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智帝雍正智经108章
7361400000041

第41章 尾巴不翘,力戒虚傲——处世成功大法(3)

雍正执政十三年,以汉文写的?批奏折多达两万两千多件,以每件酿批平均为一百字计算,字数就有二百二十多万字。如果文思不敏捷,语言不流畅,是不可能写得出的。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纂修纪晓岚曾说:“秦汉以后,对于各种奏章,有看有不看的,即使过目了,批上一个字,名曰‘风尾诺’,但并没有连篇累犊,一一对奏疏作殊批的。唐宋以后,的文章多为臣下代为草拟,偶尔写几个字就传为美谈,哪里有世宗(雍正)那样字句密多,标注次序,无微不至,真是自有文书以来未尝闻见者。”

由此可见,身拥大清帝国的雍正当是…‘个勤于政事的一代大儒帝。

智经94心胸宽阔,宽厚待人

“好汉也得三个帮,得能依靠者,当终生善待之。”

——雍正

雍正打击政敌,铁腕铮铮,毫不手软,但对那些赤胆忠心,才德兼优之人,却是放手任用,恩宠有加,宽厚待之,这是一个高明政治家的“御人之术”,他常说:“君臣之间以推诚为贵,朕与卿等当共勉之。”

被雍正宠信的大臣有允祥、允禄、允礼、福彭、马尔赛、隆科多、张廷玉、李卫、李绂等可谓人才济济,但眷宠且日久的不是很多,怡亲王允祥就是一个代表。

雍正和允样,在康熙时是一对难兄难弟,雍正朝则成了密迩无间的君臣。

雍正继位,命允祥总理事务,封怡亲王。元年设立会考府,命允祥主其事。允祥同时奉命管理户部三库、户部事务。雍正谅阉期间,四个总理事务王大臣中,主事的就是允祥和隆科多。后来雍正回忆这段历史,说:“辅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是的,允祥与关系最密切,其他王公大臣不能不注意他的态度。三年(1725年)冬,允祥主持新开展的直隶营田事务。雍正前期,允祥以相当多的精力从事整顿财政、发展生产的事情,雍正赠他的诗中说:“经理度支需赞画,畴咨水土奏丰穰”。确是纪实的。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雍正讲到云南布政使李卫的铜政业务时说:“怡亲王之在户部,诺岷之在山西,李卫之在滇省,实系公忠体国,涤弊清源,劳绩茂著”。充分肯定了允祥理财的作用。

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成立,雍正命允祥为军机大臣,办理西北两路用兵的事情,前已叙过,开始筹商这件大事时,只有允祥、张廷玉几个人预谋,由此可见允祥是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允祥只在任总理事务王时官位最崇,后虽为议政大臣、军机大臣,但后一官职在军机处制度草创之时,远不象后来之尊贵。后人为允祥作传的非常少,除《清史稿》外,仅见彭绍升的《和硕怡贤亲王》和张廷玉的《澄怀园文存》中的传,内容又极其简略。这就使得人们不易了解他在朝政中真正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允祥在没有正式名义的情况下,在雍正指导下处理了繁杂的事务。

雍正发号施令,有时亲自进行,发布口谕,或殊谕、?

批,有时用大学士传旨,有时用亲重大臣,如雍正二年(1724年)初冬,年羹尧陛见期间,用他传旨。允祥是被经常用作传旨的亲王,在狱批奏折中,就有疆吏对怡亲王传旨事务处理的报告,即是他此类活动的证明。传旨,代发令,“口含天宪”,自极重要,而允祥等的传旨,又与汉、唐、明的宦官专擅不同,他是以亲王之尊,奉之旨出纳王命,是参予处理最高级政务的表现。

雍正不许官僚结党,为惩治政敌所必需,但官僚为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升迁,总想在权臣中找个靠山。雍正知道这种情况与结党乱政不同,虽然也不允许,但不绝对禁止,特别是为了牢固控制疆吏以及中级地方官,一人难于做到,需要有个中间人,这就使用了允祥。要他转递一些官员的奏折,还令一些大员私下和允祥接触。如在河道总督齐苏勒的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的奏折?批中说:知道你同怡亲王没有往来,今令你同他接交,因这是朕的主意,不用害怕,“保于尔有益无损也”,又为使齐苏勒进一步安心,告诉他对允祥的评价:“王公廉忠诚,为当代诸王大臣中第一人,尔其知之”。

有这个谕旨,齐苏勒自然要向允祥靠拢了。为了摊丁人粮的实行,允祥奉命主动支持创议人李维钧,雍正亦指示李有事可同允样密商,迨后为拆散李与年羹尧的关系,再次命他同允祥联系:“诸王大臣中秉公为国家爱惜人才者,惟怡亲王一人,卿倘有不便达朕琐屑之隐情,怡亲王尽能照拂,并可为卿周全,卿何不乐为此不但干系之坦途耶!”与别人联络,有结党之嫌,惟与允祥交往不用作此担心,这是雍正特许的。在这类联系中,允祥作为代表,与那些人商洽政事,乃至他们的私事;疏通臣下与的感情,这也是使疆吏绝对忠于的一个方法,是无精力做的或不便做的,允祥替雍正操办了。

雍正说,允祥“为国荐贤之处甚多”。允样向雍正推荐允礼是件大事。康熙第十七子允礼被雍正认为参加了允?

党,康熙死,雍正罚他往守陵寝。这时允祥奏称礼“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极力保举。雍正采纳他的意见,元年(1723年)即封允礼为果郡王,命管理藩院事,三年(1725年)以他实心为国—操守清廉,给亲王俸,并按亲王待遇给予侍卫。六年(1728年)晋封他为果亲王。以后雍正又用他管工部、户部三库、户部事务,任宗人府宗令,办理苗疆事务。使允礼成为雍正朝赫赫有名的凛不可犯的贵族。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个地位,雍正之所以能得此宠臣,用雍正的话说是“朕之任用果亲王者,实赖(怡亲)王之陈奏也”。允祥还以推荐李卫而被雍正感念在怀,据雍正说,李卫在户部任郎中时,还不知道他是允祥“在朕前极力保荐,谓其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所以才屡加擢用,使之位至总督。其他经允祥保举的人尚多,如刘世明用至福建总督。

允祥还能向雍正进谏。雍正用年羹尧主持青海军事,隆科多阻挠他成功,允祥针锋相对,向雍正说:“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之道,方能迅奏肤功。”

雍正听了他的话,不从中掣肘,于是青海迅速成功。雍正要惩治一些官僚,允祥也屡加谏阻,追赔户部积欠,经允祥多次奏请,雍正作了减免。

此外,允样做的事还很多,管理汉侍卫,督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兵,负责雍正办公处养心殿的用物制造,雍正的藩邸旧务,诸皇子的事务,雍正的陵寝,均由允祥经管。雍正曾说他办过的事情,“总理事务,王夙夜匪懈。……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而且“无不精详妥协,符合朕心。”允祥既是参予帷幄的重臣,又是雍正的大管家和侍卫长。

允祥如此事君,雍正待他也不同寻常。元年(1723年)封王后,雍正要按自己被封时得银二十三万两的例子赐给,但允祥谦谢不要,最后接受了十三万两。雍正又要照例支给他六件官物,允祥固辞不受,雍正就另行加恩,将他兼管佐领改为其属下,另多赏给侍卫和亲军。三年服满,以总理事务功劳,加封允祥一个郡王,任从他于诸子中指封,允样坚决不受,就给他增加俸银一万两。由此来看,允祥可说是知道“利多为害”的高手。

春秋时,齐国王赐晏子邶殿之地,邶殿的农户有三万家,晏子不受。公子尾说:“富足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怎么不要邶殿之地而富足起来呢?”晏子回答说:“庆氏的邑地很富足,所以才灭亡了。我的邑地少,若要了邶殿之邑地,我就也会很富足,那么,我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我不受邶殿之邑地,不是我不想富足,而是我恐怕失去富足啊。利多则为败,我怎敢贪多呢?”春秋时大臣多辞赏,怡亲王允祥可见是深明春秋大义。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额赐允祥。他解释说,允祥的忠,是“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敬是小心兢业,无纤毫怠忽。”诚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直是“直言无隐,表里如一。”勤为“黾勉奉公,夙夜匪懈。慎乃“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宣漏。”廉是“清洁之操,一尘不染。”明为“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他又说,在廷臣之中,做到“忠勤慎明”的不乏其人,而具备“敬诚直廉”的则很少,要众人向他效法。

同年,直隶总督李绂因允祥在畿辅搞营田,而直隶无档案,具折请示可否立档。雍正批示说:“怡亲王所办之事,何用尔衙门备卷!尔等大臣为朕任用,虽百千聚集一处,朕依赖未必如王一人也。勉之。必效法王之屏尽私心,纯然忠爱,以受朕如是见信,庶不负为人臣一生之名节也”。十月初一是允祥生日,某年生日前,雍正指令词臣代他拟诗作寿,诗要表达允祥“赤心为国,至诚待朕,明敏通达,廉洁正直,上苍自然垂佑锡福锡寿、君臣兄弟永远吉祥如意。”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允祥生病,雍正出钱为他斋醮祈祷,并令廷臣设醮。迨允祥病危,雍正亲往探视,及至,允祥已死,次日亲临奠祭,赞他是“自古以来,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命配享太庙,准许他名字上一字用“胤”

字,赐谥日“贤”,并破例将往日所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八字置于谥号之上。又在京西白家疃、直隶天津、江苏扬州、浙江杭州为立词祀。

春秋时郑国子产卒,孔子听说后,涕泪俱下,说:“古之遗爱也。”若孔子在世知允样品德,知允祥死,或者也会出涕落泪,说:“古之遗爱也”吧。

在“皇权”面前演绎了多少兄弟、父子相残的刀光血影,雍正和允祥兄弟却给这烽火连天的剧本添加了祥和的一幕。

智经95处事果断,胆量非凡

“毫无定见,天下无可办之事。”

——雍正

雍正一生聪明好学,胆量过人,办事雷厉风行,具有刚毅的性格,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决策果断。敢于革新数百年积弊,一旦认定事情的利弊,不管别人的眼光怎么看,或反对的势力多么强大,总是一往直前,马上做出裁决,如实行摊了人亩,耗羡归公,最先都遭到廷臣的强烈反对,但雍正坚毅果断地予以推行,取得了辉煌的政绩。

雍正在推行新政策和整顿吏治期间,大批地罢黜不称职官员,同时破格提升了不少人材,别人批评他“进人太骤,退人太速”,但雍正对此毫无顾忌,坚持到底。正是雍正的坚毅果断,才使得他的许多重大的社会政策能延续下来。

所谓物极必反,刚毅果断过头,不免要急躁匆忙。雍正少年时代就有性格不定的倾向,忽喜忽怒,性格暴躁难以控制。康熙对这四王爷的性格不敢恭维,说他喜怒不定,教训他要“戒急用忍”,后雍正把父亲的教诲置于床前,每揣摩思考,以“动心忍性”。后来,雍正认为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居心行事,性格已经稳定,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喜怒无常,特向父亲说明,并请求不要把当时的谕旨记载在档案里。康熙同意了雍正的请求,说这十几年来四阿哥确实没有这种情况了,可以免于记载。

至于雍正是否已经彻底改变,或者仅仅是迫于父亲威严而动心忍性,现在不得而知,但从其后来的执政倾向,不难看到年轻时雍正的影子。

当然,雍正是在努力改变他的急脾气,如在储位斗争时,雍正大搞佛学研究,大概也有动心忍性的意思。在当上以后,在给李绂的?批中雍正写道:“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

可见,雍正还是留心不犯老毛病,并且表示:“朕不甘为轻举妄动之人主”。

看来,经多年磨砺,雍正的自控能力还是很强的。

雍正五年,雍正殊批指出浙闽总督高其倬办事优柔寡断,于是写了一段话来训勉他,现在来看,雍正这个批示不仅道理讲得极透彻,比喻用得很好。且文字很是优美顺畅,逻辑性强。不妨全文录下,与诸君共赏:

“观汝办理诸务,必先将两边情理论——精详,周围弊效讲一透彻,方欲兴此一利,而又虑彼一害,甫欲除彼一害。

而又不忍弃此一利,辗转游移,毫无定见。若是则天下无可办之事矣。夫人之处世如行路,然断不能自始至终尽遇坦途顺境,既无风雨困顿,又无山川险阻,所以古人多咏行路难,盖大有寓意存焉。凡举—?事,他人之扰乱阻挠已不可当,何堪自复犹豫疑难,百端交集,如蚕吐丝,以缚其身耶!世间事,要当审择一是处,力行之,其余喇害是非,概弗左盼右顾,一切扰乱阻挠,不为纤毫摇动,操此坚耐不拔之志以往,庶几有成。及事成后,害者利矣,非者是矣。无知阻挠之辈,不屏自息矣。今汝则不然。一味优柔不断,依违莫决,朕甚忧汝不克胜任,有关国家用人之得失,奈何!

奈何!”

与其说雍正在教导部下,不如说是雍正在勉励自己。教训手下不要优柔寡断,其义是在说明自己刚毅果断。

然而,雍正的许多政策现在来看,往往有一时冲动的嫌疑。如强迫福建和广东人学习官话(看来,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到处宣讲他的《圣谕广训》,停止浙江人的乡会试等等,都是一时发怒的结果,并没有通盘考虑。

对待官员,雍正更是喜怒不定,让手下官员个个胆战心惊。“伴君如伴虎”,此话不假,更不说天性暴躁的雍正了。

如雍正对福建陆路提督丁土杰原是赏识提拔,后因小事遭到雍正的破口大骂,过了十几天,雍正又重新夸奖起他来。雍正喜怒无常的性格由此可见。

著名清史专家冯尔康先生如此概括雍正的性格:雍正的自信心有助于他的坚强果敢,但是自信太过,作为,就容易阻塞言路,影响了政治的改良。

雍正的刚愎自用,当时朝中颇有微词,说他:“性高傲而又猜忌,自以为天下事无不知无不能者”,“群臣莫能矫其非“为人自圣”等等。

有人说雍正听不得不同意见,不能采纳臣下的建议,这有一定依据,但不完全符合事实,其实,雍正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还是常常勇于承认的。

如雍正四年九月,甘肃巡抚石文焯为了禁绝私钱,建议在甘肃开炉铸钱。雍正最初?批不允。但不久,雍正就改变了态度。

他写道:“禁止私钱一事,果如所议,钱法既清,而民用亦裕,区画甚属妥协。彼时朕虑未周详,故谕暂缓,今已准部议矣。”

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原来考虑不周全,对于一向圣明的来讲,殊为难得。这样,雍正很自然地把事情改过来。

雍正标榜说:“朕非文过饰非之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尔等果能指摘朕过,朕心甚喜。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有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改过是天下第一等好事,有何系吝。”

雍正是个为政务实的君主,不可能事事都文过饰非、刚愎自用。但是他确实有许多过于自信而匆忙行动的措施。大概是因改革心切而又未能动员各方力量所致,他的勇于认错也多少弥补了这点不足。

雍正所以能成为大清帝国一个杰出的帝王,跟他从实务政不避时弊,锐意改革,澄清吏治,处事果断,雷厉风行的政治风格是分不开的。

智经96尊敬属下,鼓励说话

“鼓舞群史,多言朝事,令人人知向前。”

——雍正

一个政治清明的雍正王朝之所以能有当时的盛况,在于雍正这位大清能慧眼识人,用人,能鼓舞群吏之气概,令人人知恩图报,勇敢向前。在雍正的众多能臣中,鄂尔泰可算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很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