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昕东:首先艺术它是一个很个体的东西。艺术家对艺术,我想他考虑的不是商业化的过程或产业的过程,更多地是艺术表现的对当下各种社会现象的一个观察,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艺术肯定会存在。至于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会影响到艺术品市场,但是会不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意?这个时候,我想,艺术家肯定会静下来,他会继续他的艺术创作。至于在艺术市场上很多艺术品,会不会继续产生这么高的价值,我觉得还是有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文化的价值一直为人们所认识,但到什么样的一个高点,这是永远无法预测的,其实这是一个无限制的东西,也是有限制的。在一个相对的时间段里,它是有限制的东西,但是在一个长时间段里,有些东西没有限制,因为有些东西肯定被美术馆收藏了,你出再多的钱,你也买不到这个艺术。因为这段时间的艺术代表了一个时代,任何时代肯定有好的、优秀的艺术出现,因为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东西。未来,我想最起码在最近20年过程中,中国还会继续发展。中国的未来,我觉得不会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就这么断了,不会。因为中国它确实需要,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发展,现在在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金融危机对它的发展速度会有影响,但是它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以停下来的。肯定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也不会减弱,可能在某一个阶段里面,他可能不会花很高的钱去买,但是未来的价值会越来越高。我想艺术不会停下来,中国的发展不会停下来,中国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肯定还会有非常多的好的艺术作品出现。这是可以期待的。
龙安志:中国的艺术和社会是这样往前走。
编导手记
21世纪在亚洲出现一个极为特殊的人文迁移现象,有趣的是,北京则是发射出这强烈吸铁石力波的主要(应该也可说是唯一)城市。这特殊的人文迁移现象,《当代艺术新闻》称它为“专业移民热潮”,放到艺术产业身上则是所谓“艺术专业移民潮”。这个移民潮与40、50年代我们的父母移民到美国、东南亚,有着相当迥异的模式。过去的移民潮,通常都有连根拔起到异地生根开花的打算,这一世代的艺术专业移民潮,则都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些所谓画廊、艺术经纪人、艺术杂志,多数都还在自己的家乡保有本来的画廊、杂志社,可是都同时选择北京来建立新的画廊与单位,也就是把自己艺术事业版图作了相当灵活的扩散,而这些人都具备下列几项特质:拥有非常专业的艺术经营素养、每个人在自己行当中历练时间都够长、对经济指数的概念超过传统艺术产业经营人、眼光锐利、行为内敛、比本地画廊还够本土化,这个新族群完全无所谓“失根的兰花”那种陈腔滥调,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定调在哪里;很明白自己的角色如何转移和扮演;深谙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所以,这波艺术专业移民潮以非常强悍的力量,巧妙地融合北京原本的国际潜质性格,彻底颠覆传统北京给人的安静艺术气息,不管是入驻到艺术聚落或者跳开群聚范围,都与整个环境汇聚成一股生猛有力的当代艺术氛围,带来新的市场冲击与建构新的秩序可能性。
四年时间,北京出现了所谓“798显学”,这个被西方主流媒体称之为“798效应”的热潮,鲜少人真正知道,它是100%来自民间自发性力量所形成的。三年前,以798厂艺术区为主基底的大山子艺术节,挑起了官方与民间艺术力量的对峙,注意焦点模糊了这个地方之所以凝聚的本质;使得外界忽略掉798原来是由艺术家慢慢堆砌出来的样貌,恐怕也误解了官方在这当中根本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事实上,整个798厂区就是很纯粹的租赁关系,不管是画廊或艺术家、单位,都是透过物业来完成承租厂区的关系,它没有所谓官方单位来管理或辅佐这样的机能,它的自主性,完全由里面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工作者自己来捏塑。同时,798所聚集的艺术单位或个人,也最能说明这波艺术专业移民潮的阵头。
而所谓“798效应”,指涉的是一种新型态艺术群聚的模式,它没有任何官方色彩的加入,很单纯就是艺术工作者自己透过租赁方式,为自己所打造的表演空间。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的成功,带动其它艺术聚落的兴起,也拉宽了艺术与民众发生关系的机会。
事实上,798象征一种自主性自由,并不单指视觉艺术这个范畴。以798厂区来讲,它也意味着现阶段北京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在这里,可以是摄影、美术,可以是剧场、音乐、舞蹈、瑜珈,甚至是服装、阅读与饮食,它等于成为生活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个生活态度,彻底颠覆传统对于艺术的刻板印象,大大改革旧中国给人的制化性,也难怪798成为北京继长城、紫禁城之后,游客一定得要来的观光景点。
第二届大山子艺术节所提供的资料显示,798厂区目前有的画廊家数是32家、个人工作室则有41家,拥有海外资金的画廊分别是:日本的北京东京艺术工程、法国的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意大利马蕊乐画廊、意大利常青画廊、台湾帝门艺术中心、英国中国当代、德国空白空间、新加坡季节画廊、韩国Leum画廊、拥有少数日本资金的北京立方现代美术中心。
789厂区中,有一家画廊体质颇为特殊,它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当代艺术建立合作基础,但从90年代到2000年,它却从没有在中国卖出一张画!问题是,这家画廊却在海外卖出很多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一直到现在,它仍旧在海外拥有很难被攻破的坚实收藏家群。它的主人就是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的程昕东。
23年前,他在浙江刚大学毕业,化学系。23年后,他是国际艺术策展人、出版人和经纪人,潇洒游走于国际艺术圈。这人生的跨度,乍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但也正是程昕东挑战人生无限可能性的精彩!
程昕东1963年出生在富裕的浙江安吉,他说自己这代人都是跟着中国革命的洪流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中长大,一直就是三好学生、班长和文体委员,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中学时,还参加万米长跑,成为全国三级运动员。1981年,百里挑一考上大学!在当时重文轻理的气氛下,报考了浙江工业大学分析化学专业。1985年毕业后,他被国家分配到杭州的一家制药厂当科长。这哪是他期望的绚烂生活!于是,他准备报考研究生。两年后,他考上了!径直从杭州跑到了西安,在西北纺织学院读分析化学的研究生。专业虽然不感冒,但那年代要想改变自己命运,文凭的确少不了。谁料在西安,一位法国姑娘爱上了这位不安分的中国帅小伙!而程昕东所在学校正好有和法国的交流项目,有一个学生名额去法国,他再次考上了这名额!……随后,这对新人去了法国。世界有多大,看看才知道。1989年2月8日,他一下火车,看见巴黎满眼的霓虹灯,新生活再次拉开帷幕。程昕东喜欢巴黎,称有“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之感。
初到巴黎,对于一个在火车上才开始学法语的家伙,隔膜彷徨夹杂着兴奋。“那时,我的几乎全部既定思维都成为空中楼阁。我只是一个有着敏捷思考能力的人,但是思考的语境已是全新——我是成熟的身体加小孩的思维。”此后的三四年是程昕东艰难完成人生蜕变的“精神游牧时期”。边学法语,边在法国国际戏剧演艺中心的北方小丑剧场为一个助理导演担任助理,感受巴黎,结识友人。直到1993年的一个契机:法兰西画廊的老板去这个剧场看莎士比亚戏剧,看完后认识了程昕东。巧的是那个周末,法兰西画廊正要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意大利后裔,美国艺术家马克·特·西维罗(Mark di Siviro)举办画展,就邀请了程昕东去参加。开幕当天,法国社会名流几乎都去了!程昕东深受触动:“我很感性,又喜欢艺术。画廊正好是与公众发生关系,又有创造性的东西,还可以把各种社会资源集结在艺术的旗下。这恰好和我以前做的大量学生工作的经验联系起来了。我适合。”就这样,程昕东慢慢开始接触什么是画廊。此后不久,法国文化部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及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法国绘画大师苏拉热(Pierre Soulages)五十年绘画展”。正好派程昕东来中国打前站。程昕东就这样慢慢进入艺术圈。1993年到1998年,他在法兰西画廊工作,游历世界各地,五年里几乎见过了在世的所有艺术大师,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展览的策划与筹备。法兰西画廊是程昕东了解和进入当代艺术的平台,让一个在法国与艺术毫无关系的留学生得以有机会进入到艺术经营的塔尖。
1999年以后,程昕东独立出来,自己创业。他独树一帜的商业理念和运作模式迅速辐射出相当能量。利用自己的跨文化背景,采取双线交叉的“借盘”理论是程昕东的商业理念。中法当代艺术两个板块交叉运作,互借优势。于是就在这个看似荒芜实则肥沃的地带,程昕东努力做,坚持做,十多年的丰富实践逐渐使这片被拓荒的土地开出芳香花朵。
在拥有自己的画廊前,他一条线是以自己在巴黎法兰西画廊的平台辐射开去,积极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拓展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海外市场,另一条线是他充分运用法兰西画廊的国际化经验,将西方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经由上海艺术博览会的隆重参展,介绍到中国。
2001年北京成立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工作室及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后,这个空间更成为一个支点,上述两条线愈加频繁交汇,不仅是“物理”上之碰撞,更有“化学”上之融合。游走于其间的程昕东,深谙“借盘”之道。这么一来一回,他逐步积累难以被攻破的坚实收藏家群,画廊的成功经营便是自然的硕果了。
“现在海外画廊进到北京,都好像乘着降落伞突然降落。但它们可能都不太清楚,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个市场如此火爆,其实已经过好长一段时间铺垫工作了,”程昕东说。93年程昕东就开始将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带到香港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一路下来,他都采取两个板块来做事:一方面他运用自己在巴黎法兰西画廊的经验,将西洋艺术名家的作品经由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机会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则运用法兰西画廊这个点及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机会,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带到海外,两条轴线交叉持股。套句程昕东的话说,“借盘!你必须懂得借盘!”在这样的时间点上,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期,环境对外来的信息极度渴望,过去封闭时期大家对西洋艺术名家作品往往只能透过画册及印刷品才看到,因此程昕东努力地将罗丹、雷诺阿等名家作品带到中国,并且抓准艺术博览会这种人潮较易聚集的活动亮相,所获得的成果自然也是渐入佳境。
与“借盘”理论相辅相成的是他动静结合的运营模式:流动的美术馆+实体画廊+图书出版。动——流动的美术馆。如何实践这个乌托邦概念?程昕东身体力行,用一场场展览、一次次时空变换的陈列,将当代艺术带到各地观众面前,让美术馆的概念真实存在于流动中。静——实体画廊和图书出版,固化“流动”。程昕东在法国有自己的出版公司。他将策划的重要展览及活动均编制成册,以达到“随身携带”的效果。如此有效交流和切实传播,他对东西方当代艺术互动作了扎实的推进。程昕东还说,北京和巴黎是他的两个据点。但是两个点只能成一条线,三点才能成面。他的第三个点,就是在全世界游走。
2004年11月13日,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I)在北京798艺术区成立。2006年3月18日,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II)在北京酒厂艺术园落成。2006年9月16日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III)在798艺术区开幕……
程昕东越来越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尹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