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之谜
7350300000028

第28章 扑朔迷离的战争之谜(2)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后,相信许多人都对其中的纳粹德国对于犹人的大肆屠杀和迫害深恶痛绝,同时也可能不理解。虽然世界历史上种族歧视乃至迫害的例子并不少,但在二战中纳粹德国对于犹太人黑暗残忍的迫害却是史无前例的,更何况在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之后。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这其中的仇恨其实是有很多来由的。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一直持有成见。不幸地是,这种反对犹太人地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意、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指出,是耶稣地12门徒之一地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地仇视。这种宗教感情地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地厌恶犹太人地社会心态。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这其中的仇恨其实是有很多来由的。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一直持有成见。社会政治地潜在力量。

虽然德国历来有歧视和排挤犹太人的传统,然而由排挤转向残无人道的种族屠杀,却是在希特勒上台以后的事。希特勒认为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地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而当时的欧中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在国力衰落地情况下,纳粹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成为了他们地理所当然。居住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较之于其它民族而言,不仅富有,而且素质也高。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希特勒及其党徒们,既感到仇恨,又觉得胆怯。加上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完全处在一种极端疯狂地症状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犹反犹观点不仅有了适当地社会环境,且得以迅速疯狂起来。当然这其中也有希特勒的疯狂病态心理的原因。

在二战中德国先后在占领地如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等犹太人书量较多的国家建立了“集中营”,然后把从各个占领区和仆从国抓到的犹太人成批地运到这些死亡集中营中,送到伪装成浴室的毒气室里杀死,然后焚尸灭迹。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一直持续到德国投降才停止。

关于纳粹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目前仍有多种说法,但都未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所以希特勒这一行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7.二战期间美国制造的三颗原子弹

在很多反映二战的影片中我们都看到过,美国向日本投射的原子弹在日本领土爆炸的画面。从历史角度讲,这一军事行动也从一方面加速了日本的投向。而美国也成为第一个将原子弹用于实践战争中的国家。

从1939年发现核裂变现象到1945年制成原子弹,美国只花了6年的时间。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美国军方就造出了三颗,它们的代号分别是“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大男孩”用于试验被引爆,从16日到21日,杜鲁门连续不断地收到原子弹“大男孩”试验成功的报告。7月30日,杜鲁门总统发布命令:鉴于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无条件投降,美军可在8月3日以后,在天气许可的条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四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特种炸弹。1945年8月6日投到广岛的原子弹,代号为“小男孩”,重约4.1吨,威力不到20000吨。随后杜鲁门发表声明,要求日本赶快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再遭原子弹打击。但广岛的悲剧并没有使日本政府立即同意接受“无条件投降”。8月9日投到长崎的原子弹,代号为“胖子”,重达4.5吨,威力约20000吨。两次原子弹爆炸共造成数十万日本人伤亡。美军在日本投下大量传单,称如日本再不投降,将会遭到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的轰炸,直至彻底毁灭!随后苏联正式对日宣战。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终于颁诏,宣布投降。不可否认,原子弹确实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后来所说,“原子弹决定了日本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

8.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失事之谜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体长154米,宽18.2米,吃水9米,排水量1.39万吨,由两个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深海航行速度可达28节,水面航行速度超过19节,续航能力为120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编制艇员107人,其中包括48名军官,最多可载员135人。是由俄“王牌”武器设计局——“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潜艇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曾被俄罗斯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坚固的庞然大物,却在一声惨烈的爆炸之后,毁于一旦。在人们千辛万苦的打捞工作结束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终于浮出海面了。在俄罗斯电视台公布的画面中,“库尔斯克”号的毁坏程度惊人,整个艇身面目全非,内部装置所剩无几,当时爆炸时惨烈的情景可见一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享有至高美誉的钢铁战神的惨剧呢?从其失事的消息一经传出这一问题就困扰着人们。

早在库尔斯克号刚刚沉没时,俄官方对造成此次悲剧的原因猜测有三种:第一,“库尔斯克”号可能碰上了战争期间遗留的水雷;第二,“库尔斯克”号可能与其它水下物体相撞,比如前来秘密观察俄海军演习的别国潜艇等;第三,库艇在发射鱼雷时发生爆炸。

而正当“库尔斯克”号的打捞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俄罗斯媒体突然爆出其可能是被俄北方舰队的“彼得大帝”号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发射的鱼雷击沉的惊人消息。当然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随即否认了这一说法,可是有更多层出不穷的说法与猜测,让人无所适从。

有一些专家认为“库尔斯克”号沉没是由于在潜艇内部发生了火灾,火灾使艇内产生了真空,随后导致了爆炸,就像“真空炸弹”爆炸的原理一样;还有的人猜测“库尔斯克”号是由于鱼雷内试用新型的电池短路造成爆炸……。

经过专家们的初步调查后,负责这次调查工作的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表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共发生了两次爆炸,第一次是鱼雷爆炸,而鱼雷爆炸又引发了第二次威力更加强大的爆炸,以至于将潜艇前部炸得所剩无几。两次爆炸的间隔时间只有135秒,潜艇上的官兵甚至根本就来不及穿上救生衣,在爆炸发生后的6至8小时之后库尔斯克号便沉没了。

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各种新的发现也不断的出现,调查人员在对舱内舰艇的自动记录装置所记录的数据做过分析之后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鱼雷爆炸导致了库尔斯克号的沉没,但鱼雷为何会爆炸现在暂时还不清楚,有可能是自身原因,也不排除与其它物体相撞的可能。这一切都让人们对近期“真相大白”寄予很大的希望。

2002年6月19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原因是由于该艇携带的一枚鱼雷突然爆炸所致。后正式明确爆炸是因为鱼雷燃料泄漏。2002年,俄罗斯设计核潜艇的“红宝石”设计局通过做实物试验,从潜艇破损钢板的扭曲程度和对残留物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这好像使得“库尔斯克”号沉没得原因大白于天下了,然而2005年5月,英国媒体曾报道:最新的一部法国纪录片《库尔斯克:一艘汹涌海水下的潜艇》披露,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沉没是因为遭到美军核潜艇发射的MK-48型鱼雷攻击所至。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这一消息的传出却是本已画上句号的库艇失事事件,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由此可见,笼罩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迷雾在短期内仍难以消散。

9.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

敦刻尔克是失败之巅,还是胜利之始?尽管敦刻尔克是同盟国失败的顶峰,尽管德国的失败在当时还是无稽之谈,但毋庸置疑的,德国的最终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开始的!

敦刻尔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堡,自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是法国北部重要港口,1939年以吞吐量计为法国第三大港。而就是这里,历史被改写了。

这是二战中一场奇怪的战役,早在1940年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如果这些港口设施能够充分利用,30万英法联军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携带全部装备安全登船,然而两个星期以来,该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但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道丁表示只有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然而在浓雾的掩护下,这场奇怪的战役胜利了。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正如丘吉尔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敦刻尔克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

10.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

希特勒的冲锋队是帮助他登上德国执政位置的主力军,可以说是他亲信中的亲信。然而,1936年6月30日凌晨,曾为混世魔王希特勒上台执政立下汗马功劳的冲锋队在一串机关枪的猛烈扫射之后随即在“世间蒸发”了。杀人狂希特勒草菅无辜并不奇怪,但这支曾给过他重要帮助的队伍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噩运,却很令人费解。以参谋长罗姆为首的冲锋队对希特勒来说不可不算是自己人。那么对自己人为何还要下此毒手?

研究人员在经过不少考察之后,把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冲锋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无论用什么途径,冲锋队必然会从历史舞台上退出去。

其二,希特勒与罗姆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既可以说是患难之交,但两人同时又有很大分歧。

罗姆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仅加紧发展冲锋队,而且叫嚷着进行“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他的这些企图使纳粹政权无法容忍,希特勒便考虑着如何把冲锋队解决掉。

其三,冲锋队与党卫队的斗争。于1925年成立的党卫队,即黑衫党,原是冲锋队的下级组织,作为希特勒铁杆卫队的党卫队,在冲锋队膨胀的同时亦迅速发展壮大。在争权夺宠的竞争中这两支政治力量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特别是从1929年希姆莱担任党卫队全国首领后,双方的矛盾更为激化。

其四,冲锋队不被国防军所容。德国军队在一战后受到限制,在冲锋队成立之初陆军方面出于使德国武装起来的目的,对冲锋队采取的是扶持态度,把它作为后备军。但随着罗姆想要取代国防军的意图的日益暴露,军界意识到其特权受到了威胁。部长勃洛姆堡强烈要求希特勒对冲锋队给予一定的限制,把冲锋队排斥在武装部队之外,只把国防军作为“武器的惟一持有者”。希特勒在决定如何取舍二者的过程中,按理说应较为偏袒他的发迹资本冲锋队,但这样做有两大棘手的问题:一是若保留庞大的冲锋队,他将很难向欧洲各国作出恰当解释,他的外交将因此而陷入难堪境地;二是如果把国防军得罪了,继承危在旦夕的兴登堡的总统职位的野心就难以达到。所以,经再三权衡希特勒最后决定让冲锋队牺牲掉。事实上在血洗冲锋队之前,希特勒已得到了军界将支持他继任总统的承诺。

于是希特勒便以冲锋队阴谋“二次革命”为借口,顺水推舟地将除掉惹是生非的冲锋队和取悦资产阶级这两个目的在政治清洗中“毕其功于一役”。毫无疑问,上述四点都是事件背后的原因,但最后真正促使希特勒下定决心、付诸行动的又是由何事直接引发的呢?火药桶之导火索何在?由何人直接引爆?历史学家们还在孜孜不倦以求之。

11.五千多年前的核战争之谜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波罗多王后裔”,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约有35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二千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距今约五千多年前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来看,那是核子战争!

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如同一阵暴雨,包围了敌人,威力无穷。刹那间,一个浓厚的阴影迅速在潘达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来,黑暗中所有的罗盘都失去作用,接着开始刮起猛烈的狂风,呼啸而起,带起灰尘、砂砾,鸟儿发疯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在广大地域内,动物灼毙变形,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把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如果阿特瓦坦武器造成的后果像一场火暴,那么古尔卡制造的攻击后果则是一场核弹爆炸及放射性落尘中毒。

第二次战争的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飞弹。此飞弹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爆裂,飞翔的鸟类被高温灼焦。为了逃脱死亡,战士们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摄氏一千八百度。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