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开动永不停息的“马达”
第三节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杨澜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在我来之前,曾委托院方向同学们征集问题。我注意到大家都希望我来谈谈“如何成功”,可以说,成功是难以把握的,成功是一种结果。
……
人与人虽然没有优劣之分,却有很大不同。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我觉得很有道理。像我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说:杨澜,你多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去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想副总理、总理、总统。
一般来讲,一个人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容易产生这种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或者我很有兴趣的工作。其实根本不用着急。可以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或者完全事务性的工作。但如果你能在这项工作上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不需要很多,你就有下一次机会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停在那儿抱怨:我在其他方面还比他们强呢。那根本没用,这个世界没有人想听这样的话。大家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所以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你就有成长的机会。
两年前,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就接受了一个采访,就是我的采访。应该说,作为民间的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他的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我听了之后很高兴。但是我想说,这种口口相传,千万不要小看。你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希望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全场笑)。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都是这类问题。当然我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问这类问题。凡是问这类问题的,就是事先没做准备。后来在中美建交三十周年时,我再次采访了基辛格博士。那时我就知道再也不能问北京烤鸭这类问题了。虽然只有半小时,我们的团队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搜集了,从他在哈佛当教授时的论文、演讲,到他的传记,有这么厚厚的一摞,还有七本书。都看完了,我也晕了,记不清看的什么。虽然采访只有27分钟,但非常有效。这个采访做完,很多外交方面的专家认为很有深度。虽然我看了那么多资料,可能能用上的也就一两个问题,但事先准备绝对是有用的。所以我一直认为要做功课。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但是一个还算勤奋的人。我一般通过做功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也许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容易和别人交流。1996年我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一个节目叫《杨澜视线》,介绍百老汇的歌舞剧和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有一集就是关于肥胖的问题。一位体重在300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我的采访。大家可以想象,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宽度不够,我就找来另外的椅子,亲自搬来,请她坐下,与她交谈。最后她说,我一直不知道中国的记者采访会是什么样,但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别的记者来采访,都是带着事先准备的题目,在我这儿挖几句话,去填进他们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对我有兴趣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在镜头面前也好,在与人交流时也好,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个气场,所以我能建立这样一个气场,就适合做访谈节目。
去年年底,采访马来西亚巴达维总理。我们事先研究资料时发现,那年他的妻子刚刚去世,就想是不是应该问一问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感情很好。但坐在你对面的毕竟是一个总理,一上来就问人家妻子去世的事,很唐突,也不礼貌。在谈完了许多政治方面的话题之后,就想怎样让他自己把这个问题谈出来。所以我就决定这样问他:在过去的2005年发生了很多事,但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他就说,对我来说,2005年是哀痛的一年,因为我妻子去世了。一直讲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讲他和他妻子的感情,她最后的日子,讲得非常好。采访结束后,他的新闻秘书就说,你们中国记者真有本事,因为我们的总理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谈个人生活。我估计是我的气场把他罩住了。
所以这是我对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一个挖掘。其实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可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这不会一开始就知道,只能通过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才知道。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难以把握的,甚至爱情,你可能会变,那个人也可能会变;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有人会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人物剪影
杨澜,1968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90年,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2001年被聘为申奥大使,7月13日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上代表中国奥申委作文化方面的申办陈述,并亲眼目睹了北京申办成功。
杨澜可以说是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文化名人,她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她是文化名人,也是名主持、名电视人,还是著名的文化商业人士。但不管是先前成立的“阳光卫视”,还是后来主持《天下女人》,杨澜的职业角色几次变化,却始终“万变不离其宗”,她始终把自己定为“传媒人”。聪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这块料,所以她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而她的变化就在于她制定的目标层次一直在提高。
读·品·悟
2006年5月中旬,应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邀约,杨澜为北大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从杨澜的亲身体会我们不难看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一份属于自己的宝藏。开启宝藏之门的钥匙其实就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轻言放弃,这些宝藏就将永无见天之日。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缺点不应掩饰,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毕竟,一个人更容易从自己的优势而不是自己的劣势上获得成功。富兰克林曾说过:“即使是宝贝,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废物。”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有的人适合于商海,有的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只有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对于自己优势的认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当你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画画时,可以试试自己是不是喜欢音乐。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数理化的东西总是提不起兴趣,那么就向文史哲的方向前进吧。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优势,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而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利用的时候,才能将其称之为具有力量的优势。著名的音乐家托马斯·杰斐逊其貌不扬,他在向他的妻子玛莎求婚时,还有两位情敌也在追求玛莎。一个星期天,杰斐逊的两个情敌在玛莎的家门口碰上了,于是,他们准备联合起来羞辱杰斐逊。可是,这时门里传来优美的小提琴声,还有一个甜美的声音在伴唱。如水的乐曲在房屋周遭流淌着,两个情敌此时竟然没有勇气去推玛莎家的门,他们心照不宣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
杰斐逊并不完美,也不出众,但是他有了小提琴和音乐才华,他就不可战胜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你可以不成功,但千万不能不成长。
链接:
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