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探秘
7327800000005

第5章 疆场军队世界军事探秘(4)

瓦尔密战役在法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法国历史学家米涅写道:“这一天成了我们难忘的日子,本属微不足道的瓦尔密胜利,对我军和我国的舆论却产生了取得全面胜利的影响。”但是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究竟是如何取得的,普军撤退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仍无从知晓。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众所周知,日本的联合舰队打败了北洋水师,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船舫,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北洋水师就此销声匿迹。似乎事情很简单明了,没有任何疑问。可是,《军人生来为战胜》的作者金一南却发出了质问的声音:史实证明,无论是经费还是硬件装备,北洋水师一点不比日本的联合舰队差,为什么却打了败仗,彻底消失了呢?

以往的说法往往把矛头指向动用了海军经费的慈禧和清政府,但是学者对此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作出了如下结论: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1亿两白银,年平均300万两。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日本政府的总投入只是同期请政府投入的60%!

就硬件装备方面,北洋水师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的数量比是6:l,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号舰,也没有北洋水师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水师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中国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141:209。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中国舰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得那么大。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的海军不经一战,原因何在?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舰队?

随着清朝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清政府没落的专制体制,由此而产生的腐败政治,进而在军队中形成了不良风气: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曲意取宠,一味迎合,追逐个人利益。

久而久之,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事情就蜕变成为个人获取利益的幌子招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朝廷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李鸿章兵权益盛,御敌不足,挟重有余,不可不防。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水师!限制北洋水师就是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水师就是打击李鸿章。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譞醇亲王欲以海军换取光绪帝的早日亲政,会办海军事务大臣李鸿章则欲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

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海军只是他们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筹码,谁还真正为海军的发展考虑?

此外,多种资料证明,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当时的《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提督丁汝昌则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而作为高级统帅的李鸿章,竟对这种视军纪章程为儿戏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官兵夜晚住船,不准回家。有备才能无患,而这样的军队如何打仗?

另外,在清政府兵部所定《处分则例》中明确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可一旦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和上海。甚至在北洋水师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的那夜,“来远”号管带“威远”号管带就登岸逐声妓未归。

官员带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样,严明的表面掩盖着的是一盘散沙,全然没有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等到临战迎敌的时候,北洋水师首先布阵就陷入混乱。刘步蟾摆的是“一字雁行阵”,而丁汝昌的命令却是各舰分段纵列,摆成犄角鱼贯之阵。而在实际战斗时的队形却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阵形乱变不说,即使如此勉强的阵形,待日舰绕至背后时,就再也没坚持住,各舰都是各自为战。

战争一开始,敌人尚在有效射距外清兵就慌忙开炮,“定远”舰刘步蟾指挥首先发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受了重伤。这一炮就先让北洋水师失去了总指挥!命运攸关的4个小时的海战从始至终几乎没有统一指挥!

再看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竟然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

除去以上这些原因,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遁逃和部分人员不告而别,致使人员减少,士气大减。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谱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

官兵“恐取怒日人”而不肯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10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一个原因或某一个人的身上吧?

两千国民党士兵南京山区神秘消失

抗战初期,南京保卫战中,曾有一个团的中国官兵在南京东南30余里外的青龙山山区神秘失踪,从此再无消息,至今谜团仍然没有解开。

1937年12月初,国民党集中20万军队在南京市周围,参加南京保卫战。但是,由于中国军队只有步枪、机枪、手榴弹及少量迫击炮,而乘胜进攻的日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激战中,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尤其是远道赶来参战的川军某师,他们的枪弹多为劣质品,不堪使用,官兵们的血肉之躯根本抵挡不住疯狂的日寇,几乎全军覆没。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侧翼对敌警戒任务,故一直未直接参战。防御战役失利后,为保住有生力量,该团两千多人急行数十里,向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撤退。然而,部队进入青龙山地区绵延十几里后,就再也没有出来,两千多人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攻占南京的日军总指挥部在战事结束后统计侵略战果时,发现中国守军有一个整团未被歼灭或俘虏,也未放下武器进入城内的由万国红十字会划出的难民区,而是转移走了。但该团似乎又没能突出日寇的两道包围圈。日酋们认为此事蹊跷。重庆国民党作战大本营于1939年统计作战情况时,也注意到这一咄咄怪事。列为“全团失踪”。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部、军令部都派出专人对此作专项调查,但仍查不清楚真相,最终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