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7361500000047

第47章 瑞典学派(1)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他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瑞典着名经济学家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和约翰·古斯塔夫、克努特·维克赛尔是这一学派的主要奠基者。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内,伊里克·林达尔、冈纳·缪尔达尔、伊里克·伦德堡和柏替·奥林等瑞典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维克赛尔等人的经济理论,正式形成了瑞典学派,并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以阿萨·林德贝克为代表的瑞典经济学家对瑞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除瑞典经济学家外,挪威着名经济学家雷格纳·弗瑞希和沃德·奥克鲁斯特也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弗瑞希、缪尔达尔和奥林曾分别荣获了1969年、1974年和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独立的学派,瑞典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在沿袭传统的一般均衡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础上,首创了分析经济现象的一些新概念,并运用了宏观总量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起了一个动态经济理论体系。此外,瑞典学派关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和关于“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同凯恩斯主义一样,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视。

(第一节)瑞典学派的思想渊源

萨缪尔森曾将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划分为三代人,在第一代的三位瑞典学派的奠基人中,维克赛尔被认为是一位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瑞典学派的主要理论渊源是维克赛尔的经济学说。缪尔达尔曾经这样说过:“在瑞典,我们是在克努特·维克赛尔的传统中成长的,凯恩斯的着作是作为沿着熟悉的思想方法的有趣而重要的贡献被阅读,而不是作为革命的突破而被阅读”,“……维克赛尔理论的存在使我们有可能稍先于我们的英美同僚们提出新的理论和制定政策的指导方针。”

维克赛尔(1851-1926年)是一位在近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将维克赛尔与瓦特拉和巴歇尔并列称为1870年到1914年时期内在经济学纯理论上作出最大贡献的经济学家。

维克赛尔生前已对斯堪的纳维亚、中欧等国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瑞典和挪威等国的现代着名经济学家几乎都出于他的门下。维克赛尔的主要经济学着作有:《价值、资本和地租》(1893年)、《利息与价格》(1898年)和《国民经济学讲义》(上、下卷,1901一1906年)。维克赛尔的经济学理论可分为价值、生产和分配理论与货币利息理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理论的特点是高度娴熟而精炼的综合,后一部分理论以独辟蹊径的创新而见长。西方经济学界认为,维克赛尔在货币利息理论上的独创性贡献在从自由放任向国家干预主义过渡时期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维克赛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维克赛尔累积过程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了他的货币利息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反映了他对经济理论最重要的贡献。

它是维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来的。

在1898年维克赛尔的《利息与价格》这部着作问世之前,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是彼此分离的、相互间没有逻辑顺应关系的两个独立部分,即所谓“二分法”。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中,价值理论是一种相对价格理论,是以边际效应理论为基础的;

而货币理论是讨论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理论,是以货币数量理论为基础的,与相对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缪尔达尔针对经济学史上的这种情形曾经指出:“所有关于正统派经济理论系统的论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货币理论和价格的中心理论之间,没有内部联系和完整的结合。”

以后凯恩斯也明确地批评说:“我以为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与分配论,另一部分是货币论,实在是错误的。”

维克赛尔是一位较早地认识到“二分法”缺陷的经济学家,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维克赛尔在下述基本假定、理论前提和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累积过程理论的分析。

(1)所考察的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一切生产资源的数量均为固定的,并且已被全部加以利用,不存在任何闲置的生产资源。这样,维克赛尔是以一个静态均衡经济作为分析的起点。

(2)19世纪中叶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信用制度已相当发达,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渐加强,信用规模的变动对交易量和价格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维克赛尔假定所考察的经济是一个有组织的纯粹的信用经济,即全部支付都利用划汇和账面转移进行。

(3)维克赛尔将总供给和总需求都相应地划分为消费品的供求和投资品的供求,从而能够考察货币数量在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过程中,对生产结构、资源配置、收入支出、储蓄和投资有何种影响,即把相对价格变动与一般物价水平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4)在维克赛尔的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自然利率”。自然利率是与货币利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如果不使用货币,一切借贷以实物资本形态进行,在这样情况下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称之为资本自然利率”。

由此可见,自然利率实际上是物质资本的收益率,或相当于庞巴维克所说的迂回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边际生产力。与此相对应的货币利率是指银行借贷活动中用货币支付的利息率,它是由资本市场上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维克赛尔认为,经济活动和价值水平的波动都与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的相互偏离有关。

(5)维克赛尔所考察的是一个抽象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体系,他假定在这一封闭经济中各生产单位完全从银行借入资本从事经营活动;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的刺激因素是利润动机;同时也假定各生产单位的生产时期是无差异的。这些假定都是为抽象理论分析所必需的,放弃这些假定并不会改变整个分析的主要结论。

按照维克赛尔的假定,分析的起点是一个静态均衡经济,投资与储蓄相等,经济资源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如果这时由于某种原因银行新增了一笔资金,增强了向企业发放新贷款的能力,由于处于静态均衡经济中,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是一致的,企业没有增加贷款、扩大投资和生产的要求,银行只有采取降低货币利率的方法,才能吸引企业增加贷款,扩大投资和生产。

货币利率一经由银行降低,立刻从两个方面影响到社会总需求: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现在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两者的差额作为超额利润刺激了企业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的愿望,但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由银行增发给企业的新贷款所引起的对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需求就超过了生产要素的可供数量,生产要素的价格必定趋于上涨。从消费者角度看,货币利率的降低,使作为利率函数的居民储蓄减少,消费开支增加,但由于消费品生产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无法扩大,消费品价格也就上涨了。乍一看,银行货币利率的降低,货币数量的增加,总需求的过度膨胀,一般物价的上涨。这个以货币利率变化为起因的经济变动过程,似乎由于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吸收了增发的货币量而走到了终点,其实不然。维克赛尔明确地指出:“有些人以为利率的一次单独的、但是持久的变动,其影响只能限于眼前的冲击。事实是经仔细考虑后,情况往往会显得完全不同。可以假定,低利率的维持,如其他情况无变化,其影响不但是恒久的,而且是累积的。”

银行通过降低货币利率增加的贷款,首先是流入企业,企业利用贷款扩大投资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由于不存在闲置资源,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必然会造成一部分生产要素从原有生产部门转移到有能力支付高价的生产部门。由于货币利率下降,资本的预期收益按市场利率计算的折现值提高了,资本品生产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更为强烈,如果这时生产要素是从消费品生产部门转移到资本品生产部门,就会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的萎缩。但是,同时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居民收入增加了(如工资、地租等),在货币利率保持低水平时,消费开支会进一步增加,但由于消费品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消费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后,企业为增产又会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这又促使资本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因此,通过货币利率降低→信用膨胀→投资增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货币收入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投资进一步增加→资本品价格上涨……这种循环,会形成一个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

在这个累积过程的发展中,社会生产并不会有实际的扩大,但是,原有的社会生产结构(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生产比例)不断遭受破坏,相对价格体系不断变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高涨,一切处于不稳定状况中的因素都在相互影响,加剧了整个累积过程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这时,只有银行采取提高货币利率使之与自然利率相等的办法,才能制止这一累积过程的发展。

同样,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引起的自然利率高于货币利率,也可能发生这种累积过程。此外,与上述向上扩张的累积过程相反,假定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则会发生向下萎缩的累积过程——经济危机和萧条。

总之,根据维克赛尔的看法,任何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离,都会造成累积形式的经济失衡。这时,货币数量不只是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还会影响到收入、储蓄、投资、消费、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及社会生产结构。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投资等于储蓄,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

这时,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和产量都是由实际生产领域决定的,货币只作为流通手段和计价单位,不影响除一般物价水平外的其他经济变量,即货币是“中性的”。因此,根据维克赛尔的看法,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②储蓄等于投资;③物价水平稳定不变。

维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纠正了19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二分法”,第一次把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哈耶克曾说过:“只是由于这位伟大的瑞典经济学家,才使得直到这一世纪末仍然隔离的两股思潮,终于确定地融二为一。”

除此之外,维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实际上已经公开地对“萨伊定律”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对于瑞典学派的形成,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危机理论,以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宏观动态经济理论

本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瑞典学派的形成时期,在维克赛尔理论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堡等人,继承了维克赛尔的理论传统,建立了宏观动态经济理论,并得出了以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中心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结论,形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的斯德哥尔摩学派。在这一过程中,缪尔达尔和林达尔两人作出了尤为显着的重大贡献。专门研究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卢德格伦在《现代瑞典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缪尔达尔1927年的博士论文“价格构成和变化因素”是瑞典学派形成的标志。

缪尔达尔在其早期代表作《货币均衡论》(1931年)一书中,对维克赛尔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发展。缪尔达尔认为维克赛尔的纯技术意义(物质性)的自然利率概念,“从自然利率的决定中,把全部货币问题排除出去了”,因此这一概念在货币经济中是自相矛盾和无法确定的。他认为,自然利率实际上是实际资本的收益率或预期利润率,它显然取决于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因此,“货币利率也必须包含在用来确定自然利率的公式之中”。

在缪尔达尔看来,维克赛尔在自然利率决定中排斥货币因素,也就是排斥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经济状况的预期因素,这对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是不利的。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以及理论本身的运用价值,缪尔达尔采用了一个用货币单位计算的、表述在价格关系中的新概念“实际资本的收益率”。实际资本的收益率本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家可能获得的收益率。由于现实经济生活并不恒常处于静态均衡中,在时间变动的过程中,收益率也必然受到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和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而且这些变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任何收益的计算,虽然必须联系到计算时的时间和核算收益率的时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收益率可看作是事后的或事前的……根据第一种计算方法,收益率是按照一个时期中已实现的收入和成本来计算的。根据第二种方法,收益率是根据在起点时只是作为资本化预期而存在的收入和成本来计算的。

第一种计算方法是一种‘簿记’,它记录那些已经完结时期内实际发生的东西;

第二种计算方法是以估计未来时期内会发生的情况为根据的商业计算……第二种计算方法是以预期贴现为基础的,即是一个企业的预期利润率,对企业家的计划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这个预期利润率,而不是过去-个时期已经实现的利润率。”

这样,缪尔达尔开始将“事前的”和“事后的”这两个分析工具引入经济理论中,并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动态过程时,把收入、成本、储蓄、投资等经济变量区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两种类型,开始形成瑞典学派完整系统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的方法论。

在理论分析中,缪尔达尔用来代替自然利率的是事先的计划投资收益率(Y2),它是计划投资收益(e)对生产该收益的成本(r)之比(e/r),货币利率(I)等于净收益(e)与资本价值(C)之比(e/C)。维克赛尔的第一个均衡条件可以重新表达为:

I=Y2或eC=er(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