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沟通术
7332000000039

第39章 幽默的沟通艺术(2)

社会交往是实现感情交换的惟一途径。只有通过社会交往,人们才能推销自己的感情,同时赢得别人的友爱。社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之间感情的认同和共鸣,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交往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相互感染的结果。不进入交往过程,构成交往情境,人们将无法真实体验别人的感情状态,从而不能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感情,以与他人发生共鸣,因而也就不可能赢得别人的欢迎和热爱。不进入交往过程,不构成交往消遣,人们将无法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温暖、体贴和友爱,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积极回报和反应。同样道理,不接触交往对象,人们只是沉迷于相思痴想,将无法实现同他人的感情互通和感染,因而也就难以培植牢固的友谊和忠贞的爱情。

67.交往能给人以信息

人们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各种信息一是靠亲自参加生产、试验和政治、文化活动等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靠读书学习取得书本知识和技术的间接经验;除此之外,就得靠人际交往获得来自别人的知识信息了。

直接交往所获得的信息,它的弱点是没有读书学习获得的知识那么系统、稳定和规范,但是它的范围特别广,信息量特别大。交往向人们提供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信息,任何一部“知识大全”都会在它的面前相形见绌。古今中外,有些人根本没有上过学,没有从过师,但是却有丰富的知识,这全是交往的效果。另外,交往向人们提供的信息,往往能够围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伦理观念的变化而随之变化,随着具体交往情境的变幻而随之变幻,它同书本知识比较起来,显得异常生动、活泼、新颖和实用。

直接交往获得的信息,虽然不及直接实践获得的经验那样真实、可靠、可信和富有体验性,但是它具有直接经验不可比拟的优点。书本知识是面向理性的知识,直接经验是偏向感性的知识,而交往向人们提供的知识,是既有理性的、又有感性的、还有由感性向理性转化过程中的。并且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时,不必受直接实践那样严格的条件限制。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找到交往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往。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有心,总能找到他满意的交往对象,合适的交往情境,建筑起有效的交往舞台。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愿意交往和善于交往,他就会在这个交往的舞台上,获得丰富而真实的信息,弥补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不足。

68.交往给人以社会资源

新的价值观念,特别褒扬个人的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不求于人们之间的过分依赖。正因为如此,人们就把立家安身、成就事业的观点放到个人的体力、能力和努力之上,而不再仰仗高贵的血统、雄厚的遗产,以及前辈人的权势、名望和地位。现代人认为:个人的成败,主要靠自己的奋斗和拼搏。这的确是现代人的开明之处,进步所在。然而,毋庸讳言,现代人在重视个人体力、能力和努力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扩大自己的社会资源,认为社会资源的多少,同样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所谓社会资源,其构成相当复杂。最主要的构成是人们可以动员和利用的社会关系,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师长徒弟、邻里街坊等等。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效用,受其数量和质量的规定。要知道,人多势众,五湖四海皆朋友,三山五岳皆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个人的福气和造化。也要知道,光人多势众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许多情况下,一两个有地位、有权势,或有能力、有专长的朋友所起的作用能胜过一群朋友的努力。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些人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专门瞄准那些社会活动能量大的人,而对一般平民百姓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也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些有权、有势、有能力的人,经常门庭若市,应接不暇。

尽管上述现象令人厌恶,可是,一般人还是在努力拓宽自己的社会关系,寻求和扩大自己的社会资源。扩大社会资源不能消极等待,必须诉诸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中去积累社会资源。不爱交往,性情孤独的人,其社会关系特别封闭,就不可能积累起丰富的社会资源,协助自己达到宏伟的目标。

交往能促进人们的理解,培植人际间深厚的友谊和忠贞的爱情,交往能促使人际间信息交流,扩大个人的社会资源,它对个人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69.交往应防止的倾向

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的偏向都应当防止。

在交往对象上,交往过度的交往对象太多太杂。不同年龄、性别、社区、文化、行业、兴越、志向的人,都是他们网络的交往对象。交往不足的交往对象又实在少得亩丁怜,除了亲戚、老乡、老同学或好朋友以外,对陌生对象都持冷淡、排斥的态度。他们择友的标准很高;对作为交往对象的人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身世、社会身份、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甚至衣着打扮等等都有所考虑,有所要求。他们交往的范围过窄,择友的标准过高。

在交往时间上交往过度,用于交往的时间过长,整天都忙于交往之中。工作时间内,除了在办公室以外,还要在电话里订约会,在会客室里搞接待。业余时间里,不是在家里应酬来访者,就是进出于饭店、宾馆、酒吧、咖啡馆、歌舞厅、影剧院和俱乐部,整天忙得筋疲力尽。交往不足的则交往活动太少,交往周期过长。他们与人交往的时间,局限在逢年过节,朋友家遇上红白喜事或婚丧嫁娶,他们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太少了,交往的时间也太短了,因此,他们与别人的关系是疏远的。

交往过度的交往对象太多,交往时间太长,他们的交往期望也太低,他们是为交往而交往,根本没有明确的交往目标。

有的甚至把交往当作做生意,搞交易,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好处,根本不考虑人际间和谐亲密的精神境界。他们只图眼前利益,有利说来往,无利就分手。今天是朋友,明天是仇敌。他们的交往行为极不稳定,根本谈不上什么连续性、一贯性和长用性,他们与人的交往只能留在一面上。交往的质量极其低劣,既不讲人格吸引,也不讲深层卷入。虽然他们也讲什么公共关系、谈判艺术、交往技巧,但总摸不到朋友之道的真谛,收不到交往的实际效果。一旦他们遇到不幸,遭到挫折,急需朋友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交往失败者,他们找遍了巨大的名片区和厚厚的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可理解、同情、支援自己的朋友。这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交往带给自己的辛苦和疲惫,发誓不再与人打交道。

一些人交往对象太少,交往周期又太长,他们采取的交往方式也极其死板、,机械简单。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重复某种交往程序,根本不去根据交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交往语言的贫乏死板来说,他们不论在什么时候见了邻居总要问:“吃饭了吗?”不论在什么地方见了朋友总是问:“你身体好吗?”他们交往的意向极为被动,他们从不主动参与交往,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当他们不得不与人交往时,多处于被控制和被逼迫的地位,如对方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对方不发话,他也不吭气。他习惯于“沉默”、“卡壳”,并不会为此而感到紧张和窘迫。

由上所述,交往过度,人们对交往产生反感,从而转向交往不足。而交往不足,人们若有所失,产生孤独感,从而又转向交往过度。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恶性循环,使许多人十分痛苦,以致搞得整个生活不得安宁。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都不利于交往,要充分发挥交往的积极效应,就必须防止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这两种偏向,探求交往的合理模式、方法和技巧。

70.有效合理的交往模式

交往行为作为人们的一种社会行为,它是受其自身规律所支配的。研究这些规律,揭示出制约交往行为的各种条件,对于增强交往效果、实现交往行为的有效化和合理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制约交往行为的条件十分复杂。比如交往的时间、地点、周围的人和事、社区的人际关系和交往风气等外部条件,交往双方的动机、目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过程的心理气氛等内部条件,交往双方的交往动机、目的和社区的人际关系及交往气氛等内外条件中那些相对不变条件均称导定条件,如交往方式、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和交往时间、地点、周围的人和事物内外条件中那些活泼好动条件均称非稳定条件,如交往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交往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更改,当事人较易操纵和控制的条件,即所谓易控条件,如社区的人际关系、交往气氛和交往场合的人和事等,往往不以交往双方的意志为转移,当事人可以意识,但难以控制操纵的条件,即所谓难控条件。研究人际交往的重点,在于研究易控条件,尤其是研究内部条件中非稳定条件中的那些易控条件,以便人们有效地操纵控制它们,达到预期的交往目标。

一个有效的合理的交往行为模式,是制约交往行为的各种条件合理的结合。

交往效果:

(交往动机--交往方式--交往气氛--交往目标)交往外部条件,交往内部条件。

现在,我们对这个模式作具体分析。

交往效果,是指交往活动所实现的效果。它是内部、外部两种条件相互作用的一个函数。内外部条件优,交往效果才好。内外部条件中有一种不好,如外部条件中交往时间不当、地点不宜、周围干扰大或社区不适合交往、人际关系险恶、人人自危等,就会削弱交往效果。又如内部条件中交往者的动机不强、方式不当、气氛过于紧张或双方交往目的过高等,也会导致交往不利,效果欠佳。

当然,对交往效果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有利,可以以形式存在于交往者的头脑中,成为交往者交往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交往目标对交往行为的影响非同小可,人们确定怎样的交往目标及对该目标的意识状态,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交往行为及其效果。

(1)、影响交往对象的选择。

人们总是从自我出发选择交往对象的。实际上,是以自己的交往目标力量度去衡量周围人的过程。在这里,交往目标就是选择的尺码,评价交往对象的价值标准。凡是符合自己交往目标的对象就被看做是自己向往的对象,把与该对象的交往看作是有价值的、快乐的事情。相反,凡是不符合自己交往目标的对象就被看作对自己价值低或没有价值,从而削弱了选择其作为交往对象的取向、回避或拒绝同其交往。

(2)、影响交往方式的实施。

交往行为方式是为实现交往目标服务的。它同交往目标存在着密切的区别关系。一般地说,有什么交往目标就有什么交往方式。交往目标失当,其交往行为方式也难以保证适宜。如果张三想同李四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则一般要组织那些最能表达情感的方式,从而获得李四的理解、信任和喜欢。如果张三只想同李四保持一般的人际距离,那他不仅会选择与李四接触的适当频率,而且在接触中还会选择那些不好不坏、非亲非疏、有分寸的交往方式,以使对方既能理解自己,又不会达到很深的情感依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