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古玩收藏知识大全
7333800000020

第20章 古画(4)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显赫一时的虢国夫人为主角的游春行列。画中连镳并辔者为八骑人马,包括一女孩,共计九人,其中虢国夫人执疆马上,神态自若,韩国夫人骑乘骅骝,面向虢国,其余前三骑和横列后卫的三骑,是出游时做伴的女官和保姆。全图气脉连接,颇具情趣。人物线条细劲有力,两夫人的发髻式样与岑参诗中“侧垂高髻插花钿”的记载相吻合,人面用淡赭合朱磦渲染,细润中微带黄色,可谓“宫样轻轻淡淡黄”(王涯宫词),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品体现了唐代人物画的新水平。

周昉,出身于仕宦之家,约在唐代历年间做过宣州长史,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的人物画初学于张萱,尤对仕女画独具心得。他笔下的仕女有“以丰厚为体”“曲眉丰肌,秾丽多姿”的形象特点,体现了盛唐至中唐时期的审美趣味。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和《执扇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中《簪花仕女图》尤为杰出。全图分为四段,分别为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描写春夏之交,贵族妇女赏花游园的情景。贵妇们发髻插着鲜花,身着纱衣长裙,打扮得华丽人时。盛开的辛荑花,奔跑的小狗,闲步的白鹤,成了她们消磨岁月的伙伴。画面妇女的妆扮也很具时代感,“蛾眉”新妆,“罗薄透凝脂”的纱衣,舒领大袖,质地柔美的曳地长裙和华丽明艳的团花图案,也正是盛唐妇女典型的时装。

周昉除擅长仕女外,还精于肖像。据画史记载,他曾和唐代另一名画家韩干分别为赵纵侍郎画像,画好后,大家都说画得像,一时难分高下,后来请了赵纵的夫人,赵夫人看后,认为韩干画得虽然像,但只画出了赵纵的外貌,而周断的肖像不仅画得貌似,而且还画出了赵郎的性情神态。由此可见周昉传神写真的功底。

4.孙位和《高逸图》卷

孙位,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从他的籍贯和画史记载其善于摹写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稿本,并接受其传统来看,孙位青年时期可能在南方度过,以后他又进入宫廷,成为僖宗李俨时的御用画家。广明六年(880年),黄巢起义进逼长安,孙位与信宗逃往蜀地,在四川的应天寺、昭觉寺画有不少壁画,影响极大。后来的黄签、父子等着名画家都曾宗法孙位。孙位流传至今的真迹只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高逸图》卷,该画题签上有宋徽宗赵传书“孙位高逸图”五字,经考知为“七贤图”的残存部分,画的是魏晋时的七位高土逸人。在宋代卷前已缺嵇康、卷后缺向秀、阮咸,现仅有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画中山涛上身坦露,披襟抱膝,两目正视,表现出旁若无人的傲慢性格。王戎手执长柄如意,帽置一旁,踝足跌坐,面露得意之色。刘伶则手捧酒杯,既醉犹饮,嗜酒如命。阮籍手执麈尾,斜倚隐囊,安逸闲适。画卷中线条细劲凝炼,流畅自如,敷彩沉着而丰富,在构图上和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南京博物院藏)有承袭和相似之处,但人物的情态身姿则不如南朝砖印壁画传神生动。

五、以周文矩、顾闳中为代表的五代人物绘画

1.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和《宫中图》

周文矩(生卒年不可考),五代南唐着名宫廷画家,金陵句容(今属镇江市)人,为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时的翰林待诏,擅长画“人物、车马、屋木、山川,尤精仕女”(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他人物画承学周昉的画法,又增添了纤丽的韵致,线条尤有特色,挺健细劲中略有顿挫和抖动,“行笔瘦硬战掣”(宋《宣和画谱》),画史调这种略显抖动的线条为“战笔”或“颤笔描”,主要受李后主(煜)书法的影响,一时颇为流传。周文矩的传世作品有《重屏会棋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和《宫中图》卷。

《重屏会棋图》是一幅取材于帝王生活的纪实性绘画,主题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和弟兄们下棋时的情景,对弈者坐榻后的屏风上还画有一小屏风,可谓屏中有屏,放图名为“重屏会棋”。

《宫中图》表现的是宫廷妇女悠闲生活的内容,画中绘有弹琴、梳妆、嬉戏、扑蝶、画像等情节。据南宋张澄题跋考知,全卷原共画有八十二人(含一名替妇女画像的男子),现为残本,仅有三十余人。妇女的头饰发型和《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较为相似,服饰也为仿唐式样,人物形象已不如盛唐时那样肥美。线条劲健,色彩简淡,总的感觉是“秀润匀细”,这也正和画史记载的周文矩画风“不施朱敷粉、按金佩玉以饰为工”的史料所映证。

2.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

顾闳中(生卒年不详),江南人,南唐中主李璟时翰林待诏,《宣和画谱》说他“善画,独见于人物”。传世作品仅有名垂画史一的《韩熙载夜晏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画面所绘的主人公韩熙载,据宋·马令《南唐书·韩熙载传》记载,他原为中原人,后唐时曾举进士,名闻于京洛间,后避难来到南唐,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等职。开始,他很有政治抱负,立志北上,一统中原,在中主李璟时,曾建议北伐,但只因是北方人,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遭到无能皇帝的猜忌,一直不被重用,意见也没有被采纳,失去了良机。由于南唐朝中结党相争,政权日趋衰败,待后主李煜继位后,北宋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南唐危在旦夕,尽管后主此时有意任韩熙载为相,但他却装作“纵情声色”,采取回避退却的态度。后主因命画家顾闳中夜间潜入韩舍,窥察韩的举动,回去后,顾闳中根据观察的记忆,创作了这幅着名的作品。

全卷共分五段。第一段描绘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聆听教坊副使(音乐舞蹈教师)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的情景。在坐的有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名僧德明和尚等人。第二段画韩熙载亲自击鼓助兴,与宾客一起观看王屋山起舞。第三段画韩熙载洗手后稍事休息。第四段为夜宴的又一个高潮,诸女使然坐合奏管乐,李家明按牙板助兴,韩熙载敞衣坦腹,盘坐椅上,倾心听乐。第五段,表现夜宴结束,韩手执鼓相,相送友人,而三两宾客仍余兴未消,在和女使戏谑。画卷真实地再现了韩熙载夜宴时奢华纵欲的生活,而从他沉郁寡欢的表情中又显露出内心郁抑复杂的心境。画卷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而沉着,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周访的影响。但人物的形象已不再像唐时那样丰肥,正逐步向清俊娟秀的宋代仕女形象过渡。

3.王齐翰《勘书图》卷

王齐翰(生卒年不详),五代时期南唐的着名画家,建康(今南京)人,为后立时翰林待诏。《宣和画谱》说他“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若、幽卜。”《勘书图》(又名《挑耳图》南京大学藏)是他惟一存世的作品。图作描绘一白衣文士侧坐山水屏风前,披卷勘书之暇,挑耳自娱,他面向右,闭左目,那搔着痒处快活的表情描绘得细致真切,显得怡然自得,惬意非常,特别是那只赤裸的右足,微微翘起的大脚趾,似乎正在得意地打着节拍。图卷流传有绪,据苏东坡于北宋元钻六年六月二日《跋南唐挑耳图》记载,此图先为着名画家王诜(字晋卿)所有,王氏为宋英宗的女婿,家中有“宝绘堂”,收藏甚丰。王诜之后,此图又为朝奉大夫王定国所珍秘,此时图名日《挑耳图》,后经宋徽宗赵培御题,命为《勘书图》,南宋末被着名收藏家贾似道深藏于家中,许多着名的画史典籍皆有着录。

4.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阮郜(生卒年无具考),五代十国吴越人,入宋仕为太庙斋郎,善画人物,尤其擅长仕女,能写出纤和秾淑婉之态,《阆苑女仙图》是他仅存的一件作品(故宫博物院藏)。“阆苑”泛指仙人所居之处,这幅以瑶池阆苑中女仙活动为题材的人物画,造境十分优美,人物姿态婀娜,面容姣俏,衣纹线条细劲流畅,敷色也明丽和谐。画中既有乘云而降的女仙,也有弹琴抚弦的佳丽,众女仙有的观书画,有的吟诗作赋,有的娓娓交谈。青松白云,瑞鹤蛟龙,想象丰富,境界幽雅,充满了神奇空幻的色彩,用唐代诗人李商隐“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墙无处不栖鸾”的佳句正可映照。

5.石恪和《二祖调心图》卷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除了细笔勾描的工笔人物外,还似乎出现过一种粗笔写意的画法,这就是传为石恪所作的《二祖调心图》(藏日本)。

石恪,字子专,成都人,西蜀画家,后入宋,居开封。擅长人物佛道,作画往往不拘成法,“出于绳检之外”,创造出一种“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新画格。他的《二祖调心图》作于乾德改元(918年)八月八日,在他入宋之前。图中分画有降龙、伏虎两罗汉,除面部勾染略细致外,衣纹及卧虎皆以破笔散锋或粗线勾成,笔墨纵逸苍劲,实开大写意人物的先河。如果这件作品能确认为五代石恪所作的话,写意人物技法则应始于五代,它对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和写意人物有着启迪的作用。但是,不少的专家从它的时代风格和表现技法上加以考证,都提出疑问,并认为这是宋末元初的作品,是有相当道理的。

六、风格多样的宋代人物画

1.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卷

武宗元(?-1050年),字忌之,白坡(今河南孟津)人,官至虞部员外郎。长于道释人物,他的绘画风格受吴道子影响。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他“学吴生笔,得其闲丽之态”。他曾在广觉寺见到吴道子画的文殊、普贤大像壁画,“因杜绝人事旬余,刻意临仿,整成二小帧,其骨法停分,神观气格,与夫天衣缨络,乘跨部从,较之大像,不差毫厘”(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是北宋有代表性的宗教画家。

《朝元仙杖图》卷(美国王季迁藏),是他惟一传世的作品,该画本为壁画的白描稿本,描绘道教的帝君前往朝谒天上的最高统治者的队仗行列,由八十八个神仙组成,该卷缺最后一个神仙(国内尚有一本和该本极类似的图卷,则缺最前面一个神仙,定名为《八十七神仙图》卷,藏徐悲鸿纪念馆,应是《朝元仙杖图》的摹本),其中有东华、南极帝君两人,其他是真人、仙佰、金童、玉女、神将等,队仗庞大,阵容浩荡,给人似在空中徐徐行进的感觉。人物农纹稠密重叠,线条流畅飞动,衣袂飘举,大有“吴带当风”的遗意。画为粉本白描,不施色彩,但仍给人以五彩缤纷、绚丽灿烂的色感。

2.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人,南唐先主李升四世孙,历任南康、长垣尉,泅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符三年(1100年)因病致仕时,官至朝奉郎,后隐居龙眠山。李公磷擅画人物,且善画马,尤精干线描造型,其画多不设色,这种把过去仅作为稿本(也称“粉本”)的白描技法,正式用于绘画创作的格体,是他画风中最典型的面貌。《宣和画谱》说他“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藏获、台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府仰,大小美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今传世可信的作品有《五马图》(日本东京末次三次藏)和《临陆韦偃牧放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五马图》画五位奚官,各牵一匹名马,这五匹当时都为皇家骐骥院的骏马,是由西域进贡给北宋王朝的,分别称名为风头(左马右总)、锦膊聪、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肌体强健,神采矍奕。其中“满川花”在李公麟写照后不久便死去了,所以黄庭坚在画跋中戏称“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这当然无疑是一种巧合,但也表达了黄庭坚对李公麟画马艺术的高度评价。全卷纯以墨笔衣褶的软硬柔韧的质感表现得恰到好处。《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临摹唐代画马名家韦偃的作品,卷首上角署款小篆二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画卷以高原、坡谷、大川、溪流为背景,画群马一千二百多匹,牧者一百四十余人,场面既浩大恢宏,气魄不凡,又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牧场放马的各种情节。李公麟以擅画白描享誉画史,他这种“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纯以线条造型的白描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南宋的贾师古,元代的赵孟頫、张渥等着名人物画家也都“师法于伯时”,以至明、清时代的仇英、丁云鹏、陈洪绶、禹之鼎等一代名家,亦无不祖述他的白描画法。

北宋时期擅画人物的画家还有宋徽宗赵佶和李唐等人,赵佶传世人物作品有《文会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听琴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等,均是十分优秀的作品。李唐则是北宋人物画向南宋过渡起桥梁作用的画家。

3.李唐的《采藏图》和《灸艾图》

李唐(1049-1130年),字希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原为北宋画院画家,离乱后辗转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已是八十高龄了。李唐的绘画,主要成就在于山水画,他开创的水墨苍劲的大斧劈山水,一直左右着南宋画院的山水画创作,成为南宋山水画风的新标志。李唐也善画人物,传世作品有着名的《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和《灸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采薇图》描绘的是商、周之际,商贵族的伯夷和叔齐,因商亡国,而“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俗称野豌豆)度日,最后饿死的故事,借以颂扬宋人民族气节,表现了不在异族侵略面前投降或屈服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的人物衣褶及衬景的用笔已和北宋匀细文静的线条有明显的区别,带有一种激昂奋进的力度和硬性的顿挫感。《灸艾图》画中无款题,传为李唐所作。画面表现的是村医治病的情景,蹲坐在画面正中,满脸皱纹,痛苦不堪的老农,双手正紧紧地被对面的老妇抓着,村医正专注认真的以艾灸背。老妇背后躲藏着一个只露出半边脸面的孩子,正胆怯地张望着医生和病人,情节生动传神。

4.苏汉臣的儿童题材作品

苏汉臣(生卒年不详),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为承信郎。擅长人物画,尤擅描绘儿童题材。儿童的天真烂漫,从北宋开始便成为画家们关注描绘的对象,苏汉臣即是以善画儿童而着名的画家。他的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图》(故宫博物院藏)、《婴戏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和《货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庭戏婴图》描绘秋庭小院,奇石突立,芙蓉盛开,野菊吐芳,一对小姐弟俯趴在圆几上,聚精会神的拨弄玩具,稚态可掬。孩童衣绞线描舒展流畅,用色清丽润媚。《婴戏图》描写初夏季节,两个孩童穿着薄而透明的短衫,一个手执团扇,蹲坐在地,两眼正注视着将要停落在花草上的一只蝴蝶,其身态好像是刚刚扑蝶未成,跌坐在地,正欲重新爬起再扑。另一个孩子则悄悄地张开双手,轻步移向蝴蝶,正准备合掌一拍。画作用笔沉着工稳,敷色雅逸;婴孩肥胖健壮,稚气天真。《货郎图》表现的是一位穿戴特别的货郎,他头插商标,动作怪诞可笑,在摊上插挂满了各式花纸玩具,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货郎正微笑着招引一群闻讯而来的孩童。据画史记载,“(苏)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孩,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与言笑者”(《顾炳画谱》),看来言之极是,他笔下的儿童确实充满活生生的童趣。

5.李嵩为代表的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