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7347600000023

第23章 灯谜历史故事(22)

此时,这家主人从屏风后出来,见汤显祖人才一表,对答如流,便笑着说:“客官,看来你能诗善对,我再出四句诗谜你猜,如果能射中,就在我家歇宿,明日再走。”旋即唱了四句:

黄鹤楼,鲁班修;

灵芝草,被人偷,

骑龙跨虎由自去,

八仙飘海各自休。

才思敏捷的汤显祖只略一思索,便拱手笑答:“这个是仓颉所造的最容易写的一个字……”

那东家见汤显祖解谜如此迅速,深深佩服他的才学,于是热情款留数日,临别时,还给了他一份厚礼。

(谜底大揭密:黄字出去草、由、八、最后即是谜底“一”)

崇祯测字问国事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1644),继位后,励精图治,杀掉了宦官魏忠贤,罢黜阉党,想拯救大明王朝。但终因天灾流行,赋役繁重,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爆发。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深宫之中日夜忧虑不安,心绪不宁。

崇祯皇帝在宫中烧香祷告,并命宫廷内侍卫誓死守住紫禁城,自己则化装成平民,带着一个内侍出官打探消息了。路上偶遇一位测字先生,崇祯便想向他问一下凶吉如何。

那测字先生让崇祯写一个字,崇祯随口说了个“友”字,测字先生问测什么事,崇祯答说:“国事。”测字先生惊道:“大事不好,这个‘友’字是‘反’字的出头,反贼有头率领,岂不是乱了江山。”崇祯一昕,心里不禁一惊,但又故作镇静地说:“先生听错了,我说的是‘有’字。”测字先生略一沉思,说:“这个‘有’字是‘大’字少了一撇,‘明’字少了半边,这是说‘大明’少了半边江山呀,看来当朝无望了。”

崇祯听后,心里更觉无望,但还想试试,便又改口说:“先生请用‘酉’字测一下。”测字先生冷笑道:“这字更是凶多吉少,天子为至尊,这‘酉’字是‘尊’字斩头去脚啊。”

崇祯早已听得一身冷汗,便跌跌撞撞回宫了,当晚便吊死在煤山。

阮大铖做春灯谜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明末人,曾任兵部尚书,后降清。他一生劣迹斑斑,为世人所唾弃,唯有其编的戏剧《春灯谜》为研究明末谜史留下了可贵的资料,这本书中也展示了明代京城中猜灯谜的热闹景象。《

春灯谜》中有几则打古今人名的灯谜,出自平民百姓之口,谜面通俗,其中之一是:

不是竹筒没左边,

还是驴儿没右边,

阁下右眼长松树,

小姐樱唇不见圆。

还有一则谜语是:

孩儿一点不见血,

从个先生忘记撇,

只有一字折两点,

也不粗糙也不黑。

还有一则猜“俗话儿”的灯谜:

不在街坊不在市,

卖卦的头上顶着个字,

江心里倒跳着钱玉莲,

张子房捞起站在身旁。

这几则灯谜算不上好谜,语句缺少文采,但是把灯谜编入戏剧,搬到舞台上与大家共赏,阮大铖是第一人。

(谜底大揭密:分别是司马相如、孟光、乡下婆娘)

黄道周送“腥”字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明代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明末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民族英雄,其所绘的山水、松石都别具风格。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

当时,在漳州有个叫黄梧的人,因为献诲澄城去投降清廷,被清朝统治者称为“海澄公”。这家伙是个好示风雅之辈。他听说黄道周的书画出众,于是便派人前去索取中堂条幅。

那被派来的幕僚来到黄家时,黄道周正在与朋友下棋。他知道那个人的来意之后,笑着说:“你家主人权大势大,黄某怎敢不从命,请稍等片刻。”旋即收了棋盘,令书童取来文房四宝。

黄道周路略一沉思,随后便挥毫泼墨,不一会儿工夫便在一张纸上画下了日、月、牛、桥四物,并题了l2个字:

日头下,月亮旁。

月头牛,站桥上!

那幕僚一见,连声道谢,卷起画卷便走了。黄道周见那人走后,笑着对棋友说:“其实,我所提的12个字乃是个字谜。”棋友一听,一边哈哈大笑,一边称赞黄道周才思敏捷,不畏强势。

(谜底大揭密:腥)

张二寻找摇钱树

明朝时,传说有个叫张二的小伙子,他长得身强力壮,可就是不愿干活,因此,二十几岁仍然娶不上媳妇。他父母在世时,哥嫂看在老人的面子上,不愿意和他计较,后来父母离开了人世,哥嫂就和他分了家。家中的东西任他挑,他连挑都懒得挑,哥哥仍然把大部分财产分给了他。但是哥哥声明,以后不再和他有任何的来往,各过各的。

一开始,张二特别高兴,每天吃喝玩乐,东游西逛。不到三年便把家产都卖尽了,只剩下一间房子、一张床,穷得连稀粥也喝不饱,无奈之下,只得出去找活儿做。

一天,他走在路上,听人说世上有一样东西,叫摇钱树,有了摇钱树,就再也不会愁吃愁穿了。张二一听,便不去找活了,而是每天四处打听哪里有摇钱树。

他在外面找了一个多月,逢人便问:“摇钱树在哪里?”人家一看他那蓬头垢面的样子,都以为他是个疯子。他跑得筋疲力尽,还是不死心。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农夫家里,又饿又渴,农夫给他拿来水和饭。这个农夫看他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傻不呆的,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就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出来找摇钱树的。”接着又急不可待地问农夫:“你知道哪里有摇钱树吗?”农夫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小伙子,世上哪有什么‘摇钱树’啊,不过……对了,人人身上都有它”。

正在张二不解的时候,农夫说:“我说个谜语吧,谜底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

摇钱树,两枝杈,

两枝杈上十个芽;

摇一摇,开金花,

驱穷致富全靠它。

这时,张二才醒悟过来,他高兴地对农夫说:“我明白了,我找到‘摇钱树’了。”说完,告别了农夫回到家中。从此,他勤勤恳恳地种地,生活也就一天天富裕起来了。

(谜底大揭密:双手)

老夫子药名巧入诗

明朝末年,顺德有一位姓张的私塾老先生,善于即景吟诗作对。

有一年端午,张老夫子要回家过节,中途有一条长河相隔,但那天河水已涨得浸过了通过对岸的木桥。张先生摇头兴叹,只得折身而返,路旁一家中药铺的老板认出了他,便热情地留他住宿,并用美酒佳肴款待他,席间,店老板倾吐了对张老夫子的敬重之情。

第二天,洪水退了,张老夫子上路之前,欣然执笔,留诗相谢,诗曰:

刚逢半夏水连桥,

是日当归路隔迢;

雨汜蒙花香续断,

风敲淡竹叶漂消。

留行共酌菖蒲酒,

活乐似火紫苑萧。

只实思君怀远志,

小回一舍路遥遥。

这首小诗,表面看起来是道谢和不舍,但其实其中包含了16味中药名。

店老板读了张老夫子的诗,连声称好,欣然收下了这份礼物。

(谜底大揭密:半夏、连翘、当归、蒙花、续断、淡竹叶、飘消、流行、葛蒲、活乐、紫苑、只实、思君、远志、小苗、一舍)

大师智劝张献忠

张献忠(1606-1647),字秉忠,号敬轩,明末起义首领,与李自成齐名。

传说张献忠攻克长沙,得心大师只身去见他,请求他进城不要杀戮百姓,号称大西王的张献忠说:“你们出家人是不杀生的,今天我要出一则谜语,你要是能猜中,我就应了你的请求。”

得心大师答道:“大王请说。”

张献忠说:

金一桶,银一桶,

打得开,收不拢。

得心大师想了想说出了谜底,张献忠点头称是,还递给了得心一个鸡蛋,得心大师接过鹃蛋,二话没说就放进了嘴里,边吃边说:

混沌乾坤一口包,

也无皮肉也无毛;

老僧带尔西天去,

免得人间受一刀。

张献忠听后非常感动,就命令停止杀戮,并宣布长沙城百姓钱粮免征三年。

聪明的你,猜出谜底来了吗?

(谜底大揭密:鸡蛋)

秀才苦思解词谜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的土岗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寺塔高耸,松柏满园,是一处风景绝佳的所在。

明朝的时候,有个文人来到普救寺游览,望着寺内十三层的“莺莺塔”,触景生情,想起了动人心弦的《西厢记》,便用谜语的形式写下了《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谜面是一首词:

普救寺,草离离,

花园中,或借栖;

情侣二人有相约,

一炷香,卜神祗。

薄暮日西沉,

张生长别离,

虽有约,负佳期!

噫!错道白马将军来矣!谜底共七个字,打《孟子》中一句话。

这首词谜就写在普救寺内的墙上,凡是到寺里游玩的人都能见到,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人能猜出谜底。

后来,有个过路秀才到寺院来游玩,看到这首词谜,很感兴趣,一时又解不了,就在寺院住了下来,思考了整整两天,总算解开了这首词谜。寺院里的人听说词谜解开了,都围拢到秀才身边,让他说说怎样解的谜。他逐字逐句地给大家作了解释:“普救寺,草离离”,是“普”字去掉上面两点,为“晋”字;“花园中,或借栖”,是.“园”字中去掉“元”字,加“或”字,为“国”(繁体为”圆”)字;“情侣二人有相约”,“二人”合为“天”字;“一炷香,h神祗”,“一”“卜”合为“下”字;“薄暮日沉西”,是“暮”去“日”,为“莫”字;“张生长别离,虽有约,负佳期”,是“张”去“长”,为“弓”字,“弓”与“虽”合为“强”;“错道白马将军来矣”隐“焉”字(意为错将“焉”字当作“马”字)。合起来为“晋国天下莫强焉”。大家听后,无不叹服这位秀才的学问高深,解说精妙。

书生射谜结良缘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书香人家的老员外只有一个女儿,自幼聪慧好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会,尤其喜爱诗词,姑娘渐渐长大,登门求婚的越来越多。姑娘的父母疼爱女儿,没有别的条件,只要女儿本人满意就行。姑娘对来求婚者,没有一个看中的。为了选一位才高学深的如意郎君,姑娘亲笔写了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一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射七言唐诗一句。)

挂在大门之外,射中者方可托媒议婚。

多少少年学子、富家子弟,聚集在门前,反复吟味着这几句话。却没有一个人答上来。几天过去了,忽有一个赶考的举子走过此地,他看了看姑娘写的那首招婿诗谜,便从行囊中掏出纸笔,用素笺写了崔颢《黄鹤楼》诗中的一句。

他命人将素笺递给了小姐,小姐一看,正中自己的心意,于是通过父母答应了书生的婚事,结为美满姻缘。

(罾谜底大揭密:日暮乡关何处是)

水果感悟负心郎

明朝的时候,有一对夫妻,本来互相恩爱,相处很好,不料丈夫在外读了几年书,便觉得自己的妻子土气,起了与妻子离异之心。在回家过中秋节的晚上,夫妻在庭中赏月,他心思重重地写了一句:

中秋月下写休书

流露出离异的思想。妻子看了,便回到房中端出了一盘水果,送到丈夫面前说:“你的心思我已猜到,我给你对个下句,你来猜猜好吗?”

丈夫一看,这盘子里盛的是:石榴、青枣、荸荠和梨,他默默地一点这水果的名字,恍然明白了。

他不禁羞愧得满脸通红,他佩服妻子的聪明贤慧,于是打消了离异的念头,从此之后夫妻之间更加相爱了。

(谜底大揭密:四样水果连念起来为“十六清早逼妻离”)

清朝时期

金采改名成圣叹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苏州吴县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明亡后,才改名人瑞,字圣叹。关于金圣叹改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在一年的初春时节,姑苏城春花竞放,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金圣叹却郁郁寡欢,心忧明朝的灭亡,无心欣赏这阳春美景,便独自来到乡间野径上散步解忧。

忽然有一个小牧童跳下牛背来挡住他的路,一定要金采猜猜他的谜语。只见牧童站在牛的左边,对他说:“我这是个哑谜,请先生打一个字,打不出来就不让你过去。”这一下还真把这位自比为圣人的才子难住了,他想了许久也没有猜出这个哑谜是个什么字。于是他只好折回头沿原路而回。

待回到书房之中,他提起笔来写了一个“牛”字,一想:旁边站一个人不是个“件”字吗?谜虽然猜着了,可他却想到了孔子曾经被一个路旁的小儿难住的事,便叹了一声:“圣人也有被儿童难住的时候!”于是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圣叹。

罗少儒生抢祭品

金圣叹博览群籍,摆脱历代文学评论的传统观念,在文学评论上独树一帜,他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两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卓然可见。

有一次,金圣叹去文庙参加祭孔典礼。不料,当祭礼刚刚结束时,那些平日里斯斯文文的儒生们便一拥而上,挤到供桌前面去抢祭祀的猪肉和馒头。因当时有一种说法,说是谁能抢到祭祀孔子的最肥的肉和最大的馒头,就能中举、升官、得肥缺。这些平日听谓的文人们哪个不是趋之若骛,于是争争闹闹,丑态百出,真是斯文扫地。金圣叹看到这种状况,即兴作了打油诗一首:

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

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

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

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

未见此饿殍。”

对儒生们的丑态,讽刺得淋漓尽致。

事后有位朋友问他:“你可还记得当时争抢祭品的儒生共有多少人?”金圣叹笑了笑,并未直接说出答案,而是仰起头来吟道:

太白写表,王婆骂鸡,

武松打虎,宋江杀妻。

他吟完说道:“这是个字谜,您若能猜得出,就知道当时抢祭品的人数了。”那位朋友素日与金圣叹过从甚密,相交甚好,非常了解他的品性,而且也颇爱猜谜。他想了想,立马猜出了答案。

(谜底大揭密:捌)

老太太字谜戳画家

傅山(1606-1684)汉族,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奇峰,被称为“清初六大师”。傅山在书法绘画艺术甚至医学方面也有非凡的造诣。

相传,有一位从京师来山西太原府任职的雷太守,临行前老母再三叮嘱道:“你从山西回京时,什么东西都不用带,只请傅山先生画两幅画就行了。”儿子笑着说:“这个容易,但不知母亲大人想要两幅什么画?”老太太想了一会儿,说:“就画一盆火和一串葡萄吧。”

雷太守到任不久,使专程来到阳曲拜访傅山先生,并说明了来意。傅山满口答应,即席挥毫,画了一盆火和一串葡萄。雷太守连声称谢,告辞而去。

雷太守回京时,把两幅画给母亲看,雷老夫人十分高兴,把它们挂在墙上,细细端详、欣赏。但她觉得那盆火看上去虽像真的一样,但却是有火无焰;那串葡萄虽然亮晶晶的,含水欲滴,但却没有白霜。

于是雷老夫人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个“关”字,让儿子带给画师,让儿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傅山。傅山接过这个“关”字,明白老太太的意思是“美中不足”,又听了雷太守捎来的话,说:“看来,您家老太太很懂画啊,她老人家指出的不足,我也发觉了,但画已送往京城,悔之晚矣啊。”傅山又不住地称赞老太太是个会品画之人。

装聋作哑穷书生

朱石慧(约1628-1707),南昌人,系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后裔,八大山人朱耷之弟,道士,明末清初画家。笔墨粗犷简练,字露锋芒,近黄庭坚一格。

有一年,朱石慧从洪都青云谱道院迁往奉新甘坊定居。刚住下不久,慕名求画的乡绅文士便纷至沓来,每天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朱石慧心想:“今年是壬戊犬年,我要借此考考当地文人的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