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354500000042

第42章 妙趣对联(2)

一年夏天,唐伯虎与祝枝山郊游。当时一些农夫正忙着插秧,一些农夫正在车水。唐伯虎看着农夫车水,看了又看。忽地,祝枝山对唐伯虎说道:“贤弟,这水车很有意思,我有一上联,请你来对。”说完便吟出上联: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上联用顶针续麻法,前一词的末字与后词的首字相同,若要对出下联,必要下一番工夫。但这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实至名归,他稍想一想,便对出下联: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枝山听后,大叫其妙。

■皆无从考出妙联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有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出一联,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吟了出来: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张居正吃大亏

明朝嘉靖年间,据传张居正与艾自修同科中举,但艾自修是倒数第一名。一次闲谈中,张居正随随便便地对艾自修说,今有半联请教: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虎榜”即是末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居正说完就完,但这半副笑联却始终似石头般压在艾自修的心中,使他处处发愤,时刻留意张居正的一举一动,以便寻得下半联报仇雪恨。

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由张居正主持,大权在握,显赫一时。但人也有倒霉的时候。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艾自修想在上朝前拜访张居正,便来到张府。

家人告诉说张居正在花园里,艾自修便径直走到花园,见张居正在一假山旁,但眨眼之间就消失了。艾自修怕出意外,急急跑去,只见一块石板刚刚盖上,还有一截被卡住的袍角正往里缩。艾灵机一动,抽出佩剑割下袍角,离开了花园。

这天早朝张居正没来,艾自修心想,他到哪里去了呢?为了揭开这个谜,艾自修找了一个机会,从那石板洞里钻进去,原来是一条暗道,出口恰是太后娘娘的卧室。

艾自修此时心里有了底,久久压在他心头的那半副对联终于有了。于是,他把下联写在黄绢上,并用它包了张居正的袍角,呈给了神宗皇帝。

神宗打开丝绢,先见袍角,再看绢上写道: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先不说龙颜如何大怒,且说对联的巧妙。这是一副复字联,以双方的名字重复,寓意自然,平仄恰当,特别是后面的“白面”对“黑心”,“虎榜”对“龙床”,可谓绝对了。

■尼庵联趣

古时,闽南有一“清德庵”,尼庵女住持十分重视庵里的楹联,每年总要差小尼请贾秀才撰联张贴,润笔费十两银子。

有一年,清德庵改建一新,好生气派,尼庵住持决意在门前刻下一副永久的对联,为清德庵增辉,于是亲自到贾秀才书斋相议写联一事。

贾秀才是个见财路才开的人物,他开口要一百两银子。尼庵住持一口答应,并要求贾秀才根据庵前新开辟的大道和新庵巧夺天工的两扇大门撰联,贾秀才满口应允。

尼庵住持旋即回庵,差小尼送上一百两银子。哪想到小尼路上思忖:“往年仅送十两,今年竟送一百两,定是住持搞错了账。”于是便干起掩耳盗铃的勾当,从中扣了50两中饱私囊。

贾秀才接了50两银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令小尼明早来取联。

翌日,小尼顺利把联取回,正忙于诵经的住持令其鸣炮贴联,并请来四方僧徒观光,意在郑重其事。谁知对联贴后,令人费解,观者议论纷纷。女住持闻知,亲临观看,竟然写着:

一道直直,

两扇开开。

住持观后满脸乌云,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都说不像对联,有辱清德庵雅气,住持若芒针在背,遂唤小尼问个是非,小尼见马脚已露,便和盘托出偷银丑事。

主持责令小尼上门赔罪,并请来秀才改联。贾秀才来到庵前,拂袖挥毫,在左联添上“西天路”,右联加上“佛地门”,一幅巧妙对联即成:

一道直直西天路,

两扇开开佛地门。

观者无不翘指叫绝。

■包公智破迷案

新婚之夜,新娘想和自己的夫君开个玩笑,便隔着房门对新郎说:“我出一句上联,你来对下联,对出来方能入洞房。”接着便出了上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年轻气盛,书生气十足,在门外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竟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出门,发现新郎坐在门厅里,愁眉不展,仍在为对不出对联而发愁呢。新娘不禁笑道:“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

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昨夜因对不上对句,一气之下跑到学堂里过的夜,并没有回家,怎么说对上了呢?”

新娘听后,也大吃一惊,回忆起昨夜的情景,方知昨夜引狼入室,被坏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不禁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悬梁自尽了。

包公听后,深感事关重大,便决定留下来细细查访。第二天早晨,包公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张榜招贤,说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考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

张榜后,考生们纷纷前来应试。谁知这次招考的题目只是一个对句,以求续对,曰:

点灯登阁各攻书;

应试的书生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对出理想的下联,不禁愁眉苦脸,眼看着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做官机会。正当人们在衙门前议论纷纷时,只见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书生大摇大摆地挤进人群,摇头晃脑地假装思考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然后,他洋洋得意地问包公:“包大人,看来本地只有学生我能进京做官了。”

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给我拿下!”那书生一时没有准备,大喊冤枉。

包公斥道:“大胆淫贼,你半夜淫人妻子,害死人命,国法难容,该当何罪?还不从实招来!”书生一听,吓得头如捣蒜,颤颤抖抖交代了罪行。

■解缙巧对权贵

明朝时,解缙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常以诗文对联嘲讽封建统治者,并且文思敏捷,出口成章。相传,在一次宴会上,一个权贵蓄意要当众讥笑解缙,出了一句上联让解缙对: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解缙听后不慌不忙地对道: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

两人皆谐音双关法互嘲。那位权贵用“小猴子”喻指解缙,以“锯”谐“句”,出言不逊;解缙以牙还牙,拟权贵为“老畜牲”,以“蹄”谐“题”,反唇相讥,针锋相对,锐不可当。

■联难秀才

有一年,祝枝山去杭州访友。当地的文人才子闻之,纷纷前往结交。其中有一秀才心胸狭窄,见祝枝山受其他人所推崇,不是味儿,便趁祝枝山和其他人闲谈时,上前说道:“先生吴中才子,在下不才,有一联求对。”

祝枝山点头答应,那秀才便道:

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栖波;

祝枝山暗暗称好,此人非一般文人,出言极雅。他稍加思索,便道:

日月循环,兔走天边鸟入地。

秀才不妨祝枝山才思如此敏捷,无话可说,只好拱手告辞。祝枝山心想,这秀才心高气傲,若不施以颜色,料他必不服我。当下立即说道:“且慢,在下也有一联求教。”

秀才只得应允。祝枝山道:

梅花;

秀才大奇,这祝才子怎么出对寻常?想也不想,答道:

竹叶。

祝枝山又道:

落地;

秀才又答道:

升天。

祝枝山再道:

鱼鳞薄;

秀才又再道:

龟壳厚。

答完后,秀才心中正自得意,祝枝山忽然说道:

梅花落地鱼鳞薄;

秀才也信口吟道:

竹叶升天龟壳厚。

众人闻后莫不大笑,秀才方知失言,这才服了祝枝山。

■如此健忘

李某请一先生来教自己的孩子,请时允诺,每到七夕时一定会宴请先生。一连几年过去,李某却从没有兑现过他的诺言。

又一年七夕到了,先生依然是粗茶淡饭,他实在忍无可忍,于是传来学生,作对曰:

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

学生对不上来,便回去问他的父亲,李某代替他的儿子答道:

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李某又失约。先生再传学生作对:

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

李某见了,又代其子对曰:

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

到了重阳,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

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

李某在旁听了大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

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

李某顿时语塞,赧然而退。

■以双对单

相传,一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一小溪,从桥上经过,见有座关帝庙,他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一句上联:

孤庙独桥,一关公单刀匹马;

这上联颇巧,“孤”、“独”、“一”、“单”、“匹”五字,都是“单一”的意思,下联竟一时无法对出。走了一段路程,仍然想不出来。

正当秀才一筹莫展之时,迎面走来两位渔翁,与秀才攀谈上了。一位渔翁想了想,说:“有了,何不就以我们打鱼的事相对?”于是吟道:

夹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夹”、“两”、“二”、“对”、“双”五字,都有“一对”的意思,与上联相对,真是天衣无缝,绝妙侍对。

■巧对药联

苏东坡被贬,赴海南上任,途经湘南,遇到一位姓柳的郎中。柳郎中久闻苏东坡才学渊博,精通医药,他决定亲自见识见识。于是,征得苏东坡的同意,与他对药联。

只听得柳郎中吟道:

仙鹤弹琵琶(枇杷)高奏神曲;

苏东坡想了一下,对出下联:

雷公敲木瓜大惊云母。

柳郎中又出了上联: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

苏东坡一听,立即对出:

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柳郎中再出上联:

何首乌身披穿山甲,骑地龙,挥大戢与木贼战百合;

苏东坡应声对出下联:

吴茱萸头戴金银花,坐河车,握三棱比草寇(蔻)胜五倍。

柳郎中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奇才,奇才!”

■且停亭

1645年,清代大戏剧家李渔,因不愿在清廷做官,回到浙江兰溪夏李村老家,做了一名布衣。在他村前有一条大路,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为方便行人,李渔提议在路旁建一凉亭。村人赞许,亭遂造成。

同村有一个降清的州官名叫李不脸,人人不齿,一心要给凉亭取名并亲书匾额,借以扬名,留芳百代,但众人皆齐声反对。

司建凉亭的人一致公推李渔取名。州官仍不死心,赖着脸皮找到李渔说:“笠翁(李渔的字)兄,亭名可曾取好了?”李渔回答;“没有。”

州官说:“你我即兴各取一个,如何?”李渔说:“且停停。”州官说:“不用停了,我已想出好几个佳名来了,你就随便挑一个吧。”于是就在手掌上写起字来。

李渔见李不脸这种急于沽名钓誉的丑态,心想,决不能违背乡民之托,让小人得逞。于是他灵机一动,立即接口说:“我不是说过了吗,‘且停亭’!”

州官面露得色地说:“到现在还要且停停,即兴比才,你输了,那就用我取的亭名吧!”李渔冷笑着说:“怎么,你还没听明白?我早就取好了,叫作‘且停亭’!”

州官还没有想明白,李渔已在一旁即兴吟出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

300多年过去了,李渔亲笔书写的“且停亭”与这一副楹联至今仍保存在凉亭门楣上。

■村姑巧对罗秀才

古时有个姓罗的秀才,一天,他骑着小毛驴出外游玩。到了铜鼓西河湾,看见农夫、村姑正弯腰在田里插秧。

罗秀才牵着毛驴,走近田间,向一个插得最快的中年农夫问道:“插秧师傅腰勾勾,一天能栽几千几万只?”中年农夫冒然被问,愕然不知所答。

正在为难之际,一位村姑手提茶壶走过来,她对罗秀才笑了笑,然后说:“秀才说话惹人笑,自古插秧论田亩,挑秧标担不算只,哪有闲功数禾苗?”

中年农夫听了,高兴得连声称赞:“莲妹,答得好哇!”罗秀才一时间呆了,他准备跨上小毛驴就走。

莲妹见秀才要走,连忙叫道:“秀才先生,请留步。刚才你问我们,现在,轮到我来问你了!”

接着,莲妹指着秀才的小毛驴,问道:“秀才驴子耳勺勺,一天能走几千几万脚?”

罗秀才见问,不由暗自心惊,急得耳热心跳,半天答不上来。围观的人见秀才被村姑所难,齐声叫好。

正当罗秀才惊慌失措,进退两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用竹制扁担挑着一担笋干的人从田边走过。罗秀才一见,心中暗喜。

他昂然说:“姑娘,你能言善辩,在下自愧不如,倘若真有本事,我们来对副对联如何?”

莲妹嫣然一笑说:“秀才先生有何上联,尽管说出来,让我试试。”

罗秀才手指那已远去的挑笋人说:“我就以‘挑笋’为题出一联吧。”于是说出上联:

扁担挑笋父担子;

莲妹略思片刻,即从田中提起一枝秧来,立刻对出下联:

禾秆缚秧母抱儿。

众人赞声不绝,罗秀才不得不承认说:“对得好,妙哉,佳句!”

■即景巧对

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后人有朝一日对出下联。

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名噪一时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想这并非难事,欣然答应。

可是,当他再把上联仔细品味后,才感到此联不凡,字字千金。他思虑再三,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有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在空白下联处一挥而就。只见他写的是: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于是,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赵南星应联

一次,皇帝出题准备考考大臣,这道题被太监预先知道了,题目是:

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太监自己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答案,于是便去找赵南星。赵南星知道这个太监歪心眼儿多,不知他从哪里弄来个题目,向自己套答案呢!便想趁机戏弄他一下。

于是,赵南星指着园内的一口井说:“井台高,转水低。”然后,又指一畦畦的蔬菜说:“黄瓜东,茄子西。”太监如获至宝,暗暗记在心里。

皇帝升殿,文武大臣列立两厢。皇帝说:“众爱卿,朕这里有个题,不知哪个能答上。”

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那个事先知道题目的太监,想在皇帝面前露一手,马上按着赵南星告诉他的回答了:

井台高,转水低,黄瓜东,茄子西。

皇上一听,用鼻子“哼”了一声,表示出极不满意的样子。皇上把目光投向赵南星,赵南星连忙躬身,双目四下一扫,脱口答道:

皇上高,子民低,文臣东,武臣西。

皇上听了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下朝后,那背了一肚子气的太监去找赵南星,责怪他两面三刀,刁钻狡猾。赵南星笑笑说:“你不是在菜园子里面问我吗?我只能指菜园子里的东西说,可皇上问我是在金銮殿里呀!”太监想了想,无话可说,只好怪自己不懂文字。

赵南星任吏部司员外郎的时候,有一次与尚书一同去考察官吏。过了中午才找到一家饭店。此时店内菜已卖完,炉火也焖上了,只剩两碟煮黄豆。没有办法,只好要了一壶酒,两人将就吃着,喝着喝着,尚书来了雅兴,出了一个上联:

两碟豆;

赵南星看见墙角有一个盛油的瓯,随口笑道:

一瓯油。

尚书指着窗外小树林正在飞舞白蝴蝶说自己指的是:

林间两蝶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