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7350600000026

第26章 杂譬喻经(旧署: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11)

昔长者须达①七贫,后贫最剧,乃无一钱。后粪壤中得一木斗,其实栴檀②,出市卖之,得米四斗。语妇曰:“并炊一斗,吾当索菜茹③还。”时佛念曰:“当度须达,令福更生。”

炊米方熟,舍利弗往。妇见欢喜,一斗米饭,悉投诸钵中。更炊一斗,方熟,目连复往,亦欢喜与之。复炊一斗,迦叶复往,亦复与之。适有一斗,寻复炊熟,如来自往。妇自念言:间日④乏粮,莫有余⑤者;今有是米,如来躬顾;得无罪毕,福将欲生者哉?一斗米饭,尽施如来。佛口咒愿:“罪灭福生,从今日始。”

须达寻归,妇恐其恚,便问曰:“如今佛来,及舍利弗、目连、迦叶尽来求食,家中所有米当与不耶?”答曰:“当与。福田难遭,若来求者,是为值遇⑥。”妇言:“向四斗米,吾尽用矣。”夫大欢喜,余有饭汁,公妪共饮之。须臾,彷徉⑦诸室,珍宝、食谷、疋帛自然实满。如往时当⑧富也。

须达踊跃,知佛愍念,更请佛及僧,供养尽空。佛为说法,皆得道迹。

[注释]

①须达:梵名Sudatta,巴利语同。又作须达多、苏达哆。译作善授、善施。为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之大臣。皈依佛陀后,建造祇园精舍供养佛陀。参阅本经第七篇注释⑤。

②栴(zhān)檀:梵语译音,檀香,常绿小乔木,木材极香,可制成器具、扇骨等,入药为健胃剂,还可作肥皂的香料。

③茹:蔬菜的总称。

④间日:最近,近来。

⑤余:原本作“降”。

⑥值遇:希逢。得会益我者。《法华经》中的《化城喻品》云:“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婆罗,今日乃值遇。”

⑦彷徉(pánɡ yánɡ):徘徊,游荡。

⑧当:通“尝”。曾经。

[今译]

从前长者须达经过七次贫困,末尾一次贫穷最严重,竟至身无一文。后来从粪土中捡拾到一个木斗,质地是檀香木的,拿到市场出售,买回四斗米。他对妻子说:“先用一斗做饭,我去找些蔬菜来。”当时佛心想:“应当济度须达,让他多生些福分。”

煮的米刚熟,舍利弗来了。夫人见了大喜,把一斗米饭,都倒进他的钵盂。又煮一斗米,刚熟,目连又来了,夫人同样高兴地把米饭给了目连。再煮一斗米,迦叶又来了,又把煮熟的饭给了迦叶。仅剩的一斗米,刚煮熟,如来佛亲自来了。夫人思忖:近日乏粮,没有余粮;今天有这些米,如来亲自光顾;难道不是罪孽消尽,福分将至吗?就把一斗米饭都施舍给如来。佛开口祝愿:“从今天开始,罪灭福生。”

须达寻蔬菜归来,妻子怕他生气,便问他:“如果现在佛来,舍利弗、目连、迦叶也都来求食,应不应该把家中所有米饭施与他们?”须达回答:“当然应该。福田是很难遇到的,若有来相求的,这是遇到机会了。”妻子说:“原先的四斗米,我都用来施舍了。”须达大喜,与老伴一起喝剩下的米汤。过了一会儿,到各个房间转悠的时候发现了珍宝、食谷、匹帛,就像过去曾经这样富。

须达手舞足蹈,知道这是佛在怜悯顾念他,再次邀请佛及众僧,用全部财产供奉佛及僧人。佛为他们说法,他们二人都悟得道法。

[点评]

须达是佛教史中著名的施主。

须达夙怜孤寡老人,好行布施,被誉为“给孤独”。他皈依佛陀后,欲觅一地为佛陀建筑精舍,选址时看见祇陀太子的花园颇为清净闲旷,想把它买下来,却遭到拒绝。太子为达到拒卖的目的,故意抬出天价,提出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条件。于是须达就用大象驮来黄金,把黄金铺在花园的空地上。太子被他的诚心感动,就把园中所有林木施舍给佛陀。后人以太子与须达二人的名字命名花园,遂得祇树给孤独园之名。

(二十九)瓮中身影喻

昔有长者子,新迎妇,甚相爱敬。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着瓮中,复迎我为?”夫不自得,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实。

有一梵志,与此长者子素情亲厚,过①与相见。夫妇斗,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②共斗乎?”即便舍去。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

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二人意解③,知定身影,各怀惭愧。比丘为说诸要法言,夫妇共得阿惟越致。

佛以为喻:“见影斗者,譬三界人不识五阴、四大苦、空、身三毒④、生死不绝。”佛说是时,无数千人皆得无身之决⑤也。

[注释]

①过:原本作“遇”。

②阳:通“佯”。假装。

③意解:一个意思是依意识而了解;另一个意思是意之解脱。《维摩经·佛国品》:“漏尽意解。”又注曰:“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④身三毒:指身有贪欲、嗔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⑤无身之决:无身,又称无我、非身。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十八篇注释⑤;决,通“诀”,诀窍。

[今译]

从前有一位长者之子,新娶了一个媳妇,互爱互敬。丈夫对妻子说:“你到厨房取点葡萄酒来,咱们共饮。”妻子到厨房,打开盛酒的瓮,在瓮中发现自己的身影,以为是丈夫金屋藏娇,大怒,回来对丈夫说:“你自己有女人藏于瓮中,干吗还要娶我?”丈夫自己进厨房察看。打开瓮看见自己的身影,反而怨恨妻子以为她养汉藏奸。二人更加互相怨恨,各说各是眼见为实。

有一个外道梵志,与此长者之子素有交情,前来过访。见夫妇争吵,问其理由。到厨房去察看,他也见到自己身影,怪怨长者:“你为什么把好朋友藏在瓮中,而假装争吵呢?”随即离去。又有一个比丘尼,也为长者家所奉养,听说他们如此争吵,便来察看瓮,她看见瓮里面有一个比丘尼,也怨恨离去。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僧人也前来察看,知道是影子。他喟然长叹,说:“世人愚昧、迷惑,以空为实。”叫夫妇一起来看。僧人说:“我来为你们把瓮中人请出来。”取一大石,打坏瓮,酒流完之后什么都没有。二人省悟,知道原来是自己身影,各自感到惭愧。比丘为他们说各种佛法要旨,夫妇共同悟得阿惟越致地。

佛以此为喻:“看见身影就互相争斗,就如同住在三界中的人们不懂得五蕴、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轮回不能解脱。”佛说这番话时,成千上万的人悟得无我的要义。

[点评]

“影”是物体遮住光线而产生的图形,虽可见而空不可触,所以佛家常以“影”比喻法空或人空。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菩萨处胎经》卷七说:“影自实体生而无实性。”使人疑惑:既然万法皆空,何以言“自实体生”?

显然,相对于人影,人肯定是实体。如果套用“万法皆空”,把人与人影都视为空,那么就必须颠倒着理解这篇寓言:长者之子及他的妻子是聪明的,僧人则是愚蠢的。

绘画是受影子启发而产生的。照理说高僧不应该为后人留下画像。其实不然,印度有为佛、菩萨画像的传统(一般很少为低等级的出家人画)。佛教传至中国及日本,打破等级禁律,某派为祖师、先德塑绘之风颇盛,甚至生前为僧人绘“寿像”也蔚然成风。看来,不能把万法皆空绝对化。

(三十)功德致富喻

佛在世时,有大富家,食口六人,奴婢、金银、珍宝不可称数。佛与阿难街里分卫,过宿因缘家。佛到其门,父母、儿子、妻妇、孙息①踊跃欢喜,请佛入坐室中,氍氀②布施,食器皆以金银、琉璃。

阿难长跪白佛:“此人本有何功德,自致大富?”佛语阿难:“此人上世时值饥饿之世,家中贫穷,草木枯旱,唯诣水遍采,取用系命。作羹适熟,外有道人分卫。出见沙门,父母便言,‘以我分与之。’儿子、孙息各自以分让父母,令食。六人一时发意,各一日食,唯恨家贫,无以上道人者。缘此之福,得生天上、人中。常得安隐,丰饶财物。以其发心同等故,世世共作因缘,今重相值。”

父母、儿子、大小一时悉受五戒。命终即生天上,受福无量。

[注释]

①孙息:子孙后代。此指孙子。②氍氀(qú lǘ):毛织品。

[今译]

佛在世时,有一个大富人家,共六口人,男女奴婢、金银、珍宝不可胜数。佛与阿难到街里乞食,路过这个前世有夙缘的人家。佛来到他的门前,父母、儿子、儿媳、孙子都踊跃欢喜,请佛进屋坐在毛毡上,施食的器皿都是金银或琉璃做的。

阿难长跪,问佛:“此人有过什么样的功德,得到大富?”佛对阿难说:“此人前世正值饥饿世道,家中贫穷,草木枯旱,只得到水边采摘野果,取来勉强度日。煮的菜羹刚熟,外面有僧人乞食。开门见到一个沙门,父母便说:‘把我们那份分给他。’儿子、孙息各自把自己的分给父母,让他们吃。六人一起立誓,一天只吃一顿饭,唯恨家贫,没有好东西可供养僧人。因此得到福分,转生于天上与人间。安居乐业,财物充足。因为他们发的道心是一样的,世世代代有缘在一起,今世又得重逢。”

父母、儿子、大小老少同时受了五戒,死后转生天界,享受无量之福。

[点评]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世代做夫妻,这乃是最大的福分,一般人很难修得到。今人以速换妻子(情人)为福,古今价值观差别何其大也!

(三十一)三人各祈心愿喻

昔者有三人,各尔贫穷,但行卖樵为业。时四月八日,众比丘于寺中灌佛像①。释迦文佛时亦在其中作维那。三人过寺前,闻今日灌像,便入视之。三人各共发意,等持一钱,着像前,各祈心愿。

一人言:“使我后世饶财宝,莫复令值此贫。命终得在大富家生,唯有一子,年过长大,作佛弟子,常生天上、人中。”一人言:“使我知作师,主治一切人病,使我大得物。命尽生耆域②家,晓知医方,治病莫不愈者。亦复生天上、人中,恒大富乐。”一人言:“使我后世长寿,莫令短命。后生二十四天③上,寿六十劫。”

佛言:“尔三人各有一愿,世世得福无量。今此三人皆为我作弟子,得阿罗汉道。”

[注释]

①灌佛像:原本作“灌像佛”。释尊降诞时(四月八日),天帝释梵及龙王以香汤为之洗浴,故每年佛诞日,信徒遂以香汤、五色水、甘茶等自顶灌沐诞生佛像。

②耆域:梵文Jiva Jivaka。佛陀时代之名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至佛陀面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之扁鹊。

③二十四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合为二十四天。

[今译]

从前有三个人,都很贫穷,只好以卖柴为业。正值四月八日,众比丘在寺中举行灌佛像的仪式。当时释迦牟尼也在寺院担任维那。这三人经过寺前,听说今日有灌佛像仪式,便进来看。三人都持一文钱放在佛像前,各自许下一愿,希望能实现。

其中一个人说:“让我后世有很多财宝,不要再让我遭遇这种贫穷。死后转生在大富家当独生子,长大了做佛的弟子,永远转生于天上与人间。”第二个人说:“让我聪明,做医生,主治所有人的病患,使我得到许多钱财。死后转生名医耆域的家中,通晓医术,治病手到病除。转生天上与人间,永远富贵、安乐。”第三个人说:“让我后世长寿,不要短命。死后转生二十四天,寿命长达六十劫之期。”

佛说:“这三个人各有一桩心愿,希望世世代代得无限的福分。现在他们都做我的弟子,得阿罗汉果位。”

[点评]

于神佛前祈福利之愿,是善男信女经常做的事情。日本人在年初要进行“初诣”(一年中第一次参拜佛或神),那时绝大多数人都会默默祈求愿望实现。

祈愿是极有价值的活动,不参与的人体会不到它的意义。

(三十二)入海采宝七难喻

世间人入海采宝,有七难:

一者四面大风同时起,吹船令颠倒;

二者船中欲坏而漏;

三者人欲堕水死,乃得上岸;

四者二龙①上岸,欲啖之;

五者得平地三毒蛇逐,欲啖;

六者地有热沙,走行其上烂人脚;

七者仰视不见日月,常冥不知东西。甚大难也。

佛告诸弟子:“若曹亦有此七事:一者四面大风起,谓生老病死;二者六情{2}所受无限,譬船漏;三者堕水欲死,谓为魔所得;四者二龙上岸啖者,谓日月食命;五者平地三毒蛇者,谓人身中三毒;六者热沙剥烂其脚,谓地狱中火;七者仰视不见日月者,谓受罪之处,窈窈冥冥,无有出期。”佛语诸弟子:“当识是言,莫与此会;勤行六事③,可得解脱。”

[注释]

①二龙:难头、和难兄弟二龙,《龙王兄弟经》叙述目连尊者降伏难头、和难二恶龙,使归从佛教,受持五戒之事。

②六情:即六根、六根清净,参阅前经第九篇注释④。

③六事:即六度,参阅前经第一篇注释⑨。

[今译]

世间人下海寻宝,面临七种危难:

一是四面大风同时吹起,将船掀翻;

二是船体毁坏漏水;

三是落水面临死亡,不得不上岸;

四是二条恶龙上岸,要吃人;

五是到了平地上被三条毒蛇追赶,毒蛇要吃人;

六是地面上的热沙灼脚,走在上面炙烂人的脚;

七是仰视不见日月,黑暗不知东西南北。这是巨大的危难。

佛告诫诸位弟子:“你们也有这样的七件难事:一是四面大风起,那是比喻生老病死;二是六根所受情识无限,如同船漏;三是落到水中危在旦夕,那是比喻被恶魔俘获;四是二龙上岸吃人,那是比喻日月如梭、时间消耗人;五是平地三毒蛇,那是比喻人自身的贪、痴、嗔三毒;六是热沙炙脚,那是比喻地狱中的火;七是抬头不见日月,那是比喻受罪之处,幽暗深远,没有出头之日。”

佛对诸位弟子说:“记住这些话吧,不要与这七件难事相遇;勤勉修行六度,可以得到解脱。”

[点评]

佛告诫弟子“勤行六事”:

一为供养

二为学戒

三为修悲

四为勤善

五为离谊

六为乐法(典出《庄严经》)

把人生中的苦难比为出海探宝的七件难事,恰到好处。祛除对生老病死的恐惧,洞悉感情与认知方面的缺陷,随时避免被恶魔所俘获,抓住瞬息即逝的光阴做些有益之事,克服贪、痴、嗔三毒,常想一想地狱之苦,想一想不见天日的情景……也许就不会做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