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一样的胡雪岩
7346300000022

第22章 用人天机(1)

广结人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胡雪岩经营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胡氏用人,不是求全责备,而是人尽其长。他认为:无才之人最多使企业发展不起来,而不忠之人却能使企业走上灭亡之路。广结良缘,使他做了红色资本家;知人善任,使他的企业不断壮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名言,它高度概括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治国治军中的特殊地位,而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商界。

众所周知,在企业和商家这些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为大众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无论在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还是在实现满足社会的商业销售中,人永远扮演着有别于物化劳动(包括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角色。人,之所以有别于静止的、机械的物质资料,是因为人是有主观动态意识、受社会关系影响、潜力素质可变性强的特殊资源。也正因如此,经营的成败、企业的兴衰关键取决于能否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治众”是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治众就是管理众人,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工商活动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强内部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成功的经营者都在“治众”上下功夫,胡雪岩也不例外。

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人本事再大,终究要受机遇和精力的限制,所以需要众人帮衬,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之间同舟共济,可以取长补短,往往会架起攀登事业高峰的梯子。

胡雪岩自小为生计奔波,缺少读书的机会,所以,他对与商道密切相关的官场礼节、西洋概况、外国文字等都知之甚少,但他眼高气盛,一心要做天下生意。为弥补自己的欠缺,他需要各路有专长的朋友来帮衬。况且,交情和义气本身就是经商招财的一种特殊投资,因此,胡雪岩非常重视结交各路朋友。

官场是胡雪岩“公关”的首选目标。只要与官沾边,无论是候补的,还是在任的,胡雪岩都毫不含糊地去下功夫。

胡雪岩对候补者尚且如此,对在任官员的结交更是不遗余力了,而且他很懂得因人制宜。胡初遇左宗棠时,杭州已被太平军攻陷,当时浙江兴论指责胡不忠不义,置生死至交王有龄于不顾,只为自己苟且偷生:也有人说他潜出杭州赴沪购粮饷时私吞了公款。当时,左宗棠已继失城自缢的王有龄而任浙江巡抚,闻传言对胡顿生反感,甚至“俗理其罪”。但胡雪岩以商人特有的精明摸准了以一员汉族举人破格而入职清廷的左宗棠为建不朽功业、立万世英名需要各方辅佐,所以,他在入浙左军枵腹待饷时,三天内筹到十万石粮,这无疑唤来了及时雨,也成功地向左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后来,胡为左协理洋务、充当西征粮台转运、筹款购枪,每件事都干得相当出色,喜得左宗棠称他“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概”,是“商贾中奇男子”,在心目中形成对胡倚若左右手、须臾不可离的心理定势。

除了结交王有龄、左宗棠,胡雪岩还透过钱庄业务与京中大官奕忻、文煜等人接上关系。当然,在世上活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对于官阶和名气小的青吏僚属辈以及士大夫文人,胡雪岩也极力拉拢。

在官本位的晚清社会,有了官员做靠山,胡雪岩转粮购枪、借款拨饷无一不可放大胆子、堂而皇之地去做,即以十一之利计之,由此而聚敛的财富也是一般商贾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当然,官、商合流违背政治原则和社会道德,而且倚官为势终究不稳定,肥缺人人想占,这就构成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政局一动荡,靠山就难保,胡雪岩后来衰败,主要原因就是官场失宠。

结交洋人是胡雪岩“公关”的第二个内容。胡雪岩生活在一个海禁大开的时代,出于中外通商的需要,他在咸丰、同治年间就与洋人打交道了,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就与他有二父情。胡雪岩通过他们两人拉起中法联合的“常捷军”以对抗太平天国农民军。后来,这两人还与胡雪岩一道协助左宗堂办起福州船政局,并出任该船政局的正、副监督。

胡雪岩虽在杭州发迹,但兴盛后以上海为其商业活动的中心,因为当时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得风气之先,已具备金融、法律、城市设施、近代外贸、航运和其它外贸工业等一系列适应近代外贸商业所必需的条件,而成为全国外贸中心。在这里,胡雪岩不失时机地同法商洋行、德商泰来洋行、英商汇丰和丽如洋行、恰和洋行上串下连。上述洋行是外国资本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大本营,其中丽如洋行(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直译为“东方银行”,前身是英国设于孟买的西印度银行,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始改此名,迁总行到伦敦,并在香港和广州设分行,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起,在上海、福州、厦门和汉口等地设分行,1851年(咸丰元年)获英国皇家特许状。这是出现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外国银行。汇丰洋行(Hng Kong Shanshai Banking Corporation)亦译“香港上海银行”,1864年(同治三年)设总行于香港,翌年设分行于上海,以后又陆续在汉口、厦门、福州、天津、北京、广州等地设分支机构,这是第一家把银行设在中国的外商银行,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不以外币计算而采用中国通商口岸通用的银两为单位的外国银行。这些洋行来头大、资本大,它们透过经营外国在华洋行的汇兑、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信用透支、吸储华人存款、向清政府发放贷款等业务左右中国的政治、经济局势。胡雪岩虽然不是固定地充当某个洋行的买办,但他与这些洋行保持密切的关系,后来采办船政局机器、西征武器、筹借西征洋款,无一不是借重于洋行。“唯利是图”的洋人知胡是左宗棠的宠儿,做生意又出手豪阔、讲求信誉,因而也将他推为“中国第一商人”,信其千金一诺,遇借款总是提出“券中必得胡某画押方可。”其见重于外洋,由此可见一斑。

在商言商,胡雪岩自然明白商而成帮、互助互惠的道理,因此,他设法联络同行。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各国把中国当作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掠夺中国农副产品往外销,坑害了中国人。

胡雪岩在同治年间也开始做丝生意,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写信给胡雪岩说:“近与俄人谈及伊国意在销售湖茶及川丝(按:恐系“湖丝”与“川茶”之误)、大黄等物,若能办通,亦中国一利源也。一经此鼓励,胡雪岩的丝业做得更大了。钱庄出身的胡雪岩对丝业是外行,于是,他寻求居湖丝产地、对生丝颇为内行的庞云缯的合作。两人携手,资金充足,规模庞大,联系广泛,从而在丝业市场上形成气候。当然,合作是互惠的,胡雪岩做生意得到庞云缯的帮助,反过来,他也向庞云缯传授了经营药业的经验。后来,庞氏在南浔开了镇上最大的药店——庞滋德国药店,与设在杭州的胡庆余堂关系密切。

胡雪岩为了在洋场生意中不至于瞎子摸象而倾心结交此类人物。徐润在《徐愚斋自余年谱》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条中提到:“历年同办公益善举之友余莲村、李秋亭、谢绥之、陈竹坪、施少钦、胡雪岩、严佑之、盛杏荪……”徐润十四岁到上海英商宝顺洋行当学徒,后升副买办。他与别人在上海合开了宝源等货号,从事丝、茶、烟叶和鸦片的买卖,还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1868年(同治七年)离开宝顺洋行,自开宝源洋茶栈,先后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增设茶号。陈竹坪是美商旗昌洋行的买办,他寓沪数十年,精通西语,又是丝经行老板,因而富甲一方,成为南浔著名的“八牛”(丝商资财在银洋一百万元以上者称“牛”)之一。盛杏荪即盛宣怀,1870年入李鸿章幕,此后曾督办轮船招商局、总办中国电报局。胡雪岩与这些头面人物交往,一方面是出于联合商界朋友、协调同行人际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出他本人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也已是一个交往面广的人了。

对于下层商人,胡雪岩也不吝交易。浙江慈溪人严信厚,幼时在宁波恒兴钱肆当学徒,后来到上海宝成银楼任职,同治初年,就是在胡雪岩的推荐下,得以进入李鸿章幕,被委任李军镇压捻军的驻沪襄办饷械。

另据高阳先生的小说,胡雪岩还争取江湖势力:那时,以航行南、北洋起家的上海“沙船帮”老大与松江“漕帮”是冤家对头,考虑到沙船帮兴旺于时,但漕帮势力根深蒂固,胡雪岩机敏地在两者之间周旋、协调,终使两派宿怨冰消,心甘情愿地联合为他效劳,小说虽是虚构,但其实与江湖势力打交道。在太平天国时期多次为王有龄采办大米、洋枪,后来负责上海转运局务,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输送西洋新式枪械弹药,却是事实。转运输将离不开船队,而胡雪岩生活的时代,倚南北运输河道为财路的帮会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由此,可以推断,帮会给胡雪岩转运军需提供了很大方便,而胡雪岩也为帮会提供了固定运送官方物资的机会。

胡雪岩广结人缘的构筑是由官场、洋场、商场和江湖多方势力组成的触角多棱体,这帮人给胡雪岩提供极多的方便。俗话说:一个好汉十个帮。这是胡雪岩广结人脉的真实写照。从此之后做生意,真是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财源滚滚达三江。

知人善任

在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胡雪岩在治店用人、优化内部环境建设方面费了不少的心思:

(1)因人致用,务使人尽其才

记得清人顾嗣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渫。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作者借这首诗说明:人各有所长,用人要择才善任其,使聪明天资、禀性、特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显得各有其长。

胡雪岩在择才用人上颇有裁缝量体裁衣的心思。他经营钱庄,“知人善任,所用号友皆少年能干,精于会计者”:办胡庆余堂药号,重金聘请长期从事药业经营、熟悉药材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经理;聘任熟悉药材产地、生产季节、质量真伪优劣的人当协理,作为经理的副手,负责进货业务;还选熟悉财务的人担任总账房。以上三种人被列为高层雇员,称“先生”,他们能写会算,懂业务、善经营,属于穿长衫的“脑力劳动者”,因而一切待遇从优。先生以下,是二级雇员“师傅”,他们略懂药物知识,会切药、熬药、制药,实作经验丰富,是穿短衣、在工场劳动的“熟练工人”,工资待遇低于先生。师傅以下是下层帮工,他们是临时雇来的,主要从事搓丸药等简单劳动,计件付酬。由于分工明确、职位相称、报酬合理,胡雪岩的钱庄、药号运转灵活,发展顺利。

(2)取人之长,不求全

在择人任职上,白璧无瑕、文武全才者固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但俗话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这个时候,到底用“有瑕玉”还是“无瑕石”,就看用人者的眼光了。那么,胡雪岩是怎么做的呢?如下是他的做法:

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中,也善于用人之长,客观待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一书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有一年,胡庆余堂负责进货的协理(俗称“阿二”)千里迢迢到东北采购大批药材,可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杭州后,药号经理(俗称“阿大”)见人参质量不如往年,价格却比过去高,就埋怨他不会办事。阿二以质次价高是因为边境有战事之故而据理力争,两人一直吵到胡雪岩处。胡了解情况后,留他们吃饭、并特意向阿二敬酒,感谢他万里奔波,在货源短缺的困难时期为胡庆余堂采购到大量紧俏药品。用这些话打动阿大的心,他也向阿二举杯敬酒,两人一笑泯怨怒。饭后,胡雪岩吩咐阿大:“古人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商事如同战事,应当用人不疑。以后凡采购的价格、数量和质量,就由阿二负责。”阿大怕这样做有了两个阿大会坏了店规,胡雪岩说:“我们就叫阿二为‘进货阿大’”从此两位阿大各司其职,把生意做得更兴旺了。

又有一次,胡庆余堂的一个采购人员不小心把豹骨误作虎骨买了进来,而且数量还不少。进货阿大了解这个采购人员平日做事很牢靠,加上自己手头正忙,也未加详察就把豹骨入库备用。有个新提拔的副手(副经理)得知此事,以为又有晋升机会了,就直接找胡雪岩打“小报告”。胡雪岩当即亲自带人到药库查看了这批药材,发现确实把豹骨误作虎骨了,就命药工全部销毁。眼看由于自己工作失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货阿大羞愧地递了辞呈。不料,胡雪岩却温言相劝,说:“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但对那位自以为举报有功、等着奖赏的副手,胡雪岩却发了一张辞退书。因为,在他看来,身为副手,发现伪药不及时向进货阿大汇报,已是渎职;而背后打“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用了此类人,会造成上下隔阂。

通过这两则故事可反映了胡雪岩善任厚待、宽严相济的用人方针,使胡雪岩拥有一支尽心尽力的管理队伍。

诱之以利

企业内部员工的劳动态度、技术水准、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如果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势必造成平庸而怠情者安于同状、不思进取,才高而勤奋者不能脱颖而出。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一种赏罚分明以最有效地开发、利用人的才能和专长的竞争激励机制。在胡庆余堂,胡雪岩也透过行赏用罚进行有效的管理,他行赏罚以实绩为依据,处以公心,罚,不回避管理层,如前述辞退背后进谗的副经理;赏,不忘记普通药工。

工资收入、职位晋升是激励手段之一。当时,叶种德堂有个切药工业务上功夫过硬,人称“石板刨”,但因脾气耿直火爆而得罪人,在叶种德堂待不下去了,经人介绍,来到胡庆余堂后,胡雪岩不但没因他有“牛脾气”而另眼相看,反而按能定赏,给“石板创”高工资,还提拔他当了大料房的头儿。胡雪岩宁厚待有一技之长的“刺头”,也不赏唯唯诺诺的平庸之辈。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石板创”见驰名朝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竟如此器重自己这个在叶种德堂受气的小人物,怎不感其知遇之恩而加倍效力呢?

胡雪岩对有功者,特设“功劳股”,这是从盈利中抽出的一份特别红利,专门奖给对胡庆余堂有贡献的人。功劳股是永久性的,一直可以拿到本人去世为止。有位叫孙永康的年轻药工就曾获得此项奖励。有一次,胡庆余堂对面一排商店失火,火势迅速蔓延,眼看无情的火焰扑向胡庆余堂门前的两块金字招牌,孙永康毫不犹豫地用一桶冷水将全身淋湿,迅速冲进火场,抢出招牌,头发、眉毛都让火烧掉了。胡雪岩闻讯,立即当众宣布给孙永康一份“功劳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