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大的校长们
7350000000021

第21章 蔡元培:一代宗师开先河(4)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北大师生组织沪案后援会,致电蔡元培,谓“沪汉事件,英、日诬我排外及赤化,亟须辩证”。蔡先生除复电建议速告“外交当局责成驻外各公使分别交涉”外,特撰《为国内反对日、英风潮敬告列强》的长篇论文,详述此次风潮的远因及近因,应由日本及英国完全负责。然后,针对列强在五卅惨案中的三种误会,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地具有说服力地进行分析和辩解。此文译为英、法、德各种文字,在欧洲各国的报纸、杂志上发表。

1925年7月20日-28日,世界教育会联合会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第二次大会。中华教育改进社推蔡元培为代表出席,虽未能专程前往,但撰有论文《中国教育之历史与现状》一篇及提案两件,交陈剑携往宣读。蔡元培还应世界学生基督教联合会之请,撰著《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一文,以北京大学为例证,实际是他改革北大的总结。蔡元培在欧洲期间,曾为北大师生及其他人士的著述撰写序文。他对北大校内学术研究工作异常关注。1925年秋,一再致函蒋梦麟,告以“俄京科学院各种印刷品,多关于回纥、蒙古、吐火罗、突厥之研究。现在俄政府正与我国修睦,……且加拉罕正在俄京,可请助力,请乘此机会,索取该科学院出版物全份”。蔡元培对东西文化交流,随时不忘推动。

1926年冬,奉系军阀张作霖,逐步攫取北京政权。翌年夏,张任陆海军大元帅,以国会参议员刘哲为教育部总长。1927年8月6日,刘哲呈请“将京师国立九校改组归并,定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张的大元帅府即“着教育部……妥速办理”。该京师大将原北京九所大专学校合并改组为文、理、法、医、农、工六科,及师范、商业、美术、女子第一、第二等五部。其文、理两科,即就原北京大学之文科及理科改组。北京大学原有法科,本拟并入旧国立北京法政大学内,遭到反对,遂独立而为该京师大法科之第二院。刘哲自兼该京师大校长,教育部任次长的林修竹兼该京师大法科学长;清末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监督的江瀚任文科学长;原北京大学数学教授秦汾任理科学长。

9月20日,京师大举行总开学典礼,刘哲讲话,宣称他的“办学宗旨”,首要者“即保存旧道德”。由于奉系军阀暴虐统治,北大及其他各校教授纷纷南下,留京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刘哲于是延揽一批昏庸官僚及钻营之徒来滥竽充数。这些人不学无术,师资低劣,学生不得不“修函拒绝或当面讽刺”,或“要求学校更换”,或“全堂故意缺席”。

该京师大设校务会议及教务会议,但成员均不经全校教授互选,而是按所任职务奉命出席。“校务会议议定事项,关系重大者,……呈请教育部核定。”其职权极为有限。这和蔡先生苦心经营而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治校制”毫无共同之处。刘哲等对蔡先生在北大首倡的男女同校制,极为不满,打算将男女学生“彻底隔离”,因事实困难,迟未实现。但他还是下令“男女要分座听讲”。以蔡先生为首的原北京国立各大专校长对学生和教师爱护备至。在五四运动中,在反对中日直接交涉中,为被捕学生奔走营救,尽力保释。而刘哲则不仅为虎作伥,还在校内实行恐怖统治。

早在该京师大成立之前,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已将北大教授李大钊等师生二十人杀害。该京师大组成开学后,9月28日,又将北大教授高仁山等师生多人逮捕,并于1928年1月15日杀高于天桥。5月24日,蔡先生在南京发起并主持追悼高仁山烈士死难的大会,他报告高为国牺牲的事略,“并忠告后死者之责任”。1928年6月3日,北伐军兵临城下,刘哲继张作霖之后,逃离北京。该京师大文、理、法三科原北京大学学生立即与母校教职员一起,接收原北大的第一院、第二院及第三院,并开展复校运动。北伐军抵北京后,不久改称北平。

6月8日,大学院长蔡元培在国民政府第70次会议上提出,国府已定都南京,京师大学之名不能沿用,拟请仍名北京大学。但易培基委员却提议任蔡为中华大学校长,未到前以李煜瀛(石曾)代。决议:“京师大学改为中华大学,任命蔡元培为校长,未到任时,以李煜瀛署理。”6月19日,蔡先生在国府第73次会议上,提请辞去中华大学校长兼职,推李石曾充任。“决议:照准。”9月21日,国府第95次会议时,李石曾代表大学委员会提请改中华大学为北平大学区,当即决议: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改中华大学为北平大学”。北大学生立即具呈国府,反对北平大学区制,要求按江苏大学区内同济、暨南、劳动三大学独立之成例,保存北大原有校名及组织,直属于中央最高教育机关。并一再呈请“立派蔡校长元培先生来平,主持校务”。

李书华、李石曾于11月3日、20日先后到达北平,将原北京国立九校及天津北洋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工专、河北法专等校合并改组为文、理、法、工、农、医、艺术、师范8个学院,文学院拟设在原北大第一院,理学院拟设在原北大第二院。11月29日,原北京大学学生一百余人为恢复校名及组织,到怀仁堂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请愿,二李均不在,学生将门窗器具捣毁。12月1日,平大文、理、法三院负责人,由军警会同前往原北大第一、二、三院接收,北大学生集合三百余人,分赴各院把守,阻止进入。军警及接收人员各自回去,未再前往。

蔡元培闻讯后,立即发电慰问李石曾及李书华,并与蒋梦麟联名发出长电,对原北大学生进行劝诫。此时,北大复校学生代表到南京,面见蔡先生与蒋梦麟、陈大齐、余文灿等前校长及各前代理校长。李石曾亦由平南下。于是请吴稚晖出面调停,议定:校名用“国立北平大学校北大学院”,原文、理、法三科称第一、二、三学院,又称文、理、社会学院。其英文校名不变。经费仍按从前北大最高预算支给。上述办法,经北大学生全体大会通过接受,风潮遂告解决。

1929年8月6日,行政院第32次会议议决:北平大学区的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大师生立即电请教育部从速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并推派教职员代表、学生代表会同南京北大同学会代表邀请蒋梦麟、陈大齐同到上海,恳切劝请,始获同意。他于9月2日发出三函,一致北大教职员,一致北大全体学生,一致南京北大同学会,告以9个月之后,到校办事;“最近九个月,敬请陈百年先生负责进行。”惟于致北大全体学生函中,特加一段话:“希望诸君特别忍耐,……对于学校当局,设身处地,知其难处,勿轻发无责任之言论,以取快一时,而妨碍全局。至于校舍之扩张,经费之筹画,诸君即有所见,亦可条陈于学校当局,……诸君决无直接行动之必要也。”

1929年9月11日,北大举行开学典礼,到会教职员、学生500余人。代理校长陈大齐在开会词中略谓:“前之希望蔡校长回校、及恢复校名,今已达到目的,惟当此际不要过事乐观,须努力探求学识,冀保过去荣誉。”北大原国文系主任马裕藻、原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因曾被学生会攻击,均愤而请辞。蔡元培闻讯,迅即致马、朱各一函,告以“前晤学生代表时,曾剀切劝告,彼等亦以为然。……愿先生不咎其既往,勿再耿耿。……务请慨然允任……系主任,协力进行”。马、朱二人接蔡函后,并经校内负责人及各该系学生挽留,均允复任。

11月14日的评议会会议,审议各行政委员会的委员长及委员。从此,蔡元培奠立的“教授治校制”得到了认真的恢复。1929年12月17日,为北大创立三十一周年,蔡元培未能北上参加纪念活动,特为《纪念刊》撰写序文,提出应注意两点:“(一)要去尽虚荣心,而发起自信心。——有一部分的人,好引过去的历史,北大的光荣,尤以五四一役为口头禅;不知北大过去中差强人意之事,半由于人才之集中,半亦由于地位之特别,盖当时首都仅有此惟一之国立大学。……今则首都既已南迁,……北大不过许多大学中的一校,决不宜拘于已往的光荣,妄自尊大。要在有日进无疆的自信心。”“(二)要以学术为惟一之目的,而不要想包办一切。——以前,在腐败政府之下,服务社会者又不可多得,自命为知识阶级的大学,不得不事事引为己任。今则正好乘党政重任尚未加肩的时候,多做点学术上的预备。所以应守分工的例,不想包办一切,而专治学术。”

北大各系学生拟出《北大月刊》,函请蔡先生撰写发刊词。他当即致函陈大齐,认为“既以北大名,应由学校当局负责主持”“或由学生自出杂志,而不用北大名义。……此事未可放任,请注意”。陈将此函提交评议会讨论,曾决议由教职员及学生代表组织委员会,但意见未能一致,学生遂召开大会,决定将《北大月刊》改名《北大学生》,仍由同学自办,创刊号于1930年5月出版。蔡先生对于北大各种社团,特别是有关美育的社团,关怀备至,闻悉新组音乐研究会敦请杨仲子、刘天华等名家为导师,未获首肯。他立即分函杨、刘等人,请其“允任导师,以广布乐术”。杨等得蔡函后,即接受北大之聘,分别担任钢琴、琵琶等讲授。

1930年4月11日,北大评议会召开会议,第(二)项议案为,“蔡校长来函,……主张无需改办高中,即以停办预科所省之经费,移用于研究所,本会一致赞同此项意见。议决:不办高中,并不设补习班”。蔡先生这封信是复陈大齐的,云:奉“惠函,以教部训令,自本年起,停招预科学生,如有困难情形,可附设高中云云。征弟意见,弟以为预科生当然停招,改办高中,亦可不必。北平中学颇多,……所急需而尚少者,大学之研究科耳。……今若乘停办预科之机会,而即以预科所省之费,移用于研究所,则预定之计画,似不难次第实现。总之,吾人为北大发展计,与其求诸量,无宁求诸质;与其普及,无宁提高。……如承先生赞同,请提出评议会。”法律系教授何基鸿,被选为北大教务长,但何拟摆脱行政事务,辞谢连任。蔡先生迅发一电,谓“执事当选长教务,闻之欣慰,敬请慨允就职,以慰群望”。在蔡先生电劝及校内同人挽留下,何仍允续任。在北大追随蔡先生多年的徐宝璜教授,突于1930年5月29日在北大授课时晕厥去世,终年仅37岁。他深感悲痛和惋惜,特撰《徐伯轩行状》一篇,详述徐的生平,永留纪念。

1930年9月19日,国务会议第94次会议议决:“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辞职,照准。遗缺以陈大齐代理。”这是由于国民政府取消校长遥领办法,不得不辞,虽经北大师生多方挽留,无法复任。于是,北大评议会于12月6日召开会议,“(一)议决:研究院章程第三条,修改为‘本院设院长一人,综理院务,或由校长兼任,或由校长推举经评议会通过聘任之’。(二)代理校长提出聘请蔡元培先生为本校研究院长,议决通过。”从此,蔡元培便以研究院长的名义和北大保持关系。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前后12年多,但亲自在校主持校务的时间,不过5年半左右。尽管为时不长,但他在北大所奠立的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由此而形成的北大精神,却一直绵续下去,影响久远,而且远远超越北京大学一校的范围。可以说,在世界大学中,以一个校长身分,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