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7361500000006

第6章 凯恩斯学派(4)

投资引诱还可以用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之间的差额来说明。资本家增加投资时,一方面要看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要看市场利率的高低。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时,资本家才会增加投资,直至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市场利率。凯恩斯用投资需求表或资本边际效率表表示投资和资本边际效率的关系。投资引诱部分地决定于投资需求表,部分地决定于利率。只要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投资就会继续进行下去。利率下降,会引起投资量的增加。

实际投资量一定会达到投资需求表上的一点,在这一点上,一般资本效率正好等于市场利率。如果利率不变,投资量就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十分强调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一基本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这一基本心理因素对资本边际效率起决定性作用。他把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分为短期预期和长期预期。短期预期是生产者对使用现有设备生产的产量获得的销售收入所进行的预期,长期预期是生产者对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后生产的产量获得的销售收入所进行的预期。短期预期可以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比较稳定。长期预期没有可靠的经验为依据,相当不稳定。资本家的投资决策很少取决于冷静的思考和精确的计算,而主要取决于对投资和获利前景的信心状态。

凯恩斯断言,大多数的投资决策,只是受一时血气的冲动,受一种油然自发的乐观情绪的驱使。如果血气衰退、油然自发的乐观情绪动摇,一切都只按照数学式的预期行事,企业就会衰败和死亡。因此,在估计投资前景时,必须考虑投资者的神经、歇斯底里、消化力、对气候的反应等影响投资者油然自发情绪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的剧烈变动,是对未来效益的预期这一基本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凯恩斯看来,经济周期的实质就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剧烈波动。

凯恩斯提出资本边际效率理论的目的在于引出实际结论。按照他的逻辑,失业和萧条的原因是需求不足,主要是投资需求不足,而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投资引诱不足,主要是资本边际效率不高,因此,要增加就业,摆脱萧条,就应当由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一方面刺激私人投资,使投资者对投资前景充满信心,保持油然自发的乐观情绪,一方面国家应当设法增加并补充投资引诱,实行综合性的投资社会化,实现政府当局和私人积极性的合作。凯恩斯希望国家更多地担负起直接组织投资的责任。

(四)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

流动偏好,又译作灵活偏好,是凯恩斯所说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在凯恩斯的就业通论中,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而利率决定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的供给决定于中央银行,货币的需求决定于流动偏好。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的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个人心理上的时间偏好要求做出两种不同的决策。第一种决策是消费倾向,决定收入中的多大比例用于消费,多大比例保留下来作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种决策是决定在什么形式上持有这种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比方说,愿意在股票和债券形式上持有这种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还是愿意在现金和存款形式上持有这种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凯恩斯说,传统理论注意到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他自己的流动偏好理论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关于利息是储蓄或等待报酬的说法,而主张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流动偏好的强弱表现在公众在货币形式上还是以证券形式持有资产愿望的变化上。当公众急于出售证券来获得现金时,流动偏好增强。

这时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上涨。反之,当公众迫切希望买进证券时,流动偏好减弱。这时证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利率是一种尺度,它可以衡量货币持有者不愿意放弃流动偏好的程度。利率是一种价格,它使公众愿意在货币形式上持有的资产数量正好等于现有的现金数量。利率偏高,公众愿意持有的现金量就会低于现有的供给量。反之,利率偏低,公众愿意持有的现金量就会低于现有的供给量。据此,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是决定实际利率的两大因素。由此,他又把流动偏好解释为一种可能性或趋势,这种可能性或趋势在利率已定时决定公众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关于流动偏好的起因,凯恩斯认为是来自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凯恩斯将交易动机又分为两类:

收入动机和营业动机。

(1)收入动机。是指从得到收入到用掉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

收入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期间长度。

(2)商业动机。这是指营业上从支付成本到获得销售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商业动机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该期产值和产品在流通中所经历的阶段。

2.谨慎动机

是指为防止意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凯恩斯认为,收入动机、商业动机和谨慎动机三者的强度,部分地取决于通过借贷等方法取得现金的便宜程度和可靠程度,部分地取决于持有现金的相对成本。如果需要现金时能毫无困难地得到,就不必持有现金不用。如果持有现金的相对成本高,例如因持有现金而不能购买生利的资产,持有现金的动机就会削弱,反之,动机就会增强。

3.投机动机

是指为了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根据凯恩斯的解释,投机动机是一种持有现金的动机,投机者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比市场上一般人高明,因而想从市场变动中获利。不同的人对证券市场的未来有不同的估计。

当绝大多数人估计利率将下降,从而证券的价格将上涨时,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利率将上升,从而证券价格将下降,并为此持有现金,等待这种有利机会的到来。当他的估计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他在这一投机中就可以大获其利。

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很灵敏。与此不同,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会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率主要决定于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货币的愿望。这样,货币需求量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量,一部分是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量。前者是收入的函数,后者是利率的函数。

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供给量分两部分:一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要,一部分满足投机动机的需要。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数量既定时,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流动偏好的强弱。流动偏好强,利率就会提高;流动偏好弱,利率就会降低。反之,流动偏好不变时,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大小。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率就会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时,利率就会提高。利率水平决定于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相等的一点,即货币供求的均衡点。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利息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如果储蓄超过投资,利率就会下降。利率下降,就会刺激投资。利率将下降到使投资增量等于储蓄增量的一点为止。在传统经济学看来,利率的完全伸缩性会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认为,当人们减少消费来增加储蓄时,如果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利率就不会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必定导致就业和收入的下降。这时,只有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才能使就业和收入上升。在凯恩斯看来,即使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后,公众在心理上对未来更感到难以预料,因而流动偏好变得更强。结果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利率降低到某一水平(例如2%)时,货币需求就会趋于无穷,货币当局增发多少货币,公众就会吸收多少货币,利率因此就不再下降。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此其一。再者,即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能成功地降低利率,但是长期萧条如果使投资前景变得十分黯淡,也难以使投资的增加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提出流动偏好理论的目的在于得出实际结论。按照他的逻辑,货币当局应当采取有管理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仅靠货币政策不足以消除失业和萧条,最重要的还是财政政策。

(五)货币工资和价格

1.货币工资

凯恩斯在《通论》中先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说明自己的一般就业理论。然后在该书第五篇《货币工资与价格》中,取消了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的假设,说明货币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对就业和产量的影响。

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工资有伸缩性,存在失业时,货币工资会自动下降,失业将随之减少,直至恢复充分就业。这就是说,在货币工资伸缩性的假设下,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自行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现存的任何经济失调都是工资刚性即工资能升不能降所造成的。要解决失业问题,就只有降低货币工资。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上述观点。在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工资。在取消了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的假设时,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的变化会影响就业,这种影响是一种反作用。就业的决定因素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而货币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它对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

关于货币工资降低是否增加就业量的问题,凯恩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三者不变时,货币工资降低是否直接趋向于增加就业量,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他的理由是,就业量只同有效需求有关,有效需求是预期的消费和预期的投资的总和,只要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三者不变,有效需求也就不变。在有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当全体资本家增加就业人数时,总收益必定低于总供给价格。因此,关于降低货币工资就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就可以增加就业量的结论是一个很粗陋的错误结论,降低货币工资并不存在增加就业量的直接趋向。

第二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或利率受到货币工资降低的影响时是否存在增加就业量的直接趋向。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只有提高消费倾向、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率,才有增加就业的趋向。凯恩斯在《通论》中详细地讨论了降低货币工资可能引起的一系列最重要的反应,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对消费倾向的影响。降低货币工资有可能引起收入的再分配,从工资收入者转移给其他生产要素,或者,从企业主转移给食利者。当收入从工资阶级转移给其他生产要素时,降低货币工资对消费倾向很可能不是产生有利影响,而是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收入从工资劳动者转移给企业家和食利者,意味着收入从消费倾向高的社会集团转移给消费倾向低的社会集团,结果大概是出现降低消费函数而不是提高消费函数的趋势。当收入从企业主转移给食利者时,由于后者比前者更为富裕,其结果大概不是有利于而是不利于提高消费倾向。如果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物价下降,而物价的下降导致人们实际购买力的提高,就会出现提高消费函数的趋向。如果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未来工资提高的预期,就可能有利于当前消费;如果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未来工资进一步降低的预期,就可能不利于当前消费;第二是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

如果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企业家关于未来工资不再降低的预期,就会有利于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从而有利于增加投资;如果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企业家关于未来工资进一步降低的预期,就会不利于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从而不利于增加投资。如果本国货币工资比外国货币工资相对降低,就会增加对外贸易顺差,这显然有利于增加投资。如果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物价下降,物价的下降导致企业家债务负担的加重,就会不利于增加投资;第三是对利率的影响。工资的降低导致物价下降,工资和物价的下降导致出于交易动机而持有现金的愿望的减弱,从而导致货币需求量的减少。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交易需求的减少会导致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量的增加,从而导致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有利于投资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就业的增加。

凯恩斯不赞成传统经济学关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增加就业的政策主张。

按照上述货币工资的降低既可能产生有利影响又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论点,很难断定降低货币工资必然会增加就业量。这是凯恩斯从理论上说的。更重要的是,凯恩斯认为,只有愚蠢之徒才会选择弹性工资政策,而不选择弹性货币政策。在他看来,与其降低货币工资,不如降低实际工资。他说,事实上,雇主们改变货币工资协议的行动所遇到的抵抗,比起实际工资由于物价上涨而逐步地、自动地下降所遇到的抵抗要强烈得多。因此,凯恩斯说,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刚性货币工资政策为目标,要比弹性货币工资政策更为方便。凯恩斯刚性货币工资政策的核心是:不是降低货币工资,而是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以降低实际工资。

2.价格理论

《通论》第二十一章是《价格理论》,研究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说,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前者讨论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后者讨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