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是名声在外的人,罗尚全是听了自己的表亲讲述胡雪岩的侠义之举后作出判断:姓胡的这人靠得住。这个判断正是胡雪岩前两次关于人性智慧运用后,化智入义的结果。
两个差使各管一摊官银,只要自己人在,不愁官银不从阜康过,阜康的头寸和实力更不在话下。
嵇鹤龄曾戏称宁可拿钱塞狗洞,也不肯白出孝敬费,王有龄也对抚台大人的暗示置若罔闻,落得抚台大人把脸一沉,端茶送客。
胡雪岩只是听,听出门道了,就适逢其时地派人把事情办了。
这就是胡雪岩攻人心的智慧,即使它是人性的负面,表现出来挺恶劣的,也要顺着对它的了解去做。
因为是在做生意,不是在做判官。做生意要的是畅通无阻,要的是取势获利。
胡雪岩商业智慧的第二点是化智为“眼光”。
在上述罗尚全存银一例中便看出胡雪岩的眼光来。普通地讲,化智入“义”均是眼光。就是说,胡雪岩人在做眼前的生意,思虑却是放在将来。所以他不做一锤子买卖(好像准备趁着谁没醒悟过来,大捞一把,然后赶快洗手似的)。
胡雪岩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了得,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
这是大处显示商业智慧。
眼光看得大,看得远,手头做起事来就放得开,摆得匀。比如官票初次发行,信用不可知,小眼光的只看到这一点,大眼光则看到官府平逆,民心所向,所以这信用得靠同行维持。官府信用好了,做钱业生意的也跟着占便宜。
胡雪岩的商业智慧,有这两点与众不同,也就注定了胡雪岩走上与官府合作,受朋友拥戴的道路。尤其是化智入义这一点,把侠义之心渗入到商业活动中,把握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方面,使得胡雪岩有了“东南大侠”的美誉。现在的人,之所以为胡雪岩所激动,正是胡雪岩迎合了人们追求浪漫的心理。假定一个商人工于算计,斤斤计较,按现代资本主义眼光看,符合商人的一般标准,但其智慧是冷苛型的,做出的事也必平庸无奇,总没有胡雪岩的义智型来得光彩照人。
第二,勇就是决断。对广大商人来说,关键时刻,往往一念之差,出入甚大。所以,是否敢拍板定夺,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特别是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不当,常遭倾家荡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犹豫辗转,且不说劳心劳力,贻误时机,单是这种工作方式,也会让雇员、合作者甚至对于其本人大为担心。商人的勇毅不存,商业上开拓的锐气就会折杀,局面也就可能经常徘徊不前。
不过任何一个商人都知道,勇是建立在对一种商事各方面情况的缜密了解上,胡雪岩为了做丝茧生意,就得从丝的生产知识入手准备起。季节到了,人手齐了,资金足了,地方有了,还需要了解市面。了解市面是让徒弟陈世龙办的。透过尤五的口气,兼以陈世龙从茶馆里听来的消息,胡雪岩知道,小刀会在八月要起事了。
起事了会带来什么反应?该怎么应对?这就需要胡雪岩作出决断。
当然,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或者另有道路,胡雪岩的决断还可重新考虑作出。
但是屯丝又有屯丝的风险。首先是要压本钱,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屯丝也就意义不大。
这就又需要下决断了,因为商人不可能穷知与下决断相关的所有信息,所以就有风险。在最后时刻,只能根据大致的情势估算。至于估计是否准确,情况会不会按估计的方向发展,这都是一个待卜之数。
胡雪岩这次作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屯往租界,必赚!高价亦不惜。
他的辅助理由是:洋人暗中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好的法子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有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丝价会大涨。
局势果然按他的估计发展了。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力主禁商而惩罚洋人,清廷也回复答应这么做。
这是胡雪岩自立门户以来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这笔生意,他调集了九十万银款,其中多半是钱业同行拆借,回头想一想,假定这一次恰是胡雪岩错了,或者是丝已屯了三月,利息已经进去了几千,忽然市禁大开,丝价大跌,恐怕我们一开场就看到的是终场的胡雪岩了。
还好,结局很是圆满。勇和智结合,智和义结合,义和胡雪岩是狗洞也要塞的处世手法结合,胡雪岩从官场、从洋场、从江湖得来的消息也都千真万确,没有纰漏,这一决断变成了现钱。
商人的日日夜夜,大家是知道的,无非是希望市场能沿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希望预测的一切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希望各种意外越少越好。
勇是什么?勇是厚利,勇是机会,白圭之所以把它列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为勇一头连接了智,一头连接了风险。它处在“人知”的边缘,需要勇的时候,就证明,我对此事的向前发展不能确知。完全地知道事情的发展不需要勇;钻入一个已被各种现代设备修配好了的大溶洞,不需要勇,至多需要胆,来承受高度黑暗的刺激。但要踏入一个荒野中的山洞却需要勇,因为你不能预知里面的情况。
因为是通向未知,所以就可能有机会,有厚利,不过同时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灾难,胡雪岩就处在这样一种状况中,胡雪岩对麟桂所知甚少,人很实在,不过,正因为如此,他捞的钱也少,临走还得靠借贷弥补亏空,而且一借就是两万两。人走了,力不及本省地面,即使他给好处,也不知好处该从哪里给起,况且胡雪岩刚开业,照实了说,包括同业庆贺开业送来的堆花加起来也不过四万两现银。
这里边也不纯是商业利益,还有人情在,借走了款,将来不给倒还不至于;但是他要长期拖欠,依着胡雪岩的脾气,也还真不能让人跑到门下天天逼债。
为难,真的为难!
胡雪岩是心中暗暗叫苦,主意却也慢慢在打。可以把王有龄赴任后的官款算进去,可以把私蓄算进去……,看来,只要保证期限,借去不会有妨。
麟桂要的也只是一时周转,只是他那面派来的人不够精明,讲出的话头让胡雪岩猜不出自己会冒多大风险。
对着风险,要的也就是一个勇字,解了麟桂的急,麟桂自然感激。不日捎话过来,他到江苏接任藩司,知恩图报,答应各省解往江南大营的协饷由阜康到上海开分号妥为办理。
就是说,不用垫本钱,只为这二万两银子的借款,阜康有了机会,稳稳当当把分号开到上海!
这是胡雪岩生意发展史上颇为得意的一件事,一个契机。借了这个机会,阜康在同治到光绪初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钱庄。
第三,仁就是取舍。四德之三为仁。仁是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初涉商场的人,手头只要有了一小笔钱,总免不了有不少旁逸之想。无非是想一桩生意勾出另一桩生意,相信自己会连环火爆。
其实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做了这一件,就没有心思去顾另一件。不过人的贪欲确实无限,俗称“人心不足蛇吞象”,很正常。
看来要成为一个合适的商人,需要时间磨炼。到有一天他发现收发由心了,才证明他处理的生意范围是适度的。
胡雪岩刚开钱庄时,他不免从各方面考虑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首先选定的就是到湖州做丝生意。
到上海联络生意时,他为军火生意的厚利所吸引,周旋于洋场、官府和江湖势力之间,一心要做成一笔大的军火生意。
这一运作,眼界大开,原来茶比丝还赚钱,桐油也是利润不薄,至于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已经有人开始大片购置。兵荒马乱的,来逃难的人很多,要吃,有粮食生意;要玩,有戏园子……
胡雪岩有点儿乐陶陶,却急坏了亲朋好友。
“人的精力到底有限,你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来看,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好机会,谁也不得而知。”
收心的方法也不只一种。
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本业看好。胡雪岩的本业就是钱庄,熟门熟路,钱庄经营好了,才好分身去干别的。然后是典当和药店。这两样事业,一时都无利可图,完全是为了公益。开典当是为了穷人,开药店则利人又利己而已。
其次,自己忙不过来,是因为一个人的心思必定有限,不能什么都管。该去的,照应不到的,当然都要丢开了,不专做。不过,好多事情,一个人照应不到,可以让别人来照应,自己只需要在边上指点一下就可以了。或者像药店,只要选拔好了档子,定了宗旨、立了规矩,大可只建设不问事,让它自己发展。这就需要用人。用人得法,生意照样可以花团锦簇地多面铺开。不过,自己要退到后边来,不管那么多琐碎的事。
有了这些少年明干精于会计的号友,胡雪岩省了一大半心思,一心一意做军火、丝茧两样生意。
白圭讲仁“以取予”,强调了商人做事时的能力限度和面对这种情况时的基本态度。认识到限度是智的表现。苏格拉底说,问来问去,发现只有他自己才是最大智者。因为别人都自称无所不知,只有他自己承认有所不知。自称无所不知的人未免自大,所以不智。高人要面对的是实际的功利,无所不知的态度在商业实践中只能吃瘪。所以有取予,知不足,只有明智商人才能做到。
面对这种限度而定取舍,是仁的表现。好多时候,舍弃和退却颇不容易。
所以,简单的一个“仁”字,并不容易做到。胡雪岩晚年时期,自己辅佐的左宗棠成了疆土重臣,自己的“财神”声名也广扬在外了,便觉得台面上总要得体,和自己的声望地位相称。老母亲的六九大寿要做,七十大寿还要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隆重热闹,让人知道胡雪岩在台面上风光依旧,得宠依旧,生意上兴隆依旧。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商人的四德,智勇仁强,到这时恐怕只剩了“强”,强撑着,虚好看,却无果敢之心有取有舍,不蔓不枝了。
商人“仁”德的生生不息,代代存在,时时起作用,倒也能从比较中有所体会。怪不得白圭讲,四德不俱备,“虽欲为吾求,终不告之矣。”
第四,强就是有所守。四德的最后一条是强。
强就是有所守。讲的是商人的心理素质。眼看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好日子快来了;心理上却支撑不住,垮了,这就是“不能有所守”。反过来,不论眼下的局势如何变化不定,守定了自己的宗旨,事情才会有个好的了断。
在这一点上,胡雪岩是绝对有原则的。他自己选人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耐性,是否能克制自己。有时甚至故意创造一些不利条件去考验所选用的人。比如阿巧的弟弟,一来就让他上堂子找人,一试胆量,二试抵制群粉诱惑的能力。一关过后,又给足银子,让他去送信,试探他能否拿着钱又不乱花,而且讲实话。
对于各种诱惑,对于各种灾难、危险,对于各种失败,一个给别人提尿壶长大的人,应有足够的磨炼帮助自己一一忍受下来,忍耐过去。
胡雪岩第一次联络庞二少爷,垄断上海丝市,以求外商屈服,获得一个较高价格。但是,外商极为狡猾,到了年底,一分丝不收。表面上是国内丝满,暂不需要,实际上盯紧了胡雪岩,要逼他降价。
辛辛苦苦做成的局面,在胡雪岩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
有能力给他帮助的,就是庞二。不过,庞二未必一定肯帮助他。胡雪岩下定了决心,与其向洋人低头,不如在自己人面前丢脸。他派了刘不才专和庞二交涉。
难熬的日子!庞二如果开不出头寸,胡雪岩的钱庄就有可能发生挤兑,开业不久就有可能重新关门。这种时候,自然是守的时候,心急如火,也要装作若无其事,静悄悄地等待结果。
没有消息前,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对于商人来说,除了含在口里的和拿在手里的,一切都是假的。
当然,能想到的办法都先考虑了。不行,不行,不行……,一条条路都堵死了。只有安心等这最后的消息了。
商业上的这种等待一个接一个,一次接一次。
决定着整个大局的,性命攸关的却只有那么几次。等着了全盘皆赢,等不着全盘皆输。结果常常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几经考虑,押定于此一注,十有八九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只是,只要没成定局,随时都有可能变卦。
所以要等,要心平气和地等。
胡雪岩这次受的就是这种折磨。好多人都被类似的折磨弄垮了。
胡雪岩还好,挺过来了。庞二答应拨头寸,虽有一半儿是死账,不过不要紧,只要是胡雪岩去要,总可以要过来。和洋人做此生意就需要这样用心守出来,苦不堪言,收获却是双份儿。第一,赢得了厚利:第二,更重要的是打垮了洋人,显示了联手的力量。
这种强的品质,面临绝境心不死,在四德中最难具备和实践。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不具备这一点,前面的一切辛苦都有可能是徒劳、白费。既然如此,不具此德,给你讲经营方法有什么意义呢?
胡雪岩却是至死不退却。众所周知,是和洋人斗法,积丝茧过多,压了本钱,周转不灵而引起中落。因为他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机器开转,断了蚕农生路。
胡雪岩钱庄受到挤兑时,他正在赶回杭州的船上。到了杭州,人未下船,已有人上船报信儿来了。
他的处理很冷静,钱庄继续开业。一方面和官府打交道,讲明,苦衷:一方面多方找出路,售出丝茧。各地的典当行,杭州的胡庆余堂也继续营业。目的很简单,多一分盈利,多一份希望。希望让每一位储户都有银钱兑回,不致遭受损失。至于钱庄所存的官款,官府自然关心,要先提了的。
他谆告自己手下雇员:“有句老古话,叫做‘同舟共济’,一条船上不管有多少人,性命只有一条,要死大家死,要活大家活。遇到风浪,最怕自己人先乱。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一个要回头,一个要照样向前。意见一多会乱,一乱就要翻船。所以大家一定要稳下来。”
这也是一种守,是大难当头,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商人品性,也没有辱没左宗棠的评语:“商贾中奇男子也。”
综白圭商业四德,胡雪岩唯在“取予”一节上晚年略有失,其余则一生践行,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胡雪岩以厚德载物,以诚待人,即使在今天也还值得大力提倡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