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7347600000024

第24章 灯谜历史故事(23)

他取来文房四宝,挥毫泼墨,瞬间便画了只黑狗。他放下画,对上门求画者说:“各位贤才,这幅画里面蕴含着一则字谜,哪位若能射中,老夫就将此画赠送给他,绝不食言。”

大家面面相觑,好久都没能猜出来。这时,有一个清瘦的布衣秀才,细细端详了此画片刻,卷起画轴就把画拿走了。

朱石慧假装不知道怎么回事,追着秀才问:“请问才子,为什么夺画?”秀才虽然停下了脚步,却仍是摇头不语。朱石慧又故意说道:“秀才难道是哑仙吗?请说出谜底。”

布衣秀才只是眯眼笑笑,然后竟然扬长而去了。众人见此情形,不禁愕然。朱石慧却望着秀才远去的身影笑着说:“好一个装聋卖哑的书生。”众人纷纷指责那个书生,有一个乡绅连声问:“丹青妙手,怎么能容一个穷酸秀才如此无礼?”

朱慧笑着对大家说:“他猜中了。我画的一条黑犬,合在一起即是个‘默’字。”众人恍然大悟,望着秀才的背影,不住地赞叹。

康熙南巡猜灯谜

在清朝人褚人获著的《坚瓠集·卷六》中记载了康熙皇帝南巡时的猜谜故事。

癸未年二月十日,康熙南巡,一路花灯夹道,康熙突然看见一盏花灯上挂着一则灯谜:

谁倩芳尘作丽妆,

鞋弓犹画两鸳鸯。

心多块垒因无语,

身恐颠危易断肠。

秋水含将蚁垤润,

春山留得燕巢香。

相逢莫讶频相唤,

可是卿卿旧姓黄。

康熙也是个喜欢猜谜的人,就驻足沉思,片刻,便自言自语道出了谜底。他又往前走了几步,又看见一则灯谜:

色相空时觉洒然,

知君降自大冬天。

笑他尘网真成碍,

坐到水消即是禅。

不敢趋炎情默默,

何妨守冷腹便便。

想伊也惧春心动,

早已消融在腊前。

康熙略一思考,就猜出了谜底,还自叹道:“罗汉也有坐化的时候啊!”

(谜底大揭密:泥美人、雪罗汉)

慕天颜测字避祸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习武出身。吴三桂镇守云南时,手握重兵,形成割据之势。圣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开始实行撤藩。吴三桂便阴谋反叛,可因手中财力不足,粮草不够,就想向江苏布政司所属的粮钱储库去借粮饷,当时慕天颜正任布政使,吴三桂要借粮一事让他非常犯愁。

当时,苏州街上有个姓朱的测字先生,据说测字测得很准,慕天颜没有办法,就想听听测字先生怎么说,于是便派人把那个姓朱的测字先生请来了。

朱某来后,慕天颜告诉了他吴三桂要借粮一事,朱某便说:“请大人先写一个字吧。”

当时案上刚好有一些还没用完的柬帖,慕天颜就拿来随手翻了翻,然后指着上面的一个“正”字让朱某测。朱某看了看字,琢磨了一会儿,说:“这个‘正’字看起来像个‘王’字,只是字的中间不太像,这说明‘王’心已乱,借后必会有不祥之兆。另外,您的柬帖是正面合在几案上的,可是‘正’却写在反面,这分明是正在谋反之兆啊。所以大人一定不能借给他粮饷。”

慕天颜听了测字先生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借给吴三桂粮饷。后来,吴三桂真的叛乱了,康熙十七年(1679)在衡州称帝,不久就病死了。

冯班题词赞友诗

冯班(1602-1671),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诗人。年幼时便智慧超群,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他为人落拓自喜,不同流俗,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因为排行老二,故人称冯二痴。他的小楷也写得很好。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

他有个要好的诗友是嘉定的孙致弥,字恺似。有《杕左堂正续集》出版,冯班在他的诗集上题辞曰:

蚕吐五采,双双玉童,

树覆宝盖,清谈梵宫。

这是仿效蔡邕题曹娥碑的办法,称赞他的诗为“绝妙宋诗”也。

老僧妙语解梦山

清代康熙年间,有位名臣叫朱轼,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村前镇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他博学多才,颇具惠政,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他任过刑部主事、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是个政绩卓著的大臣,也有很多著作流传于世。

相传他年轻赶考的时候,有一段趣事。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城附近,有座梦山,在这里住的人就会做个梦,据说圆梦的和尚可以通过梦来预卜一生的吉凶祸福。这年朱轼赴京赶考,因为早就听过这个传说,所以路过豫章时,就想顺便到梦山试试。

他晚上住在山里,果然做起梦来,梦见空中一条白练,慢慢地飘落在他面前,他捡起来一看,上书写着两行小字:“富贵毋心想,功名两不成。”他醒来时,很清楚地记得梦境,非常沮丧。

但是他还是半信半疑,为了证明这梦灵不灵,偏要努力好好考来试试。没想到,到京一考竟中了状元。他心想:梦山果然不灵。不过如果真的误信了梦中的话,岂不是误了前程?所以在他衣锦还乡路过梦山时,便责备梦山误人,拟下令制止和尚的圆梦活动。

寺中的老和尚就来见朱轼,向他询问原因,朱轼便把他做的梦说了一遍,说:“难道你不觉得这个梦很荒唐吗?简直是荒谬之言!”老和尚听后便问:“大人哪年及第?现在身居何职?”

朱轼说:“我是戊戌年及第,身居相位。”老和尚笑着说:“这不正跟你梦中的话一样吗?你看:‘富贵毋心想’,‘想’字无心,就是‘相’字,说明您有宰相的富贵。‘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很像‘成’字却不是‘成’字,所以说明您的功名应该在两不成之年,即‘戊戌’年取得。”

老和尚这样一解释,朱轼在心里暗暗佩服老和尚的才辩能力,也觉得他的解释很有道理,应老和尚所请,给梦山题了一副对联:

大梦谁先觉,此山神最灵。

李慎修巧对谜联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个大臣叫李慎修,因为他长得矮,所以人们叫他“李矬子”。李慎修是一个忠直而机敏的人,因为审理年羹尧案而得罪了两宫娘娘,只得辞去官职回到山东历城县佛峪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有一次,雍正召集大臣们议事,议事完毕后,雍正一时高兴说:“我出个题,看谁能对得上:

什么高?什么低?

什么东?什么西?”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几个人试着对了一下,但都不能使雍正满意。雍正不禁叹一口气说:“唉!如果李爱卿还在朝中就好了,自从他辞朝之后,朝中就再没有人与朕随口对诗联句—了。”

在场的好多大臣们听了都不服气,可是又对不出合适的下联,其中有个与李慎修要好的大臣把皇上的话记在了心里,就趁出巡山东的机会,顺便去探望李慎修。

那时,李慎修正在菜园子里埋头干活,那位大臣先是感叹了一番李慎修现在的隐居生活,然后把皇帝出的题和叹气说的话都告诉了李慎修。李慎修听了笑了笑说:“这有什么难的,

你看这:

黄瓜高,茄子低,

冬瓜东,西瓜西。

要是皇帝在这里,一下子就对上来了。”

大臣回到京城便向雍正皇帝说:“万岁,你那天出的题,我对上来了。”雍正说:“你说说我听听。”大臣就说:“黄瓜高,茄子低,冬瓜东,西瓜西。”

雍正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对,不对!什么茄子黄瓜的,朕问的哪里是这个?”大臣听了大惑不解,他说:“皇上不是说只要李爱卿在这里就可以随口答上来吗?这就是李慎修亲口对我说的。”雍正不信,就传旨李慎修进京。

李慎修听说皇帝召他进京,吓了一跳,心想:“这一下恐怕有好去,无好回了。”他跟家里安排好了后事,然后就进京了。

到了北京,见了皇上,皇上说:“李爱卿,这回请你回来,我是想请你对朕的一个题目。”李慎修谨慎地说:“老臣才疏,年纪老了,恐怕很难让圣上如意了!”雍正说:“没关系,你听着: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李慎修接着说:“这个下联是明摆着的:

君为高,臣为低,

文在东,武在西。”

雍正一听,非常合意,大笑说:“李爱卿果然才思不凡,所对正合朕意啊,看来只有李爱卿能随口对出朕的对子呀!”那个大臣在旁听了迷惑不解地说:“李大人,前次我问你,你不是说黄瓜高,茄子低,冬瓜东,西瓜西吗?”李慎修说:“当时我在菜园子里,那是在菜园子里说的,如今是皇上在朝廷里问,我自然就得照朝廷里的事来说了!”

曹雪芹猜谜做菜

曹雪芹(1715-1763),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诗人。祖籍辽阳汉人,宋朝开国元勋曹彬是其先祖,太高祖曹世选后归降满洲,被编人满洲正白旗。他是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举世闻名。

有一天,他写《红楼梦》写得精疲力竭,就邀请好友敦敏和于叔度来家里品茶。谈笑间,他说了两则谜语让两人猜,还说要是猜对的话,就会有好菜招待。这两则谜语分别是:

身自端方,体自坚强。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

敦敏听后,想了想,说:“第一则谜语的谜底是文房四宝中的‘砚台’吗?”于叔度想了半天才说:“第二则的谜底是‘风筝’。”曹雪芹说:“对极了!今天就让二位品尝下我做的菜,不知道你们想吃什么?”

敦敏说:“你就来个‘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心眼,生熟均可尝’吧!”

曹雪芹点了点头,又问于叔度:“于兄,你想吃什么?”于叔度说:“听说你做的‘有头没有颈,有气冷冰冰,有翅难飞起,没脚千里行’很拿手,做一盘这个怎么样?”

曹雪芹连说好。很快,这两盘菜就上桌了,原来一盘是“凉拌藕”,一盘是“红烧鱼”。敦敏和于叔度都很满意,三人举杯畅饮起来了。

纪晓岚难倒皇上

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话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兴趣高涨,在群臣的陪同下到翰林院文华殿猜灯谜。到中厅时,看到一只大灯上写着一副谜联:

上联是: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下联是: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乾隆皇帝反复吟诵,冥思苦想,还是不能破解,一向以怪才自诩的乾隆感觉甚是狼狈。

身边的文官们见此情形,急忙为皇上排窘,笑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请纪学士为我们揭开谜底吧。”

纪晓岚嘻嘻一笑,朝皇上拱了拱手,挥笔写下了两个大字。大家一看,无不称赞,连乾隆也称妙。

(谜底大揭密:猜谜)

小小才子纪晓岚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他是清代著名学者,曾任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和《四库全书》总纂官。他官位虽大,但为人通达,礼贤下士,人情味很浓,所以交游甚广,其朋友知已,门生故吏不计其数,是乾隆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雍正十二年(1734),11岁的纪晓岚随着父亲来到北京,住在虎坊桥一带。京城浩大的气势给纪晓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京城里也盛传神童纪晓岚的故事,一时访客络绎不绝,而纪晓岚也果真不负众望,诗文皆能。

这个消息传到了京城最高行政长官、三品大员京兆尹那里,他想会会纪晓岚。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嘱咐他说:“京兆尹大人要考你,你应该好好向大人请教。”纪晓岚心里充满了疑问,不知道京兆尹要怎么考他。

京兆尹说:“下官居京兆尹一职,请以“尹”为题作诗一首。”这道题很难,“尹”字很生僻,但是从字义和官职来说,又都很简单。没想到,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咏诗一首:

丑虽有足,甲不全身,

见君无口,知伊少人。

这是一首字谜诗:“丑”字有足,“甲”字不全,“君”字去掉口,“伊”字少了人都是“尹”字,但巧就巧在没有直接提到“尹”字。

京兆尹听后又佩服又气愤,纪晓岚不仅熟悉字的形体变化,更奇妙的是每一句都有贬义,实际上是在戏弄他,京兆尹只能无奈称赞道:“公子真是名不虚传呀!”

纪昀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官位虽大,但为人通达,礼贤下士,人情味很浓,有很多朋友;且才华横溢,是乾隆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又因其博学多智,能说善辩,而深得皇帝喜爱。

纪晓岚在朝为官时,曾经获罪被充军新疆,后来又被乾隆皇帝召回京城,封为《四库全书》总纂修官,负责《四库全书》的整编。

当时正值盛夏,纪晓岚实在难挡酷热,便脱衣打赤膊,伏在案上编写书稿。突然,他发现乾隆皇帝正向院里走来,纪晓岚一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穿衣面圣已经来不及了,就只好钻到书案下边。

不过,纪晓岚的这个动作早被乾隆皇帝看在眼里了,皇帝直接走到案旁,坐了下来,还示意众人不要声张。

纪晓岚躲在书案下边,酷热难耐,而凝神细听,外面又很寂静,他以为皇上已经走了,便撩起案帘,探头问:“老头子走了吗?”

原本想看纪晓岚笑话的乾隆不免大怒,高喝道:“纪昀,竟敢如此无理!你为什么称朕是老头子?今天你一定要讲出个道理来,否则朕一定会定你的罪!”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从案下钻出来,说:“皇上请息怒!”然后解释说:

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

皇帝乃万民之首,岂不为“头”?

皇帝乃真命天子,岂不为“子”?

乾隆听过之后哈哈大笑道:“好个纪昀,果真能言善辩,朕就赦了你吧!”

纪晓岚五猜五中

有一天,乾隆皇帝和嫔妃们在内宫欣赏《百子图》,他越看这个图越觉得有意思,就顺口作了一个谜语:

小时大,大时小,

渐渐大,不见了。

作完以后,乾隆就令大臣们前来猜谜。大臣们猜了很久,却没有一个人能猜出来。有人暗中跟内侍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条谜语是皇上欣赏《百子图》时作的。

第二天,还是没有一个大臣能确切地猜出谜语来。乾隆就令内侍马上召见大学士纪晓岚来猜谜,乾隆问:“纪爱卿,你总该知道这个谜底是什么吧?”纪晓岚想了一下,笑着答道:“我猜这是小孩的囟门,因为人小的时候囟门较大,等到小孩子长大了,囟门就不见了。”乾隆皇帝听后频频点头,连说:“猜得对!猜得对!”

乾隆皇帝有意难为一下纪晓岚,就在御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八”字,要求用这个谜面猜出五个不同的谜底。

乾隆说:第一个猜一鸟名。

纪晓岚答曰:画眉。

乾隆说:第二个射七言唐诗一句。

纪晓岚对曰:伯劳东去燕西飞。

乾隆说:第三个射宋词两句。

纪晓岚对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乾隆说:第四个打四书一句。

纪晓岚答曰:无上下之交也。

乾隆又说:最后,射战国人名二。

纪晓岚说:白起、黄歇。

纪晓岚对答如流,五猜五中,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连夸纪晓岚是天下奇才!

乾隆皇帝误解谜联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对对联,每次他穿便衣私下逛街时,总是要留意人家门上贴的对联。

据说,有一年春节,乾隆看见一家破烂不堪的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

打遍天下吃肉

唯有皇上当家

横批:万民供养

乾隆看完这副对联后,心里想:“这是什么样的人家呀?口气居然敢这么大,敢与皇家争威风!”回宫后,他便命和珅传旨马上追查审问,看是什么人家,竟然敢如此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