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一样的胡雪岩
7346300000023

第23章 用人天机(2)

在旧时代,企业主为了拢住员工的心,一般都得施以小恩小惠,但唯利是图的本性又使他们大多有“吃我一餐,听我使唤”的心理,所以,当员工年老体弱之后,业主普遍采取扫地出门的态度,任其冻饿不肯援手,而这会使在职人员生前尽心工作感到前途渺茫、得过且过之感,因为眼下老弱者的下场就是他们将来的写照。胡雪岩正是看到这一点,设立了“阳俸”和“阴俸”。所谓阳俸,就像现在的退休金,发给老弱多病无法继续工作的人。而阴俸如同现在的遗属生活补助费,是职工死后,按照工龄长短发给其家属的生活费。当然,不是人人可得阳俸和阴俸,须以对胡庆余堂有过贡献为前提,含有论功授益的意义。虽然,阳俸、阴俸成了胡庆余堂不小的一笔开支,但收到了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促使人们工作积极的客观效果,由此激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所转化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所支出金额。

需要指出的是,胡雪岩建立激励机制并不只限于物质刺激,他还用“仁术为本”、“造福冥冥”等精神因素来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用信任下级、赞赏先进、融洽关系等管理方法强化员工的能力、巩固他们的积极性。

由于胡雪岩主动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奖优惩劣、赏勤罚懒的激励制度,所以,胡庆余堂吸引了各种人才,像前面提到的“石板创”从叶种德堂投到胡庆余堂门下后,从二十二岁一直干到七十七岁,整整为胡庆余堂效力五十五年!

用人之术

在《慎节斋文存》这本集子里胡光墉篇云:“又知人善任,所用号,皆少年能干精于会计者。每得一人,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界之,俾无内顾忧。以是人莫不为尽力。”

第一个特点已经显示出来了。用人先要解除人的后顾之扰。人们缩手缩脚,无非是妻室儿女父老双亲摆在那里,免不了每事先替他们考虑。从事政治的人利用这一点来束缚人、防治人。商业上许多老板也是利用这一点做羁绊,以防员工起二心。胡雪岩弃防治不用,采用激励的方式,先要人把担子减轻了。这样子一则心思更专,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二则产生感恩心理,忠诚激发创造性。

在胡雪岩的时代,儒家传统和佛教轮回观念在民间以一种很强的信念形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知报的观念本来就根深蒂固。师傅打你骂你教训你,尚要知好德、报师恩,师父如果像胡雪岩这样将你扶持起来了,你仍然还会有不知好歹的言行的话,单是社会舆论就足以让你抬不起头。

中国传统社会,只要稍有家产,就不会舍农、舍地而就工、就商。即使是家中只有三亩薄田,做父母的也会勤苦耕作,想办法供孩子入塾读书,以圆了他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夙愿。像胡雪岩这种刚乳臭尚未干便不得不去当学徒的,定是连三亩薄田也保不住的。徽州多商,本就是地瘠田少逼出来的。

这样的一批人在外边混,饭碗端的是别人的,一不小心就会摔破,深体“衣食父母”含量之重,因而对赐予生路的人,保存的只是人格表层上的平等关系,只要表层不受大伤害,内心总是充满感激。

两点合到一块儿,胡雪岩在那时使出的用人方法,产生的实际功效就不用再讲了。

对于年轻人,胡雪岩总会在见面之初交代他们几件事,让他们单独去办理。一是考察,二是磨炼。

比如考察刘庆生时,先是看他手脚是否放得开,手面是宽还是窄。因为刘庆生本来是个伙计,一个月不到二两银子的收入,现在一下子每月可有十几两银子的进项,很有可能一下子适应不了,舍不得花。合不得花就是手面不阔,有可能是个好伙计,是本分儿的都能干好,但是做不来大生意。

结果甚幸,刘庆生有二百两银子在手,先包了一座小院子,作为起座联络的地方。胡雪岩知道他做事是放得开手的,最后一层顾虑消失。

须加磨炼的是:去除年轻人的骄躁气,增加他们的定力。这一点毋须多用言语指教,而是就事观察,自己采用了克制冷静的态度,年轻人只要是聪明有心的,自然会看在眼里,和自己的表现相比较。遇事无论好坏,都要沉着,不轻易形诸于外。

刘庆生自然发觉了自己和先生在待事上的差异,未免惭愧,也就警心自励了。

对胡雪岩来说,还要给年轻人树立威信。所以有了抚台黄宗汉的汇票,他专门派刘庆生去划汇。一般来说,抚台是天字第一号主顾,有这样的大主顾在手,同行对刘庆生自然会刮目相看。办理事情,身份、威望在别人眼里自然会大为不同。

刘庆生受了胡雪岩的影响,知道做生意,眼光极为重要,要看得远,想得深。尤其是做大生意,更需要眼光看到天下,替官府着想,把市面平静了,生意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到了放手让刘庆生自己拿主意的时候,他的心思突然安定了,一切也都豁然贯通了。刚发行的官票,信用未卜,别人不愿要,阜康愿意要,而且是主动要。不但要,还要讲出一番道理来。道理就是:首先,信用是我们大家做出来的;其次,官票信用好了,对于我们每个钱庄都有利。

从对刘庆生的任用,我们看到胡雪岩用人的几个特点:

(1)解除后顾之忧;

(2)务察其特长,加以利用;

(3)既要考察才能,更要考察意志力;

(4)透过观察做事的手面,看出该人器量的大小;

(5)教会他运用眼光,学习独立分析和下决断的能力。根据人才短长,决定利用取舍,又附带出了胡雪岩用人的另一特点;

(6)不以世俗标准断是非,而以才堪其用断成败。

胡雪岩使用陈世龙和刘不才,是两个切近的例子。若以社会一般标准,这两人都嗜赌,陈世龙甚至还有点儿花,有点儿滑,刘不才则有些痴。同有赌痛,弄得家业不继,家庭黯淡,在人们眼中是“败家子”的形象,人人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憾。

胡雪岩却连眉头都不皱一下,把他们二人的长处都调动了起来。陈世龙年轻、有耐性,不妨做自己的丝生意方面的帮手,将来还可让他学外语,直接和洋人打交道。刘不才堪称“赌”,投其所好,让他接待阔少、达官、江湖朋友,只要是赌,刘不才可以自如控制场面。在胡雪岩,只要你能自如控制场面,我就可以拿钱供你赌。不过需要你输的时候一定不要心疼。该输的时候,要大把大把往外送钱。而且要做得自然,一切显得顺理成章,不露破绽。

杭州光复后,胡雪岩寒夜拥衾,听着那自远而近的梆锣之声,有着空谷足音的喜悦和感激。杭州城什么都变过了,只有这个更夫没有变,每夜打更,从没有断过一天。

顺着这番感慨往下想,胡雪岩就发现了打更人的可用之处:他尽忠职守。就连杭州城这么大的灾难饥馑也都挨过了。虽然只是打更,不过想来,世界上有许多差使,本来是用不着才干的,人人能做,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去做?能这样,就是个了不起的人。像这位更夫,如果能让他去巡守仓库,可真是一位让人放心得下的人选。

胡雪岩对人的意志力有着特别的敏感。你过去如何,我都不计较。不过要任用,我先要看你行才下赌注。因为有誓在先,犯了誓约就前功尽弃,也没脸再去见胡先生。

对于人才、品行上的最大要求,用胡雪岩的讲法,就是:“不可拆烂污”。这本来是生意上做搭档的基本准则。如果有人在那里做手脚,损坏声誉,那这船就没法行驶了。“你最多拆我两次烂污,第一次我原谅你,第二次对不起,要请你卷铺盖了。如果该剐,也是你去。不过你要晓得,也有人连一次烂污都不准人拆的,只要有这么一次,你就吃不开了。”

再大的摊子也是大家挣下来的,创业艰苦守业难。后来胡雪岩生意有漏,问题也正出在自己的员工挪用款项上。

做事的手面,反映的是人的气量。这就好比大家闺秀显示出气度、涵养,而小家碧玉显示出娇媚、可爱。能收能放,调度自如的一个人,可以让他负起某方面之任;缁铢斤两,计算精确的人,就宜司明细,不适于跑外场。像周少棠那样,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才,恐个白这方面之任也太亏了他,须得罗织入幕,引为上宾。再重复说一遍:“要弄个舒舒服服的大地方,养班吃闲饭的人,三年不做事,不要紧,做一件事就值得养他三年。”

这一番用人的道理,是听从了他的把兄嵇鹤龄的劝言而逐渐牢固树立起来的。

胡雪岩知道人手重要,是在他再逢王有龄,有机会开阜康、汇协饷的时候。那时王有龄每事总得他去出个主意,而他又有私人自立门户的意思,“钱是有了,但要事情办得顺利,还得有人。如果是光开家钱庄,自己下手,一天到晚钉在店里,一时找不着好帮手也不碍。而现在的情形,自己在各方面调度,不能为日常的店面生意绊住身子,这就一定要找个能干而靠得住的人担任。”

这是在用人之初时的情形!

待他生意开始做大,连朋友们也替他着急:“有句话我早想跟你说了,依你现在的局面,着实要好好用几个人,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光靠你一个人,就是算你有三头六臂,有时也有顾不过来的时候。”

还要从长远做起:“我说句很老实的话,你读书少,不知道怎么把场面拉开来,有钱没有用,要有人,自己不懂不要紧,只要敬重懂的人,用的人没本事不妨,只要肯用人的名声传出去,自会有本事好的人,投到门下。”

胡雪岩光棍抹布心,一点就透。他自己也情知人手不够的苦恼,生意是一桩接一桩,应付这些生意的人却没有,好比有饭吃不下,实在是可惜。

生意逼着胡雪岩去用人: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儿,只有化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也不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

依胡雪岩的心思,自己是眼光看到天下,要做天下生意的人,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用人到了顺手时,胡雪岩对用人大有领悟,原来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而用人又先要识人,眼光、手腕都俱备,才智之上,乐于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了。

除了直接投奔胡雪岩,在其门下行走的任何员工,胡雪岩还很注重利用各种特点的社会朋友。

胡雪岩把朋友关系看得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限,就算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同舟共济,说起来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要拿朋友的事当自己的事,朋友才会拿你的事当自己的事。没有朋友,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还是没有办法。

朋友之间同舟共济,优势互补,我做不到的事,朋友可以做到。用人就好比借梯,借别人之长为梯,帮助实现自己向上攀登的目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因材致用

胡雪岩对人的意志力有着特别的敏感——你过去如何,我都不计较。不过要想堪用,我先要看你能否把事坚持做完,能否痛改前非,“尽洗铅华”。只要有了这份儿勇毅果决,我就敢用你。

商业活动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合适人才承担。在挑选人员时,注重的应是其能力能否胜任该项工作,而不是与此无关的其它什么标准。用人的目的是“成事”,用后能“成事”就是用得其人。因此,能力或者说“才”应当是第一位的。中国人的传统,往往太强调“德”,有时还过于看重资历、背景、学历以及对上级的服从意识等,其结果常常使平庸之辈位居要津,尸位素餐、毫无建树,而一些才能之士却因有这样那样的欠缺而得不到任用,怀才不遇,长期受抑,由压抑而生怨气,怨气生而离心离德。如果实行了这样的用人政策,商业活动的前景必然黯淡。

事实上,德才兼备的人才自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而事情往往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有才之人未必尽德,有德之人未必有才。如果求全责备,就会选不到人才,事业也会因人才的匮乏而停滞。

况且,每一个人的天资、禀性、爱好和特长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兵书将人分为“智者”、“勇者”、“贪者”、“愚者”四类,四种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智者”追求建功立业,“勇者”向往实现凌云壮志,“贪者”谋求利禄,“愚者”不顾牺牲。社会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他们在生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关键是能否驾驭他们为己所用。

才德不可兼具,行事特点又各不同,就需要“因其至情而用之”。《施氏七书讲义》中说:“在人虽有不同之才,而在我则有因任之术。彼之智足以有谋,吾则与之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彼之勇足以制敌,吾则使之应敌,彼既得以鼓其勇,岂不足以行其志乎?彼唯贪也,吾因而诱之以利,则彼必邀趋其利。彼唯愚也,吾因而用之以诚,则彼必不顾其死。”

胡雪岩在其商业活动中,四种人才皆常兼有。胡雪岩也深谙各种人才的脾性特点,适时地加以引导利用。

如果就胡雪岩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来讲,胡雪岩最为欠缺的就是“智”,也就是知高远、断正误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胡雪岩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缺乏“智”?事实上,我们这里所说的智,是“方以智、圆而神”的“方智”。胡雪岩的精明能干,证明了他在圆而神方面有着过人的发挥,如果说他有智,也至多是“圆智”。圆智至多是处世的方法技巧,而不是对世事原则的广泛全面的认识。因为他是学徒出身,自小为生计而奔波,少有学习的机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层面也不深,所以他虽能体人情,重义气,但对学识却一窍不通。更不用说与经世致用无关的纯粹学识了,就连与商业活动关联较紧的知识,比如官场制度、比如外文、比如西洋各国的基本概貌,他都所知甚少。这种知识之“知”(即“智”)的欠缺,就影响了他的商业活动范围。不过胡雪岩自知其所不知,而且能尽力利用各种人才,以弥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欠缺。

胡雪岩以一个学徒的出身,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各方面的知识需要自然十分强烈。比如做丝生意,需要有人懂得丝蚕的养护、收购、储运等知识,要和洋人打交道,需要懂外交、懂外国规矩,要和官府打交道,需要深谙官场制度、礼仪用语。同是一纸官文,胡雪岩只能读出字面事情,换个人就可能读出轻重缓急,前后的差别足以影响一桩大宗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