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星路视点之四
你天天打开电视机,都能看到光彩夺目的主持人正向你展现时事新闻,或是名人访谈,或是令人捧腹大笑的脱口秀,或是赏心悦目的娱乐晚会。这些主持人要么深沉庄重,要么诙谐风趣,要么豪气干云,要么柔情似水……但谁会想到,他讲述的新闻是他苦等苦熬、费尽周折才采访到的;他轻松自如的神情之下掩饰的正是满身疲惫;他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看似不经意之作,却是他绞尽脑汁才偶得的杰作;他看似豪气干云,她看似柔情似水,但或许此时她正身体不适,他正满肚子委屈;你看她正向名人恰到好处地提问,却不知采访前她查找了多少关于名人的背景资料、采访了与名人相关的多少人士,你还难以想象,她为了得到这次采访的经历是多么曲折艰辛……
我们还需要继续猜测什么?难道有谁不知节目主持人是一项需要大量艰辛劳动的职业,明星之花,是要用超人的心血、汗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培育出而灿烂绽放的?
著名电视主持人丹·拉瑟一年之中只有七八个周末能与家人团聚;靳羽西为了主持好《世界各地》节目,每天要工作14小时;倪萍主持抗洪赈灾义演晚会时,还未来得及洗掉旅途的风尘,登台时正发着难退的高烧;水均益为了采访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最新消息,情愿“二十四小时等你”。
他们付出了呕心沥血的努力,甚至还要放弃人人都该享有的家庭生活、天伦之乐,倘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是难以长期坚守自己的岗位的,惟有具备这样的敬业献身精神,才能缩短电视的时空距离,才能在观众中赢得反响。
当一个人从事着他喜爱的事业和工作时,这个人将发挥最大的效率,而且也将更为迅速地获得成功。
爱默生说过:“因和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果’早就酝酿在‘因’中,目的存在于手段之前,果实则包含在种子中。”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高尔基说:“才能是从工作热情中成长起来的。极端地说,所谓‘才能’,本质上不过是对于工作、对于工作过程中的一种‘爱’而已。”
鲁迅先生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告诉大家他的成功秘诀时,曾说:“我想,我之所以能在事业上稍稍有点成就,原因之一便是观众看得出来我确实非常热爱工作;热情绝对无法假造,要是有人想要假装热爱自己的工作,肯定会失败。若是真的乐在其中,并且向观众投射热情,事半功倍的可能性会非常之高,这点我从各行各业的人身上都可以印证。”
是的,对工作的“热爱”恰似心中激昂奋进的“战神”,热爱带来激情,带来干好事业的无尽动力。热爱工作,才能忘我地投入工作,取得事业的成功。
接下来我们举几个明星主持人忘我工作、爱岗敬业的事例,从中我们能体验一份成功背后浸透着汗水艰辛的感受。在我们向明星们捧出鲜花美酒和赞美时,在享受“就像吃玉米片、喝咖啡一样可口舒服”的笑脸时,也对明星主持人们多一份敬意,多一份宽容,也多一份理解。
崔永元:一抽屉安眠药
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话》,主持人就崔永元一人,所以他的情绪好坏、健康状况如何对做好这个节目的影响非常之大。
完成一期节目所需时间多少不等,如果时间很紧,要赶工期,像《雷锋》和《甲A联赛》这样的节目三天就可完成了。常规情况下,都在一周以上或10到15天。所以一个月做四期,时间很难够用。《实话实说》节目组于是采取三到四个组同时运作,每个组是一个选题,也就是说是一期的节目,崔永元是一个人对这几组人马,常常是每天2点到4点开会,4点到6点开会。所以在录制一期节目时,他还在琢磨另二个选题。
崔永元是轮番作战,同时交叉进行着节目的制作,算起来,他是节目组最累的一个人,简直累得有点喘不过气的感受。
不料有一天,崔永元看到报纸上介绍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胡瓜,说他在三个电视台主持了七台主流节目。在他夫人的劝告下,今年免去了三台,还做四台节目呢!崔永元吓了一跳,跟人家一比,这点累简直算不了什么。姑且不谈人家节目质量问题,起码证明他精力充沛。所以崔永元更坚定了胜任主持人工作的决心。
但比较之后,轻松的只是心理感受,实际工作量却不见轻松。他为了把节目做好,整天都在琢磨来琢磨去,在录像前一天就睡不好觉,录完像当天也睡不好。前一天夜里脑子里一直打架,各种声音、各种议论,全都在模拟实际现场情况;录完像了,对大脑又产生了强烈刺激。他能像棋手“复盘”一样,将现场的内容,甚至每个人的每句话都记得清清楚楚。
由于长期过于操劳,总是睡眠不足,他脸变得灰白,做节目只能靠化妆来弥补一点。睡眠不足,会对主持人的头脑反应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他尽量强迫自己休息好,睡好觉。有一次周五,北京新闻界的几家朋友约定在京郊昌平聚会,约定下午到齐,但由于崔永元策划节目,他和妻子女儿到来的时候,夜幕已经完全笼罩了山林中的酒店。大家都在吃喝玩闹,小崔则表示要早睡好养精蓄锐。第二天早上喊吃饭时,只有他的妻子和女儿在凉台上玩耍,不见小崔人影。一问才知道,为了避开吵闹,他半夜1点钟喊起司机回城里去了。
为了能保证入睡,崔永元不得不与安眠药打上了交道,又怕产生药物依赖,只好在录像的头一天夜里吃药,保证睡眠充足,第二天大脑清醒。到了年底,他收拾抽屉时,自己也大吃一惊,各种各样的安眠药瓶居然已经塞了一抽屉。
遇到某种状态不好的时候,他就用“职业感”来鞭策自己,尽心尽力去把节目做好。有一次,与黑龙江电视台合作,全场都坐定了,准备录像,但他刚一开口说话,就发现话筒有问题。录像只好暂时停下,等着话筒修好。他就一直站在场内跟观众不停地说话,谈各种问题,也开开玩笑,目的就是让观众的情绪不掉下来。话筒一直修了两个小时,他的嗓子都说哑了,但还是把这期节目顺利录完。
崔永元的敬业精神,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实话实话》节目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
丹·拉瑟:随时可以唤醒我——新闻第一
说起丹·拉瑟,他出身贫寒,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实干精神闯入新闻界,从地方台进入电视网,从记者转为大牌主持人,其间历经艰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心血,他对工作的狂热劲头,使他获得了事业的辉煌,也成了大家效仿的楷模。
美国经济大萧条中长大的拉瑟,养成了拼命苦干的习惯。他深受老师坎宁安教授的影响,认为光靠念书不足以当好记者。他于是花了比上课更多的时间去参加新闻业务实践。他在当地电台做记者和体育节目播音员,为地方小报做自由撰稿人,也干过汽车加油员等工作。因此,他大学毕业时,就已经是一个很熟练的记者了。
丹·拉瑟是一位拼命工作,不知疲倦的人,有一股拼死拼活干事业的劲头。在休斯敦电台时,他的规定工作时间是早上5点到下午1点,但他总是继续工作,接下来接着搞晚间新闻。转到电视台后,他担任新闻部主任和早、晚新闻节目主持人。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定,只要有重要新闻出现,同事们随时都可以打电话到他家中唤醒他,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新闻第一。于是他经常在天亮之前被电话唤醒。
1961年,飓风袭击得克萨斯州,造成了极大破坏。拉瑟单独一人站在州气象大楼三层楼上,手不离话筒,三天三夜连续报道飓风动态,当时飓风卷起的洪水已经冲上了气象大楼二楼。丹·拉瑟在危急时刻的出色表现被CBS看中,1962年他进入CBS当记者。
拉瑟认为只有冒大风险才能有好新闻,他指的风险不仅是指枪林弹雨的战场,也包括政治斗争中对正义、真理的追求。
肯尼迪总统遇刺时,他正在现场,他抢先获得了一系列独家新闻,使CBS得以最先并连续报道了这一惊人事件。
拉瑟总是志愿担当最危险的报道任务,他主动请求公司派他赴越南当战地记者。拉瑟还化装进入阿富汗进行报道,离苏军仅几十米之遥,被苏军发现后才冒着密集的弹雨死里逃生。
报道“水门事件”时,当时许多记者慑于总统的权威,不敢揭露事件的真相,而拉瑟则穷追猛打,他的驻白宫记者的特殊身份,使他成了人们避开尼克松又可去探究“水门事件”真相的联系纽带。他提出的咄咄逼人的问题使尼克松及其同伙怀恨在心,他遭到了强大压力,而这又使他成了美国新闻界中尼克松反对派的代表人物。
1974年春,“水门事件”中不利于尼克松的证据越来越多,但尼克松还在利用总统的努力予以掩饰,他寻求更多的露面机会,以显示自己的光明磊落。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以居高临下的气势责问拉瑟:“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拉瑟反唇相讥:“我没有。总统先生,您呢?”这是对总统明显谎言的挑战。电视转播将记者招待会的实况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丹·拉瑟的这一对抗撒谎总统的行动,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50年代拉瑟在KRH电台工作期间,与该台秘书,一个娇小活泼的姑娘琼·戈贝尔相识,并结为夫妻,有了孩子后,他的工作仍一如既往地繁忙紧张。1962年进入CBS时,第一年在家里只呆了4l天,第二年呆了32天。一次回家休假时,他儿子的一个小伙伴问道,“那个生人是谁?”“噢,”儿子杰克说,“他是丹·拉瑟。”
芭芭拉·沃尔特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芭芭拉这位杰出的女姓,以罕见的果断、毫不掩饰的雄心、顽强的开拓精神、无穷的干劲,使她朝男人为主的电视新闻世界排闼直入,使电视新闻庄严而诱人的殿堂史无前例地对女性敞开了大门。而芭芭拉也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和三次离婚的惨重代价。我们现在从几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芭芭拉成功的奥秘。
紧张的工作日程
在芭芭拉安详自在的屏幕形象之后,却是一个常人难以承受的日程。芭芭拉清晨4点15分起床,在黑暗中匆匆穿上衣服,一辆黑色的高级轿车将她接到电视台,她的早饭通常是草草吃几块巧克力饼干或是奶酪夹脆饼了事。
然后她来到化妆室,一边做头发,一边与同事寒暄。摄制组的人马忙于装机器,调试镜头。一切完毕之后,芭芭拉挤时间再看一遍记事本,默诵一下关于今天嘉宾的要点,浏览一下他们的背景资料,进入与他们见面访谈的情绪。
她常常花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顽强地追踪这些名人,寻求他们的同意,接受《今天》节目的采访。她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哪怕成百次听到一个冷冰冰的“不”,她也不轻言放弃。那时候她没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就更要靠诚心来感动对方。
尼克松的对外政策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处于政治困境时,长期跟随尼克松的总统高级助手霍尔德曼成了记者的追逐对象。然而,对记者的采访要求,霍尔德曼都一一拒绝了。芭芭拉却跃跃欲试,给霍尔德曼写了封长信,试图说服他接受采访。那天,她正好与基辛格共进午餐,基辛格说:“你永远别想采访到他。”然而芭芭拉最终如愿以偿。她说:“这决不是因为我是妇女、客人,或其他什么原因,而是因为我竭尽全力去争取了!”
福特总统访问中国时,芭芭拉是随同采访的女性记者之一。她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给NBC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当时的新闻部主持李·汉纳说:“在中国时,她每天工作15个小时,接触范围极广。即使不是她的采访任务,与她根本无关,你也可以请她帮着打电话,保证采访不致扑空。”
空中临时采访
就在“伊朗门”丑闻被曝光后,芭芭拉乘坐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从华盛顿飞往纽约,在飞机上,她认出了律师列昂纳德·加曼特。列昂纳德是前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麦克法兰的代理人律师,曾在丑闻调查中露过面。
芭芭拉迅速从座位上站起来,穿过过道,来到这位律师面前,噼里叭啦地向列昂纳德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她的嗓门越来越高,引起了其他乘客的注意,大家都扭过头来好奇地看着他们。“你们以为她是芭芭拉吗?”加曼特对着这群观众说道,他的意思很清楚,这是在暗示芭芭拉知趣地离开。“她只不过是模仿芭芭拉而已。”芭芭拉的随从也提醒她注意安全,赶紧回到座位上去,她没加理睬。
“告诉飞行员,让他在空中盘旋三圈,”加曼特无可奈何地吩咐道,“因为芭芭拉·沃尔特斯正在工作。”
采访“自首者”
芭芭拉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采访者和撰稿人,赢得了《20/20》节目主要制片人的敬重——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制片人。
《自首》是芭芭拉在1980年对在逃的60年代极端分子阿贝·霍夫曼的专访节目。制片人古德说,“她具有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强烈愿望,懂得该怎样去做一个节目,她明白无误地做了,工作非常勤奋,她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阿贝·霍夫曼自打1974年因为贩毒和交纳保释金后逃走而受到指控,一直遭到通缉。1980年的某一天,他打电话给芭芭拉,同意在他向当局自首前给芭芭拉一次独家访谈的机会。
阿贝与古德是老相识了,古德采访激进运动时就与阿贝认识了。芭芭拉是一位大明星式的主持人,所以阿贝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点名要芭芭拉进行采访,古德来作制片人。
古德和芭芭拉租赁了一架私人喷气式飞机,从新泽西的泰特波洛机场飞到了一个距海岸较远的地方,他们在与阿贝派来的人碰面后,那人开车将他们送到了停在千岛湖边的汽艇上。
芭芭拉并不害怕中途会出什么意外,她只想到又抓住了一次采访的好机会。
芭芭拉和古德,还有摄像师,坐汽艇在湖面上晃悠着。这时朝他们驶过来一艘小船,阿贝就坐在上面。这是个星期二的下午3点钟,他们赶在星期三的凌晨3点钟完成了采访。原本打算在星期四夜晚的《20/20》节目播出的。不料他们的行踪被美联社记者跟踪发现,他们只好匆匆赶回纽约,在星期三的《晚间新闻》播出了独家采访消息。接着芭芭拉又对片子重新进行了编辑整理,赶在星期四夜晚的《20/20》节目播出了。
芭芭拉在采访过程中的表现令男同事们钦佩不已。她在采访完后抓紧时间小睡一会,摄像机发出的粗糙刺耳声音也没能吵醒她。到了天亮,芭芭拉完全可以另找个好地方再美美地睡上一觉,但想到采访要在当天晚上的《晚间新闻》播出,她仍在原地呆着,又是撰稿又是帮着编辑,她不顾浑身疲惫,完全将身心投入了进去。
阿贝的故事为芭芭拉和《20/20》节目在公众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纽约《邮报》的通栏头号大标题是:“芭芭拉·沃尔特斯与阿贝在一起的秘密日子。”
评论家也赞美道:芭芭拉·沃尔特斯,凭她的鼎鼎大名,高清晰度的光彩形象,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女人,她是一个强劲对手,她已成了电视主持人中最抢眼的一个。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