗斯福称之为“可耻的日子”。造成这一灾难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是吉川?是山本五十六?还是日本天皇裕仁?也许谁都无法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吧!

是谁打响珍珠港作战第一炮

1941年12月7日,著名的珍珠港战争爆发,日军对夏威夷瓦胡岛上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发动的突袭彻底惊醒美军的美梦,被激怒的美国人从此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行列。以上的这些史实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日本军队偷袭成功,必然是日本首先打响了第一炮,因为美军丝毫没有准备,只有被动挨打的份。然而这样的事实却遭到了美国海底探险家巴拉德的反驳。他向美国权威的《国家地理杂志》透露了他最近进行海底探寻的新发现:太平洋战争的第一炮其实是美国人打响的,虽然战争45分钟后才开始!

众所周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除珍珠港受创外,瓦胡岛上其他军事基地也遭波及,轰炸前后历时两小时之久,21艘美国军舰被击沉或严重损坏、321架飞机受损,并造成2388人罹难,1000多人受伤。

然而,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了60多年,巴拉德却坚定地指出,珍珠港内的一艘救援船,发现船身后面的水面上有潜望镜冒出,其实,那就是在日本空军机队抵达珍珠港的45分钟之前的一艘日军小型潜艇。港内的“沃德”号驱逐舰收到了拖船船员的报告后,曾经以深水炸弹攻击这艘悄悄摸进港内的日本小型潜艇。巴拉德说,这艘日本潜艇之所以出现在那里,就是为配合日本360架轰炸机与战斗机的偷袭行动。

在进行袭击之后,驱逐舰上的官兵发现了这一军情,立即向上级汇报,但令人遗憾的是,并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儿,更没有人把它认真地送到指挥高层那里去。巴拉德因此不无感慨:“试想,如果他们重视这个警讯,在日军抵达之前就会有45分钟的战备时间,那么整个结果将会是多么不同!”

巴拉德找到了当年在“沃德”号上服役的几名美国官兵,还有另一位在日本潜艇上服役的日本水手,当年他正身处被“沃德”号攻击的小型潜艇。

搜索日本小型潜艇是一件恢复历史原貌的大事。但是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麻痹大意。在巴拉德看来,即使是事件的目击者,5个人也会有5种不同的说法。所以,要揭示事件的真相,就必须找到铁的证据。

于是,这位著名的海底探险家开始发挥自己的长项:率领一个探险小组从11月8日开始了探索的旅程,来到366米深漆黑一片的海底世界。这次出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去寻找那艘当年被美军击沉的日军小型潜艇和上面的2名艇员的遗骸。30米长的“美国岛民”号作业船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深水遥控成像器“百眼巨人”和“小大力神”

则是巴拉德和他的同行者们最大的帮手。

船行驶到距离海岸8公里的地方,那里正是“沃德”号曾经巡逻的珍珠港的入口,探险队员准备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