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泊客中国
7348200000047

第47章 张谨:看好中国长远市场(2)

张谨:我还是偏向乐观。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还是非常有弹性,我对我们的企业有信心,但是短期的话,确实是非常大的阵痛。美国消费群体,也非常理智,哪个东西质量好,哪个东西便宜,他一定会去买。那么中国的南方企业,如果它有非常好的质量,而且它的价格也是非常有竞争性的,我相信美国的老百姓或者世界其他地区的老百姓还是会买的。强者会更强。那么有一些低附加值、非常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最终会倒下,这也不一定是坏事。这是一个所谓市场竞争的结果。

龙安志:有的时候真正的商人,是在江湖里,在生存的环境里斗争过了,看问题更明白了。如果你是中国金融界的领导的一个顾问,你会告诉他们怎么面临这个危机,应该怎么做?

张谨:中国可能碰到的更多的问题呢,是因为金融危机,美国市场的需求、全球经济的疲软给中国带来的实体经济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很多的行业,一直是上扬性地发展,总体来说,大家对风险的认知还比较欠缺。那么一味地投资、一味地扩张,到最后借了很多贷款,帮助他们做一些非常低附加值的出口,特别是这些生产型企业。所以我相信大家也在加深对风险的认知,我相信这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我们实体经济,大家更要了解和学习的,对我们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龙安志:在这个环境里,你下一步准备投资哪一个方面?

张谨:我们现在主要的业务是帮助中国的中小型、成长型的民营企业到境外去上市。当然整个资本市场是处于过渡时期。在美国,从6月份到现在,一个IP都没有;那么伦敦的市场基本上也是停顿。香港的市场,我们都知道,很多民营企业排队上市,现在都已经停滞。大家都想要知道的问题是,这个市场要关闭多久?什么时候会复苏?什么时候会回来?希望在三到五年吧,我们仍旧发展,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民营企业可以到境外去上市。如果这个市场非常疲软,就希望他们能够度过这个冬天,我们也同样可以度过这个冬天。

龙安志:我有一个方案,我自己投资的。现在很多人投资股票不行,各国的国债也有风险。所以我现在投资一个低风险、高海拔的项目,我买西藏的房地产。你觉得这个投资怎么样?

张谨:很好,我们可以谈一谈。

编导手记

保荐人(Sponsor),即企业上市的推荐人,一家企业要想在创业板上市必须要有保荐人的推荐。

保荐人的职责就是协助上市申请人进行上市申请,负责对申请人的有关文件做出仔细地审核和披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荐人在公开、公平、公正、规范、自愿的原则下在核准的范围内从事业务,不得擅自超越业务范围、业务权限。

这次的被采访人,张谨,就是一名从事“保荐人”职业的证券公司董事长,益华证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家。

英国益华证券,是一家在英国注册的为中国企业到英国硬板上市的保荐人,专注于AIM市场的实践和保荐人制度,成功地运作了很多国内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

张谨先生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上海,才思敏捷的他在70年代末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最早一批受益者。1979年张谨随家人移居美国,并就读于沃顿商学院主修金融,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赴美就学及工作的中国留学生。由于受邓小平同志“92南巡”后中国改革开放加速挺进的影响,张谨先生在1997年放弃了在纽约的工作机会,举家搬迁回国,加入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海归队伍,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提及留学、旅美,而且还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这应该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光宗耀祖的事情。

但是,对于张谨却是完全另一种回忆。

1979年之前,中国的大门虚掩着,很多国外人以好似从门缝里偷窥的方式好奇地使劲瞄着这个奇妙的国家,却因此而得出很多一知半解的概念。

贫穷、落后——并不是对中国的唯一认识,那时在很多老外看来,中国简直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国家。张谨一开始到达美国就遭遇了这种刻骨铭心的尴尬。

1979年,张谨来到夏威夷。

身边的美国人惊讶地望着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神秘的中国人。在他们看来,今生有幸看到中国人来到美国,也是种奇迹。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张谨是如何从中国来到美国的,张谨在洋人们错愕的目光的包围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是游泳游过来的。”张谨自嘲道。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些洋人稍一惊讶,接着居然都相信了。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很有可能。

自1978年中国政府派遣和允许中国公民到海外留学至今已有30周年了。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走向世界。仅此30年时间内有如此多的人出国留学,其规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人不只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

中国留学生已学成回国效力者也蔚为大观,到目前为止,回国者数十万人——他们被这个时代赋予了一个新的称谓:海归。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各行业中奋发突进的一支生力军,同时也成了中国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并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作为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张谨同样也是较早的一批海归。早在“海归”这个词语诞生之前的1997年,张谨踏上了归途。

作为当时沃特商学院里面唯一一个中国学生,张谨回国的决定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他身边的朋友诧异地望着他:“Are you crazy?(你疯了?)”他们不能理解张谨为何不选择去纽约发展,或者为了接近华人环境,至少应该以香港为跳板。

张谨觉得这是中国千载难逢的一次历史契机,而自己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规划,都应该立足于中国,没有理由不尽快回来。

张谨已经作好了准备。

1997年的归途,并不是张谨在留洋后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而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回国出差,其间的所见所闻坚定了张谨的回国信念。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输出结构,我们可以简单分为三类:原料输出国、商品输出国、资本输出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在从原料输出国到商品输出国的转变。在那段时期,活跃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维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建设的投资环境也在孕育着无法抑制的巨变。一方面,刚刚经历敏感时期的中国大陆正在试图扭转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的低谷,但出于对政治风险在投资稳定上的担忧,数以千计的跨国公司和投资机构还在一个问题上摇摆不定:到底要不要来中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满地,改革道路上掀开了新世纪。那些放胆投资中国大陆的港台集团、跨国公司,不但享受了极为宽松而优厚的政策倾斜,而且大陆的巨型市场潜力让这些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而在一些地方,创业板面悄然兴起,概念性投资滚雪球般地积累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财富。

这些现象,张谨看得一清二楚。

也就是从那时起,张谨决定在金融资本市场和招商引资环节大展拳脚做一番文章。“有人问我说,你要不要,你觉得我们是不是要到中国来做投资,我觉得他已经是比较落后了,再问这个问题比较愚蠢了。那些问题,是在90年代初,大家还在问的,到了90年代末期,大家都知道,你一定要设法去。It is not a matter of whether, it"s a question of when and how. 不是说你是去不去,而是说什么时候去,怎么样去中国,做投资也好,开拓这个市场,所以这个差异是非常非常大。”张谨的这番话,也是很多最初的投资派海归的心声。

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了从商品制造市场到资本流通市场的漫长转轨。而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在转轨初期,中国证券资本市场经历了长达四五年的超级大熊市。而盲目性的投资增加了很多高风险低附加值的资本漏洞。

与此同时,很多中国本土的概念性创业型中小型民营企业亟需资金支持,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过渡期,“钱”成了最值钱的东西。资本从哪里来?!

张谨,现在正是这些企业的“财神”。

在国内工作以及创业的同时,他见证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融资及上市的整个过程,并使益华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企业在英国上市的第一保荐人。

他成功地运作这些企业到境外上市,在伦敦、在巴黎、在纽约,在境外市场凭借中国优势融资。虽然境外的风险回报率略低于中国大陆,但是正是张谨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在市场疲软期,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寒冬。

2008年益华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获得了由英国女王亲自颁发的“2008年度中英国际合作最佳企业”大奖。

中国漫长的资本流通市场的转轨过程,充满了曲折。乍暖还寒,在经历2006—2007年的牛气冲天后,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伴随着2008年初的那一场雪直降冰点,而伴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波及,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寒武纪。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张谨和他的团队将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答案?中国资本市场的希望,又在何方?

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