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7361500000013

第13章 凯恩斯学派(11)

第三,货币政策的微观化。主要是指通过局部地调整不同部门和不同类型借贷的放款限额、信贷条件、利息率以及规定各类从事放款业务的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等,以增加资本的流动性,调剂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促使某些部门的经济增长而又不致于影响整个物价水平的升降。货币政策的微观化还能起到调节国内各个地区的货币资金供求的作用,即通过地区利息率差异的调整,有利于国内各个地区的经济均衡增长,不致于使某些地区因缺少投资、利息成本过大,而影响当地的就业率和物价水平。

3.收入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通过总需求的变动影响就业、价格和收入等经济变量,从而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然而,就业、价格和收入等经济变量的变动,并不单纯地受总需求的影响,还受自发的市场力量的影响,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大企业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人为地提高商品价格,工会组织也可以利用其高度组织性要求增加工人工资。因此,经济变量的变动性往往和政府的政策意图有差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政策的持续推行。怎样才能在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又能抑制市场力量的盲目作用?这就是收入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简单地说,所谓收入政策是指限制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使之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相适应,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收入政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实施工资-物价管制,即政府颁布法令,管制工资和物价,必要情况下实行冻结,严厉禁止工资和物价上涨;第二,工资-物价指导线,即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状态,由政府规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把工资和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之内;第三,企业和工会签订工资-物价协议,限制工资不利于工人而有利于企业,限制物价不利于企业而有利于工人。通过谈判,有时企业和工会对达到某种工资和物价水平而签订协议,共同遵守,互相制约;第四,通过税收控制工资和物价。政府采用税收政策,以增税作为惩罚,以减税作为奖励的手段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对遵守规定的给予减税优待,对违反规定的加税处罚。

收入政策对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式上升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际中也遇到不少困难:第一,冻结工资会引起工会强烈反对,严重的还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任何政府都不敢轻易使用冻结措施,尤其是在竞选换届时更不肯冒此风险;第二,冻结物价会引起企业反对,在成本难以下降的情况下冻结物价还会导致供给减少,甚至形成黑市,从而物价上涨更为激烈;第三,虽然政府规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又以增减税收作为奖罚工具,但是,企业和工会还是根据自身最终得到实惠多少,来对付政府,不会轻易地听从政府的摆布。

4.人力政策

所谓人力政策,也叫劳工市场政策,是针对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解决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矛盾,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的政策。人力政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进行劳动力的再培训,包括对失业者的培训和在职人员的训练,使非熟练劳动者能够适合劳动需求的条件,使技术过时的劳动者能够掌握新技术;第二,发展职业介绍事业,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帮助企业和就业者及时了解情况,使企业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人,使工人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企业;第三,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帮助劳动者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解决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困难;第四,发展劳动密集型部门和企业,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人力政策的实施也会遇到一些具体困难:第一,经费困难。依靠私人企业进行劳动力再训练和帮助劳动力迁移,私人企业一般不愿花钱,因而收效不大。

依靠国家扩大政府开支,又会增加财政赤字,加剧通货膨胀;第二,经济结构与经济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连续的过程,一些人失业安排了,又会有另一些人失业,人力政策难以适应这一点;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资水平高,劳动密集型部门和企业虽然可以多容纳劳动力,但是会使产品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变得严峻起来;第四,西方国家在长期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生活和习惯难以转变,劳动力流动非常困难,不少人宁愿在大城市失业,也不愿到边远地区工作。

以上四项政策措施中,前两项是传统的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后两项则是对宏观政策的微观补充。此外,新古典综合派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所谓既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又不与别的政策目标相冲突的政策措施,如浮动汇率政策、对外贸易与外汇管制政策、消费指导政策、能源政策、农业政策等。浮动汇率政策是指根据外汇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汇率,以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对外贸易和外汇管制政策是指用各种法令与措施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减少外贸赤字或防止资本外流过多而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消费指导政策是指通过广告,调整消费品存量、调整商业网点等措施防止由于个别产品供求失调而形成的经济波动。能源政策是指限制石油消费,刺激国内能源生产,保证国外石油供给的稳定。农业政策是指帮助第三世界进行绿色革命,把政治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粮食出口的方针。

由此可见,70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实远远超出了传统财政货币政策的范围,也进一步清楚地反映出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征-综合性。

六、新古典综合派评说

(一)理论的折衷

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加以折衷调和,形成一个庞杂的综合体系以适应战后新经济格局的需要。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是针对经济大萧条提出的,无法应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渐复杂的经济格局,这促使新古典综合派转向新古典理论,力图从中寻求新的生机。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混合经济,由公共经济部门(公营经济)和私有经济部门(私营经济)组成。不论是凯恩斯的宏观需求理论还是新古典的微观市场均衡论,都无法单独地阐释现代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只有既强调政府干预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又保留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把两者综合起来,形成新的理论和经济政策,才能适应混合经济的需要,以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所以,新古典综合理论实际上是混合经济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拓展了凯恩斯的理论。他们发现凯恩斯只注重总量分析,而凯恩斯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矛盾。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只考察总收入、总就业量和物价水平总量,没有考察经济个量行为。但是,总量是由社会经济的各部分组成的,脱离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供求去考察总量,过于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说明经济现实。为此,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的以收入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的以价格分析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综合起来,使之在经济个量行为和生产结构形成的基础上说明总量的作用。他们还发现凯恩斯在考察商品货币市场时所存在的矛盾:产品市场的均衡可以确定收入水平,但无法确定均衡利率水平;货币市场均衡可确定均衡利率水平,但无法确定均衡收入水平。

凯恩斯绕开矛盾的办法是,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定货币市场已达到均衡收入。新古典综合派用IS-LM模型来解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同时确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劳动市场均衡与商品货币市场均衡结合起来,将两个市场均衡拓展为三个市场均衡分析,并引入“菲利蒲斯曲线”,综合分析收入、利息率、价格水平和就业率等总量,发展了凯恩斯理论。

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观点看,新古典综合派将总量和个量分析结合起来,考察各市场同时均衡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本身客观上要求一定的比例,要求某种平衡。探讨和说明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和平衡条件,是现实经济对经济理论提出的要求。新古典综合派从经济现象出发对这些总量作了探讨,部分正确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以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一定的作用。因此,该学派的理论被奉为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内的正确理论,处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新古典综合派基本理论体系从形式上接触到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数量关系,但没有从本质上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一个根本缺陷。该学派的基本理论模型,把均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否认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基本经济矛盾。模型虽然也论及三大市场可能存在不均衡,但这种不均衡被描述成为一种走向均衡常态的调整过程中的暂时状态,这样的均衡理论脱离资本主义现实。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只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想象中的状态。在现实经济中,人们经常遇到的不是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一般均衡,而是商品相对过剩、货币资本相对过剩、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同时并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所固有的矛盾在流通领域中的表现。新古典综合派没有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研究社会总资本的价值形式和物质补偿形式的问题,不能科学地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也无法从本质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矛盾和冲突。因此,该派在滞胀、劳动生产率低下和资本形成迟缓等经济问题面前一筹莫展,最终由于大力招架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对立学派的攻击,而从主流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

(二)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后果

凯恩斯《通论》发表后就成为战后西方国家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古典综合派为适应新经济的需要,对凯恩斯的政策主张进行了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趋于均衡,如果政府能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巧妙地搭配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就能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同时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但是,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很难同时达到这些目标。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方案不仅作用有限,而且副作用很大。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曾经一度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作用,从而使该学派备受西方国家政府的青睐,登上官方经济学的宝座。经济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张性政策在一个时期内对减轻经济危机和失业,维持经济增长起过一些作用。战后20多年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的深度、广度、持续时间和破坏程度有所减轻,经济处于一个相对繁荣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快。紧缩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对降低通货膨胀率也起过一些作用。80年代前半期,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相机抉择的补偿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方面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是,长期推行新古典综合派经济政策的结果是出现了滞胀,该学派的经济政策在滞胀面前无能为力。战后西方国家推行扩张政策和紧缩政策交替使用,相互补偿,以扩张为基调的政策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扩张政策在减轻即期经济危机的同时加深了未来的经济危机。实行扩张政策,不断刺激投资,连续地扩大生产能力,实际上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生产过剩办法暂时减轻当前的生产过剩。长期扩张的后果必然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此外,扩张性货币政策直接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巨额赤字。如果通过增加纸币来弥补,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通过增加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被银行买去的债券会转化为增加货币供给的准备金,造成信用膨胀,也会引起通货膨胀。西方国家通常不会长期地推行紧缩政策,因为紧缩政策会抑制投资,从而触发和加剧经济危机,所以,利用紧缩政策减轻膨胀的政策难以付诸实施。

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者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扩张性政策会使滞胀中的“胀”更为严重,通货膨胀率更高;紧缩政策又会使滞胀中的“滞”进一步恶化,失业大军进一步扩大。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无法控制“滞胀”时,他们又借助于收入政策(工资-价格政策)。可是推行收入政策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控制住工资,控制不住价格。工资的提高总是落后于价格的上涨,工人深受其害,社会矛盾加剧,最终迫使政府放弃收入政策。

随着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在解决经济问题时越来越微效力乏,无力对付滞胀局面,新古典综合派逐渐衰落,各种学派应时而生,经济学界又开始了学派林立的时代。

(第三节)新剑桥学派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凯恩斯学派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由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一向被称为剑桥学派,所以,以琼·罗宾逊为首的具有坚定的反马歇尔理论色彩的后凯恩斯学派又被称为新剑桥学派。由于新剑桥学派宣称要返回李嘉图传统,所以,又叫作新李嘉图主义。由于他们主张较激进的改良主义,因此,又被称为凯恩斯左派。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分别位于英国剑桥和美国剑桥,因此,这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两派虽然各以一个大学为中心,但各自的追随者不限于一个学校、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也有各自的支持者。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学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理论本身的矛盾之处和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引发了“两个剑桥之争”。

凯恩斯《通论》的体系不够严密,有些理论概念含混,有时前后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