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之谜
7350300000027

第27章 扑朔迷离的战争之谜(1)

1.滑铁卢拿破仑惨败之谜

拿破仑代表着一个神话,同时他也能够创造神话。1815年3月,眼见已经“大势已去”的拿破仑居然创造了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他率领1000余名士兵偷渡回国,沿途守军纷纷重新聚集在他的鹰徽旗下。没有激烈的战斗,没有血流成河的景象,不费一枪一弹,在短短19天之内从地中海到巴黎,赶走了波旁王朝,再度称帝。这就是神话般的拿破仑!

也许只有拿破仑自己知道,这只是严酷考验前的一点安慰而已。整个欧洲对他这一次的突然出现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打击,他要面临的将是一场近在眼前的严酷的战争。在维也纳开会的同盟国一派哗然,他们立即放弃了彼此间的争吵,再次联合起来,并宣布拿破仑为“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人类公敌”,将不受法律保护。3月25日,英、俄、普、奥、意、荷、比等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决心彻底打垮这个科西嘉怪物。他决定要先下手为强,拿破仑异乎寻常的充沛精力和他高效能的组织天才使其在短短的日子里组织起一支帝国大军。但是他做了一个后来是否感到过万分后悔的决定,苏尔特元帅任北方军团参谋长,苏尔特虽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指挥官,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曾有着卓越的贡献,但他的个性却是疏懒而无条理,并曾两次败在威灵顿手下。

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就有了迎来了接下来的滑铁卢战役。

1815年6月14日,拿破仑入侵比利时,利尼之战开始,这也预示着他与整个欧洲的战争开始了。

6月17日傍晚到18日清晨,拿破仑带领军队向高地进发,他与威灵顿之间的一仗打向了。威灵顿把阵地设在布鲁塞尔以南约22公里、滑铁卢以南约3公里处的一片丘陵地带上,圣杰安山高地为主阵地,从那里可以俯视整个战场。阵地右翼的霍高蒙特别墅是威灵顿防御的重点,他在这里使用了英国近卫军。当时拿破仑大约有7.2万个士兵,威灵顿有7万。拿破仑和威灵顿都在等待援军的到来,前者等的是元帅格鲁布,后者等待的则是布吕歇尔。

法军继续着对英国军队左翼的进攻。一个半小时后,拿破仑发现在东北方向约10公里以外的一片树林边上,有一块黑压压的东西。接着,所有的望远镜都看见了这块东西。苏尔特说他已看清楚了是部队,大家马上认为是格鲁希来了。遗憾的是:来的军队是布吕歇尔而不是格鲁布。布吕歇尔从格鲁布的追击下逃脱并且绕过法国元帅的视线赶到了这里。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想到撤退,他认为格鲁布应该会很快到达。

很多的法国骑兵死在了战场上,场面异常的惨烈,但剩余的士兵们毫不因此恐惧。

下午18时30分,法军右翼突然传来了一片呼喊声和射击的轰响声。原来,布吕歇尔率领的3万普军打退了前去阻击的法军,赶到了战场。这时的拿破仑依然相信格鲁布马上就能赶到,所以他仍旧带领着近卫军向前猛攻。大批英国骑兵冲冲了过来,近卫军伤亡十分惨重。这个时候的拿破仑仍在等,格鲁布仍没来!

排成了方阵的近卫军一面抵抗着英军的进攻,一面保卫着拿破仑慢慢撤退。离开了滑铁卢后,拿破仑得知几十万英军主力已准备向法国进攻,而几十万俄军也咄咄逼人,即将到来。这一连串的失败让拿破仑彻底绝望了。格鲁布迟迟未到毁灭了法国军队。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是一个永留纪念的会战,它是身经百战的拿破仑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

滑铁卢的惨败,使得拿破仑对未来充满了绝望。然而事实真如人们所言:滑铁卢战役的惨败完全在于格鲁布元帅的迟到吗?如果格鲁布元帅没有迟到而是准时到达救援地点那是否又意味着拿破仑会一如既往地雄霸欧洲呢?

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我们只有到纷繁的历史中去找寻答案。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真的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我们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过的历史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传说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中,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军把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忍辱求和。从那以后,越国成为吴国的臣国,并受控于吴国。越王勾践像奴隶一般在吴国宫中服役3年,后来吴王免去了勾践的罪,让他回国去了。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越国最终灭了吴国,就是因为勾践这十多年的磨练并实行了各种得力措施。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但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不是真的用‘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激发勉励自己的呢?还是后人在其历史原形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呢?首先从历史典籍来看,在成书年代较早的《左传》和《国语》中,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根本没有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这可是两本史实性较强,很具参考价值的书籍,其可信度以该是比较高的。其次,西汉时司马迁《史记》在《越王勾践世家》中,也仅记载了越王勾践曾经“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而绝没有关于越王勾践曾经卧薪的事。后书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的事。这样看来,尝胆之事,最早出现于西汉的《史记》;而卧薪之事,到东汉时还没有记载。

据研究人员考证,“卧薪尝胆”作为一个成语的首次使用是在在北宋苏轼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而这只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它的内容原与勾践是不相干的。

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倒是曾谈及吴王夫差有“坐薪尝胆”之事,可主人公却不是越王勾践。而且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更有后来的《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也都曾提及这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吴王。但与此同时出现的,由南宋真德秀所著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札》和黄震所著的《古今纪要》、《黄氏日抄》等书中又把主人公写成了越王勾践。可见在南宋时期,这‘卧薪尝胆’一事究竟是夫差还是勾践所做还没有一个定论。

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传奇剧本《浣纱记》,倒是好好渲染了一下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二事。还有同时期的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直到现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但其真实性却需要考证。

另有一些学者指出,越王勾践“卧薪”之事,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中还是有记载的。其原文是“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这其中的‘蓼’是指苦菜(清朝马瑞辰的解释),‘蓼薪’的意思就是说蓼这种苦菜聚集得非常多。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这种说法的结论是:尽管后人误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勾践确实有过卧薪尝胆的行为。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为什么历史上这么晚才有记载?若说是假的,它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这两种说法都有根据。因此,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未解之谜。

3.十字军东征之谜

十字军东征是自公元11世纪末至13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近200年,这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兵员十字架,后来被称作十字军。十字军东征被人们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在1095年后的200年间,至少出现过8支十字军,如果把儿童十字军和其它较小的十字军活动计算在内,则最少有11支,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其中,只有1095年的第一次十字军可以算作是一次成功的东征。

后来几次的十字军在小亚细亚和回教军反复较量,不过,就是没有办法再取得像第一次东征那样的成绩。由于十字军无法夺回耶路撒冷,于是他们把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和第七次(1248~1254年)东征的目标转向了埃及,因为那里是穆斯林势力的一个重要基地。

断断续续进行的十字军东征战不仅给近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受冻、挨饿、生病、阵亡,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成千上万的农民就这样惨死他乡。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的骑士、封建领主和教会教皇却大发横财。整个运动到了后来也完全变质,不但出现基督教徒自相残杀的局面,也演出了“儿童十字军”的闹剧。

十字军东征是有其侵略目的,这是欧洲的宗教势力借反对“异教徒”——穆斯林,夺回“圣墓”和“圣地”——耶路撒冷等宗教口号加以掩饰,来掠夺近东地区的土地和财富的野蛮战争。但是,在政治上,十字军东征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溃;在经济上,十字军东征打开了东西方的商路,促进了地中海沿岸一些新兴城市的贸易繁荣;在文化上,十字军东征让当时落后的西欧人民接触和吸收了较发达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所以说,从多方面来看十字军东征是有着众多意义的。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

4.甘肃小山村惊现古罗马军团后裔之谜

近几年,甘肃境内一个本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好像比中外驰名的敦煌莫高窟还要有魅力,让不少游人纷至沓来,同时也让众多学者接踵而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吸引着这些人的脚步呢?一时间,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在这个神秘的村庄展开。这个神秘的小村庄当地人把它称作“者来寨”,而这里还有一个名字——骊靬。

远远望去,“者来寨”紧紧依靠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下,用黏土夯筑的土坯房构成了整个村庄的全貌,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沙化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原本贫瘠的土地看上去显得更加荒凉,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那么,是什么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呢?

当你看到这里的村民时,你似乎就可以感受到这里真的有所不同了。这里的村民大多都长着棕色或黄色的头发,眼睛也多是蓝色或灰色的,让你不由得产生一种置身异域的感觉。是的,这就是让研究人员纷至沓来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50年代,专门研究中国历史的牛津大学教授果梅尔·杜布斯率先提出骊靬村与罗马军团有历史渊源的说法。

据史学家介绍,公元前53年,古罗马的执政官克拉苏派出5万将士攻打中亚,这支不可一世的远征军最终被强悍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其中只有一支约6000人的军队,血战数十日后突出重围。但这支幸存下来的古罗马远征军却从此一下子神秘地“消失”了,在古罗马史料中,查不到任何关于他们的下落。

而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而“骊”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语,指的就是“罗马军团”的意思,也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于是众多历史学家纷纷推测,骊靬城正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

在《汉书·陈汤传》中也有一段很富有传奇性的记载:公元前36年,陈汤在讨伐郅支的战争中发现一支奇特的军队,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盾牌方阵,使用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御方式。其中所记述的这些战法都是罗马军队的独用战术。有些人认为,这些证据这支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溃退并失踪17年的古罗马残军的最好证据。

在这里的村民还保留着不少古罗马的习俗。比如,当地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并且,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村民们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放牧时,村民们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而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专家们在永昌县县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在今凉州俯永昌县南,本以骊靬降人置县”,这说明骊靬县的设置与古罗马军团的战俘有着密切联系。据史书记载,骊靬县设置在了番禾县南面的照面山下,而对面的山正是与者来寨紧紧相邻的祁连山,番禾县也正是今天的永昌县,这说明史书中记载的骊靬县就设在了者来寨。

难道他们真的是古罗马军团的后裔吗?他们真的和罗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想到要用DNA检验来揭开真相。于是,科学家们采集了甘肃骊千村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共93份血样。但是,兰州大学的遗传学家谢小东(译音)对此表示不宜过度乐观。他说:“即使证明这些人是罗马帝国的后人,也不必然意味他们就是古罗马军团的后裔。罗马帝国版图辽阔,许多军人就地征募。换言之,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

时光荏苒,2000年的时光已随风逝去,令人遗憾的是,为古罗马人而设的骊靬县早已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不复存在,那些骊靬人也没有留下丝毫有关他们的记载,惟独留下的只有他们的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向世人讲述着一个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

5.神秘莫测的“八阵图”之谜

说起智慧高深莫测的诸葛亮,你一定会说“佩服”。他的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像木牛流马之类的发明创造,足以解释为什么当时的人们把他竟若神明。八阵图这种古代阵法也是他的善用的妙招之一,而且以使用的巧妙而着称。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想弄清这八阵图的奥妙所在。在我国各地都有诸葛亮所遗留的八阵图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四川奉节的水八阵。这水八阵就位于长江与梅溪河之间的沙洲上,由64堆石头垒成。石垒高1.67米,十分牢固,几经大水冲击也没有改变位置。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大将陆逊曾被困于阵中,还是经诸葛亮的岳父指点才得以脱身的。但据学者们考证,这里可能只是诸葛亮用于演习排兵布阵而非为实战而准备的地方。

另外在奉节白帝城的东北和四川新都县都发现有类似水八阵那样的石垒,但可能都是演习之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也曾经传说有八阵图,但研究人员未能找到遗迹。

6.纳粹屠杀犹太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