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泊客中国
7348200000023

第23章 吴伟:用图书向世界说明中国(2)

吴伟:有太大的需求。中国的出版社和出版集团走出去,原来是响应政府的号召;现在他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市场。外国有那么大的市场,而且现在有那么多的人要了解中国,慢慢就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改革开放后来中国的外国人,他们对介绍中国的现在作出了贡献。那么像爱泼斯坦、沙博理这些老前辈,他们从延安时期开始介绍中国革命,包括后来的中国的建设,更加作出了贡献。那时候,中国封闭,还不像现在。包括斯诺,我觉得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

尹畅:两个时代,他们两种情怀。

吴伟:爱波斯坦从来直到在中国病逝。我觉得他等于一辈子都贡献给了中国。毛主席说过,“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觉得他们都应该属于这类的人。

尹畅:像龙安志他来,他18岁看到的是改革开放。那个时候看到的是革命,看到的是共产主义。

吴伟:是这样。

尹畅:看了斯诺的书,真的就是抛弃一切,到这儿来参加革命,那种人格的伟大。国际主义。

吴伟:就是因为他们这些书才引来了更多的人到中国来,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将来,中国内容、中国主题的图书,应该在全世界的书店里面能够买到。终端的读者想知道中国的情况的时候,他能够通过图书获得这些信息。通过读书,能够了解中国进而喜欢中国。我希望有这样的未来。

编导手记

国务院新闻办,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国务院新闻办,一个既神圣又神秘的宅院。

当得知可以对吴伟副局长进行专访的时候,我内心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猜想。作为一名在政府机关身居高位的女性,她在镜头前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她的办公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她的言谈举止是否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她的谈话内容是否可以既精辟又引人入胜?我们的采访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

这些猜想、这些谜团,在我们刚一迈入她的办公室时就拨云见日了: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吴伟的办公室里,到处可见的是各种书籍,其中,有三本书特别显眼:一本是乳白色封皮的中文版《中国的世纪》;一本是红黑相间的细磨砂手感的封皮,正中一条蟠龙图纹的英文版《中国的世纪》;再有一本是刚一翻开就能感受到现代中国的开放和活力与历史中国的厚重和大气交相辉映的大幅全彩铜版纸画册《中国》。这三本外观迥异的书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编著人都是那个熟悉的名字——龙安志,我们《泊客中国》的老朋友,同样也是吴伟女士的老朋友。这样的一层关系,至少在我心里一下子拉近了和吴伟女士的距离。而且,凑巧的是,我们的采访话题也正是从龙安志引出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的职能之一是筹划和组织对外图书的出版与合作。目前,正在组织和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国内外出版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影响。

时间回到2005年8月30日,凯宾斯基大饭店二楼宴会厅“200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此时初露端倪。现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吴伟女士正在作题为“让图书成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桥梁”的演讲。 “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了解认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中国并不容易……用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来说,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认为大象是软管,摸到腿的则认为是圆柱。人们亲自接触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很权威很真实了,但了解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要了解中国这头大象,图书则是其中最好的方式之一。图书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会场上,中外来宾200多人,从热烈而持续的掌声中,可以感觉到与会者的共鸣。媒体提问时,吴伟和大家坦率地进行交流,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观点,与我们常听到的论坛发言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泊客中国》摄制组一行对吴伟的了解,也是从图书开始的。

吴伟的房间,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书斋。据她自己讲,她的人生履历很简单,读书、教书、写书、编书,这一辈子都在和书打交道,在她的生活里、心目中,图书的的确确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样的感觉,从她对我们节目的鼓励中也可以清晰地体会到。

在谈到这次《泊客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节目”的制作和同步出版的图书时,吴伟这样表达了对两者关系的认识:“电视节目形象直观,声色并貌,可视性强,但是受时间的约束比较大,一旦错过,就很难准确找回编导想传递的信息;书籍则不同,看似没有电视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它耐读,有回味,有想象空间,一部作品的分量,只有捧在手中的时候才能真实地感受到。所以这次你们如果不单单做一个节目,同时配套出版一本图书,应该是一个good idea。”

我们和吴伟的交谈,也始终围绕着图书和出版。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中国产品已经走遍世界各个角落,但文化产品的输出是滞后的,吴伟在各种场合的发言和讲话中,都表达了一种担忧:“文化产品贸易的巨大逆差,阻碍了世界了解中国。明显的事实是,中国每年大量进口图书、期刊以及音像制品,特别是大量购进版权,使得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比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要多得多。这种巨大的反差,除了经济上的影响之外,还会带来一些更为严重的后果。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容易使各国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在合作和相处上有可能发生更多的困惑,走更多的弯路,产生更多的误解,付出更多的代价,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相信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因此,吴伟全身心地投入到缩小版贸逆差,推动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工作中,这其中,也包括邀请外国作者写中国。这里,吴伟谈到了龙安志。

在龙安志还是一位专栏作者的时候,他为一本外文杂志撰稿,这个专栏的名字也甚为有趣,叫作“黑猫白猫”,以介绍中国为主。当同事把这本杂志拿给吴伟时,“黑猫白猫”立刻吸引了她的视线。

客观,这是吴伟对龙安志文章的第一印象。

在和吴伟第一次见面之前,龙安志已经和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先生有过交谈,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多写写介绍中国的书籍的愿望,赵启正对龙安志的愿望表示欢迎,并安排龙安志与吴伟联系。

龙安志提出想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的书,但是为了保证内容的全面和权威,希望邀请在中国“有分量”的人执笔撰写,期待得到国务院新闻办的相关帮助。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渴望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了解一个从历史的河流漂流而来的现代的中国,渴望有一种声音能够站出来客观公正地表述中国的现状。作为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就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龙安志在中国读书上学,在中国搏击商海,在中国撰文写书,在中国做他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龙安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目击者,他有足够的发言权。

龙安志构想中的书名为《中国的世纪》,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外国人的观点,他们认为21世纪一定是中国的世纪。经过一年的准备,由中国八位部长领衔,二十几位外国跨国公司的总裁以及外交官、学者、记者等共同撰写,朱镕基总理在“美国亚洲协会第11届企业年会”的讲话作为篇首的书稿,经过中美双方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变成了精美的图书,《中国的世纪》中英文版,在中美两国同时推出。其时,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朱镕基总理在首发式前接见了部分外国作者。从此,龙安志的名声鹊起。

在我们的采访中,吴伟女士提出了一个很经得起咀嚼和回味的词语——中国梦,“我们现在讲中国梦,外国人也有中国梦。”吴伟觉得这个词语对外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寻梦,更是明确理想和人生定位。

如果说,《中国的世纪》为世人展示了中国的未来,表达了一个国家的理想和信念,那么,《中国》画册为那些对中国充满憧憬的外国人画卷般地展现了他们梦想中的中国。

一翻开这本书,就仿佛开始寻找中国梦。梦的线索是金、木、水、火、土——中国传统的五行概念,独具中国哲学理念,在《中国》画册里,中国梦被演绎成直观形象有质感的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现象。

从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到钢花飞溅的炼钢炉;从丝绸之路的火焰山,到村委选举现场的小木凳;从甲骨文、竹简、活字印刷所代表的悠久文明到电脑排版的信息工业文明和之后的前卫艺术。“金木水火土”不单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纯正演绎,更是具象地勾勒出五行哲学下的中国现代生活。如梦似画的意境,巧夺天工的设计,《中国》画册的创意令人拍案叫绝。

这本画册的创作,吴伟倾注了比《中国的世纪》更多的心血。如果说《中国的世纪》是一次成功的以外国人的手笔“营销”中国,那么《中国》画册则是中国人的哲学与外国人的认知一次完美的结合。而寻找这个完美契合点的漫长过程,是吴伟和龙安志合作的又一次突破。

龙安志最初打算用“风、木、火、石、灵”等元素来结构《中国》,充满新意和灵性,但略显凌乱。为了实现这个创意,吴伟征求各方专家意见,最后确定用“金、木、水、火、土”来结构。看到自己的想法被如此精确地表述,龙安志喜不自禁,兴奋地反反复复背诵这五个字:“金木水火土”。

从2002年出版,到2008年修订再版,六年的时间,读者对《中国》这本画册好评如潮。《中国》画册已成为对外出版的一个范例。

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能够直接读到中国的图书,我们开始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用资助翻译费的形式鼓励外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正式推出是2005年,到现在已经做了三年多。已经资助了近30个国家,100多家出版社,1000多种图书。

“国外的市场很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将来,中国内容、中国主题的图书,应该在全世界的书店里面能够买到。终端的读者想知道中国的情况的时候,他能够通过图书获得这些信息。”这就是吴伟女士的中国梦。

对外出版,在今天不仅作为一个行业,同时也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承载者,正在走向更大的全球市场。而作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吴伟的中国梦已经起飞。

站在2008,回望中国对外出版业。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对外出版业拥抱世界的30年。30年的短暂拥抱,给我们带来了记忆,带来了期待,带来了数不清的数字飞跃,甚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疑问——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从那个封闭的年代到如今这个开放的国度,外国人又是如何从无到有来了解中国并也生发出他们的中国梦呢?这个疑问,就交给吴伟女士来回答吧。

尹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