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泊客中国
7348200000043

第43章 程昕东:艺术与时代同行的三个十年(1)

龙安志:刚认识你的时候,你有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做现代艺术的画廊。其实,人来得不多。那个时候,你选择现代很多很摩登的、突破性的画,让人觉得很刺激。那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跟现在这样一个状态,完全不一样。

程昕东:这个跟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有关系。那个时候,也就是9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处在一种半地下的状态,就是underground。它没有各方面的知识,人们对它也不了解。当代艺术往往处在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那个时候已经很丰富,非常优秀,但是没有公共的空间来展示它们。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力量只能去寻找各种可能性。那个时候,条件也不好。我住在一个四合院里面,我希望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也比较奢侈,四合院就是北京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同时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跟中国经典的建筑结合,去展示一个最当下文化的东西。这之间会有很大的反差。让人感觉到,不同的时代,其实有不同的艺术。

龙安志:对,那时候一个很古朴的、很古老的四合院,但是里面是画廊,很现代化,对不对?

程昕东:是。那个时候跟现在不一样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的艺术市场已经非常火。对我们这种推动者、推广者来说,我们也需要有更大的空间、更当代的空间来展示这些当代的艺术。

龙安志: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那时候现当代艺术是很地下的。有一个叫新兴团体,都是做地下的画画的。那时候,艺术、艺术家的状态,跟社会和整个的中国开放环境,是什么样的?

程昕东: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清理、解决“文革”以后的很多问题。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但是整个社会希望“文革”结束以后,追求各种新的自由度,对艺术圈也是这样。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官方的社会现实主义的套系,很多东西不真实,它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种更个性化的自由表达的机会。1979年到1981年,这几年出现刚才谈到的这批新兴的年轻艺术家,以艺术作为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方式。尽管他们要求的艺术表现方式不是很成熟,有的时候看起来觉得很幼稚,但是他们要获得展示给公众的一个自由,他们愿意到中国美术馆,当时最高级的、官方的美术馆里去展出。当然被拒绝了。他们就拿着作品在美术馆的花园里,在室外,在一个条件特别差的地方,很自由地去展示它。这还是跟整个社会的状态有关系。那个时候,“文革”结束了,人们更多地要求获得更多表现的自由。艺术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

龙安志:80年代过了以后,90年代初,艺术家慢慢开始从花园里出来。那个时侯,艺术家、社会和整个环境是什么样的状态?

程昕东:因为整个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处在开放的初期,突然间进来了很多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这批艺术家来说,完全是新的,他们从来没见过。突然间他们觉得很饥渴,很愿意吸收这些,去看、去学、去模仿,希望也来做这些,就是,西方可能花了100年的现代美术的一些实践能力。毕竟那个时候在中国,美术学院也好,被官方承认的整个美术系统,是官方的美术。你只能这样,有很多的条条框框,你不是自由表现的一种状态。整个80年代、90年代,其实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看世界,不断地来完成体验消化的过程。80年代很有意思,很丰富。尽管在艺术上面,有些东西不成熟,但一下子从4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过世以后,整个将近40年,中国革命的过程当中美术的限制,这个时候被打破了。尤其是年轻的这一代,完全放开了,去尝试各种新的艺术实践,被称为前卫艺术。这个时候,每个人在探索,慢慢就浮现出自己的绘画语言、一些艺术的图示等等。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艺术实践最丰富的时候。

龙安志:在2000年以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变得特别红,而且收藏家在全球都开始拍卖,那个状态就变了。再看艺术家、社会,跟整个开放的关系,你怎么看?

程昕东:这也是中国后来经济改变以后,到这个时期,其实是整个社会已经很商业化了。这个时候,政治问题、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被推到第二线,人们更关注的是什么?消费,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中国当代艺术从当时的革命性、试验性,到现代,就被商业化了,就被市场接受了。人们对它的了解,不是真正对艺术的了解,或者更深层面的了解,而是说它能卖多少钱。因为我们对艺术的品位跟东西一样,是对它价值的判断、认知以后,必须要给它一个价值,你才能去消费它,否则是永远跟你没有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还是很成功的。因为毕竟中国以前的问题,是太贫穷了,这30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向了富裕。这个时侯,人们通过当代艺术去了解当代的中国,因为当代艺术在很多方面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反映。所以当代艺术的艺术价值越来越被发觉。这个时候,国际艺术品市场也就越来越兴旺。中国当代艺术很多很好的东西,都是先被国际上收藏以后,中国才慢慢跟进的。你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以后,物质上满足了以后,你更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这个时候文化艺术就变得很重要了。中国的当代艺术跟中国的整体被人们了解以后,现在这个市场就变得非常地火爆。因为人们越来越想去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想去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毕竟艺术品也是投资的产品,但它是一个高级的精神的奢侈品,因为它对一般人来说是很奢侈的、很贵的,但从这个地方也能看到中国社会的另外一个阶段的变化,商业社会、消费社会的状态。在当年那个时候的精神层面上、成熟意义上,是一种试验的过程,那个时候考虑的是试验,不谈它一个价值。你只想去奉献,一种理想的追求,现在也成为一种文化的消费产品。

龙安志:我觉得在80年代,刚刚“文化大革命”结束,刚刚改革开放,那些艺术家就突然觉得很有自由感,他们要表达他们的意思。后来在90年代“南巡”以后,1992年以后,那些艺术家就开始做一些探索性的东西。其实他们是为了艺术,为了表达一个新的意思。到2000年以后,那些艺术家画画、做雕塑,其实跟政治没什么关系。他们知道西方收藏者都很喜欢买这些东西,价格越来越贵,现在卖很多的钱,昕东,是这样的吗?

程昕东:从历史、从当下、从未来来解释这个问题,每个时期在任何国家,都有当代艺术。关于中国近代历史,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当下就太丰富了。这段历史给艺术家提供了很多素材,他们以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阐述他们对国家、民族发展各个时期的一些不同的看法。中国当代艺术从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后来的2001年,到现在,它各个阶段是不一样的。……...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获得了很多外国的信息,看到中国是处在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大家都在谈全球化,这个时候,中国人面临很多的问题,因为自己生存状态的问题,同时他们刚刚经过“文革”,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而且中国整个的社会在“文革”结束以后,已经变成经济等各个层面情况特别糟糕。幸好中国从80年代初,进行改革开放。对于艺术家来说,当时我们给他们制定的官方的美术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他们要的是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各种艺术家团体,他们在一块儿的时候,就会采取各种形式,开各种各样的画展,在这么艰苦的一个条件下,他们需要随着艺术的理想,以艺术的形式来关注中国的当下社会。后来到改革开放逐步扩大以后,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越来越成功,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中国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但这个时候,艺术家发现原来世界更大。西方近100年来,已经进行了很多的当代艺术的试验,这种试验在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他们是没有接触到的。这个时候,我觉得他们表现得特别有饥饿感,他们也希望来尝试这种艺术试验。因为当代艺术是当下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艺术家他们非常敏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阐述的时候,他们也是身在其中的,这个时候艺术实践相对来说,它的斗争性更强烈,它需要表达的精神、革命的状态很强。2002年以后到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延续到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水平提高,整个社会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关注的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因为政治层面上,很多艺术形态的冲突变得越来越弱,已经变得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恰恰是各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而且在全球化越来越开放的时候,还有一个新的身份的定位问题,都在问:“我是谁?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不仅是满足于在中国这么一个范围内谈资格,而是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来确立中国在未来、在国际上,应该扮演怎样一个角色,涉及到每个人,他在想未来是什么。因为中国100多年来很贫穷,这个时候他们追求的更多地是物质上的。从2000年到现在,这种商业化的成功,艺术家也关注到了,他们用艺术表现形式来批判这种过度商业化,尤其是艺术品市场等等。全球开放以后,艺术品也成为了一种可消费的产品。未来怎么样,我觉得还会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龙安志:这个也是和国际金融的情况接轨,国际金融这几年非常丰富,突然我们面临一个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而且这个经济危机影响所有的国家,也会影响中国。将来中国的艺术会怎么办?是不是会面临一个商业的冲击,或者会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危机下,创意得更好、更突破,你怎么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