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畅:我们在采访外国朋友,他们怎么在中国亲身见证、参与改革开放,而且他们也是受益者。打开一扇窗,翻看一本书,《中国的世纪》这本书还是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啊!
吴伟:天津卫视,改革开放30年,要做一期外国人在30年中的表现和作用。我觉得从Laurence这儿开始,应该是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特别是对外出版。我和龙安志认识,也是从书开始的。最开始的时候,我的同事拿来一本英文杂志,其中有一个专栏“黑猫白猫”,专栏的作者就是Laurence,介绍中国的情况,还算客观。我就说这样的外国人,应该建立联系。Laurence第一次和我见面的时候就告诉我,说已经见过我们新闻办的赵启正主任了,赵主任希望他和我们多联系,多写些介绍中国的文章和书。我也直截了当地问,你需要我们做什么?他说,想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书,要全面介绍,他自己写可能有困难。一方面,他希望中国的部长写他们主管领域的介绍文章;另外一方面,他要请外国的跨国公司,外国的政要,以及新闻记者等等,也写这方面的文章。
尹畅:当时您听到这个想法是什么反应啊?
吴伟: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主意。我说你这真是个good.idea。你想一想啊,如果是一个人写,写一本介绍中国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保证全面、准确,该有多么的困难。但是如果中外不同的权威人士,共同做这件事情,那么首先保证的是要全面;其次,我们的部长介绍出来的东西一定权威,是代表中国的权威信息发布。另一方面,也有外国人写,就有了平衡。我们愿意帮助他。
尹畅:实现这个good.idea。
吴伟:实现这个good.idea。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从1999年开始做,整整做了一年,请了中方的八位部长,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还有商贸部等等,方方面面的“诸侯”出来写自己辖下的这些东西。他又找了三倍于这个数字的中外人士,主要是外国人,来写这些方面的文章。经朱镕基总理同意,把他在美国亚洲协会第11届企业年会上的讲话,作为这一本书的前言或叫篇首。实际上是朱镕基总理领衔了这本书,然后下面是八位部长领衔,其次才是外国的跨国公司的董事长和CEO,外交官,还有新闻记者。于是才有了这本《中国的世纪》。中外出版商希望同时出版中英文版。英文版是美国的John. Wiley出版公司出的,中文版是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的。然后,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首发式,首发式之前,朱镕基总理还接见了外方的作者。这本书的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本书开始,应该说龙安志在中国、在美国名声大振。此后,可能在这文化圈里,知道Laurence的,不如知道龙安志的多。中国人都习惯叫他龙安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时候,迎来了一些外国人,就像龙安志这样的,18岁就到中国来读书。1981年的时候,他在天津读书,到现在是2008年,27年,以他的年龄计算,在中国的时间比在美国的时间要长得多。像他这样的人,比如说大山,比如说大龙,比如说曹操,这样的外国人在中国非常的有知名度。这样的外国人,他们对外国人介绍中国,应该说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他们为传播中国所作出的贡献,应该感谢他们。
尹畅:他也感谢您啊。我们看这书上面,他也给您写的,“我清楚地知道,没有您的帮助和支持,这本书要得以完成是不可能的。”
吴伟:是这样的。
尹畅:看到他写的中国字都很可爱。
吴伟:是这样的。因为这本书赵启正主任非常地支持,操作方面的事情是我做得多一点,包括联络八个部委。一本书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可能对有的书来说,时间是长了点儿。但是对这样一本有影响的书,我想还是适得其时。
尹畅:就像您说的,全面而且权威。在西方,正好有人提出,面对新的世纪的来临,有“中国崩溃论”,那我们提出了“中国的世纪论”。
吴伟:是这样。《中国的世纪》,如果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写书,我们可能不会用这个名字。因为中国人一贯比较……
尹畅:韬光养晦。
吴伟:因为中国人一贯比较谦虚谨慎。龙安志坚持用《中国的世纪》,因为龙先生的这个观点代表了相当部分的外国人的观点,认为下一个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当然啦,也还有唱衰中国的,比如说“中国崩溃论”。他还在电视台上和这个“中国崩溃论”的作者有过一场交锋。像龙先生这样的人,不是说一定要说中国样样都好,实际上我们也并非样样都好,我们有我们的问题。可贵的是他能够客观公正地表达一个真实的中国。这完全基于他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经验,基于他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他几乎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尹畅:他说,我是跟着中国一起摸石头过河。
吴伟:对,他也应该算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在中国读书,在中国做生意,在中国写书,在中国做所有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讲中国梦,外国人也有中国梦。实际上,外国人来中国的时候,他可能开始的时候并不明确他要干什么。做着做着,他觉得能在中国实现他的梦想。
尹畅:找到方向了。
吴伟:找到方向了,能实现他的梦想。像龙安志这样的,我觉得他在美国,不一定有在中国这么成功。
尹畅:其实像这样的外国朋友真的很多,像我们节目采访这些外国朋友,有的时候让我们挺感动的。有的时候,他们说起来,“咱们北京”、“咱们中国”。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提意见,建设性的意见,像您讲的,很客观。但他们真的是比很多中国人还着急,还有这种责任感,要把中国建得更好。
吴伟:比如说像四合院的改造和保护。像龙安志这样的外国人,可能比一般的中国人更加地重视,也更加地在意。他买了三座四合院改造,实际上是保护了四合院。更重要的,他觉得在这里面,他体会了中国文化。《中国的世纪》成功之后,我们希望继续合作。我们想做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的画册。我希望他能给另一个idea。
尹畅:也是good.idea。
吴伟:对。他很用心,很投入。不久,他拿来一个提纲,有风啊、灵啊、石、木、土什么的。看着比较凌乱,但是很有新意,至少我们过去编画册不是这个编法。我看过之后,就说,还要请专家再看,然后新的idea就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用中国的五行。
尹畅:金、木、水、火、土。
吴伟:对,用五行来框架这本画册。金、木、水、火、土。
尹畅:《ELEMENTS.OF.CHINA》。
吴伟:这个主意一出来,龙安志马上就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就是这个意思。通过这本画册,他把中国文化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这本书第一版出来的时候,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把它放在中国的星级宾馆的房间里,龙安志也把它送给外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大使,他们都很喜欢。有的跨国公司要培训员工,了解中国的事情,拿它作教材。
尹畅:教科书。
吴伟:拿它作教材。请外国人来写中国,应该是对外出版的一个好办法。对外出版这30年,应该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们中国的出版业,这3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的时候,中国的出版社是100多家,每年出书品种1万多个。到现在,出版社是500多家,每年出书品种是20万多种。这种几何级数的增长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尹畅:30年前的对外出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吴伟:对外出版,这些年的变化也很快。过去,所谓的对外出版,只是出一些外文的书,是我们自己想象的外国人应该知道什么,就出些什么。出来的书是我们觉得外国人要读的。这些年的变化在哪里呢?应该是我们更加要了解外国人的感想,了解外国人的需要,了解他们想知道什么。我们要在满足他们的需要上来做些事情。
尹畅:是,因为这个时代背景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
吴伟:Made.in.China没有人不知道。但是对于文化产品,发展得就不像其它的产品,走向世界脚步就不是那么的快。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翻译的问题。过去出版界每年的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改革开放之初,只有引进,没有输出。刚开始,中国大门刚刚敞开的时候,中国人对外国了解的这种欲望,这种饥渴,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所以我们引进了大量的人文的、科技的版权,特别是科技的,对中国改革开放很有帮助帮助,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外面的科技已飞速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的GDP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的欲望越来越强。
尹畅:对,而且是节奏也越来越快。
吴伟:对,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外文产品太少。尤其是外国翻译出版的中国图书就更少,版权贸易连年逆差。1999年的时候,是十五比一,引进十五,输出一。这个一,还主要是港澳台,东南亚,就在咱们家门口这一带。
尹畅:没有真正地走到西方欧美市场。
吴伟:是这样。对欧美的版贸是几百比一。
尹畅:好可怜。
吴伟:三位数的逆差。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推动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我们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核心的内容是鼓励外国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翻译出版中国图书。只要你买了中国出版物的版权,你就可以来申请翻译费用的资助。2004年在法国图书沙龙小试牛刀。2004中法文化年,中国是法国图书沙龙的主宾国,我们资助法国出版社翻译出版70种中国图书。开幕式的时候,希拉克总统到了中国展台,原来计划就在中国的展台就待七分钟。他到这一看,有这么多种,那也是一片很壮观的法文版的中国图书。他一下站那儿不走了。看看这个也好,看看那个也好,待了四十几分钟。这个项目的成功就让我们觉得很受启发。决定推广。正式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的推出是2005年。2005年到现在我们做了三年。已经资助了几个国家,百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中国的书,近千项。这从另外一方面看,说明世界需要了解中国。
尹畅:有太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