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探秘
7327800000038

第38章 真相迷失世界军事探秘(5)

遭到自家潜艇误伤说。还有人分析,“库尔斯克”号也有可能错被另一艘参加演习的俄罗斯舰艇当成了攻击的目标,而遭到了导弹的袭击。这类事故80年代曾发生过一次,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一艘军舰曾被另一艘军舰误袭,造成数十人死亡。

究竟何种说法令人信服,关键要看俄罗斯政府能否拿出库艇沉没原因的确凿证据。

俄罗斯政府自事故发生后便致力于核潜艇的打捞工作。2001年10月2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终于在罗斯利亚科沃的浮动船坞上浮出了水面。23日,俄调查人员首次登上了“库尔斯克”号的残骸,这也是自沉没事件发生后,人们首次进入该潜艇内部。据俄罗斯电视台后来公布的画面显示,库艇的毁坏程度惊人:整个艇身面目全非,舱里堆满了金属碎片和扭曲的机器零件,内部装置所剩无几。为调查核潜艇失事的原因,俄罗斯总检察院成立了由32名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北方舰队也成立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临时乘员组。调查人员在艇身残骸中发现了不少对查明真相有帮助的东西。10月29日,调查人员在“库尔斯克”号第5隔舱内发现了潜艇的自动记录装置,其作用类似飞机上的“黑匣子”,记录着爆炸发生时潜艇主要系统的状况。10月30日,在“库尔斯克”号残骸内又发现了一个遇难船员的留言。另外,俄罗斯调查人员还在27日公布了一盒在潜水艇中发现的录像带。录像带显示,当时一条大缝从船尾开始迅速向指挥塔裂开。潜望镜、线路和设备纷纷坠落,一片狼藉。

但是上述一切打捞工作都是在保护军事机密的前提下运作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真正原因也许将因为涉及军事机密而永远不会公开。

神秘“24拐”公路在何方

这是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照片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历史事实。然而,几十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从人们的视线下神秘消失了。

这张照片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上,并且明确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这一说法在现存的很多介绍滇缅公路和介绍云南的书报杂志上都出现过,输入“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Road”、“StilwellRoad”进行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张照片。

在战争期间,这条滇缅公路曾经运输过来华援助的美国人和直接来华作战的美国军队,可谓运输大动脉。通常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要想送达前线,这段“24拐”都是必由之路。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滇缅公路开通时派遣驻华大使进行考察,并且美国新闻界对此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其中“24拐”

照片以其独具的魅力更具表现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而成为了媒介的重头戏,于是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战争结束后,当人们想重返这段公路重新体味“24拐’的纪念意义时,它却消失了。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竟然没有它的丝毫踪迹。

这时候,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竟然站出来说,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史迪威公路是在1942年开始修筑的,这位老兵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他说:“滇缅公路上最险要路段是怒江天堑惠通桥。桥下是滔滔江水,两面是峭壁,汽车经过狭窄的钢索吊桥时都会剧烈晃动并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更惊心动魄的地方了,也没有过什么‘24拐’。”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摄制组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省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可能的地点。然而,跑了几个来回,把所有地形走了个遍,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的时候,一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戈叔亚却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还给世人一个惊奇。

直到2001年,戈叔亚还只是无数苦苦寻觅“24拐”者中的普通一人。而就是在那年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电视人朱弘交流时得知,当年的日本老兵和学者也都说“24拐”是在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而在这些众口一词的说法之外却有一个名叫森山康平的编辑说可能是在贵州,当年他曾编辑出版了一本介绍滇缅作战的写真集。

2002年2月26日,戈叔亚从昆明坐火车到贵州安顺市开始了他的寻找之旅。安顺公路管理局的人员说:“好像是在兴义地区的晴隆县、普安县或者是六盘水市的盘县之间的公路上。”接着,戈叔亚干脆直接到长途客车站询问老司机。司机们看了老照片后,当即把地点说得非常清楚:“从晴隆县往昆明方向出去一公里。到了那里说‘24拐’,谁都知道。”

3月1日中午,疲惫的戈叔亚到达晴隆县。果然街上的每一个出租车司机都知道“24拐”。他们告诉他这条公路是“美国人在二战时修的”。就这样,一辆三轮车把戈叔亚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条神秘公路面前。原来一切得来的是这么容易!为了拍摄和老照片完全一样的照片必须爬到对面的山巅上,并且使用50毫米镜头,还必须站在距离万丈深渊的峭壁边缘不到30厘米的地方。此时戈叔亚的喜悦也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时任贵州省交通厅综合计划处处长周明中说:“‘24拐’的确是在距贵阳两百多公里的晴隆。现在,‘24拐’属于320国道,仍旧是泥路。

60年代末,在“24拐”附近的另一个坡面上,筑路工人把纵坡放缓,修了一条新路,以方便行车,但老路还保留并养护着。只是当年的“24拐”早已成为了“21拐”。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详细记载了关于“24拐”修筑、管理、改造的历史,并有“24拐”改为“21拐”的地质图。值得一提的是,改造“24拐”的方案是战争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工程兵当时便驻扎在当地维修公路。

然而,为什么广为人们所知的云南著名的“24拐”却跑到了贵州呢?

很多学者看到戈叔亚的新照片后,都对在贵州找到这个路段感到不可思议。罗伯特·安德森先生说,他对这张照片太熟悉了,因为他就曾亲自在云南怒江附近寻找过它,但是大家都一直认为它应该在滇缅公路上。

戈叔亚说,云南省交通厅的人员也不相信这个地方在贵州,这幅照片和云南人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已半个多世纪了。省外事办的人员也在电话里惊叫起来,连说不信,因为该办接待过的日本老兵都认为“24拐”是在云南。戈叔亚认为,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当年宣布把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使美国人认定,从印度利多到中国重庆的所有公路,都是史迪威公路,所以,“24拐”在史迪威公路或滇缅公路上,也便顺理成章了。

“24拐”是与无数逝去与将逝的生命以及感情中最微妙的单元联系在一起的。”24拐”究竟应该属于谁,当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以及现在的地域名分与利益之争,也许都不再重要了,因为世界只会记住更加刻骨铭心的事情。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机外飞

提起海湾战争,人们并不陌生。这场战争爆发于1991年1月17日,到2月28日以伊拉克战败而告终。从战争史上说,海湾战争是战后一场牵动世界全局的地区有限战争,战争中伊拉克共投入120万兵力、坦克5600辆、飞机774架、舰艇60艘,其中驻科威特54万人;而多国部队共70万人、坦克4300辆、飞机2000架、大炮2300门、战舰400艘、其中美军50万人。海湾战争也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是当代最新武器的试验场,除核、生、化武器外现代先进武器在战争中的展示和较量,不仅显示出高技术武器对作战方式和战争进程的影响,而且使这场战争单位时间内消耗之大远远超过以往战争。

战争打响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每天出动多批量的战机对伊拉克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猛烈轰炸,自诩为“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但拥有700多架先进战机的伊拉克航空兵却按兵不动,被动挨打。不仅如此,从1月26日开始,先后有100多架飞机,纷纷飞往邻国伊朗,伊军这一举动,引起世人极大的兴趣和猜测。人们不禁要问,在战火猛烈燃烧之际,伊拉克战机为何不迎头起飞,痛击敌机,却远走高飞,这究竟是“阳谋”,还是“阴谋”?是“出逃”还是“避难”?是“厌战”还是“保存实力”?到底有多少架飞机“东南飞”?它们的最终命运如何?至今这一系列谜团仍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西方新闻媒体也曾对伊机外飞事件大肆报道。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使这一事件令人难辨真伪,然而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伊拉克飞机飞往伊朗是为了保存实力。两伊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而且伊朗对于海湾战争表明了中立的态度。所以将最先进的战机转移到伊朗比留在国内更安全。面对多国部队强大的空中军事打击,伊拉克即使拼尽全力也难以获胜,所以,与其“玉碎”,不如“瓦全”,这种韬光养晦的做法是比较合乎逻辑的。据西方媒体透露,伊拉克和伊朗就战机停留一事曾达成过秘密协定,但是伊朗方面断然否认与伊拉克达成过这样的默契或协议。

另一种说法认为,战机离乡去国是伊拉克空军的厌战心理所致。

海湾战争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不久后便爆发,伊军常年作战,厌战情绪早已滋长。在战争打响后,美国一边进行军事打击,一边大打心理战。

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空投了大量传单,向对手施压,敦促伊军投降。

这大大瓦解了伊军的斗志,动摇了伊拉克的军心。“沙漠风暴”行动中,伊拉克战机都无心恋战,与美军相遇常常掉转机头逃之夭夭。在开战一周后,面对美军的强大空中优势,伊拉克空军飞行员因为不想白白送死,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出现了战机外飞的怪现象。

第三种说法认为,伊拉克战机飞往伊朗是政变分子事情败露后的大逃亡。由于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空袭中成功地摧毁了36枚飞毛腿导弹和多达300架飞机,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大动肝火,处死了一名空军司令和一名防空司令。这种杀一儆百的铁腕做法激怒了效忠于这两位将军的部分空军官兵,他们发动政变企图推翻萨达姆政权。东窗事发后,飞行员们为求自保只好飞往伊朗寻求政治避难。

那么到底有多少架飞机飞往伊朗呢?它们的结局又是如何?这又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据西方军事观察家分析,海湾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拥有各种类型机13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700余架,主要战机有米格-21、米格-25、米格-29歼击机,米格-23、法国幻影F-1战斗轰炸机等。伊空军虽有一定的空战能力,但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强大的空军优势相比,显而易见力量相差悬殊。因此,战争一开始,由于美国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使伊拉克空军难以起飞作战。如果一直躲在庞大而坚固的地下掩体内,则犹如坐以待毙。与其被动挨打,不如远飞外逃。飞往伊朗的飞机起初强有50多架,后来增至100余架,最后达到145架,其中包括米格-27、米格-29歼击机和幻影F-l战斗轰炸机等性能最好的战机,还有少数民航客机等。这批飞来的财富,伊朗政府最初的态度是,将把这批战机连同其飞行员一起扣留到战后再归还伊拉克。但事后不久,伊朗当局又改变说法: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负有战事责任,有可能考虑将这批飞机作为战争赔偿。伊拉克能否部分或全部向伊朗索回飞跑的战机,依然是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