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新世纪主持人成功书系:星路视点
7332100000011

第11章 做个工作狂(2)

芭芭拉与李·古博第二次结婚时,如愿以偿地很快怀了孕,但却没有成功地生下来,随后她更是几次流产,原因是因为她采访旅行太紧张,活动剧烈所致。要强的芭芭拉对这类变故讳莫如深,从不公开谈及,也不感情外露,顶多说一句“我掉了孩子”,没有更多话。只有一次,一个要好的同事问她近来如何时,她忍不住失声痛哭,那是她第一次流产后不久,当时,生孩子被她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安排。后来一次又一次流产对她的精神打击可想而知。不过,想做母亲的经历,给了芭芭拉一种眼光,“当年我犹豫不定,能不能又要工作又要孩子和家庭?凯瑟琳·赫本说过,不能。我认为情况不同,你还是可以同时要的,不过的确非常困难。”

最后,1968年,芭芭拉快40岁时,她正视了自己不能再生孩子的现实,决定领养一个。她过继了一个生于1968年6月14日的漂亮女婴,给她取名为杰奎琳·戴娜·古博,呢称“杰姬”。

杰姬13岁时身高就有一米八,她度过了一个躁动不安的童年和青春期。如果说,芭芭拉自己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的种种艰难不幸,主要源于他父亲夜总会老板的职业和姐姐的弱智,那么杰姬呢,则要将她的艰辛孤独归咎于她母亲的职业了,她本是芭芭拉的养女,后又经历了芭芭拉与李·古博的离异。

在杰姬整个童年,芭芭拉的事业正如日中天,杰姬留在家中由一位法国保姆照看,保姆的爱称叫“芝娜”,家里还有一名厨师。

杰姬同学的母亲说:“我对芝娜比对芭芭拉更了解。芝娜基本包揽了一切家务。我跟她很谈得来。只要是到了孩子们的游玩日,我就会把芝娜也约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们几乎与芭芭拉没什么来往,我们在学校举行的大型庆典会上才能看见她,我和芝娜交往,觉得她更像是一位母亲而不是一位保姆,她真的比妈妈还像妈妈,简直就是杰姬的真正妈妈。”

杰姬非常喜欢芝娜,芭芭拉也说,“有芝娜在家,意味着我到中国去可以无牵无挂了。”

芭芭拉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因工作抽不开身而将她送进了寄宿学校,假期就将她送人夏令营。杰姬的经历同芭芭拉十分相似,将杰姬打发去夏令营度假对芭芭拉来说更便利些,因为芭芭拉几乎没有什么假期。里根遇刺时芭芭拉就正在度假,结果中途就返回参加了报道行列,那是一次少有的度假机会。

到杰姬5岁时,她会告诉妈妈,她在电视上看见了她,“那不是你,妈咪。我更喜欢你呆在家里。”

杰姬慢慢长大了,她终于明白了很少见到母亲的原因,她妈妈是位大电视明星,工作计划总是排得满满的,所以,她发泄心中怨气的一种方式就是拒绝去看芭芭拉的节目。

有一次,芭芭拉刚刚采访完以色列总理贝京和埃及总统萨达特,其他节目已预先安排好播出,所以芭芭拉就忙里偷闲,打个电话回家,杰姬接了电话,“真是扫兴,妈咪,”她嚷嚷道:“我看我的小花猫节目看得正带劲,还没看完他们就把你换上了场。”

杰姬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但她也有一丝困惑,“我不知道他们是因为喜欢我本人,还是因为我是芭芭拉·沃尔特斯的女儿”。

芭芭拉竭尽全力带给杰姬她全部的爱和所有情感。她不断地在她的女儿和事业之间来回奔波,但杰姬还是很不开心,因为芭芭拉是一个老不在家的妈妈。

在芭芭拉的办公桌上,有两个小像框,有一个里面嵌着杰姬写给芭芭拉的便笺:“我爱你。我希望你在弗兰斯·杨克苏华过得愉快,请在那儿给我买个礼物回来。我会再见到你。拜拜,你的杰姬。”另一个上面写道:“给我寄张明信片来,我就能和你一起睡觉,我爱你妈咪,我想念你,杰姬。”

到杰姬13岁那年,芭芭拉开始注意到,女儿对她能不能回家陪着已不十分计较了。有一次,完成了采访任务后,芭芭拉急忙赶回家,母女俩在一起吃了顿饭。杰姬不想搭理妈妈,因为她打算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的。芭芭拉说:“你的朋友也可以来一起吃饭呀。”“不,她妈妈要她呆在家里。”芭芭拉生气了,“你妈妈也要你呆在家里。”杰姬盯着芭芭拉狠狠地说:“你是一个老不在家的妈妈。”

经过了生活的痛苦和磨难,芭芭拉已经领悟了生活的真谛:“谁也不会拥有一切。生活就是你放弃的那些,加上你得到的那些。临终的时候,你谈的定是孩子和你自己的生活质量。可另一方面,要是你一直陪孩子们呆在家里,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你也会问:我现在是个什么?”

杨澜“治病”

1993年,杨澜应邀去福建主持一个艺术节,当地电视台现场直播。

临开场前一个小时,杨澜突然上吐下泻,躺在宾馆里动弹不了。她忙给男主持人打电话,请他今晚“多担待点儿”,没想到,就在她打电话的几分钟前,真是无巧不成书,男主持人先她一步心脏病发作,已送医院抢救。结果,不仅没人给她“多担待点儿”,当晚的主持任务全归她一人“担待”了。

一惊之下,杨澜腾地坐了起来。如果没有退路,就只有往前冲了。她只用半个小时就化好了妆,剩下的半个小时把男主持人的所有台词“拿”了下来。

帷幕拉开,摄像机顶上的红灯亮起,只见杨澜已经稳稳地站在那里了。为了不使观众觉得单人主持显得平淡,杨澜格外用心,把现场气氛调得非常活跃。她尽量使自己自始自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连在幕侧休息时也不敢坐下,生怕精神一放松,病痛难忍,惹出麻烦。

两个多小时的晚会结束后,杨澜顿时大汗淋漓。知情的导演、演员们纷纷跑过来表示慰问。“镜头上一点都看不出你的生病。”导演的一句话让杨澜对自己当晚的表现安了心。

要说人真是还有不少潜力可挖。真是说来奇怪,这一番苦撑之后,杨澜的病居然不治而愈了。

事后,杨澜不无骄傲地把此事告诉了妈妈,不想妈妈眼中流出了泪水,心疼地说:“你也就是拼个年轻。”

爱德华·默罗:这里是……伦敦

爱德华·默罗是CBS最负盛名的节目主持人,他在二战时期关于欧洲战局的报道使他誉满欧美,50年代他与麦卡锡主义的不屈斗争,更使他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1940年8月18日开始进行的《这里是伦敦》的现场报道,更使默罗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传奇式英雄人物。他站在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英国BBC公司的楼顶上,迎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现场播出战争实况,他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爱德华·默罗开始了著名的《这里是伦敦》:“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估计不出一分钟,在周围就会听到炮声了。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啊,炸弹爆炸了,又飞起了弹片!”“飞机还飞得很高,刚才我听到一些爆炸声,——又响了,那是在我上空爆炸的。早些时候,我也听到有许多炸弹落下来,落到附近几条街上,现在,我的头顶上是高射炮在猛烈开火……”

奥地利的维也纳陷落,他也作了现场直播:“我是爱德华·默罗,此刻正从维也纳报道。现在是凌晨2点30分,希特勒本人还没有到达市内;看来,没有一个人知道希特勒会在什么时候到达这里。年轻的纳粹冲锋队员乘车在街上四处闲荡,他们乘着军用卡车、各种型号的装甲车,唱着歌,向人群扔橘子皮。几乎所有重要的大楼都设武装警卫,包括我们现在临时广播的这座楼……整个城市有一种注定要发生某种事情的迹象,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要想知道希特勒在什么时间到达这里。”他播出的时候,整个美国都在倾听着他的声音。他客观真实的报道,大大促进了那时仍保持中立的美国领悟到这场战争的性质。

1941年12月7日,默罗回到美国作短暂休息时,罗斯福总统邀请他携同夫人到白宫共进晚餐,并与他作彻夜长谈,向他详细了解伦敦和欧洲的战局动态。默罗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也赢得了英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英国向他打开了每一扇大门——英国人认为默罗不仅是他们派到美国政府那里的大使,而且也是他们派到美国人民那里的大使。

默罗《这里是伦敦》的报告风格,逐渐奠定了正处于黄金时期的美国新闻广播的基本格调——沉静、庄重,声情并茂而又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而又客观真实。

默罗的报道,成了广播新闻的楷模,默罗给美国新闻广播带去了最宝贵的东西——追求真理的严肃性,纠正了许多人认为广播仅仅是广告和娱乐工具的偏见。

黛安·莎耶:女拼命三郎

黛安·莎耶被称作是最有魅力的美国电视女节目主持人。她热情奔放,光彩照人,不仅聪明漂亮,而且工作起来颇有拼命三郎的架式,因而令数以百万计的观众为她的魅力所倾倒。

莎耶来到CBS工作不久,就以辛勤的工作和绝妙的消息来源深受上司的赏识。CBS新闻部前经理萨伦特就说:“我想她是我们从未有过的、最出色的驻国务院的记者。”

在伊朗释放美国人质谈判期间,莎耶的报道经常出现在CBS《晚间新闻》中。她当时夜复一夜地睡在两个秘书的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凌晨4点起来,在国务院的大厅里打探到什么消息。

莎耶乐于在周末和节假日工作,毫无抱怨地接受“单调乏味”的工作,最关键的是,她的报道清楚、简洁、客观,她是个称职的记者。

莎耶的献身精神、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职业作风,使他得以从一名普通记者,跃为CBS的明星主持人。公司任命她为CBS《早晨新闻》联合主持人后,她与伙伴主持人一起把排在第三位的《早晨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事们对她的敬业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旦莎耶确定一个采访,她往往是自己撰稿,然后在编辑室中没完没了地推敲修改,干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众人都感到怎么也拼不过她。“她有时凌晨2点到办公室写她的稿子,”一位制片人回忆说,“这是闻所未闻的,没有理由不尊重她。”

著名编导唐·休伊特为莎耶提供了新的机会:《60分钟》第一位女记者兼主持人。能加入《60分钟》四大明星主持人华莱士、塞弗、里森纳、布莱德利的行列者,决非等闲之辈。制片人发现她是这一行中的佼佼者:为了一条消息,愿意到任何地方,忍受任何困难。“她冷静非凡,”制片人安说道,“从不知难而退。”

1985年,为了安排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独家采访,她一连三个整夜都没合眼,精心研究背景资料,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她完全沉醉在这次采访的准备之中了。这次采访日程安排非常紧张,莎耶乘坐的专机降落后随时待命,莎耶采访完穆巴拉克总统后当天就飞回了电视台,她说,“这可是条大热门新闻,一刻也不能耽误。”

莎耶谈起她的职业生涯时说:“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一行,因为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我喜欢我们走入人们生活中的那种令人激动的方式,喜欢向人们提出我们想要了解的任何问题后离开。在这一瞬间,你享有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痛苦、磨难、欢乐、斗争——从中你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记在心里。第二天又开始接触新人——这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或许从她的这番自白中,可以了解她拼命三郎式职业作风的真正原因了。

奥普拉·温芙瑞:做个工作狂!

奥普拉,这位影响巨大的脱口秀明星主持人,不同性别、种族和团体的偶像典范,每天她的《奥普拉·温芙瑞秀》节目吸引着亿万与她从未谋面的观众。但非凡的成功背后,必然是超人的心血付出,多年来,奥普拉就一直保持着一个惊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工作量。

奥普拉非常忙碌,但她认为忙得没时间喘气的感觉最好,她认为那正是她所追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