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大的校长们
7350000000018

第18章 蔡元培:一代宗师开先河(1)

生平概况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1885年考取秀才,1886年设馆教书。此后,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由于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12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另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即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早年的教育活动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从1840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前思想的酝酿时期,西方各种思潮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近代中国出现过各种救国口号,如实业救国、外交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蔡元培信奉的是教育救国的思想,并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思想的实践。他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从教育这个根本方向着手培养一大批革新政治的人才,中国之所以落后,其重要原因是军阀、政客、士兵受教育较少。

蔡元培早年跻身于仕途,1892年在会试中金榜题名,被录取为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这时的蔡元培在科举的仕途上到达了最光辉的顶点,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十分赏识蔡元培的才华,不久他被授为翰林院吉士,后又升补为翰林院编修。然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蔡元培的思想带来很大的震动,他感到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开始倾向于改良主义的思潮,潜心于研究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设施,以寻求救国之道。

为直接博览外文书籍,他开始学习日文、英文,对西学达到热烈程度,通过研究他认为要革新政治必须从教育入手。康梁变法失败后,他总结了教训,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干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代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蔡元培找到了他的救国之路,也形成了他教育救国的思想,随后他便投身于教育救国的运动中。1898年秋,蔡元培抛弃了世俗所称羡的功名前程,托病请假南下从事教育,开始了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

1898年冬,他被好友聘为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开始了当时的新式教育活动。当时的绍兴中西学堂分为三斋,即相当于今天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也分为中学和西学,大部分属于文科,蔡元培到校后就开始在傈程上进行改革,加强外语和自然科学课程.在学校教员新旧两派的斗争中,倾向新派,支持新派所倡导的进化论,提倡民权、女权思想,他的做法招致地方顽固势力的忌恨,他不肯向顽固势力妥协,就辞职离去。后又到附近判山书院任院长,对这个旧式书院充实新学,倡导科学,培养学生兴趣;后因学梭经费因难,改革无法迸行,又再次辞职。以后又与去临安、余杭等地为绍兴的侨农办了一所小学,在杭州筹划将某书院改为师范学校。由于旧势力的反对阻扰,也没有办成,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蔡元培教育救国兴办教育的尝试时期,他感到了办学的困难,了解了当时中国教育的状况,看到了新旧思想斗争的激烈,也坚定了蔡元培的斗志。

1901年4月1日,他创办杭州方言学社,并在开学的演讲词中说:“乌呼,我国苦专制久矣,诚以诸君宗旨之正而引而申之,韦而充之,以灌输立宪思想与国民之脑中,则政体改革之机,必有影响于是者。”他指出:“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则乌得不于是加之意焉。”他主张以教育来培养入高尚的人格,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达到对社会的整体改造,使人能具有安分乐道的志趣、独立不惧的精神,在保存固有文化的同时,创立新的文化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

1901年8月,蔡元培被聘为上海南洋公学特班的教授。南洋公学是今天上诲交通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6年,这所学校在当时是最新式的学校。特班举行了两次招考,共招收高材生42人,他们都是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青年、“拟芒以经世之学,而拔其尤,保送经济特科。”蔡元培任当时特班的总教习,除了教课外,他还负责管理学生。在特班他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新的授课方法,规定学生半天学习英文和娄学,中间还安排体操课,其余半天留学生自学。他还亲自修订课程供学生选学,规定每个学生阅读课程中名篇写出札记,并每天对学生的札记进行认真批改.每个月还要学生做命题作文一篇,也由他亲自批改,每夜里还召集两三个学生谈话,交流学习心得或谈论对当时时局的看法,黄炎培回忆说:“全班四十二人,隔十来日得聆训话一次,入室则图书满架,吾师长日伏案于其间,无疾言,无温色,无倦容,皆大悦服”。

在课余时间他还教学生如何学习国文,并要求学生讲好普通话,他说:“今后学人,领导社会,开发群众须长于言语。”他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演说、辩论,他自己从旁边对学生进行指导。他还劝导学生学习日文并亲自为学生上课。他说:“今后学生须具有世界知识,世界日在进化,事物日在发明,学说日新月异。”课外,他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提倡民权,开发民智,启发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大事,“使青年自培其开发群众之才,一人自觉,而觉及人人,其所诏示,千言万法,一归之爱国。”

1902年夏,蔡元培去日本游历,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在日本东京,他遇到了被日本驱逐的吴稚晖,遂同吴回国,放弃了预期的游历。吴稚晖是原南洋公学的教员,因支持学生组织卫学会,提倡师生共同治理学校,被南洋公学校方反对,开除了学生十多人,吴也气愤辞职,并率开除学生赴日学习。学生多想学习陆军,清廷驻日公使不许,吴带着学生静坐抗议,遭到日本警方拘捕,后虽释放却限期回国。吴身怀绝命书投河抗议,蔡元培则大力营救,救起后押送回国。1902年11月14日,南洋公学又爆发了“墨水瓶事件”,蔡元培辞职。这次学生运动拉开了新式学校反封建的序幕,蔡元培在当时利用他的影响支持学生运动,促成了首次学生运动的顺利进行。

早在1901年冬,蔡元培就发起准备创建一所女校,在当时背景下创办女校在社会上有较大阻力,因为有悖于封建礼制。第一次集会在蔡元培家中举行。蔡元培的夫人黄仲玉也到会参加。由于各方阻挠,女校到1902年才办成,定名爱国女校,蔡元培创办女校的目的是使广大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享受应得的教育权。蔡元培除负责管理学校外,还为许多高材生讲课,他讲授世界各国的革命史,即“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力根本”,“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其所渭爱国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为解决南洋公学退学,蔡元培沿用爱国女校之名,创办了爱国学社,1902年11月26日爱国学社在上海正式开学,蔡元培被推为学社总理。在办社初期,经费十分桔据,其长子身患重病,他也无暇照顾。长子病故,他委托朋友办理后事,自己前往南京去筹措经费,其高尚无私的精神感动着世人。

学社教员讲课都是义务性质,生计全靠别的经济来源。蔡元培亲自讲授伦理课。不久学社还与当时的革命报《苏报》建立合作关系,蔡元培还轮流为《苏报》撰稿。学社内倡民主、自治、自由,还收留了响应南洋公学学潮退学的南京江南陆师的学员,蔡元培还通过电报、报纸支持杭州求是大学的学潮运动,与章太炎等组织演说会,宣传反清活动。是时,爱国学社几为国内唯一之革命机关矣。由于清政府查封,爱国学社遭解散,蔡元培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开始着力于革命活动。

“五四”前主持北大校务时期

1916年9月1日,蔡先生在法国收到北京教育总长来电,说“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他立即在10月2日离开欧洲归国。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的校长,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在北大正式就职,开始了一生最具建树的高教改革。他根据多年在国内办教育的经验与两次游学德法取得的认识,将二者有机地给合起来,从北大的实践出发,从根本上推行多方面改革。顾颉刚回忆悦:“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来北大,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并“着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来代替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主义的腐朽东西。”

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他的许多知心朋友就劝他别去担任此职务,当时的北大大腐朽,如治理不好会毁掉他的名声,但孙中山却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教育”。最终蔡元培还是进了北大。

在当时的北大,官僚习气的浓厚、意识和观念的陈旧、生活作风的腐朽弥漫着校园。大多数学生都是京官及外官候选,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北大被视为科举时代的翰林院,教学质量很低,学生对专任教师都不欢迎,认真的教员就会遭到学生的反对。至于教员,一些教师原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架子却特别大,有的教师不容许在学校内有新思想,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进行吃喝嫖赌等不正当消遣,部分有钱的教师和学生生活靡烂,是妓院的常客,真可谓乌烟瘴气。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从进入北大校园就开始了,“他到校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一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吃惊。他倡导民主作风,最重要的在于他对各种学术、各种思想的兼收并蓄,也在于他确能使学有专长的学者,办事有创造性的干部,在他的领导之下,发挥才能,施展抱负。关于校内事务,他尽量让大家发表各自的意见,提出方法,做到民主办学。另外,还创制了各种会议制度,如校务会议、教务会议。教授会议等。在对待封建专制文化上,蔡元培采取批判的态度,以达到改革的根本目的,他认为“所谓‘以孔教为国教’者,实不可通之语”。

上任伊始,蔡元培就强调在学校内重学术研究。蔡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他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在学校内,他则大力扶植各种学术政治社团,培养学术研究、思想辩论的风气,此外在学校领导体制、学制及课程上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这些使北大向现代化迈出了最坚实有力的一大步。

为贯彻教育救国方针,蔡元培首先“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由于旧北大文科顽固守旧者较多,故整顿工作,先从文科入手。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后,迅即访晤陈独秀,请其出任文科学长。随即聘任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为教授。他们和原在北大的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一起,致力于文科的革新,“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除上述数人外,文科尚有陶孟和、顾孟余、陈大齐、杨荫庆、钱秣陵、杨昌济等教授,也热心于哲学、英文、德文诸门的改革。理科教授,也都是饱学之士。法科方面,虽尚无人讲授比较法之类的课程,但已有马寅初、高一涵等专任的教授。他们绝大多数,都年在三十岁左右。其中,胡适、刘半农、年仅二十七岁,最小的年仅二十四岁。

蔡元培凭借这批英年才俊为骨干,依靠他们带动全校,共同努力把腐朽的“官僚养成所”朝向昌明学术的最高学府推进。蔡先生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在兼容并包原则下,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而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不同的守旧学者,仍延为教授,展其所长,对他们一视同仁,绝不歧视。例如辜鸿铭,留学欧洲多年,辛亥革命后,仍留蓄长辫,表示效忠清室,但他精通英、法、德及希腊语文,于英国文学深有研究,仍请他讲授《英诗》。又如刘师培,曾参与反清革命,后变节为清探,又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但刘于国学造诣极深,故仍聘他讲授《中国中古文学史》。

蔡先生还不拘一格选拔与培养人才,二十四岁的梁漱溟,中学毕业后自修哲学,蔡先生看到他所撰《究元决疑论》一文,认为是一家之言,即聘为北大讲师,讲授《印度哲学》。和梁同龄的毛泽东,刚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到北京襄办留法勤工俭学,急需就业,蔡先生就通知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让他当上图书馆助理员,得以博览北大藏书,“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对于学术水平低下、教学态度恶劣的原有中、外教员,一律按约解聘。一个辞退的法国教员向法庭控告,但有合同为凭,他的无理要求全遭驳斥。英国教员克德莱等被黜退后,鼓动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亲自到校,要求续聘,也遭拒绝。

北大原是文、理、法、商、工五科并立,没有重点,蔡元培大胆改革北大学制。他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法、医、农、工、商等科分别成为独立的大学之新规定,对北大各科做了整顿,例如扩充文、理两科专业、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商科并入法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